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典故文字内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6129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制典故文字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法制典故文字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法制典故文字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法制典故文字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法制典故文字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制典故文字内容.docx

《法制典故文字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制典故文字内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制典故文字内容.docx

法制典故文字内容

法制典故文字内容:

01何武断剑

沛中有一个富豪,正妻及其女儿品德不端,儿子为妾所生,且年幼丧母。

富豪临终时恐怕死后子女争夺家产,儿子年幼受到迫害,就立下遗嘱说,所有财产都归女儿,但有一把宝剑,在儿子15岁时交给他。

儿子成年后,向姐姐们索要宝剑,但姐姐们不肯给,儿子告至官府。

司空何武说:

“剑,所以断决也。

现年十五,有智力足也。

女及婿温饱十五年已幸矣。

”也就是说儿子已经十五,具有掌理家族的能力了,而剑又是决断事务的意思,也就是说富豪当时是暗指在儿子十五岁时将家族交与其管理,女儿和女婿们享了十五年温饱已经算幸运了。

当时大家都说何武这样“原情度事”十分恰当。

这个典故可以看出汉代已经出现了遗嘱继承,并且嫡子与庶子都有继承权。

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原情”断案,重视维护实质正义的例子

02东窗事发

宋朝奸臣秦桧,就是和他的妻子王氏,在厅堂窗边案上,讨论如何陷害岳飞。

后来秦桧和儿子秦熹先后死亡,王氏爰摆设醮坛为他们超渡,并请了一些道士,看看他们父子在地府的情形。

其中一个方士叫伏章,看见秦熹被上了铁枷,关在地府牢狱里。

伏章就问秦熹:

“太师在哪里”?

秦熹说:

“在酆都”。

伏章便到酆都去找,果然看到秦桧和一班奸臣们,都被上了铁枷在做苦工,受尽折磨。

秦桧对着伏章说:

“劳烦你向夫人说一声,我和他在东窗下商量的那件事,现在被揭发了”。

03觇情释冤

唐朝贞观年间,有一天,卫州版桥客栈老板张逖的妻子回娘家探亲,适巧魏州三卫杨正等三人到客栈投宿。

次日五更时他们就启程赶路了。

就在这天夜里,有人用杨正等人的腰刀把张逖杀死,而后又把腰刀插进刀鞘之中。

天亮以后,客栈的伙计发现老板被杀,立即追赶杨正三人,一看到他们腰刀上沾满血污,马上把他们扭送官府。

杨正等被关进监狱,受到严刑拷问,被迫承认自已犯了杀人的罪行。

       唐太宗对这起案件感到怀疑,派遣御史蒋常对案件进行复查。

蒋常抵达卫州,把客栈中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伙计都集中起来,加以审讯,但由于人全部没有到齐,决定延期审理,把众人放回,唯独扣留一个年逾八旬的老太婆,直到傍晚才放她回家,同时派遣狱典在暗中对她加以监视。

蒋常对狱典说:

“如果有人找这个老太婆问话,你就把他的姓名记下来。

”果然有个人跑来问老太婆:

“御史大人是怎样讯问的?

”一连三天都是这个人向老太婆刺探消息。

蒋常获悉这一情况,决定将此人逮捕,通过审讯,此人承认与张逖的妻子通奸,因而把张逖杀死。

调查结果,罪证确凿,于是杨正等三人得以获释

04一字定案

     乾隆二十三年,广西苍梧县县民余阿吕到县里控告邱以诚,说邱以诚在康熙五十九年卖身给他家做奴仆。

他的父亲死后,他因家贫不能再养仆人,便放邱以诚离开余家,出外谋生。

现在邱以诚成了富裕的财主,而他却很穷,他向邱以诚讨当年的身价钱,竟遭到邱的殴打。

      县官传令将邱以诚拘到县里讯问,邱以诚回答说,自己一向开米店为生,余阿吕屡次到店里赊米,欠钱不还,有账目可查。

前天因向他讨欠的米款,余阿吕不但不还钱,还口出恶言,于是两人便打起来,他向来没有卖身给别人当过奴仆。

当下二人各说各有理,且分别有账本和契纸为证,弄得县官无所适从,一时无法定案。

      正在县官为难之际,他的一位幕僚从余阿吕出示的卖身契上找到了破绽。

这位幕僚对县官说:

“这张卖身契是假的。

”县官听了为之一振,连声问道:

“何以见得?

”幕僚指着卖身契上邱以诚的名字说:

“这张契纸上写的邱以诚卖身时间是康熙五十九年,可是却把丘姓写成了邱,这是不对的。

姓丘的丘本来是不加耳朵的,雍正年间,因尊孔避孔子的讳(孔子名丘)才在姓丘的丘字右边加上了耳朵。

今契内写作邱字,很明显是现在伪造的了。

再说,邱以诚今年才四十八岁,生于康熙五十年,康熙五十九年时刚刚十岁,一个小毛孩子怎么能写出这样端正的楷书契据呢?

      县官听了茅塞顿开,据此严讯余阿吕,余阿吕在铁的证据前无法狡赖,只好认罪。

原来这张卖身契是余阿吕请别人摹仿邱以诚的笔迹伪造而成的。

      注:

《说文解字》中已收有“邱”字,但只当地名用,在清朝雍正年代以前,姓“丘”的“丘”不加“耳朵”旁。

05杀一儆百

       西汉时期,河东太守田延年巡视霍光的家乡平阳发现市场吏尹翁归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奏请皇上任命他为东海太守。

东海是一个强盗横行的地方,尹翁归决定采取杀一儆百的办法,处决豪强许仲孙,于是东海变得安定起来

06克己奉公

       东汉初期,颖阳读书人祭遵去投奔刘秀,被封为军中执法官。

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一次,他不徇私情斩了刘秀手下的侍从。

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欲降罪于祭遵。

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

“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

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

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不仅没治罪,反而重用他为征虏将军,封颖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

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被刘秀树为典型。

07奉公守法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建立了显赫的功勋。

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

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戏弄赵奢,拒付税款。

赵奢并不怕赵胜的权势,他毫不客气地,果断地处理了这件事,且依照赵国法令杀了那些无事生非的闹事者。

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一定要赵奢抵命,以显示他的权势。

赵奢得知赵胜的想法后,马上去找了赵胜,真心诚意的对他说:

“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

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

而现在您的管家却依靠您的权势,公然违反国家法令。

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

国家还会富强吗?

到那时候,您还会有现在这样显赫的地位?

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您怎么能轻视呢?

       赵胜听了这番话,惭愧万分。

继而转怒为喜,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了他一个掌管整个赵国税收的官。

赵奢上任后,没有仗着权势欺压百姓,仍然公正、无私的处理一切事务。

后来,赵奢又被赵王任命为大将,为赵国建立了很多战功。

08铁面无私

王熙凤酒后无德大骂平儿,事后觉得自己的行为过火,就向平儿道歉。

李纨、探春等来拜访她们,她们与王熙凤说已经成立一个海棠诗社,要求增拨开销,并拉王熙凤入社,做一个铁面无私的“监社御史”。

王熙凤看出了她们的目的,也只好做顺水人情.

09秦镜高悬

     传说秦朝咸阳宫中有一面神奇的镜子,他宽四尺,高五尺九寸,正反两面都能照人。

人在镜前镜中影子是倒立的,用手按住胸口照镜,可以显示五脏六腑,可以看出人体内的病灶,还能看出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秦始皇经常用该镜对付身边的人。

10廷尉罚金

有一次,汉文帝外出路过中渭桥。

车驾正在过桥时,忽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致使拉銮驾的马受惊。

文帝恼怒,命令侍从把这个人捉住,交给当时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尉衙门处理。

当时任廷尉之职的张释之马上对这个人进行讯问。

这人辩解道:

“我是本地人,刚到桥边,听到禁止通行的开道声,躲闪不及,只好藏在桥下。

停了老半天,以为皇上已经过去了,便走了出来,不料正撞见銮驾,我脑子一懵,撒腿就跑,没想就惊了銮驾。

”据此,张释之依照当时的法律进行了判决。

然后向文帝汇报说:

“这人违反清道律令,应该对他处以罚金。

”文帝听了大怒道:

“这人惊了我的马,多亏我的马性情温和,如果是其他的马,还不把我摔伤呀?

而廷尉你居然只判处他罚金!

”张释之答道:

“法律是天下共有的呀,天子和天下臣民要共同遵守。

今天如果要重判,就会失信于天下。

如果当时皇上令人当场把这个人打死也就算了。

现在既然交给廷尉衙门,这里是天下的公平所在呀。

如果有失轻重,天下皆为效仿,天下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啊!

请陛下明察!

”过了好大一会文帝才说:

“廷尉你做的对。

11蹊田夺牛

  春秋时,陈国的君王被他的臣子夏徽舒杀了。

楚庄王便利用这个机会出兵攻打陈国,说的是为陈国除乱,实际上把夏徽舒杀了之后,便立刻占领了陈国国都,将陈国改为楚国的一个县。

大夫申叔时正从齐国奉使回来,向楚庄王报告后便退了下去。

楚庄王因申叔时没有庆贺他收复陈国和处死夏徽舒,甚为不满。

申叔时便打了个比方说:

“若有人牵牛把别人的田地踏坏了,此人固然有罪;可人家因此把他的牛夺了去,那惩罚也太重了。

各国诸侯之所以跟从你,是因为你能够讨伐罪人的缘故,如今你利用人家国内的动乱,以讨伐罪人为名,趁机将陈国灭了,这样做,只为了贪图财富……恐怕不好吧!

”楚王听了他的话,也觉得太过分,便接受了他的劝告,把陈国的土地归还给他们的新国君。

12萧规曹随

  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忠心耿耿为刘邦制定了治理江山的政策与法规,为巩固西汉政权做出了很大贡献。

萧何死后,曹参担任相国,完全执行萧何的法规制度。

  汉惠帝对此不满,问曹参为什么自己没有建树。

曹参想了一下就大胆地回答惠帝说:

“请陛下好好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

”惠帝立即说:

“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

”曹参又问:

“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

”汉惠帝笑着说:

“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

  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

“陛下说得非常正确。

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

”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

“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

对已经制定并执行有效的法令规章,就不应随意改动,遵照执行就行了。

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

”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

“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曹参任丞相期间,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

他死后,百姓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

“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13三令五申

春秋时,军事学家孙武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闾。

吴王看过之后说:

“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

”孙武说可以。

吴王再问:

“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

”孙武也说可以。

  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

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

“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

”众女兵说:

“知道。

”孙武再说:

“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

”众女兵说:

“明白了。

  于是孙武命人搬出铁钺(yuè),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

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

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说:

“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

”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

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

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

“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

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

”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

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

“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

”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

自此以后,众女兵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后来,人们把孙武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申为“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14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庄公有三个儿子,第三子州吁最受庄公宠爱,养成残忍暴戾的性格,无恶不作,成为朝歌大害。

老臣石碏(què),为人耿直,几次劝庄公管教约束州吁,但庄公不听,州吁作恶日甚。

石碏的儿子石厚,不服父亲管教,天天跟着州吁胡作非为,祸害百姓。

  庄公死后,卫桓公继位,石碏见其生性懦弱无为,便告老还乡,不理朝政。

公元前719年,州吁听从石厚之计,害死桓公夺位。

他们为制服国人、立威邻国,就大征青壮年去攻打郑国,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州吁见百姓不拥戴自己,甚忧。

石厚又让州吁去请其父石碏出来共掌国政。

州吁拜访遭拒后,石厚便亲自回家。

 石碏假意献计说,新主即位,能见周王,得到周王赐封,他的地位就能巩固。

现在陈国国君很受周王赏识,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向周王说情。

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准备赴陈。

 见此,石碏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人送到陈国。

血书表明:

“卫国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为,但我逆子石厚助纣为虐,罪恶深重。

二逆不诛,百姓难活。

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

现二贼已驱车前往贵国,实老夫之谋。

望贵国将二贼处死,此乃卫国之大幸!

  结果,州吁和石厚虽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

卫国的大臣们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

石碏表明:

“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酿成,从轻发落他,难道使我徇私情,抛大义吗?

”于是,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

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史学家左丘明记之,卫民传颂至今。

石碏的这种做法得到后人的赞许,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15水火无交

  隋代赵轨担任齐州别驾之职的四年间,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使他们安居乐业,生活平稳,因此连续四年都在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名列前茅。

正因为赵轨有政绩,所以被提拔到朝中做官。

临上任的时候,远近的老百姓都来为赵轨送行,挥泪向他道别,并说:

“赵别驾在官几年,为官清廉,勤政为民,对百姓一无所取,水火无交。

正因为您是一个清官,所以我们不敢拿好酒来为您送行,请允许我们奉上一杯清水。

”故事中的“水火无交”系指无所取于民。

后多用以表示两者之间互不相干。

16明察秋毫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疆也想称霸。

齐宣王对孟子说:

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答道:

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

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道:

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的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

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

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

比方有人说:

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

您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

当然不相信!

   孟子紧接着说:

是呀,不能相信。

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

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

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

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17梁上君子

东汉灵帝时,有个小官吏陈寔(shí)心地善良,做事公正无私,颇受乡里尊重。

人们若有争论是非,就到他那里求个公正判断,他一定据理详细说明对错。

 有一年他的家乡闹饥荒,百姓贫困,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

陈寔暗中发现了,却假装没看到,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严肃地训诫他们说:

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

干坏事的人不一定天生就坏,只是长期习惯了,才逐渐变得这样。

屋梁上的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小偷非常惊恐,从房梁跳到地上,向陈寔叩头请罪。

陈寔没有责骂小偷,只是正色告诉他说:

看你的样子,不像是个坏人,应该赶紧改掉自己的坏毛病重新做个好人。

然而你这样干也是被穷困所迫。

说完,他还让人送给小偷两匹绢。

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了,他努力做事,成了一个好青年。

18城南立柱

商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闹市中,下令说:

“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就奖赏十金”,老百姓纷纷来看,但都抱怀疑的态度,无人去搬;商鞅把赏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加猜疑:

秦国可是从来没有出这么重的奖赏的。

有一人不信邪,心想:

虽然没有这么多的奖金,但总有一些吧。

他扛起木头,搬到北门,跟随的观众很多。

商鞅如数地兑现了奖金,大家这才相信:

商鞅出令必行!

商鞅的这一举动为他之后推行变法、获取民心树立了良好的开端。

  19画地为牢

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

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如后代的牢狱。

即使这样,哪怕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

  打柴的武吉是个孝子。

一天他到西岐城来卖柴,在南门,正赶上文王车驾路过。

由于市井道窄,将柴担换肩时不知塌了一头,翻转扁担时把守门的军士王相耳门上打了一下,当即就打死了,被拿住来见文王。

文王说:

“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

”命在南门地上画个圈做牢房,竖了根木头做狱吏,将武吉关了起来。

  三天后,大夫散宜生路过南门,见武吉悲声痛哭,问他:

“杀人偿命,理所当然。

你为什么要哭呢?

”武吉说:

“小人母亲七十岁了,她只有我一个孩子,小人也没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饿死了!

”散宜生入城进殿来见文王,说:

“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办完赡养母亲的后事,再来抵偿王相之命。

不知如何?

”文王准了,就让武吉回家去了。

20既往不咎

  一天,鲁哀公约孔子及其弟子宰予交谈社祭(祭土地神)之事。

哀公问宰予:

“供奉土地神的神土(木牌位)用什么木料?

”宰予回答:

“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

周代用栗木的意思是使黎民百姓害怕得战战栗栗。

  对此,哀公请孔子加以评说。

  孔子说:

“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说了;正在顺势办的事,就不要再劝阻;而对已经过去的事,应既往不咎,不必再予追究了。

  宰予问:

“老师,您谈到‘既往不咎’,对已经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是广义的,还是专指周代的做法?

  孔子认为周朝的做法及其用意是不妥当的,但又不便明讲,所以,只好用较为模糊的语言回答:

“对于既成事实的事,何必再去追究责备呢?

把‘‘既往不咎’的含义推而广之,又有何不可呢?

  宰予又问:

“对于曾伤害过您的感情而后来又认错的人,您能对他宽容吗?

  孔子果断地回答:

“能,也可以既往不咎!

  哀公、宰予点头微笑

21欲盖弥彰

 春秋时,鲁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zhū)国大夫黑肱,背离邾国而投靠鲁国,他的封地滥(今山东滕州东南)随之而并入鲁国的版图。

 孔子所著的《春秋》,在《昭公三十一年》中,记下了这段历史:

“冬,黑肱以滥来奔。

《左传》阐述道:

《春秋》的文笔,一般都非常简练的,象黑肱这等人物,本不必记载。

但因国土有变动,是重大事件,必须记上一笔了。

《左传》还发表议论道:

这样看来,一个以封地叛国的人,即使他不是大人物,也会因此而出名,而且会因此而使他的叛国罪名永远无法掩盖。

“是故君子动则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有的人要想得个美名而无法得到,有的人得了恶名要想掩盖也掩盖不了),惩不义也。

清代学者顾炎武对《左传》的议论加以补充道:

“或欲盖而名彰,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

赵盾是晋国宰相,因遭政治迫害准备逃亡国外,但在途中他去看了他侄子将军赵穿,结果第二天赵穿就率领军队把国王晋灵公杀掉了。

赵盾又回来当晋国的宰相,他很害怕承担弑君罪名,强调“晋灵公不是我杀害的。

”史官董狐说,事实上你并没有到国外去,而是去找你的将军侄子赵穿,赵穿第二天就把晋灵公杀掉了,凶手是你的侄子,你身为执法者却不讨伐弑君乱臣,毫无君臣大义,你说不是你杀害了国王,谁相信?

”最后在中国历史上的记载就是“赵盾杀害君主”。

崔杼,齐国大夫,他谋杀了齐庄公,却叫负责记载历史的太史,把齐庄公之死写成是病死的。

太史不同意,因此被崔杼处死了。

但是继任的史官仍然只记“崔杼弑君”的事实。

崔杼一连杀了三个史官,他的弑君之罪不但隐瞒不了,反而愈闹愈大,罪行愈显著了。

22自投罗网

    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植非常聪明,很有才华,受到曹操的宠爱。

但由于他纵酒,渐渐失去了继承王位的竞争力。

曹丕当上皇帝后,就把他的好友丁仪抓了起来,名为王侯实为囚徒的曹植作《野田黄雀行》: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23一意孤行

 西汉时期,有个叫赵禹的人,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司,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他写的文章文笔犀利,寓意深刻,认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汉武帝大为赏识,便让赵禹担任御史,后又升至太中大夫,让他同太中大夫张汤一同负责制定国家法律。

为了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对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当时许多官员都希望赵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个回旋的余地,便纷纷请他和张汤一起作客赴宴,但赵禹从来不答谢回请。

几次以后,不少人说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过了一些时候,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研究,决定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律法,用来限制在职官吏,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消息一传出,官员们纷纷请公卿们去劝说一下赵禹,不要把律法订得太苛刻了。

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谁知赵禹见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

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

谁知临走前,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

这样一来,人们才真正感到赵禹是个极为廉洁正直的人,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他有什么看法吗?

他说:

“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战国后期,赵国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况,人们把他的著作称为《荀子》。

24罚不当罪

荀况主张刑罚要严明,犯罪的应根据罪行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

如果杀人的不偿命,伤人的不判刑,那就会纵容犯罪,扰乱社会。

有人说:

“古代没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

比如,不使用黥(qing)刑而用墨画脸来替代;不使用劓(yi)刑,而用戴上草作的帽子来替代,这种办法在昏乱的现代是行不通的。

如果继续这样做,犯罪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犯罪行为将越来越多。

在阐述了上面这些情况后,荀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称,官职要和才能相称,赏赐要和功劳相称。

如果不是这样,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称,官职和才能不相称,赏赐和功劳不相称,处罚和罪行不相称,那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