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606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docx

《浅谈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docx

浅谈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

浅谈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

学号:

6

覃春芬

摘要:

民歌是民众口头创作,反映民众生活、表达民众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诗歌形式。

民歌传承方式经历了口耳相传、书面文本、电子传媒三个阶段,每一种方式都规定了特定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

本文就这三种传承方式进行分析,探索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壮族民歌口耳相传书面文本电子传媒发展变化

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感情、表达意志愿望而创作的。

壮族民歌是广西文化的重要代表,民歌传承方式对民歌文化传承与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每一种传承方式的问世,都促进了民歌文化的发展,使民歌文化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于此,本文将就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口耳相传作为民歌传承方式的第一个阶段,形成于文字尚未产生或尚不发达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民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现实实行为密切相关,具有十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

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学者约翰生博士曾说过:

“所有的历史最初时都是以口述形式存在的。

”壮族民歌的形式和在时空中的传承,主要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接力式传播过程,即无数人用口与耳等生理器官以及大脑的思维活动加入到传播活动中来,形成一个流动的传播链条。

这种“口耳相传”的接力式传承方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互动性。

口耳相传的互动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容,一是歌者与听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和作用,形成了亲密的面对面的接触关系。

歌者在传播中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容,用什么样的语言、语气、表情来进行交流,直接受到听者的身份、地位、兴趣的影响与制约。

如壮族先民们在婚礼仪式上唱祝贺之类的歌,丧礼是唱悲歌,劳动时吟苦歌,农闲、丰收时节唱的是曲调欢快的歌。

一个优秀的歌者能将听者的心理揣摩得十分透彻,甚至还可以迎合听者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将听者卷入歌中。

反过来,听者也会直接参与民歌的创作,他们的情绪与反应也会影响歌者的心境,甚至会激发歌者的创造力,使他歌唱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即兴对民歌容进行发挥和创作。

二是歌者与听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每个人既是歌者又是听者。

一种情况是集体和歌,如一群人领头唱歌,其他人参与齐唱,形成了相同的节奏与动作,这就是所谓的劳动歌。

另一种情况是对唱的形式,两个人或两群人彼此应答,或附和,或挑逗,壮族盛大的歌圩-----三月三歌节,就是以这种男女情歌对唱的形式达到以歌择偶的目的。

(二)、易解性即通俗性。

口耳相传的互动性必然使其在传承过程中具有易解性,这不仅与它的话语特点密切相关,而且是由它传承的语境所决定的。

口耳相传使歌者与听者具有亲密的人际接触关系,这景保留了话语的现场性,有利于交流渠道的畅通,一般不会造成话语阻塞。

口耳相传区别于书面文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语言的生活化、类型化,语言通俗晓畅,明确易懂,使歌者与听者之间交流畅顺,不会造成理解的障碍。

(三)、变异性。

口耳相传没有固定的文本,在传承过程中会不断的发生变异,产生了参一个主题为基础框架的不同变体。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年龄,因角色的转化而使民歌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如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境,当其中的一位听者在听了歌者的演唱之后,他铭记于心,在另外一个场合中,他可能发生了角色转化,从听者变成了歌者。

在唱的过程中他只能根据自己对原来歌曲框架的记忆临场发挥,再根据场合、听者的身份不同,临时增补或删减一些歌词,使原来的歌谣发生了偏离。

(四)集体性。

口耳相传是一种“双线交通”,歌者与听者之间始终保持一种面对面的近距离交流,歌者不是面对一个人而是面对一个群众进行传播,他必须考虑到群体中每一个听者的接受水平和兴趣爱好。

集体性与变异性密切相关,因为在传承过程中,歌者不仅是作品的演唱者,而且是作品的创作者,每一次的传播都不是对以前作品的复述,而是对原作的加工和偏离,这说明民歌在传承过程中是由集体创作而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某一个人创造的成果。

壮族民歌依靠口头创作激发自身的活动,依靠口头传播延续自己的生命力,也依靠口头传承保持自身的良性生态。

而让人们忧虑的是,随着现代化教育的推广,随着体力劳动被机器取代,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随着传媒方式的更新,使民歌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面临着挑战。

一是原生地逐渐向外界开放,交通的便利使男女间可以自由交往、交流感情的方式增加,歌会渐趋消失,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受到破坏,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也会遭到冲击。

二是许多原生地的青年人外出打工,使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后继无人”。

以口耳相传为基本手段的自然传承方式,不仅在各大中城市已经不复存在,就是一些小城镇也难得见到了。

唯有部分非常偏远的山寨,在50岁以上的老者中间,才保留着这种自然形态的传承现象。

三是由于语言的限制民歌只能在原生地传承,其传播的围比较狭窄,速度缓慢,发展极不平衡,甚至有些优秀的民歌因地域的关系,也只能湮没在崇山峻岭中不被外所知。

书面文本是文字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它是以书面的形式将口头的东西记录下来,具有明显的口头话语痕迹。

书面文本代替口头文本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人们借助文字的魔力建构奇特的民间艺术空间,使民歌进入审美的国度。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将民歌爱护并保存,如先时代的《诗经》,汉之际的“乐府”,明代梦龙辑录的《山歌》等,都是收集、记录、保存民歌的优秀之作。

进入20世纪,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大批知识分子对包括民歌在的民间文化给予高度评价,并不断开展规模很大的采集,记录整理运动。

其中,最大的活动有四次:

1、1918---1924年间,大学半农、坚士、周作人等教授发起“歌谣”收集活动,数年之间,共得全国各地歌谣万余首。

2、1937---1947年间,聚集于陕甘宁诸省区的音乐、文学工作者,对储藏于黄土高原的民歌等丰富的民间音乐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实地采集、记录、整理。

3、1950---1958年间,新中国政府实施“抢救、整理传统文化遗产”的方针,全国各省、区的音乐工作者开展了以省为单位的民歌普查工作。

这是一次在深度、广度方面前无古人的民歌整理运动。

4、自1979年起至今,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举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围最广、历时最长,收获也最丰富的一次民歌收集整理活动。

伴随着这些活动,壮族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很早就引起音乐爱好者、文学创作者的注意。

他们进行田野调查,长期居住生活于民歌的原生地,参与及观察当地居民的生活。

通过对民歌现场表演情境的调查研究,对民歌中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如传统性指涉、社会功能等)作进一步阐释。

然后根据所搜集到的材料整理成文章,以乐谱、印刷出版物等书面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各省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省卷,就是将民歌用乐谱的形式向外传播。

1997年元旦由广西民族出版的《壮族民歌古籍集成·情歌》就是汉壮文本的印刷出版物。

民歌的书面文本为作者对语言潜能的发掘提供了可能,相对于口耳相传,它对对象的描写更为精细具体,对情感的表达更为细腻入微。

书面文本的作者不像歌者那样即兴发挥,他有更多的时间对民歌语言精雕细琢,极发挥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产生了一种口头话语所没有的美感。

另外,书面文本是通过文本来进行传承的,作者没有直接面对接受者的那种时间的紧迫性,他可以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反复斟酌文字的艺术效果,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尽量使作品精益求精,构造一个有意味的艺术空间。

固定的书面文本也为读者的某个部分驻足流连,仔细揣摩。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虽然书面文本相对于口耳相传是一种进步,但是它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

一是这些以书面形式出现的出版物,并非是在一时一地的同一样演唱情境下,围绕同一主题的书面记录,而是歌词搜集整理者将不同的演唱者在不同演唱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情境下的演唱歌词进行加工、篡改、创编形式的零散集合。

经过这些程序形成的文本大多有悖于民间歌曲的原貌,并存在着重复制作、抄袭现象,使后人对原生态民歌的了解有些偏颇。

二是书面文本大致都是一个作者创作的,一个人的创作在某种情形下通常都不如集体创作那样能适合大众的需要。

而且书面文本一旦印刷出版,就完全定型而不易有所变化了。

三是从现实看,壮族受交通、经济、文化不平衡发展的影响,各类知识人才缺乏,加上许多文人学者和有志于壮族文化研究的有识之士受困于民族语言、文字、风俗等障碍,对于延续和弘扬壮族文化有很多困难。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子传媒、信息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快餐文化、小品文化。

在这个充满竞争、日新月异、变化无常的时代,民歌的传承在原有方式的发展基础上也有了更新的发展空间。

原来以书面文本传播的作品借助于电子传媒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承。

(一)、音像传播。

音像手段主要有拍摄、录音机、录像机、收音机、CD光盘等,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将现场演唱活动变成永久的音像记忆,使人们可以不用亲临现场就能大概了解整个活动的情况。

目前,利用摄像机及影碟机进行商业性的山歌光盘制作﹑销售和传播已经遍及号称“歌海”的广西许多地区。

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大化县为例,每逢圩日,山歌爱好者都可以在街边或圩市的音像店或音像摊贩处选购各种容﹑各地歌手的山歌光盘,基本每个乡镇的圩日都有人卖山歌光盘(当地人对山歌光盘统称为“歌碟”,以下借用之)。

“市面上的歌碟都是用在数码市场即可买到的那种普通空白光碟刻录,没有统一的包装及印制标识,一套一般有两碟,装在塑料双面碟套里,碟套两面是透明的塑料薄膜,可以看到光盘表面都有黑色防水笔潦草写出的歌碟名称。

”据笔者所知,本县40岁以上的人几乎没有人没买过歌碟,少则两三盘,多则成套购进累积至十几盘,家家户户的厅堂都摆有电视机和影碟机,不少老年人和中年人闲暇时就以听歌碟作为娱乐活动,山歌声中透出浓厚质朴的乡村平和之感。

(二)、电视、电影的艺术创作。

电视作为电子传播媒介的代表是一种典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它具有能够有组织、大规模复制并迅速传播民歌信息的大众传媒特性。

较之于“口耳相传”和书面文本,民歌信息的电视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视听合一的传播媒介,它能够能现场活动更为精确、直观地“还原”、呈现给受众。

电视突破了面向大众的单一的传承模式,通过有线电视、光缆电视、微波传送等方式,人们可以在多个频道中选择接受自己需要或喜欢的节目。

电视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熔“光、影、声、色、字、人、景、物”于一炉,在二维平面的荧屏上幻现出多维时空,是时空兼容、声画并茂的视听综合艺术。

同时,电视传播具有具体、形象、直观的易受性特点,主要体现在看(画面)、听(声音)、读(字幕)多通道同时感知的综合效应之中。

电视在传播过程中其实是对被访者影像化的“笔录”,记录了个人对民间口头文化和事件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是一种口述历史色彩的信息传播。

当然,对拍摄过程中受访者的遗忘和虚拟也应引起电视工作者的注意,这些遗忘和虚拟都在根本上有悖于电视传播的真实性原则,容易流于形式上的虚假的“真实”。

20世纪中期拍摄的电影《三姐》,把美丽如画的山水与悠扬婉转的壮族民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壮族民歌在世人面前展露出其妖娆的风采,为世界所瞩目。

该影片突破了长期以来广西民歌最主要的口耳传播形式走向通过电子技术传播的大众传承方式,是广西民歌大众传播的一次成功典。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电影、电视、舞蹈等艺术手段,再现民歌现场活动情况,表达歌唱文化的深沉韵致,表达壮族社会的历史进程。

(三)网络传播。

民歌文化借助于网络得到了更为广泛,快速的传播,获得了更多的受众,拥有网络的人无须到图书馆借阅或到书店购买书面文本,可以直接在网上阅读、浏览、收看、试听有关民歌的信息。

以电脑终端为基础的网络能够将民歌从书面文本中解放出来,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无限地播散开去,具有以往任何传播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国有关于民歌的不断增多,其中比较正规、容比较丰富的有中国民歌网(收集全国各地的民歌)、民歌魂平凡民歌网等。

广西平果地区嘹歌音乐收集了当地有关于嘹歌的信,如嘹歌的起源历史、嘹歌分类、嘹歌容及形式等。

“僚人家园”是一个壮族、布衣族、岱侬族的共同论坛,在这里可以查阅到有关民族文化的最新信息及相关的民族音乐。

在这专业性的民歌及大量的BBS和MVD上,人们只要开启一台上网的计算机,敲击键盘、移动鼠标就可以通过登录注册或者以游客身份自由登录,自由的出入于各类网页尽情阅读,而超文本更是使读者享有充分阅读的自主权。

当读者在感于作品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细节时,他可以留言或发E-MAIL与作者或网主联系,传统媒介那种单向的输灌方式代之以双向性的沟通。

民歌在网络这一虚拟的时空中,实现着快速、及时、超大信息量的传播,并且具有高度的参与性和交流的互动性。

1993年开始,在传统的三月三歌节的基础上,广西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广西民歌节,自1999年又更名为国际民歌艺术节,民歌节的成功举办,为广西民歌走向世界搭起一个巨大的平台,也为广西民歌传承事业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

在这个平台上,广西民歌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民歌进行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并尝试着把广西民歌与流行音乐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西民歌受传者的层面得以延展,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网络等终端设备的广泛传播,实现了几何级数的跳跃式发展。

民歌受众得以从声音、语言、形体等各种因素对广西民歌有了更直观、更全面的了解。

传媒技术的最大进步是从信号的模拟方式快速地向数字方式过渡,这是大势所趋,它将进一步推动多媒体在全球的发展。

通过电子传媒技术的传播,改变了民歌过去传承方式的单一性,它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逐步升级过渡到交互式通信系统,让民歌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综上所述,壮族民歌的三种传承各有优势,我们需要深入探索民歌传承的规律和方式,对它过去的情况,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都要进行多维的、客观的分析和思考,才能让民歌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新的活力。

要做好壮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就必须努力探寻一种更适合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每26卷第4期。

(2)乔建中·中国当代民歌的生态与传承艺术。

(3)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第25卷第4期。

(4)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第一期。

(5)志安·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2003,(3)。

(6)曾雪飞·从音乐传播的视角思考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A]2006。

(7)叶舒宪·口传文化与书写文化---民族志诗学与人类学的表现危机[A]2001。

(8)卫丽军·原生态民歌:

传承与发展师学院学报2008,

(1)。

(9)艳梅·简析广西民歌传播的发展进程。

歌海

(10)萍·对广西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职校论坛2008,(27)。

(11)白翎·广西黑衣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中国音乐(季刊)2005,(4)

(12)莫幼政·国际民歌节的成功、遗憾与创新·论中国传统民歌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繁荣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