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6850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8年德阳五中高一下语文期中试卷

第一卷阅读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最近,大众传播领域的学术语言越来越像在恶搞:

一会儿有人吆喝“孔子是丧家之犬”,一会儿有人叫喊“李白是古惑仔”;左边的场子在用京韵大鼓语言讲经,右边的场子在用单口相声语言说史。

一个劣质学术“秀场”,正在商品展销会的角落里悄悄地拉开了灰色的帷幕,试图与吴宗宪、小S争风吃醋,一较高下。

②与其说孔子是丧家之犬,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丧家之犬:

它离家出走,自暴自弃,在娱乐文化的垃圾堆边东闻西嗅,四处溜达。

与其说李白像古惑仔,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古惑仔:

在街头扮鬼脸、吐舌头、哗众取宠,既挑战了“家长”的权威,又骚扰了过往的行人。

学术语言已经沦落到“古惑仔”和“丧家犬”的地步,暴露出传统学术思维方式的致命病理。

③既不能感受斗室里枯燥和寂寞的乐趣,又缺乏对学术语言自身应有的热衷和信念,更没有找到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有效途径或话语方式,于是选择“离家出走”,到街头去卖狗皮膏药,还制造了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

这种思维放弃学术话语的理性原则,将它翻译成最时髦、最热门的“无厘头”语言,甚至不惜娱乐化(大话、恶搞、骇人听闻的新名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公众对话。

对此,公众惊诧不已——这就是学术?

怎么越看越像初次登场的娱乐小明星滑稽、拘谨的业余表演?

这种拙劣的方式,是学术思维中的小媳妇心态的表现:

在强大的娱乐话语这个“婆婆”面前哆哆嗦嗦,并以模仿“婆婆”为荣。

④传统学术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大学讲堂、学术沙龙和专业杂志。

公众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一般的报纸和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或“公众论坛”。

民间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生活空间(饭局、客厅、酒馆、街道、广场),再加上今天的网络BBS等。

在新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过程中,单一的话语形态的孤立状态,没有对话和交锋,只会使它日渐枯萎。

让各种不同的话语方式(学术思维、公众诉求、民间语言)相互碰撞,取长补短,或许会使它们同时呈现出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

但前提是,彼此必须坚守自身的原则和底线,不是放弃原则而同化为一种更低级的东西。

⑤学术思想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目的是将各类思想从讲堂和斗室的狭小空间,转移到更广阔的公众空间,参与公众对话。

但是,如何转移,是否有效,却一直是一个难题。

毫无疑问,无论是将传统学术思维强行插进公众传播,还是将学术完全变身为娱乐,都是无效的方法。

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将“左”的道德观与“右”的认识论融合防止僵化保守。

这种融合,要求对传播知识的语言进行探索和创新。

⑥今天的学术明星和学术贩子所采用的语言,似乎摆脱了传统学术话语的弊端,其实并没有自己的语言,而是租借娱乐明星哗众取宠的语言。

学术话语仿佛从娱乐垃圾堆里随手捡起的一个塑料袋,将孔子、老子、李白们塞在里面兜售。

他们从一种极端(抽象化的极端)转向另一种极端(娱乐化的极端)。

这正好应了民间的一句谚语:

戴了狗皮帽,丢了狐狸皮。

1.属于目前部分学术语言“离家出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学术语言“离家出走”就是为了用京韵大鼓语言讲经,用单口相声语言说史。

B.某些学术研究人员耐不住寂寞,被大众传播领域的热闹景象、吴宗宪小S们的风光无限所诱惑。

C.学术语言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话语方式完全不可能是娱乐语言。

D.学术语言在向娱乐语言学习的一些尝试中,较少考虑到自身的原则和底线而迷失了自我。

2.下面不属于学术中的“恶搞”的一项是

A.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了婚外情(纪连海“百家讲坛”)

B.用京韵大鼓语言讲经,用单口相声语言说史

C.我是天才我怕谁:

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

D.“三国”戏里,周瑜的年龄比诸葛亮大,且大摇鹅毛扇。

3.根据全文内容并联系现实,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将传统学术思维强行插入公众传播是无效的方法,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就是在制造出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

B.学术思想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

所以,把网络BBS作为传播学术思想的主要阵地,现在是学术思想参与公众对话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C.作者认为,娱乐文化中有一部分是垃圾文化。

D.作者把认为“李白是古惑仔”和说“孔子是丧家之犬”的讲学者都认定为是哗众取宠的学术贩子,他们只配到垃圾堆里去捡塑料袋。

【答案】1.B2.D3.C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A项,把表现说成了原因;C项,学术语言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话语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娱乐语言,“完全不可能”显得绝对;D项,“较少”错,依据原文意思,应该是“没有”。

点睛:

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来源历史著作《三国志》。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A项,错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就是在制造出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

“百家讲坛”栏目的宗旨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

B项,错在“主要阵地”和“现在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D项,错在“他们只配到垃圾堆里去捡塑料袋”,原文中“随手捡起的一个塑料袋”是比喻的说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毛熊

周海亮

男人坐在候车室的长条椅上,呆滞的目光瞅着脚边一个鼓囊囊的旅行包。

他在等待一天中惟一的一班过路车。

其实男人十天前就应该离开这个地方,但当妻子要求他和她一起回去时,他说,让我再静静呆几天吧。

老人什么时候进来的,他没有察觉。

他看到他们时,老人正领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站在他面前。

看得出老人很累,流着汗,弯着腰,握拳轻轻捶着自己的大腿。

他向旁边挪了挪,指着腾出来的空位。

“您坐。

”他说。

老人朝他笑笑,坐下。

她把男孩放到自己腿上,眼睛看着窗外。

“奶奶……”“嗯。

”“妈妈是不是不要咱们了?

”“嗯。

”“她为什么不要咱们了?

”“她做的对。

你不懂……”“我不懂,你快告诉我。

”“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奶奶……”“嗯。

”“爸爸呢?

”“爸爸走了。

”“我知道他走了。

我们是不是要去看他?

”“不。

我们要去亲戚家。

”“以前的家呢?

”“我们不再回去了。

”“我们为什么不去看爸爸?

”“因为爸爸走了。

”“我知道他走了,我们为什么不去找他?

”“你不懂……”“我不懂,你快告诉我。

”“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奶奶……”“嗯。

”“我什么时候长大?

”“很快。

”“我想妈妈。

”“嗯。

”“我更想爸爸。

他说要给我买一只毛毛熊。

”“嗯。

”“我想看爸爸的照片。

”“等到了亲戚家再看。

”“不,我现在要看。

”“你怎么不听话?

”“我就想看看爸爸的照片……”“信不信我揍你?

”“好。

我先看。

看完了,你再揍我。

男人静静地听着一老一小的对话。

本来他不想插话,但男孩的最后一句话让他心酸。

他把身子斜了斜,朝向老人,“就给他看看吧!

”他说,“这么小的孩子,这么想他爸爸。

老人叹口气,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信封,又从里面抽出一张照片,递到男孩面前。

“快点看!

”老人的眼睛环顾四周,样子有些紧张。

男人愣住了。

他死死地盯着照片上的男人,直到老人把照片重新装进信封。

“他是不是,叫高畋?

”男人问。

“是的。

”老人不安地说。

她飞快把脸转向另一侧,盯着窗台上的一盆云竹。

“您告诉我,”男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抖开,指着上面的一张照片问她:

“这是他吗?

”男人的胸膛开始剧烈地起伏,仿佛有人在里面拉一个巨大的风箱。

“是的。

”老人看了他一眼,再一次飞快地把脸转向那盆云竹。

男人盯着老人,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

他的胸膛有节奏地起伏,却挤出不均匀的呼吸。

男人站起来,又坐下,他重新把报纸抖开,盯着上面那个已经死去的男人。

……一个月前的一天,这个叫高畋的男人闯进了镇上的储蓄所。

他带着一把刀子,身上绑满了炸药。

他没有抢到钱,却被很多警察追赶。

男人慌乱之中跑向附近的一座小山,并躲进半山腰一个废弃的有着两间屋子的看林房。

荷枪实弹的警察很快将他包围,男人看逃走无望,就引爆了身上的炸药。

恐惧并绝望的男人并没有发现,在一墙之隔的另一间屋子里,正躲着一群瑟瑟发抖的人。

那是八个来这里旅游的小学生和一位青年老师,那天他们来爬这座山,累了,进到看林房休息。

然后他们听到有人闯进另一间屋子。

再然后,房子被炸上了天。

八个小学生,当场炸死两个。

十几天后,在医院里,又死了一个。

据幸存的青年教师回忆,那个男人并没有发现他们……

男人朝老人张张嘴,却什么也没说。

男孩再一次缠起老人,“我还想看爸爸的照片。

”他说。

老人终于火了。

“信不信我揍你?

”她在男孩的屁股上重重打了一巴掌。

男孩大哭起来,“我要看爸爸!

你为什么不让我看爸爸?

”“跟你说过爸爸走了!

”“我知道他走了,他去哪了?

”“信不信我再打你一巴掌?

”“你打!

你打!

爸爸说过要给我买一只毛毛熊的!

他不会扔下我走的!

”“你想知道爸爸是怎么走的吗?

你想知道是不是?

”老人的眼泪终于淌下来,“好!

我告诉你!

“你不要这样!

”男人急急地阻止老人。

他低下身子,看着男孩,“爸爸刚才还在,和我在一起。

不过你来之前,他坐上汽车走了。

他得赶着去挣钱,给你买更多玩具。

过些日子,他还会回来找你。

毛毛熊他给你买了,让我捎给你。

”男人打开那个鼓囊囊的旅行包,从里面拿出一只很大的毛毛熊,递给男孩。

“你看,是不是?

毕竟是小孩子。

男孩看到毛毛熊,就乐了:

“我就知道奶奶在骗我!

我就知道爸爸不会忘了我!

老人不安起来。

“这个,值很多钱吧?

”她指着毛毛熊问。

“没事。

我买给孩子的。

他早想要一只毛毛熊,一直没给他买。

后来他……病了,就给他买了一只,让他日夜抱着。

想不到医生没能……把他救活。

现在他不需要了……”男人强忍着泪,泪却还是滴下来。

老人重重地叹口气。

“什么病?

”她问。

一辆汽车在候车室门口停下来,正是男人等的那一班。

男人站起来,拿起瘪瘪的旅行包,朝门口走。

走了几步,他停下来,转过头,对老人说:

“他没得病。

假期来旅游,死在这儿了。

是被炸死的。

在半山腰的守林房。

(选自《帘卷西风》,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奶奶说儿媳妇离开是对的。

她总是看着窗外。

或窗台上的云竹,这些都说明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羞愧,内心隐含着哀痛,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

B.男人确认照片上的男人就是炸死自己的儿子的人后,气愤、痛苦、情绪激动。

但当奶奶要告诉孙子真相时,他又赶紧阻止,表现出可贵的善意。

C.高畋引爆炸药时不知道在隔壁有老师和学生,可见他并非故意炸死包括男人的孩子在内的几个孩子,所以男人原谅他,并主动去安慰他的儿子

D.小说开头写男子在候车室候车.瞅着鼓囊囊的旅行包。

结尾写他拿起瘪瘪的旅行包。

准备乘车离去,前后呼应,结构圆合,显示出严谨的构思。

5.围绕主人公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它们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4.C5.明线是男人了解高畋的孩子的遭遇和感情需求,把原本买给自己的孩子的毛毛熊送给他的过程。

暗线是男人的孩子在游山途中被高畋炸死的事件。

①设置孩子在高畋自杀爆炸中被炸死这一暗线,为明线的展开提供背最。

②设置明暗两条线索,使小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完整,彰显小说爱能超越恨的主旨。

③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超越仇怨、心怀博大的形象。

【解析】

4.试题分析: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语言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分析人物,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C项,“男人原谅他”不当。

文中没有体现男人原谅高畋的内容,他去安慰高畋的儿子也不是这里说的原因,而是出于对这个无辜而可怜的孩子的关爱。

5.试题分析:

从情节发展来看,男孩的爸爸抢钱、引爆炸药、炸死旅游学生的情节都是由小男孩要看爸爸照片的情节引出的;由于男孩哭闹要毛毛熊,奶奶无奈要告诉孩子真相,侯车的男人受到了触动,阻止了奶奶,并把毛毛熊送给了男孩,男孩串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从塑造人物的角度来看,小说中通过侯车男人对男孩的行为突出了男人的形象,也通过男孩与奶奶的对话交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

点睛: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

(2)同主要人物一同起揭示或凸显或丰富主旨的作用;(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

使小说更具真实感,结构更加严谨;(4)引出主要人物;(5)对情节起作用:

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造成情节陡转;(6)构成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7)增加文章生动性、丰富性。

6.试题分析:

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本文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

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

本题解答时第一问要分别指出明线和暗线的具体内容,明线就是男人与男孩、男孩奶奶之间发生的故事,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清楚即可;暗线就是小说中通过人物对话和作者介绍暗示出的内容,同样要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清楚。

第二问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发展情节等角度分析即可。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

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

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

广谓受曰:

“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

”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

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

“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

”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

顾自有旧田庐。

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于是族人悦服。

以寿终。

(节选自《汉书·疏广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聪明,机智)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

(进见)

D.居岁余(居住)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顷之,拜受为少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广遂上疏乞骸骨功遂身退,天之道

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今日饮食费且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8.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

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

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C.疏广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年,因而回归故里之后,并未打算要将钱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

疏广表示财产只能使子孙怠惰罢了,应当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②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案】6.D7.A8.B

9.

(1)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2)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

(3)大家已经出来了,有的人就责怪那个想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他一起出来了,所以不能极尽游玩的乐趣。

【解析】

6.试题分析:

D“居”后接时间,表示“停留”,“过了(多长时间)”。

点睛:

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复习策略是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

一是要记住典型例句,二是要做好归类整理工作。

回归课本很有必要性,即运用课内所学文言词语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问题。

7.试题分析:

A(A项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无义;B项第一句中“遂”是连词,可译为“于是,就”,表示承接,第二句中“遂”是副词,可译为“最终”,表示结果。

C项中的第一个“以”的意思是“因为”,介词,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D项中的第一个“且”的意思“将要,快要”,副词,第二个“且”的意思是“尚且”,表示让步关系。

点睛:

文言虚词的是文言文阅读考核的难点,考的虚词一般在课本中出现。

虚词题考查的基本方式是将试卷阅读语段中的句子和必修课本中的句子放在一起比较异同,对于必修课本中的虚词,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做到全面掌握,因为课内文言文大多数篇目都是要求背诵的,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另一方面要特别关注所含虚词用法特殊而课文语例又较少句子,并加以牢记。

常考文言虚词主要“而”“之”“以”“于”“因”“为”“若”等18个。

8.试题分析:

B“虽然中途曾经后悔”可能是对原文“如此不去,惧有后悔”的误解,原文的含义是说:

如果不趁此机会离开官场,恐怕以后悔恨。

点睛:

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9.试题分析:

C第一句是说“我难道是老糊涂了不顾念子孙吗?

”意思是“我疏广还是顾念子孙的”;但是顾念子孙,不等于就教育子孙有方,顾念子孙到溺爱的程度就是教子无方,所以这一句不应该属于教育子孙有方。

第二句是说“家里本来就有一些田地,就让子孙们在这些田地上努力耕种”,意思是不必替子孙新增更多的土地,这应该属于教育子孙有方。

第三句是疏广的话,他说:

“增加田宅,使子孙的收入有多余,这只能使得子孙懒惰懈怠。

”这应该是教育子孙有方的一种理念。

第四句也是疏广的话,他说:

“况且那种富贵的人,是大家仇恨的对象。

”这句话跟教育子孙有方没有直接的关系。

第五句是说“不想增加子孙的过错,而让别人对他们仇恨”,这也是疏广教育子孙有方的一种理念。

第六句是说“我疏广乐于跟乡亲族人一起享用朝廷的赏赐”。

这句话跟教育子孙有方的关系更加远一些。

这样,A项肯定是二错一对。

B项和D项可以看作二错一对,如果认为第四句跟教育子孙有方也有一点儿关系,那么至少是一错二对,惟有C项是三句全对,所以C项是正确选项。

技巧点拨:

【参考译文】

疏广字仲翁,是东海兰陵人。

自幼就喜好读书,深明《春秋》,他在家教授知识,求学的人从远道到(他这里学习)。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推选疏广做少傅,几个月后,调职做太傅。

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有礼节,谦恭谨慎,机敏而有口才。

宣帝驾临太子宫,疏受迎接皇上的时候答对得非常得体,皇上非常高兴,过了一段时间,授予疏受为少傅。

太子每次上朝时,太傅在前,少傅在后,两代人同为(太子的)师傅,朝廷上下都认为这是很光荣的事。

在位五年,皇太子十二岁,通晓《论语》、《孝经》。

疏广对疏受说:

“我听说‘知足就不会受辱,知道停止才不会有危险’,‘功成则身退,自然的规律’啊,现在官至得到二千石的俸禄,官成名立,像这样再不离开,怕会后悔。

哪比得上父子告老还乡,来过完自己的余生,不也是很好的事吗?

”疏广终于向朝廷上表请求退休,宣帝因为他年事甚高,就都答应了他的请求。

疏广回归故乡后,每天让家人摆设酒食,请家族的人及亲戚朋友宾客,与他们一起娱乐。

疏广经常过问家里积蓄还有多少,不停地花钱以设酒食宴请亲朋好友。

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下对疏广兄弟老人中他最喜欢信任的一位说:

“我们子孙辈希望您在见到他老人家(疏广)时劝他多少置办些田产房屋,现在天天设筵席家里钱财将要用尽,应该在他老人家跟前,劝说他老人家(为我们子孙)置办田地房屋。

”这位老人就在和疏广闲聊时谈到置办田地房屋的事,疏广回答说:

“我难道年老悖情不考虑子孙的将来吗?

但家中原有田地房屋,只要子孙们在那里勤力劳作,足能有饭吃有衣穿,过与普通人相同的生活。

现在置买多余的田地房屋,只能使子孙懒惰罢了。

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意志;愚蠢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况且富人常会成为众人怨恨的对象。

我既然无德教化子孙,也不希望增加他们的过失而招人怨恨。

再说这些金钱是圣明的皇上赐予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和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这样度过我的余生,不也很好吗?

”这以后子孙们心悦诚服。

疏广因此尽享天年。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宴西楼①

(南宋)陆游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

【注】①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

西楼:

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

②因循:

随意、轻率、怠惰。

③珠鞴(bèi):

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④摩诃池:

摩诃池即汗池,在锦城西。

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一一一西楼着笔。

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进一步的着意渲染。

B.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豪华壮美、歌管竞逐的景象,暗藏题内“宴”字:

“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

C.“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两句,不仅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而且突出了宴饮场面的热闹。

D.颈联续写西楼宴饮,意境温馨旖旎,表现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透露出了作者沉醉享乐的愉快心情。

E.诗歌尾联以景作结,描写宴罢归途,描绘了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的景象,对此佳景,诗人更生愁苦之情。

11.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10.DE11.①时日蹉跎、光阴虚度、年华老去的感慨。

②万里作客、久离家乡的愁苦。

③一事无成、壮志未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