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石料场建石料用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学位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6618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28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石料场建石料用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学位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xx石料场建石料用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学位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xx石料场建石料用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学位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xx石料场建石料用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学位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xx石料场建石料用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学位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石料场建石料用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学位论文.docx

《xx石料场建石料用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学位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石料场建石料用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学位论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石料场建石料用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学位论文.docx

xx石料场建石料用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学位论文

 

XXX石料厂

建筑石料用灰岩矿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提交单位:

XXX石料厂

二0一0年十一月

 

XXX石料厂

建筑石料用灰岩矿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编制单位:

XXX单位

发证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证书编号:

资质等级:

甲级

项目负责:

XXX

编制:

审核:

XXX

院长:

XXX

  

提交单位:

XXX石料厂

提交日期:

二0一0年十一月

 

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方案基本情况表

(一)矿山企业概况

矿山名称

XXX石料厂

矿山类别

建筑石料用灰岩矿

矿山规模

3万吨/年

企业性质

个体

开采方式

露天开采

矿山服务年限

剩余年限6年

矿区面积

0.0171km2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内容及规模

方案名称

XXX石料厂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评估区重要程度

一般区

地质环境条件

复杂程度

中等

评估精度分级

三级

方案适用年限

8年(2011~2018)

费用(万元)

24.51万元

方案适用期治理规划进度

2011~2013

2013~2016

2016~2018

治理规划工程内容

H1滑坡防治

露天边坡监测

排土场合理使用

H1滑坡监测

露天边坡监测

排土场合理使用

及监测

露天边坡绿化

排土场绿化

采坑覆土绿化

迹底绿化

(三)方案编制单位及提交单位情况

方案编制单位

方案提交单位

XXX石料厂

地址

地址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传真

传真

电子邮箱

电子邮箱

 

附图

附图1:

XXX石料厂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1:

1000)

附图2:

XXX石料厂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图(1:

1000)

附图3:

XXX石料厂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部署图(1:

1000)

附件

附件1:

 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的委托书

附件2:

 XXX石料厂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区范围批复

附件3:

编制人员培训证

前 言

第一节 任务的由来

一、任务的由来

按照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和陕西省政府77号令《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的要求,受XXX石料厂的委托,我院承担编制XXX石料厂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工作。

二、主要工作任务

1、收集矿山自然地理、水文气象、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矿山勘查开发等方面的资料,为编制《方案》提供基础资料。

2、基本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包括矿山地质灾害问题(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问题(矿区及区域地下水下降、井泉干枯、地表水体漏失、水质恶化)、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占用破坏土地资源问题等。

3、进行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预测评估并划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分区。

4、划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并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估算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经费。

5、编制提交《XXX石料厂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及相关图件、附表及附件。

三、工作程序

XXX石料厂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工作按下图程序进行(图0-1)。

 

图0-1工作程序图

四、完成工作量

2010年9月15日接受委托后,我院立即抽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方案编制工作项目组,搜集已有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等相关资料和地形图,于2010年9月16日—2010年9月18日进行了野外综合调查。

外业工作包括现场踏勘,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调查,自然地理、水工环、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

2010年9月19日开始进行室内工作。

内业工作包括资料整理、地形图数字化及成果图制作、室内综合整理、方案报告编制。

其间参加方案报告编制工作的技术人员3人。

完成的工作量详见下表(表0-1)。

表0-1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评估区

面积(km2)

调查区

面积(km2)

重点调查点(处)

灾害点

(处)

照相

(张)

摄像

(分)

收集

资料

(份)

0.0771

0.1245

6

3

30

10

5

 五、工作质量评述

本次方案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等的工作程序、编制方法进行工作。

该项目外业工作过程中,我公司项目组严格执行了现行规范规程,所获的资料详实全面,为报告编写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方案报告是在充分搜集利用前人有关资料和野外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研究编写而成,报告内容、工作程度符合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第二节 方案编制的依据

一、法律法规及政策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

5、《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

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

7、《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2001年);

8《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陕国土资环发[2010]5号)。

二、技术规范规程及标准性依据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本方案以下简称《规范》);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04]69号);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5、《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7、《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8、《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2005);

9、《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10、《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1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

12、《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13、《区域地质图图例》(GBT958-1989);

14、《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

三、委托书及相关文件

1、XXX石料厂关于XXX石料厂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的委托书;

2、XXX石料厂采矿许可证(铜川市国土资源局2007.11.10);

3、《铜川市王益区农林局关于报送XXX石料厂石灰岩建设工程占用林地的报告》(铜王农【2007】57号);

4、《XXX石料厂建筑石料用灰岩矿资源储量监测说明书》(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综合物探大队,2007.12);

5、《XXX石料厂石灰岩资源储量简测说明书》(铜川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2010.9);

6、《XXX石料厂石灰岩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报告》(铜川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2010.9);

7、该企业设立以来资源开发及相关统计资料。

第三节 方案的适用年限

该矿山为已投产矿山,根据矿产资源剩余储量、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及矿山剩余服务年限确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适用年限,一般考虑矿山闭坑后应有1~3年的时间进行恢复与治理工作。

本矿山剩余服务年限为6年,即2010年11月~2016年11月,矿山闭坑后治理及维护期为2年,本方案编制基准年为2011年,因此,本方案适用年限为8年,即2011年~2018年。

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第十二条、第十五条规定,“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若申请采矿许可证年限大于10年的,方案的适用年限不宜超过5年,方案原则上每5年修订一次”。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

第一节 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

一、矿山地理位置

军伟料石厂位于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杜家塬村,与耀县接壤。

矿区内有三道桥沟内的简易公路,在骊山水泥厂附近与210国道相连。

地理坐标为东经:

109°01′30″-109°01′50″,北纬:

35°02′30″-109°01′40″。

另有咸铜铁路和西铜一级公路通过。

距新川沟口即210国道约3km,北距铜川市川口约1km,南距西安市90km,交通便利(见图1-1)。

二、社会经济概况

矿区所在的王益区自然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耐火粘土等颇具优势的10多种矿藏,储量大,品位高,易开发,蕴藏巨大的开发潜力。

该区商业、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等行业也比较发达。

农业主要有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主要为蔬菜,此外苹果、核桃、辣椒、花椒等也较丰富。

第二节 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王益区军伟石料厂建厂较早,1998年由杜家塬二队组织,办理开采手续。

2000年3月申请采矿登记,2000年5月王益区矿产办下发了陕铜王采划字【2000】04号文件批准了矿区范围,即目前的范围,面积0.0171km2,开采矿种为建筑石料用灰岩,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方式,2000年12月20日取得采矿许可证,有效期3年,2003年12月到期。

期间料场一直处于半停产状态。

图1-1矿区交通位置图

2004年6月,王益区军伟石料厂揭牌取得铜川市国土资源局挂牌出让的采矿权,办理了延续登记手续。

取得采矿许可证,有效期三年,于2007年10月到期。

2007年11月该厂办理了采矿许可证延续,采矿许可证编号为6102010730005,有效期限:

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

三年中,因矿区周边环境整治及开采剥离量增大,先后累计停产1年左右,年产量平均约2万吨。

三年开采量为6.3万吨。

2010年9月份,厂方委托委托铜川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对该厂石灰岩矿重新进行资源储量检测,测得矿区目前保有资源储量18.6万吨。

料场目前处于正常生产中,开采方式台阶式露天开采,现有北部和东部两个采区,采坑面积0.0106km2。

第三节 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一、矿区范围

根据铜川市国土资源局王益分局划定军伟石料厂石灰岩矿的矿区范围及采矿许可证,矿区由5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区面积约0.0171km2。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如下:

点号

1954北京坐标系

1980西安坐标系

X

Y

X

Y

N1

N2

S2

S1

W

表1-1采证范围拐点坐标

二、开采对象及开采范围

开采对象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石灰岩(O2m),矿层倾向南西方向,倾角为10-30°,矿区顶部覆盖第四系黄土层厚10-15m。

开采标高:

890~800m,目前主要开采范围为矿区北部和东部剩余资源量。

三、矿山资源储量

2007年10月,经陕西中科有限公司估算矿山累计资源储量为77.7万吨,历年动用量为29.6万吨,保有储量为48.1万吨。

2007年底至2010年9月,3年动用量为6.3万吨。

2010年10月经铜川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重新估算,该矿山探明资源量为54.5万吨,历年消耗资源量为35.9万吨,现保有储量18.6万吨。

四、矿区布局

矿区主要由采场、破碎场、建筑石料堆放场、排土场、生活办公场所、厂区道路等组成。

总体布局附图1。

五、开采方式

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剥采比0.4:

1,黄土覆盖层最终边坡角为45°,岩体最终边坡角60°。

六、开采方法

黄土剥离后,分5-6m的台阶炮采,采用公路运输开拓方式。

七、废弃物的处理

XXX石料厂石灰岩矿开采料石,采出后外运至料石厂生产不同等级料石,采场内除剥离黄土和顶部风化层外,基本无尾矿。

矿体和围岩中经相关单位测试无有害元素,不会对矿山生产安全和环境造成危害,但开采中形成的大量粉尘会对周围环境有影响。

八、生产规模及服务年限

设计生产规模为3万吨/年,矿区剩余资源服务年限为6年。

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气象

本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气候多变,夏秋易涝,冬春易旱,且由于受地形地势的控制,地区性气候差异比较明显。

区内年平均气温10.6℃,1月份平均气温为-3.3℃,7月份平均气温为23.5℃,极端最高气温37.7℃,极端最低气温-18.2℃。

每年11月下旬封冻,翌年3月解冻,冻土厚约0.6m。

本区年降水量在555.8~709.3mm之间,平均580mm左右,且年降水量在月季分布上很不均衡,冬季降水量不足15mm,春季40~55mm,盛夏至初秋的7~9月份降水量为328.1mm,是全年降水高峰期,占年降水量的56.7%,且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在年际之间降水量亦有比较大的差异,年降水量最大值889.4mm(1983年),最小值335.0mm(1995年),两者相差554.4mm。

多年平均风速为2.2~3.1m/s。

残塬区风速较小,山区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为28m/s(1967年4月7日),并且各地风速季节性差异比较明显,春季风速最大,夏、冬季节次之,秋季最小。

二、水文

该区水系属黄河流域支流漆水河,河流位于矿区以南,源于印台区金锁关镇凤凰山东部,全长64.2km,流域面积773.5km2,比降8.8%,平均流量0.54m3/s,年径流量3925×104m3,年季之间输沙量变化较大,为中度水土流失区。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地表水系和地下水,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矿区最低开采标高以上无地下水。

第二节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南缘,铜川残塬亚区,由于长期侵蚀作用,该区树枝状沟谷及塬、梁十分发育,地形较复杂。

沟谷较发育,地形切割较深,平时沟谷干涸。

该矿区位于三道桥沟前段,区内地形东北部高,西南部低,最高标高890m在主山梁顶,最低800m,山体坡度在30°左右。

矿区开采北面山坡,即杜家峁西南面山坡。

(见图2-1)。

图2-1矿区地貌

第三节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一、地层及其岩性

矿区地层出露简单,以中奥陶统马家沟组(O2m)上段碳酸盐岩为主,第四系黄土层覆盖其上或分布在山梁的缓坡及坡脚地带。

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一)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黄土(Qp3eol)

主要分布于山梁的缓坡及坡脚地带,厚度0~15m。

沟谷中黄土层底部见冲、洪积层,由灰岩碎块及砂、砾石碎块和砂土;矿体上部覆盖的黄土为浅黄色,由粉土、粉质粘土组成,土质均匀,含姜结石、贝壳等,针孔、虫孔、大孔隙和垂直节理发育。

中下部夹一层或数层厚度不足1米的褐红色古土壤。

在古土壤的底部,因淋滤作用钙质集中形成姜结石富集薄层,单个姜结石一般粒径1×3cm,最大15×8cm;黄土表层0.1~0.3m为腐殖土,主要由亚粘土组成,混有大量灰岩碎块和植物根茎。

第四系与下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在矿区的东北部,目前剩余的部分地表黄土覆盖较大。

(二)中奥陶统马家沟组(O2m)

矿区范围出露的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属于马家沟组的上段,为一套碳酸盐岩。

石灰岩分布在采区中部,主要为浅灰白色,细晶~微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贝壳状或似贝壳状断口,岩石性脆、质纯,局部含生物碎屑化石,石灰岩质量较好。

地层产状120~160°∠10~30°。

二、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新川沟隆起地带,开采区为一向斜的翼部,地层倾角平缓,倾向南东,倾角10~30°,在相邻的七家山矿区,有一走向北东东转北东的不对称背斜构造--李家沟背斜,裂隙发育,构造简单。

同时矿区内有一明显的正断层,上、下盘岩石破碎,断距不明显。

矿区无岩浆岩出露。

三、地震

矿区地震活动较弱。

据有史记载以来,铜川地区5级以上地震有4次,其中最大震级为5.5级。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调查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第四节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特征

按照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水力特征,调查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层孔隙潜水含水层和矿层(体)透水不含水层。

(一)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层孔隙潜水含水层

主要分布于山梁缓坡地带,厚0~15.00m,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富水性弱,透水性较好,以面状渗流和大气蒸发为主要排泄方式。

(二)矿层(体)透水不含水层

现场地质调查表明,矿区范围无地下水出露,无地表水分布,800m高程以上的矿体不含水,构造节理和近地表风化裂隙是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主要通道。

依据区域资料,780.00m高程以上,无静止水位,显示矿区范围内地下水埋深低于780.00m高程。

开采矿体最低标高高于区域侵蚀基准之上,也高于该区域岩溶地下水水位以上,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第四系黄土孔隙潜水含水层分布于山梁的缓坡地带,大气降水是唯一的补给来源,大气降水补给时间短,水量小,地下水自坡顶向沟谷方向径流,排泄方式主要为地表蒸发。

基岩含水岩层在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部分区域接受上部潜水的垂向补给,补给量小。

矿区基岩裂隙水径流条件受地形起伏的控制,径流方向由高向低,由东向西径流。

第五节 工程地质条件

区内矿体为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块状结构、厚层状构造,属较坚硬岩石,基本上没有破碎风化,内部亦无软弱夹层。

岩石抗压强度高,工程地质性质较好。

矿层(体)上覆顶板主要为第四系黄土层,成分以粉土为主,粉砂含量高,大孔隙发育,土颗粒间联结力弱,土质疏松,透水性较好,具有湿陷性,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矿区山体稳定,无大的不良地质现象,总体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第六节 矿体(层)地质特征

军伟石料厂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呈层状赋存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O2m)上段岩性层中。

矿体分布稳定,矿体为中厚-厚层状石灰岩局部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颜色浅灰白色,矿体出露长度为200m,宽度为60-90m,平均厚度为24.0m,矿层产状一般为120~160°∠10~30°,矿层出露标高为800-890m。

石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含量在95%~98%,含微量白云石、泥质和有机质。

矿石中小于2%的白云石自形程度较好,呈菱形晶,粒径0.03~0.10mm,均匀散布在方解石颗粒之间;泥质、有机质呈隐晶质细小集合体均匀分布;极少量的褐铁矿、白钛石、石英呈星点状分布在方解石之间。

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浅褐灰色(矿区上部标志层),泥晶、亮晶、粗晶结构,条带状、厚层状构造。

组成矿物方解石含量65~75%、白云石约35~25%,含少量泥质。

在贝壳状断口面上可见有糖粒状白云石颗粒。

矿区灰岩矿组分CaO一般含量>50%,MgO<0.5%。

各项工业指标符合水泥用灰岩原料的要求。

可采矿石层化学成分如下。

中上部矿层:

CaO含量53.56~54.00%,平均53.93%、MgO平均0.52%。

下部浅灰色~灰白色厚层~巨厚层状灰岩,CaO一般含量54.0%,MgO平均0.47%;

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矿层:

CaO含量45.53~47.75%,平均46.20%、MgO平均6.87%。

根据矿层厚度,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份及物理性能等特征,该矿矿石自然类型为浅灰色~灰白色厚层、巨厚层状灰岩。

该石灰岩矿主要加工料石。

矿石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变化有较小变化,物理、化学性能差异稍有差异。

第七节 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人类工程活动在本区主要表现为采矿活动,三道桥沟内现共有大小石料厂十余家,沟内采矿活动较强烈,改变了采区原有地貌,采矿期间产生的粉尘、灰尘,引起了采区地质环境小的变化(图2-2)。

与本矿区相邻西侧为耀州区孝慈石料厂,该石料厂现已开采约8年,露天开采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矿山目前正常生产中。

 

 

 

图2-1区内采矿活动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第一节 评估范围和级别

一、评估范围

评估范围包括矿山用地范围、矿业活动影响范围和可能影响矿业活动的不良地质因素存在的范围。

XXX石料厂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排土场,生活区均位于矿区范围之外,本次评估区是在矿区范围基础上外延50~142m,包括排土场影响区域,及H1滑坡影响区域,生产生活区域,评估区面积0.0771km2。

调查区依据地形条件,高至局部分水岭,低至沟谷底部,其中包括矿区西侧孝慈石料厂在矿区的影响范围,调查区面积0.1245km2。

二、评估级别

(一)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矿区地形较复杂,沟谷较发育,地形切割较深;自然排水条件一般,地形坡度一般20°~35°,相对高差较大,岩质斜坡为顺层坡,露天边坡较不稳定,较易产生地质灾害。

根据以上因素确定矿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为中等。

(二)建设项目生产建设规模分类

矿山设计生产规模为3万吨/年,属小型矿山。

(三)评估区重要程度

矿区范围内无住户居住,无重要交通要道或建筑设施,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属于一般区。

(四)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

综上所述,按《规范》(DZ/T223-2009)附录A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判定本评估级别属三级。

 

第二节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

一、现状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根据矿山已有资料,结合现场调查,现状条件下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采矿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采矿占用、破坏土地资源。

(一)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经现场调查,矿区露天采场存在2处崩塌地质灾害,1处滑坡地质灾害,均为采矿活动引发的人为地质灾害。

B1崩塌:

位于采坑北部边帮,为爆破、人工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边坡垂直高度约15m,宽约70m,坡度近乎直立。

坡体顶部覆盖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厚2~3m,下部岩性为奥陶系下统石灰岩,厚层状浅灰白色,强风化—中等风化,岩石倾向南西,倾角10~30°。

坡体上部可见一条拉张裂缝,宽约10~15cm,东西向延伸20m,崩塌体厚1~2m,体积0.03×104m3。

属小型黄土崩塌。

因坡面爆破开挖,坡面岩石松动破碎,下部有少量崩积物,呈碎块状(图3-1)。

崩塌体现状稳定性差,在爆破震动、雨水侵蚀作用下,坡体发生黄土崩塌的的可能性大,威胁下部台阶施工机械及人员安全,危害程度较严重,现状评估危险性大。

图3-1B1崩塌(镜向东南)

B2崩塌:

位于采坑东部边帮,为爆破开挖形成的高陡岩质边坡,边坡高度约15m,宽约120m,坡度40~50°。

坡体岩性为奥陶系上统厚层状、微晶结构灰白色石灰岩,倾向南西,倾角10~30°。

坡体为顺层坡,岩体为层状、块状。

因爆破放坡不当,坡体南侧危岩体处于悬空状,围岩体体积约60m3,危岩体节理裂缝发育,时不时有掉快现象。

坡体北侧顶部岩土体较破碎,时有石块崩落,坡底可见少量崩积物,呈碎块状(图3-2)。

崩塌体现状稳定性差,在震动雨水冲刷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威胁下部过往行人车辆安全,危害程度较严重,现状评估危险性大。

图3-2-1B2崩塌(镜向东)

图3-2-2B2崩塌(镜向东北)

H1滑坡:

位于采坑西北部的斜坡上,为人工堆积土质边坡(图3-3)。

该边坡为矿区西侧的孝慈采石场排土形成。

边坡体宽约50m,厚1~2m,长30m,体积0.23×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