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6115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新.docx

《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新.docx

第一章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新

第一章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本章知识重点:

宋初诗歌三体;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的诗文;梅尧臣和苏舜钦的诗歌;王安石的诗文。

第一节宋初诗文

一、宋初诗坛

北宋初期的诗歌创作基本上还承绪中、晚唐诗风,尚未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创作流派,一般称为“宋初三体”。

最初兴起的是推重白居易的白体,以王禹偁为代表。

稍后兴起的是模仿贾岛、姚合的晚唐体,创作刻意求工,内容多抒写幽远枯寂的隐逸生活,代表诗人有林逋、九僧等。

接着又出现了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雍容典雅,形式华美,多粉饰太平之作,使当时的诗风为之一变,代表作家是杨亿、钱惟演、刘筠。

总的看来,这一时期的诗坛除王禹偁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突破之外,总体成就并不甚高。

(一)白体诗人与王禹偁

1、白体诗人:

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

他们改革晚唐五代诗弊,倡导白居易平易流畅的诗风。

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白居易讽谕现实的精神,“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2、王禹偁

(1)生平及著作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钜野)人,家世务农,父亲以磨制面粉为生。

艰苦贫寒的农村生活,砥砺了他的志向,为他后来认识社会,理解生活,走上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打下了基础。

他自幼奋发求学,五岁能诗,九岁能文。

相传济州从事毕士安有一次在筵席上出了一句诗:

“鹦鹉能言难似凤”,座客皆不能对。

碰巧王禹偁替他父亲给公府送面,来到阶下,竟不假思索地对了一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毕士安听后大为赞赏,连声夸他是“经纶之才”,爱重地呼为“小友”(见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七。

唐李泌幼时聪敏,宰相张九龄颇加爱重,称为小友,见《新唐书·李泌传》。

毕士安在这里是以王禹偁比李泌)。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王禹偁三十岁时进士及第。

后被任命为左司谏、知制诰。

这是他仕途上最得意的时期。

然而他没有利用谏官的职位阿谀奉承,以求自己青云直上,而是以国事为重,对朝纲弊端不遗余力地抨击批评,因此得罪了皇帝,触怒了权贵,以致“八年三黜”。

在咸平元年(998)遭到第三次罢黜,出知黄州,故后世称他为王黄州。

虽连遭罢黜而不改初衷,曾作《三黜赋》,表示“屈于身兮不屈其道,虽百谪而何亏!

”。

他卒于真宗咸平四年(1001),仅四十八岁,一生创作的诗歌和散文甚多,可惜大部分已散佚,现存《小畜集》三十卷,共存诗五百多首,文二百余篇。

(2)诗歌创作

王禹偁也被宋人看作白体诗人,但事实上他的诗风与李昉、徐铉等人却同中有异。

王禹偁自幼喜爱白诗,早年写过许多闲适的唱和诗,然而他学习白诗并未囿于闲适诗,他更重视白居易的讽谕诗。

尤其是在谪居商州时期,他相当自觉地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在他的诗作中,既有《感流亡》、《对雪》等讽谕现实、朴素流畅的反映时政、民瘼的古调长篇,也有《村行》、《杏花》等清新明净、饶有风韵的写景抒情的近体小诗,内容较为丰富深刻。

王禹偁的诗风平易雅淡,浅切明畅,已初步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他的古体长篇多单行素笔,直抒胸臆,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于此也初见端倪。

他首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是形成宋代诗文特色的先驱者。

王禹偁不仅由以诗为应酬手段进而效法白居易的讽谕诗,而且更由白体进而向杜甫集中寻求诗歌艺术的新境界,他在《送丁渭序》中说:

“诗效杜子美”,他有诗句云“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前一句是学习白居易的总结,后一句则是学杜的自勉。

这表明了他对杜甫的尊敬,及向其学习的决心。

王禹偁学杜注意从造语入手,又重视意境的创新,如他的绝句《杏花》之一,律诗《村行》等,无论在风格的沉郁方面,抑或字句的锤炼方面,都不是那些应酬唱和之作所可比拟的了,而其中充溢着的对国事民生念念不忘的真情实感,更是得杜诗之精髓。

[作品讲读](p2)《村行》

思想内容:

此诗是作者贬谪商州时所作,通过描绘村行所见的乡野深秋景色,表现了诗人以山水田园自娱的达观情怀,也流露出淡淡的厌倦宦游、惆怅怀归的情思。

起始两句紧扣诗题,突出“行”字;中间四句具体写景,显现出原野之美;最后两句抒情,点明思乡的主题。

此诗的艺术特点:

a.全诗前六句描绘出明丽而秀美的景物,情调也怡然自得,结尾却由他乡的村桥原树与家乡景色的相似,陡起思乡之愁,可以看出诗人是运用了以乐景写愁情的反衬手法。

诗中不念京师而念家园,暗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与失望,用笔极为含蓄。

b.这首诗写景手法独特,意象新鲜。

颔联注重写听觉,状声,描写的是大景、远景;颈联注重写视觉,绘色,描写的是小景、近景,构思细密,布置得宜。

颔联写山壑本无声,风过则闻之,这是真;山峰本不能语,却以“无语”称之,仿佛原先有语,能语,欲语,而此刻忽然不语,这是幻。

可谓真幻交织,动静相应。

c.全诗语言浅近,层次清晰,叙述从容连贯,修辞精巧自然,色彩鲜明而不浓腻,对仗工稳而不雕琢,风格中正平淡却又淡中有味,深得白居易诗的旨趣。

(二)晚唐体诗人林逋

1.晚唐体诗人:

是指宋初效法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由于宋人常把二人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称为“晚唐体”。

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象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纤小、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专学贾、姚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

2.林逋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杭州市)人。

《宋史·隐逸传》说他“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

尝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真宗闻其名,赐粟帛”。

卒谥和靖先生。

有《林和靖先生诗集》传世。

他终身不娶不仕,以梅、鹤作伴,称为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林逋是晚唐体的代表作家,也是宋代隐逸诗人中名声最大的一位。

他擅长用细碎小巧的笔法来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其诗的主要内容是歌咏西湖美景,尤其善于咏梅。

诗风清淡,意趣高远,往往透出一股高洁超逸之气,如其为人。

林逋代表作品是《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p5)其中“疏影”、“暗香”一联,抓住了梅花疏淡幽香的特征,又注入了诗人的美感意识,写得很入神,历来是传诵的名句。

后来南宋词人姜夔创自度曲咏梅,即以[暗香]、[疏影]命名。

3、九僧:

宋初的九位僧人,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他也是一个画家,苏轼曾经为他的画《春江晚景》题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九僧做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

九僧诗的内容单调贫乏,相传进士许洞会九僧赋诗,“出一纸,约曰:

‘不得犯此一字’。

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搁笔。

”(欧阳修《六一诗话》)

(三)西昆体

1.西昆体: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

以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当时杨、刘、钱等人同在秘阁编纂大型类书《册府元龟》,秘阁是皇家藏书之府,《山海经》、《穆天子传》记载西北昆仑山有玉山册府为古帝王藏书之府,《西昆酬唱集》因此得名。

此书收入17位作家的250首诗歌。

)此派诗作的内容大多是馆阁生涯的吟咏,以咏物、咏史、怀古为主要题材,是当时盛世雍容堂皇气象的点缀,虽也有托古讽今之作,但多数作品贫弱苍白,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生活。

在艺术上,此派诗人师承李商隐,却缺乏李诗的深思挚情,追求用典精巧,属对精工,词采藻丽,音节谐婉。

西昆体以华丽典雅的文风取代了白体、晚唐体的冲淡瘦硬,使宋初以来的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风靡一时,(“杨刘风采,耸动天下”。

欧阳修《六一诗话》)同时它的轻内容、重形式的不良文风,也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抨击。

总评宋初诗坛:

西昆体虽然盛极一时,但它和白体、晚唐体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

从白体、晚唐体道西昆体,宋代诗人先后在唐代诗歌中选择白居易、贾岛和李商隐作为学习的典范。

由于宋初诗人在艺术上还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还没有树立创建一代诗风与唐诗争雄的信心,所以他们未能取法乎上(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以李白、杜甫为典范,而只能先以白居易等中晚唐诗人为学习对象。

但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所以宋初诗歌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宋初文坛

宋初文人多数是从五代十国入宋的,其中李昉、陶谷原是后周的词臣,徐铉等原是南唐的词臣。

他们入宋后的散文仍多为骈体,风格浮艳,与五代时如出一辙。

稍后虽有柳开、穆修等人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未能取得相应的创作实绩。

宋初在散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是王禹偁。

1、柳开(947~1000)生于五代的后晋末年。

自十七岁起他就把韩愈的文章作为最高的典范,“日夜不离于手”。

他以韩柳为宗师,以恢复其文其道为己任。

柳开把道统和文统合为一谈,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柳开把文看作是明道的工具,并因此而反对文体华艳。

可是他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而他所说的“道”又仅指“圣贤之道”,即传统儒家学说中的尧舜禹、孔子的道,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启发人心,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

再加上他的古文成就不高,故其复古倡议影响并不大。

2、王禹偁的复古主张和散文创作

王禹偁针对入宋之始,文坛上沿袭晚唐五代旧习的“妖艳”、“靡漫”文风,表示了强烈不满,主张“复古”,维护“斯文”。

主张“传道明心”,是王禹偁基本的文学观。

其所谓“心”、“道”,与传统文论中“情”、“理”之义相近,是对文学作品须具有丰实内容的要求,与韩愈、柳宗元文道合一的思想一脉相承,其实质体现了言志、缘情两大诗学思想体系的共存。

对于如何实现“传道明心”,他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又辅之以学,助之以气,吾将见子以文显于时也。

”即认为文章应做到文辞明白晓畅,平实易懂,这是他取韩愈平易文风而非奇险文风的结果。

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他的古文有开创之功,使中唐韩、柳切近现实的平易古文在宋初重现,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王禹偁在散文创作上成就也较高。

他的《待漏院记》借题发挥,生动的刻画了两种不同政治态度的官僚形象,表象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和对国事的关切。

《唐河店妪传》,借一个老年妇女机智勇敢的推敌坠井的故事,说明边疆人民保卫乡土,不畏强敌的精神,并指出统治者把边疆的兵力调到内地以自卫的失策。

他的古文,不仅多有现实政治内容和鲜明的思想倾向,而且一般语言平易近人,继承了韩愈古文“文从字顺”、以表达恰当、易道易晓为贵的基本作风。

他的写景散文清丽疏朗,例如《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骈散结合,既有古文的疏朗流畅,也不废骈体文字对称、音调铿锵的优点。

3、穆修

一生潦倒,推行韩柳古文不遗余力。

据说他为了刻印韩柳文集,曾求助于亲友,印成后,又亲自在京都的相国寺兜售。

和柳开相同,他的反对骈文也由于势单力薄,限于孤立的地位。

第二节欧阳修与诗文革新运动

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是继承和发展唐代古文运动的一次诗歌与散文的改革运动,这次运动以柳开、王禹偁等为先导,欧阳修为领袖,苏、梅为辅佐,王安石、三苏、曾巩为中坚力量,革新对象是宋初风靡一时的西昆体和时文(华丽空洞的骈文),提倡的是反映现实、自然质朴的诗风和内容充实的韩、柳的散文。

这是为适应北宋中叶政治改革而兴起的一次文学改革运动。

下面我们看看这次革新运动中的领袖欧阳修在诗文方面的成就与贡献。

二、欧阳修

1、生平:

(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称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他在自己写的《六一居士传》中,这么解释“六一”的由来,他说: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老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四岁丧父,家境清寒的欧阳修

,是在母亲郑氏的教养下,读书识字。

因为贫穷,买不起纸笔,欧阳修

从小就以荻杆画地学书。

十岁那年,欧阳修

在偶然的机会中,得到唐代大文豪韩愈文集的残卷,越读越崇拜,便立下志愿,要和他并驾齐驱。

因此,废寝忘食,苦心学习,终于成为宋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被尊为一代儒宗。

欧阳修

在二十四岁那年,以第一名高中进士。

从此在地方和中央做官。

早年他的政治思想趋于先进,在当时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中,他是坚决站在进步方面,他的《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名作,尖锐的驳斥了保守派的诽谤和诬蔑,表现出一定的战斗性。

但是这次改良运动不久就失败了。

欧阳修受到政敌的排挤和打击,屡被罢官免职,这使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某些消极的因素。

到了晚年,他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显要职位。

社会地位的提高更使他渐渐趋向保守。

最后在王安石的变法运动中,成了反对新法的守旧人物。

六十六岁,病逝家中,谥号文忠。

作品有《欧阳

文忠公全集》以及《六一词话》等流传于世。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家。

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

他又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与宋祁合撰《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在文学批评史上,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的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简便灵活的形式。

2、散文方面的贡献:

(1)古文理论:

A.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他和韩愈一样,强调文章的内容(道)重于形式(文),也即“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但他同时又注意到文的独立性,认为有充分道德修养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文章,道和文联系紧密但二者也不能混为一谈。

B.反对“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风,反对“弃百事而不关心”的“溺于文”的态度。

这就使文章和近在眼前的“事实”、“百事”及当代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道统观念的束缚。

提醒人们在写文章时注意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务高言”的夸夸其谈,一是脱离实际,为文而文的“溺于文”。

C.反对险怪奇涩,力倡平易流畅的文章风格。

这显然是在继承唐代古文运动传统的同时,又极力纠正了自韩愈后期和韩门弟子以来愈演愈烈的尚奇、尚涩之弊。

为了推行这种平易的文风,他不惜在主持考试时,冒着众多举子起哄闹事的风险选拔人才,提携了王安石、曾巩、三苏等人。

(2)散文创作

欧阳修的散文有政论、史论、杂记、题跋、游记、赋等多种样式,但大致可以分为议论、记叙大类。

其总体风格是平易自然而婉转多姿。

欧阳修的议论文指陈时弊,论述政见,均能切中要害,而析理详赡,笔锋又带感情。

他的《与高司谏书》,揭露批评了高若讷在政治上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是非分明,义正词严,充满着政治激情。

庆历年间所写的《朋党论》针对当时朝中出现的保守势力诬蔑范仲淹等人结为朋党的言论,旗帜鲜明地提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的论点,有力的驳斥了政敌的谬论,显示了革新者的凛然正气和过人胆识。

这一类文章具有积极的战斗性,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

《五代伶官传序》是一篇出色的史论,借后唐庄宗李存勖因用伶人而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进而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文章以抒情的笔调进行记叙议论,有一种抑扬顿挫、唱叹自如的节奏感。

欧阳修的记叙文包括记人、叙事、写景诸方面。

其记人叙事多以书信、序跋、墓志铭等方式为之,内容多关乎人生穷达、盛衰变幻、生死离合,均能在简而有法、纡徐有致的叙述中寄寓感慨,有浓厚的身世之感。

如《梅圣俞诗集序》为友人梅尧臣的才华出众而一生失志鸣不平。

文中有称扬,有义愤,有无奈,有爱惜之情。

总之感情充沛,行文曲折有致。

欧阳修的写景文往往借景抒情,纡徐委婉,摇曳多姿。

《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秋声赋》等都是这类文章的代表。

《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片篇,文章写滁州的优美景色和人情风物,展现出一幅官民同乐的图景,并表现出自己身处逆境而能泰然处之的达观胸怀。

其写景生动自然,语言骈散相间,又多用语气词,有一唱三叹之韵味。

他的《秋声赋》采用对话方式,讲究排比、铺张,描摹了秋声秋色,抒发了人世多忧的低沉情绪。

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创造了清新活泼的文赋,这也是欧阳修对赋体文学的一大贡献。

(3)艺术成就:

欧阳修“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吴充《欧阳公行状》),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欧文的总特色是既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

平易自然主要指语言不浮华,不滞涩,简洁晓畅,圆融轻快,这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后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委婉曲折主要指文章的经营组织上有层次,有波澜,文气纡徐舒缓,章法跌宕变化,这是欧文的独特风貌。

[作品讲读]

(一)、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此文是欧阳修撰写的《新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文,也是一篇著名的史论。

它通过概述后唐庄宗李存勖一生成败的史实,论证了国家盛衰主要取决于人事的进步历史观,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道理,这对当时耽于享乐、社会危机却非常严重的统治者来说,是有着强烈的警戒意义的。

2.此文可分四段。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为一篇之纲。

第二段紧承上文,写庄宗不负父命,励精图治。

第三段写庄宗由盛而衰的得失成败之迹。

第四段就事推演,得出结论,发人深思。

3.此文的艺术特点:

(1)此文观点明确,论述精警,但作者在表达上却不是剑拔弩张,锋芒毕露,而是从容不迫,纡徐有致,以委婉含蓄的方式,和缓商讨的语气,予人启迪,风神独妙。

(2)此文以盛衰二字作线,步步发出感慨,对比鲜明,抑扬有致。

全文主要是在盛衰对比中写庄宗一生的得失,先极写他成功时意气之“盛”,再转写他失败时形势之“衰”。

一盛一衰,一兴一亡,一正一反,一扬一抑,相互映衬,跌宕多姿,既使中心论点明确,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此文虽是史论,却充满了浓重的抒情气氛。

无论是叙述史实,还是评论得失,作者始终贯注着充沛的感情,其情感随行文流动,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一唱三叹,情韵无穷。

为了加强文章的抒情性,作者还多用感叹句、反问句和节奏急促的短句、意义相反的警句,使得全文抑扬顿挫、气势淋漓,有很大感染力。

(二)、《醉翁亭记》

1.此文是欧阳修贬谪滁州时所作,也是他山水游记的名篇。

此文描写了优美的景物和官民的游乐,表现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旷达心态和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也含蓄地传达出作者以自得其乐来排遣抑郁情怀的不平之情。

2.全文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命名的由来。

第二段紧承上文“山水之乐”写山间朝暮变化与四时美景。

第三段写滁州百姓的游玩之乐和宾客的宴饮之乐。

第四段写太守的醉归之乐,并点出作记之人。

3.此文的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层次井然。

作者以一个“乐”字做为感情线索,贯穿于全篇,构思独具匠心。

篇首先点出“山水之乐”,紧接着即写山间景色;然后由景转写人,写游人之乐和宴饮之乐;最后归结到太守的“乐其乐”,可谓环环相扣,层层相连,严密完整,同时又有条不紊,层次分明,使“乐”的意义逐步深化。

(2)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全文既是从头到尾写景,也是从头到尾抒情。

他笔下的景色,是在自己独特感受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选择和提炼创造出来的,带有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和谐,造成一种景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浑成境界。

(3)语言精炼形象,句式骈散相间。

此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抑扬相间,错落有致,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语言凝炼精粹,言简意丰,浓淡相济,条达疏畅,颇具图画美。

全文以二十一个“也”字与二十四个“而”字等虚词穿插呼应,毫无繁复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种回环往复、舒缓深长的音乐美。

吴楚材称此文是“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古文观止》)。

 

3、欧阳修的诗歌

(1)诗歌理论:

a.重视诗歌的美刺劝戒作用,反对无病呻吟。

他赞美《诗经》的精神说:

“诗之作也,触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以发其揄扬怨愤于口,道其哀乐喜怒于心,此诗人之意也。

”(《诗本义·本末论》)他认为,学习《诗经》,主要在于“察其美刺,知其善恶,以为劝戒”。

如果舍此而他求,那就是“劳其心而不知其要,逐其末而忘其本”(同上)。

他在这里,说明了诗歌的产生,必由于触事感物而发,要具有美善刺恶的内容,从而表达出作者揄扬怨愤、哀乐喜怒的感情。

b.主张诗歌语言平易充实,反对怪诞奇涩。

例如杜默是石介的学生,作诗狂怪奇涩,多有“学海波中老龙,圣人门前大虫,推倒杨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等粗豪怪诞语,后世东坡讥之曰“吾观杜默豪气,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作诗狂怪,至卢仝、马异极矣;若更求奇,便作杜默”(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五引苏东坡语)。

欧阳修在《赠杜默》诗中对他进行委婉劝勉。

他自己的诗歌语言也做到了平易畅达,为情造文。

c.“诗穷而后工”说。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而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穷而后工”说盖源出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史记·太史公自序》)之说。

唐杜甫《天末怀李白》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之叹,白居易《序洛诗》也有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龙命薄”之语。

韩愈也曾说过:

“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集序》)。

欧阳修则在这里进一步接触到作家的生活遭遇对其创作成就的重要作用。

古代社会的进步文人,往往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遭遇种种困境,抱负和理想不能实现,但这却使他们有机会深入观察事物,接触下层人民的生活。

由于触事感物,忧思悲愤,进而兴于怨刺,用诗歌来批判现实,发泄不平,唱出穷苦者的心声,写出光辉的作品。

诗人的境遇愈是穷困,触事感物的面就愈广阔,生活体验和现实感受就愈深刻,在创作上就能够“写人情之难言”,因而愈穷则愈工。

他所说的“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正是古代许多优秀作家在创作上获得成就所走过的痛苦道路。

屈原的长期放逐,杜甫的穷饿流离,都是具体的例证。

但是,欧阳修在文章中,一方面赞美梅圣俞的诗“穷而后工”,同情他的遭遇;同时又为他惋惜,说他如果得幸用于朝廷,作雅颂之篇,歌颂大宋之功德,“岂不伟欤!

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这又反映出作者思想中的矛盾。

(2)诗歌内容: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诗歌创作成就虽不及散文,但在廓清西昆不良诗风的影响与奠定宋调的基本风格特征等方面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欧诗的内容相当丰富,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如《食糟民》、《边户》等,此类诗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反映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使命感,在传统题材中翻出新意。

一类是对日常家居生活琐细物象的描绘。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一方面反映了大量的社会事件和明确的政治主张这类重大主题,另一方面体现了他对日常生活中幽细琐碎的具体事物的敏感细致的观察和表现兴趣。

例如在他晚年的诗歌作品中,有关个人的交际往来,家居的日常感受,以及对茶酒饮食、古玩器物的描述和鉴赏等,即占绝大多数。

如《初食车螯》“累累盘中蛤,来自海之涯。

坐客初未识,食之先叹嗟”,《尝新茶》“新香嫩色如始造,不似来远从天涯。

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菱溪大石》“新霜夜落秋水浅,有石露出寒溪垠。

苔昏土蚀禽鸟啄,出没溪水秋复春。

”等等,皆为极平常之事或极具体之物,作者对此尽情刻画,多方面多角度加以表现,正体现了他从多方面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