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6866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按要求制订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试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一首儿童歌曲《小种子》。

2.提问,植物的一生是从什么开始的呢?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二、设疑探究

1.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的条件是什么呢?

例如:

空气、水、温度这些都是种子发芽的外部环境。

还有什么呢?

看一段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种子发芽还需要具备:

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这些是种子发芽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

2.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

让学生做出思考和猜测。

我们可以设计几个种子发芽实验,探究一下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会怎么样呢?

让我们以绿豆种子为例,做几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

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推测:

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的相同条件:

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的不同条件:

水的有无

实验的方法:

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不到水,叫对照组。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

(1)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编号,便于以后的比较、观察和记录。

(2)每个盒内至少要三粒种子,因为一颗种子带有偶然性,科学实验要严谨。

结论:

种子发芽要有一定的水分

第二个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温度吗?

推测: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两个组的相同条件:

水、空气、各三粒大型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的不同条件:

一组放在室温下,另一组放在冰箱里

实验的方法:

让一组绿豆种子在室温的环境中发芽,是实验组;而另一组冰箱里发芽,是对照组。

结论:

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第三个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吗?

推测: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两个组的相同条件:

水、温度、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的不同条件:

空气的有无

实验的方法:

让一组绿豆种子在正常的情况下发芽,是实验组;而另一组在没有空气密闭的环境下,是对照组。

结论:

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空气。

三、探究结论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环境条件:

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自身条件:

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

四、拓展延伸

种子的存储

冬季,种子大多需要储存起来,储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来年的生产。

因此,要做好防护措施,让种子保持清洁干燥。

储存种子的室内温度最好在10℃左右,隔段时间将种子摊开或用手搅动。

因为温度过高,种子的呼吸作用较为旺盛,会消耗自身储存的营养物质,从而降低发芽率。

板书设计

1、适宜的温度

种子发芽的条件:

2、一定的水分

3、充足的空气

作业布置

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凤仙花种子发芽需要(阳光)、(土壤)、(水)。

3.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空气)、(温度)和(水)三个条件。

课后反思

2、种子发芽实验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份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

放大镜、移植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种子发芽视频。

2.提问:

同学们,大家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吗?

二、分析交流

1.根据上节课的实验内容,完成表格。

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_______的实验记录

共有()小组参加了这个实验

2.关于控制温度的条件、水的条件、光照的条件、空气的条件,汇报实验组和对照组种子发芽的情况,做好记录。

三、科学小常识

种子发芽首先是吸水膨胀,一般含淀粉和油分多的种子需水量少,含蛋白质多的种子需水量多。

其次随着种子吸水膨胀,直至露白,呼吸作用逐步加强,需要吸收大量的氧气。

播种过深或土壤积水都会造成土壤缺氧,影响种子发芽。

再次,每一种作物的种子都有发芽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在最低温度以下时,发芽慢或不发芽,在最高温度以上时,可能会烧芽或幼苗徒长不健壮,只有在最适温度时,发芽才最佳。

植物的发芽最适温度因原产地而异,一般而言,温带植物以15-20℃为最适,亚热带及热带植物以25-30℃为适。

四、知识延伸

二十世纪初,辽东半岛大连普兰店东郊发现古莲子,寿命在千年以上。

由于莲子外表皮由坚硬的栅栏状细胞构成,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可防止水分和空气的内渗和外泄;加之被埋在温度低、湿度小、少微生物干扰的泥炭土中,上千年后仍能萌芽、生根、开花。

五、课堂总结

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

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六、动手实践

把已经发芽的绿豆种子种植到花盆里。

板书设计

2、种子发芽实验

(二)

种子发芽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作业布置

1.我们在做种子发芽实验时每个盘里最少要放()颗绿豆种子。

2.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和()。

课后反思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教师: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课件。

学生:

带上自己种的绿豆芽。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得怎样了。

(可以以谈话的形式提问学生,他们的绿豆芽现在怎么样了,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把自己的绿豆芽和别人的比一比,观察一下自己和别人的绿豆芽的生长情况。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得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可能会说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土壤、温度等)。

关注:

学生汇报中的争论。

(二)实验一: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让学生思考一下,不需要马上让他们回答,把这个问题在全班讨论,收集学生的想法,这对后面的评价环节有好处。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

不改变哪些条件?

(改变的条件:

光照;不改变的条件:

温度、空气、土壤、水分等)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一样多)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会对绿豆芽的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把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过一段时间观察和记录。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课堂上对以上这些问题讨论之后,让学生按照教师提示的实验设计样式把实验方案写出来,然后在全班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关注:

学生对对比实验的理解:

只能改变一个条件——阳光。

(三)实验二: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教师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这个活动建议由教师来做,让学生来观察实验的结果。

所以在上课前教师要提前几天把这个实验准备好。

2.讨论:

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

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这个实验的现象是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3.概括: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关注:

学生观察的细微发现。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香蕉叶子宽大;松树的叶针形;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香蕉生长在热带、亚热带。

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

仙人掌原产于热带沙漠地区。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香蕉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子宽大。

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针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仙人掌原产于热带沙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这三种植物的形态说明植物的器官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鼓励学生说,收集更多有关植物与环境关系的信息。

关注:

学生对植物生存环境的认识经验。

板书设计: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绿豆芽的生长需要:

阳关、温度、空气、水分、土壤……

教学反思: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每组一份:

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交流学生对蚯蚓认识的经验

1.交流学生对蚯蚓认识的经验

2.问:

“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

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3.关注:

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

(二)实验一:

蚯蚓喜欢黑

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ppt出示)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以下步骤可作参考: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

括。

6.关注:

学生实验中是否控制好实验条件。

(三)实验二:

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ppt出示)

1.过渡:

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以下步骤可作参考: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6.关注:

学生实验中是否控制好实验条件。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

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潮湿的、阴暗的环境)

2.过渡:

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相关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

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5.关注:

学生经验的交流。

教学后记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

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

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

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回顾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

(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关注:

学生在生物相互关系上的已有

经验。

(二)谁吃谁

1.教师

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

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

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之间有谁被谁吃的食物关系)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

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学生说出刚才的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后,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笔把学生说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勾画出来。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食物链:

树—→蝉—→螳螂—→黄雀)

关注:

学生经验是否符合事实。

设计意图:

认识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有水稻、稻螟虫、蝗虫、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

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预设:

水稻—→稻螟虫—→小鸟—→蛇—→老鹰;水稻—→蝗虫—→青蛙—→蛇—→老鹰;水稻—→田鼠—→黄鼠狼;水稻—→鱼虾—→白鹭;水稻—→稻螟虫—→小鸟—→猫头鹰等)

4.概括: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

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

样的影响?

(如人类大量捕杀青蛙,蝗虫和稻螟虫就会大量繁殖,蝗虫和稻螟虫大量繁殖了,水稻就会减产,以青蛙为食的动物也会减少。

6.拓展:

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关注:

学生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

认识食物网,体会生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五、板书设计

食物链和食物网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

落叶—→蚯蚓—→小鸟

蔷薇—→毛毛虫—→小鸟

生产者      消费者

教学反思: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

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难点: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阅读有关池

塘的资料,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里

有哪些水生生物?

【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等)、鱼类(如小鱼、大鱼

植食性的鱼、杂食及肉食性的鱼等)、虾、软体类(如田螺、河蚌等)、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阳关、空气、温度、水分等)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池塘里的动物可以以某些植物为食物,植物还可以为动物提供氧气。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动物的排泄物为植物的生产提供养料)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

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泥土、水、岩石等)(池塘底的淤泥还可以是一些动物的栖身之所)

2.概括: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二)设

计生态瓶

1.说明:

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生态系统建造一个生态瓶

,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

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它涉及实验效果,与当地自然状况、学生经济条件、教育成本等多方面的问题有关。

由于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建议不作硬性规定,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来决定这一问题。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田螺、小鱼、小虾等)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水生植物)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得更好一些,还需要加一些土、沙、水等)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先放植物,是因为植物是生产者,它可以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等。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

(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要尽量让它们像生活在“家”里一样。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的标签贴在生

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

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

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生态系统

教学反思: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资源准备:

小鱼若干、水草若干(桶装,每组3—5份)、漏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池塘生态群落视频)

1、创设情景:

播放视频,老师解说学生倾听观赏。

2、思考问题——池塘里的生物为什么生活得很好?

池塘里都有些什么?

各有多少呢?

过渡我们自己制作的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好吗?

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二,新课讲授

生态瓶主要由水、水草、小鱼、沙子等构成,我们如何去控制不变量和变量进行实验呢?

学生交流汇报后给予适当建议。

1、实验操作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将生态瓶里的水倒掉一半,保持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不变,预测生态瓶里的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如何对比实验才能知道水的多少对生物有没有影响呢?

预测变化:

植物会

动物会

小鱼浮到水面次数记录表

设计对比实验,记录数据对

比分析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完成课外实验,每次观察都应定时:

每次以5——10分钟为宜。

2、实验操作二增加生态瓶里的动物指导学生完成课外实验,每次观察都应定时:

每次以5——10分钟为宜。

小鱼浮到水面次数记录表

3、实验操作三增加生态瓶里的植物指导学生完成课外实验,每次观察都应定时:

每次以5——10分钟为宜。

小鱼浮到水面次数记录表

三、全课小结

根据以上实验,我们得出的解释是什么?

要想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明白: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氧气量减小,水少的生态瓶中的小鱼浮到水面呼吸的次数应多些。

增加动物(小鱼)的数量,耗氧量增加,小鱼浮到水面次数增加,如果小鱼数量增加太多可能造成缺氧死亡。

增加植物(水草)数量,产生的氧气增多,一般情况下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

过多增加植物会遮盖水面,影响光合作用和动物活动空间,对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板书设计

改变生态瓶

减少水——小鱼上浮增多(氧减少)

增加动物——小鱼上浮增多(耗氧多)

(适量)增加植物——小鱼上浮减少(产生氧多)

课后反思:

课前指导很关键,学生能不能完成实验就看老师引导得如何,所以做一个引路人最重要,当然也不能布置学生准备后就什么不去管,一定要检查指导学生完成课外实验,否则课堂上无法完成实验结论的整理。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然界里某一区域存在的生物形成一个平和和谐的整体是生态系统。

(2)了解如果生物群落中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过程与方法:

应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对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中一部分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教学准备

鹰、兔、草的图片,有关沙尘暴、发菜、猎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斯琴格日乐的歌曲《请到蒙古草原来》,感受草原的美好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我们一起跟着美丽的歌声去探索草原上的生态系统。

二、合作探究

1.在自然界中生活着很多的生物,它们在自然界里某一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我们把它叫做生态系统。

除了生物外,自然界中还存在着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

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了生态平衡。

如果自然界中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下面我们以草原上的鹰、兔、草为例,来研究某一区域的生态平衡。

探究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鹰、兔、草之间的食物链:

草兔鹰

设想一下:

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草少了,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鹰少了,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生长很快就会被吃完,大量的兔子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

或者因为没有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兔子少了,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草少了,兔子会减少,老鹰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

所以,自然界里的生物之间要保持平衡和谐。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引起鹰、兔、草减少呢?

画出气泡图。

3.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播放沙尘暴的视频。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严重风沙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