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地震和地震波
1.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横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C.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D.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通过介质的不同而变化
2019年5月7日5时19分,巴布亚新几内亚莫罗贝省(6.96°S,146.49°E)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30千米。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
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C.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D.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3.减轻地震灾害的工程性措施包括( )
A.加大地震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B.制定应急预案
C.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
D.模拟地震来临的应急演习训练
4.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下图为某地某次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地面所受到的破坏程度)分布图,结合下表回答下面两题。
烈度
破坏程度
Ⅵ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
房屋轻微损坏,板房、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砂冒水
Ⅷ
房屋多有损坏,干硬土上亦有裂缝,地下管道破裂
Ⅸ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水面大浪扑岸
5.可能位于震中附近的是(深度解析)
A.①B.②C.③D.④
6.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震中距最大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题组二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①—④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地壳B.②—岩石圈
C.③—地幔D.④—软流层
8.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深度解析)
A.①—横波传播速度最快
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③—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D.④—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关于图中地壳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层是地壳B.②层是地壳
C.①层和②层构成地壳D.①层、②层和③层属于地壳
10.有关上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在海洋中缺失B.①层和②层由岩石组成
C.②层是岩浆发源地D.①层和②层就是岩石圈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的地震波,虚线代表的是 ,实线代表的是 。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 面;横波经过b界面时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缓,b为 面。
(3)三个圈层名称:
A是 ,B是 ,C是 。
(4)可能是岩浆发源地的软流层在 (填字母)。
(5)岩石圈是指 。
(6)试从圈层厚度的角度,分析地壳的主要特征。
题组三 地球的外部圈层
2015年11月4日,印度尼西亚西努沙登加拉省龙目岛一座火山喷发,喷发的火山灰高达1500米。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2.火山熔岩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会逐渐凝固下来,其大量的热能主要会散发到( )
A.岩石圈B.大气圈
C.水圈D.地壳
13.这些喷发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一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读20元人民币的背面图,回答下面两题。
14.图中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为( )
A.1个B.2个
C.3个D.4个
15.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 )
A.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连续而又规则的圈层
C.最活跃且不独自占有空间的圈层
D.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地球不同圈层结构。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6.下列有关图中①②③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圈层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B.②圈层密度最大
C.②③圈层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D.③圈层厚度为8~18千米
17.铺路、建楼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图中( )
A.①圈层B.②圈层
C.③圈层D.①圈层和②圈层
18.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深度解析
(1)在图中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是 ,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 。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 和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 之中;生物圈占有 圈的底部、 圈的全部和 圈上部。
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 、相互 ,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22日22时21分,在南海海域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约5千米。
结合下图回答下面四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软流层B.地壳
C.地核D.地幔
2.岩石圈包括( )
A.A的顶部
B.B的全部
C.A的全部和B的顶部
D.B的全部和C的顶部
3.地震发生时,正在震中海域行驶的轮船上的游客会感到(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上下颠簸
4.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不同,科学家可以利用地震波( )
A.寻找地震中的幸存者
B.探寻海底石油、天然气等
C.准确预报地震
D.研究地核的物质组成
2019年12月5日8时2分,唐山市丰南区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
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本次地震。
天津、唐山等地一些人的手机于12月5日8时2分收到了预警(如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
A.地壳B.地幔C.外核D.内核
6.地震预警系统能成功预警本次地震,依据是( )
A.震源距预警网中心的距离
B.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C.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莫霍面等深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7.(
)图中M的数值应是( )
A.40 B.42 C.44 D.46
8.(疑难3,
)由图可知,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的厚度不同,陆地较厚
B.地幔是由固态物质组成的
C.地核是厚度最大的内部圈层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 )
A.①为地壳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
10.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是连续不规则的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1.(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A.地壳B.上地幔
C.下地幔D.地核
12.(
)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界面为古登堡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经过该界面后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13.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千米。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深度解析
(1)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图中字母表示地震波横波曲线的是 ,其传播特点是 。
(2)云南普洱地震震源位于 ,其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 。
(3)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判断理由为 。
题组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4.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15.①圈层的特点是( )
A.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
B.连续不规则圈层
C.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
D.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16.①②③④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崂山巨峰,俗称“崂顶”,海拔为1132.7米,是我国大陆18000千米海岸线上的最高峰,属岩质硬度最大的花岗岩地质,拔地而起,一山镇海,百川归海。
崂山巨峰的山冈风光巍峨壮丽,置身山顶可以看到碧波万顷的黄海,如珠似玉的海岛,层峦竞雄、万峰争秀的山景;盛夏季节经常能领略到“云海奇现”“崂山火球”的宏伟场面;隆冬季节又可以欣赏到“银峰晶挂”的神话般景象;至于在峰顶观日出,那又是一种美不胜收的迷人画面。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7.崂山巨峰的四季景观包含了地球的( )
A.一个圈层B.两个圈层
C.三个圈层D.四个圈层
18.崂山巨峰生物圈( )
①地表生物量相对丰富②包含黄海鱼类资源
③渗透在其他圈层中④属于物质循环最缓慢的圈层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第三节综合拔高练
选考练
考点1 地球的内部圈层
莫霍面深度不一。
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题。
1.据图可推断( )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B.②地地壳厚度较薄
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
考点2 地球的外部圈层
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双选)(易错)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模拟练
选择题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与水环境及问题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
)图中代表水圈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
)臭氧大量存在的圈层是( )
A.①B.②C.③D.④
3.(
)①②两个圈层相互作用易发生旱涝灾害,其中华北地区干旱灾害多发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2018年9月28日夜间,印度尼西亚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并引发海啸,造成2091人死亡。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
)下列关于印度尼西亚地震和海啸造成严重伤亡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深度解析)
A.秋意渐浓,夜间寒冷
B.交通不便,救援困难
C.震级高,又引发海啸
D.发生在夜间,救援困难
5.(
)本次地震震源位于( )
A.下地幔B.软流层
C.上地幔D.岩石圈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基础过关练
1.D
2.C
3.C
4.A
5.D
6.A
7.A
8.C
9.C
10.B
12.B
13.A
14.D
15.C
16.C
17.A
1.D 地震波的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通过介质的不同而变化。
2.C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故A项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故B项错误;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故C项正确;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故D项错误。
3.C 加大地震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不属于减轻地震灾害的工程性措施,故A项错误;制定应急预案,不属于减轻地震灾害的工程性措施,故B项错误;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属于减轻地震灾害的工程性措施,故C项正确;模拟地震来临的应急演习训练,不属于减轻地震灾害的工程性措施,故D项错误。
4.A 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故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A项正确。
5.D 图中④处烈度最大,可能位于震中附近。
一般而言距离震中越近,破坏程度即烈度越大。
6.A 根据图示和表格信息可知,①处烈度最小,震中距最大。
7.A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位于地面以下,平均厚度为17千米,为地壳;②位于地壳底界到2900千米范围内,为地幔;③位于地下2900—5000千米,为外核;④为内核。
故选A。
8.C 结合图示及上题可知,①为地壳,纵波传播速度最快;②为地幔,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其间有波动,说明其内部物质组成不均匀;③为外核,横波不能在③中传播,说明其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④为内核,是由铁和镍组成的。
故C项正确。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地震波的特性来判断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横波是不能在液体中传播的。
9.C 莫霍面以上为地壳,结合图可知①层和②层构成地壳,①层是硅铝层,②层是硅镁层。
③层在莫霍面以下,为地幔。
10.B 地壳的硅铝层在海洋中缺失,而不是地壳在海洋中缺失,A项错误;①层和②层是由岩石组成的地壳,B项正确;②层属于地壳,而岩浆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C项错误;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地壳,D项错误。
11.答案
(1)横波 纵波
(2)莫霍 古登堡
(3)地壳 地幔 地核
(4)B
(5)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6)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厚度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厚。
解析
(1)纵波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可以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且横波的传播速度小于纵波,所以虚线代表的是横波,实线代表的是纵波。
(2)横波和纵波在经过莫霍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故图中a界面为莫霍面;横波经过b界面时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缓,故b界面为古登堡面。
(3)图中A位于莫霍面以上,故A为地壳;B位于古登堡面和莫霍面之间,故B为地幔;C位于古登堡面以下,故C为地核。
(4)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5)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6)地壳为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部分,主要由岩石构成,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厚度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厚。
12.B 火山熔岩在地表凝固时,其大量的热能主要会散发到大气中,故B选项正确。
13.A 火山灰漂浮在大气中,可能会被生物吸收,也有可能在降水时进入水圈中,最后会沉积到某一地区的地表,之后可能会深入地下,故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选项A正确。
14.D 图中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为4个。
山峰代表岩石圈,流水代表水圈,植被和人代表生物圈,大气代表大气圈。
15.C 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最活跃且不独自占有空间的圈层,C选项正确;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A选项错误;生物圈是不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B选项错误;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D选项错误。
16.C 据图可知,①表示岩石圈,②表示水圈,③表示大气圈。
②③圈层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C项正确、A项错误;①圈层密度最大,B项错误;③圈层厚度为2000~3000千米,D项错误。
17.A 铺路、建楼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岩石圈,即图中①圈层,A项正确。
18.答案
(1)略。
(2)大气圈 水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联系 渗透
解析
(1)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大气圈在地表和水面的上面,水圈主要在地表以上。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是大气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上部。
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如下:
1.大气圈:
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小。
2.水圈:
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
3.生物圈:
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最活跃的圈层。
能力提升练
1.B
2.C
3.D
4.B
5.A
6.C
7.C
8.A
9.C
10.B
11.B
12.D
14.A
15.B
16.A
17.D
18.C
1.B 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约5千米,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故B选项正确。
2.C 读图可知,A、B、C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故岩石圈包括A的全部和B的顶部,C选项正确。
3.D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所以,正在震中海域行驶的轮船上的游客只能受到纵波的影响,即只会感到上下颠簸,D选项正确。
4.B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不同,科学家可以利用地震波探寻海底石油、天然气等,B选项正确。
5.A 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
故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故A项正确。
6.C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是有差异的,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
地震中横波造成的损失较大,而纵波造成的损失较小。
因此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利用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成功预警本次地震,C项正确。
7.C 图中M位于四川盆地,地势比周围低,故莫霍面的深度较小。
根据等值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规律,M的数值应是44,故C选项正确。
8.A 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的“由图可知”,即可以从图中读取到的信息。
图中信息为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等深线数值大的地方,说明地壳厚,反之则薄。
图中显示在海洋中地壳较薄,在陆地上地壳较厚,故A选项正确。
9.C 读图可知,③为软流层,C项正确;①所代表的地球圈层在地面以上,为大气圈,A项错误;②为地壳,B项错误;④深度超过2900千米,位于古登堡面以下,为外核,D项错误。
10.B 图中①圈层是大气圈,是连续规则的,A项错误。
②圈层是地壳,其厚度陆地较海洋大,B项正确。
③圈层是软流层,横波能穿过,C项错误。
④圈层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D项错误。
11.B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B选项正确。
12.D 熔岩所在圈层为地幔,地幔与地壳间的界面为莫霍面,所以地震波经过该界面后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故D选项正确,A、B选项错误。
大陆地壳厚度大于大洋,因此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小,故C选项错误。
13.答案
(1)B 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2)地壳 岩石圈
(3)① 横波消失,纵波没有消失
解析 第
(1)题,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故B表示横波,其传播特点是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第
(2)题,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云南普洱地震震源深度为5千米,因此云南普洱地震震源位于地壳,其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岩石圈。
第(3)题,地震波有纵波、横波之分,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石油属于液体,横波不能在石油中传播,所以图中横波消失,纵波没有消失,表示海底储有石油。
故选①。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因此横波消失的区域可能是液体或气体,有可能有石油或天然气。
14.A 图中①为③供水,故①是水圈;③为②供氧,故②是大气圈,③是生物圈;④承接②的降水,故④为生物圈的基础,为岩石圈,A项正确。
15.B ①圈层是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是连续不规则圈层;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的是岩石圈;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生物圈;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大气圈。
故选B。
16.A 水圈通过水循环,将四大圈层联系起来,促进物质和能量在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故①②③④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①(水圈),A项正确。
17.D 结合材料可知,盛夏季节经常能领略到“云海奇现”,涉及大气圈;隆冬季节又可以欣赏到“银峰晶挂”的神话般景象,涉及水圈;层峦竞雄、万峰争秀的山景,涉及生物圈;崂山巨峰,俗称“崂顶”,海拔为1132.7米,属岩质硬度最大的花岗岩地质,涉及岩石圈。
因此崂山巨峰的四季景观包含了地球的四个圈层,故D项正确。
18.C 结合材料可知,崂山巨峰,俗称“崂顶”,海拔为1132.7米,相对高度较大,因此地表生物量相对丰富,①正确;置身山顶可以看到碧波万顷的黄海,据此可判断崂山巨峰生物圈不包含黄海鱼类资源,②错误;生物圈包含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因此生物圈渗透在其他圈层中,③正确;物质循环最缓慢的圈层是岩石圈,④错误。
故选C。
第三节综合拔高练
选考练
1.B 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深度越大,地壳越厚。
①③两地数值较大,说明①③两地地壳厚度较厚,地幔深度较深,故A、C项错误;结合图中莫霍面等深线可确定②地数值较小,因此地壳厚度较薄,故B项正确;④地地壳相对较薄,地势低,附近有河流,地下水埋藏浅,故D项错误。
2.AC 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进入生物圈,并进入岩石圈,故A选项正确。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故B选项错误。
火山活动喷出的大量CO2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故C选项正确。
地球内部温度与大气无关,故D选项错误。
易错选B项。
受图中箭头④的影响,误认为地球内部能量释放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而图中表示的是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地球的内部能量无关。
模拟练
1.B
2.A
3.A
4.A
5.D
选择题
1.B 根据图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知,水圈为人类提供水资源。
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可能产生地质灾害;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可能产生洪涝与干旱;水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据此可判断出,①是大气圈,②是水圈,③是岩石圈,④是生物圈,B项正确。
2.A 臭氧属于气体,因此大量存在于大气圈,即①圈层,A项正确。
3.A 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可能产生洪涝与干旱,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但是雨季未到,导致干旱灾害多发,A项正确。
4.A 印度尼西亚位于热带,所以印度尼西亚地震和海啸造成严重伤亡的原因不是秋意渐浓,夜间寒冷,A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干要求;印度尼西亚地震和海啸造成严重伤亡的原因是交通不便,救援困难,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震级高,又引发海啸,灾害群发,造成严重伤亡,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