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25484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

《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

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征求意见稿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xx-xx-xxxx

建设部备案号:

Jxxxxx-xxxx

 

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

SpecificationforControlthepopular

defectofqualityofbuildingEngineering

 

发布实施

福建省建设厅发布

福建省工程建设标准

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

SpecificationforControlthepopular

defectofqualityofbuildingEngineering

 

DBJxx-xx-xxxx

建设部备案号:

Jxxxxx-xxxx

 

主编单位:

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福建省华荣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

福建省建设厅

实施日期:

2014年月日

 

2014年福州

前言

本规程是根据“福建省建设厅关于印发2014年全省建设系统第二批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通知”(闽建科[2014]21号)的要求,由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华荣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和人员共同修订而成。

本规程以现行国家规范作为基本依据,针对我省气候、环境、地域的特点,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就建筑工程中影响安全、使用功能和外观质量的问题,从设计、施工等方面提出控制方法,经过五年多的使用和检验,能有效地指导建筑设计、现场施工、工程监理和监督,对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具有很好的效果,减少建筑工程质量投诉热点问题。

但由于材料和工艺的进步与发展,本规程此次修订针对一些不太适宜或需补充完善的条款,并更新引用的标准目录。

本规程的主要内容有:

共分13章,分别为:

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地基与基础工程;5、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工程;6、地面与楼面工程;7、建筑装饰装修工程;8、建筑屋面工程;9、建筑防水工程;10、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11、建筑电气工程;12、通风与空调工程;13、建筑节能工程。

为进一步提高标准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程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和积累资料,随时将意见反馈给省建设厅科技处(地址:

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政编码:

35000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

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福建省华荣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

福建省九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省闽南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厚德投资有限公司

福建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中建海峡建筑设计院

福州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主要起草人员:

主要审查人员:

目次

1总则……………………………………………………………………1

2术语……………………………………………………………………1

3基本规定………………………………………………………………2

4地基与基础工程…………………………………………………………2

4.1桩基承载力达不到要求………………………………………………2

4.2预制桩断裂、损坏…………………………………………………3

4.3基坑支护变形超限………………………………………………4

5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工程……………………………………………5

5.1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偏差及钢筋间距偏差…………………………5

5.2钢筋混凝土现浇楼(屋)面板裂缝………………………………………6

5.3大体积混凝土板裂缝…………………………………………………8

5.4填充墙体裂缝…………………………………………………………9

6地面与楼面工程…………………………………………………………11

6.1室内、外地面下沉、开裂………………………………………………11

6.2水泥砂浆、水泥混凝土地面起砂、空鼓…………………………………11

7建筑装饰装修工程………………………………………………………13

7.1内、外墙抹灰空鼓、开裂………………………………………………13

7.2外墙饰面砖、板脱落、变色…………………………………………14

7.3吊顶裂缝、下垂………………………………………………………15

8建筑屋面工程……………………………………………………………16

8.1找平层积水、空鼓、起砂、开裂………………………………………16

8.2屋面板(块)状保温层隆起、开裂……………………………………16

9建筑防水工程……………………………………………………………17

9.1地下结构渗漏………………………………………………………17

9.2楼地面渗漏……………………………………………………………19

9.3屋面渗漏………………………………………………………………19

9.4墙面渗漏………………………………………………………………21

9.5门窗渗漏………………………………………………………………22

10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23

10.1给水、排水管道渗漏…………………………………………………23

10.2室内排水系统水封缺陷………………………………………………24

10.3生活给水加压泵安装缺陷……………………………………………24

11建筑电气工程……………………………………………………………25

11.1防雷接地系统安装缺陷………………………………………………25

11.2电气线路连接错误……………………………………………………26

11.3通电运行试验项目不全………………………………………………27

12通风与空调工程…………………………………………………………27

12.1风管与部件制作缺陷………………………………………………27

12.2风管与部件安装缺陷………………………………………………27

12.3通风与空调设备安装缺陷…………………………………………28

13建筑节能工程…………………………………………………………28

13.1外墙保温层开裂、渗水………………………………………………28

13.2外门窗热工性能不足…………………………………………………29

附:

条文说明………………………………………………………………32

1总则

1.0.1为了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提高我省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减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的产生,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福建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的控制。

1.0.3本规程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影响安全和使用功能及外观质量缺陷,从设计、施工等方面提出控制方法。

1.0.4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除应执行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建筑工程(buildingengineering)

为新建、改建或扩建房屋建筑物和附属构筑物设施所进行的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竣工等各项技术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实体。

2.0.2建筑工程质量(qualityofbuildingengineering)

反映建筑工程满足相关标准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要求,包括其安全、使用功能及其在耐久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所有明显和隐含能力的特性总和。

2.0.3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populardefectofqualityofbuildingengineering)

建筑工程易发生的、常见的、影响安全和使用功能及外观质量的缺陷。

2.0.4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

(Tocontrolthepopulardefectofqualityofbuildingengineering)

从设计、施工等环节进行综合有效防治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的方法、措施和手段。

2.0.5检验(inspection)

对检验项目中的性能进行量测、检查、试验等,并将结果与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性能是否合格,所进行的活动。

2.0.6进场验收(siteacceptance)

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构配件、设备等按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检验,对产品达到合格与否做出确认。

3基本规定

3.0.1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的控制过程中应采取相关管理措施,保证本规程的执行。

3.0.2设计单位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中,应针对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控制措施。

3.0.3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编制包括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的方法、要点,并经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审查、批准后实施。

3.0.4《监理规划》应针对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3.0.5建筑工程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半成品均应进行进场验收,进场验收时应检查材料的合格证、检验与试验报告等相关质量证明资料,还须进行外观质量检查,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方可使用。

3.0.6操作工人必须进行岗前培训,特殊工种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3.0.7所有工序必须先做样板,在质量、工艺、程序符合要求后方可正式施工。

4地基与基础工程

4.1桩基承载力达不到要求

4.1.1设计要求

1软土地基中的桩基宜选择中、低压缩性土层作为持力层;当场地中有深厚的淤泥土层采用挤土桩时,应有消减孔隙水压力措施,并控制沉桩速率;应对开挖土方对桩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要求。

2当大面积填土、地面大面积堆载、降低地下水位等原因使软土地基中产生的沉降大于桩的沉降量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计算桩侧负摩阻力对桩的影响。

3当场地中存在易液化土层时,不宜设计为锤击或振动沉桩工艺的桩型。

4对于坡地、岸边的桩基,不得将桩支承于边坡潜在的滑动体上;基岩的坡度较大时,应适当加大桩的嵌岩深度和侧向刚度。

4.1.2施工要求

1施工前应对建(构)筑物、道路、管线及周边环境作必要的调查和现场勘察,分析周边环境对桩基施工的影响程度,采取适宜的措施保证桩基施工质量。

2对于超长、超大的灌注桩或地质条件特别复杂的桩基工程、地基处理工程应列入风险工程范畴,组织专家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

3标高控制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施工中应经常复测。

4施工前应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及桩基设计文件要求,合理选择适合工程施工的沉桩设备。

施工机械必须鉴定合格,计量设备应经计量标定且能保证正常工作。

主要工种施工人员应持证上岗。

5桩基工程施工前必须进行试打桩以确定沉桩标准;沉桩标准应以有效桩长(进入持力层深度)终压力或最后三阵贯入度等参数明确表示,沉桩标准须经设计、勘察、施工、监理等单位的代表签字确认。

6采用锤击沉桩法,当遇到贯入度剧变,桩身突然发生倾斜、位移或有严重回弹、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破碎等情况时,应暂停施工,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7当挤土桩较密集,或地基为饱和淤泥、淤泥质土及粘性土时,应采取引孔、袋装砂井、设置排水板等消减超孔隙水压力的措施;若桩产生上涌和较大偏差时,应采取复打(压)等措施。

8打入式(静压式)预制桩在有较厚的砂土和碎石土地基中穿越较难时,宜采用冲水法辅助沉桩,冲水压力和冲水时间需经试验确定,沉桩至最后1~2m时,应停止冲水,并采用锤击或静压至规定标高。

9预制桩施工后应有一定的休止期,在砂土、黏性土、饱和软土区域,其休止时间分别不小于14d、21d、28d,休止期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10灌注桩达到设计标高时,应对持力层岩(土)性质进行鉴别验收,终孔后在清孔、孔底沉渣(虚土)厚度、孔径满足设计要求后,及时进行隐蔽验收,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封底和浇筑混凝土。

4.2预制桩断裂、损坏

4.2.1设计要求

1合理选择桩型、桩径、长细比。

2根据桩基的受力状况明确接桩方式。

4.2.2施工要求

1预制桩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按不同规格、长度及施工流程分类堆放,严禁混堆。

2预制桩宜单层堆放,需叠层堆放时,最下层宜按图4.2.2所示的两支点位置放在垫木上,垫木支承点应在同一水平面上。

 

图4.2.2两支点堆放法示意图

3预制桩应在强度达到要求时方可运输、吊装;预应力管桩在吊装过程中应平稳,装卸时轻起轻放,严禁抛掷、碰撞、滚落,宜采用两点法或两头钩吊法,吊索与桩身水平夹角不得小于45°,条件许可时可利用桩机拖拉取桩。

4预制桩应在强度、龄期均达到要求时方可施工。

5施工时应用经纬仪对桩身进行垂直度控制,多节桩应保持桩身在同一垂直线上;桩节间连接应可靠,当采用焊接法连接时,宜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若采用电弧焊,焊接完成后应冷却10分钟方可再送桩。

6应合理安排机械行走路线,避免压坏、挤偏已施工的桩,表层土应有足够的承载力保证机械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

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应在表层采取铺垫、压实等处理措施。

7当地层中存在有孤石或旧建筑物的基础时,应采取相应措施消除障碍。

8挖土时应对预制桩采取适宜的保护措施,桩两侧的土方高低差不应大于1m,挖掘机不得碰撞桩身。

4.3基坑支护变形超限

4.3.1设计要求

1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基坑深度、周边环境、基坑的重要性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基坑支护形式。

2支护结构设计应考虑其结构水平变形、地下水变化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应根据周边环境的重要性、对变形的适应能力及土的性质等因素确定支护结构的水平变形限值。

3当场地内有地下水时,或基坑位于江、河、湖、海边缘等水源丰富的地域时,基坑支护设计中应有降、排水的技术措施。

4支护结构设计中应有施工过程的工况图或说明,并包含各工况的技术要求。

4.3.2施工要求

1应根据支护结构设计、降排水的要求及有关规范、规程,确定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专项方案,专项方案必须经过专家认证。

2基坑支护必须严格遵守设计要求,采取先撑后挖法;待支护结构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并形成稳定体系后方可开挖土方。

3土方开挖前应做好降、排水措施,确保基坑中无明水浸泡。

4基坑周边严禁超堆荷载;挖掘机、运输车不得碾压内支撑梁。

5软土地层必须均衡挖土,分层高度不宜超过1m。

6喷锚支护的基坑开挖应按设计要求自上而下分段分层进行,上层土钉注浆体及喷射混凝土面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及下层土钉施工。

7锚索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时,方可进行张拉和锚固。

8基坑支护施工应有应急预案措施,发生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挖土,启动预案,查明原因和采取措施,在保证基坑安全后方可继续施工。

9基坑开挖完成后,应及时浇捣混凝土垫层及地下结构工程的施工,严禁基坑长时间暴露。

10基坑支护过程中,应对支护结构、地下水、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监测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岩土工程监测单位承担;监测结果及时报送相关组织,基坑施工应根据监测结果作相应的控制、调整。

11基坑支护过程中,应对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进行巡视监测,巡视监测由施工总承包单位和支护结构专业施工单位承担,巡视监测发现异常时,应由专业监测单位来复核。

5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工程

5.1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偏差及钢筋间距偏差

5.1.1设计要求

1设计图纸中应明确各种结构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要求。

表5.1.1常见结构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览表

环境类别

板、墙、壳

≤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

20

15

15

30

25

25

30

30

30

a

20

20

30

30

30

30

b

25

20

35

30

35

30

30

25

40

35

40

35

5.1.2施工要求

1梁、板、柱、墙、基础的钢筋保护层控制宜优先选用塑料垫卡作支垫,当采用砂浆垫块时,强度应不低于M15,面积不小于40mm×40mm。

不宜使用碎石及短钢筋头作梁、板、基础等钢筋保护层的垫块。

2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面层钢筋应采用支架支撑。

支架间距为:

当采用Φ6分布筋时,不大于500mm;当采用Φ8分布筋时,不大于800mm;当板面受力钢筋和分布筋的直径均不小于10mm时,纵横两个方向的间距均不宜大于1000mm。

支架应与受支承的钢筋绑扎牢固。

当板厚度≤200mm时,支架可用Φ10钢筋制作。

当200mm≤厚度≤300mm时,支架应用Φ12钢筋制作。

当厚度≥300mm时,制作支架的钢筋应适当加大。

3对于柱、墙,可采用塑料垫卡或挂丝砂浆块控制保护层厚度,垫块间距不宜大于500×500;当墙体钢筋直径≤10mm时,两排钢筋网片间应设置支撑筋,支撑筋直径≥φ14,间距≤500,呈梅花状布置。

4梁纵向受力钢筋采用双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不小于25mm的短钢筋,面层的二排筋应用铁丝悬挂在一排筋上。

梁、柱节点的箍筋应根据其位置按先后顺序套入并绑扎牢固。

5振捣混凝土时,振动棒不应振动钢筋。

5.2钢筋混凝土现浇楼(屋)面板裂缝

5.2.1设计要求

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当采用HRB335级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当采用HRB400和RRB400级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5;当采用钢绞线、钢丝,热处理钢筋作预应力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

2混凝土保护层:

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表5.1.1要求。

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3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若平面有凹口或形状不规则时,应采取加强措施。

4现浇楼板设计厚度不宜小于90mm,单向板宜≥L/30(L为板跨度)、双向板宜≥L/35 (L为板短向跨度);多层住宅屋面板厚不宜小于110mm。

5当房屋长度大于40m时,可在楼面中部设置后浇带,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或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抗裂材料。

6房屋阳角处和跨度≥3.9m的楼(屋)面板,应设置双层双向通长钢筋,阳角处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跨度≥3.9m的楼板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钢筋直径均不宜小于φ8;屋面板应沿板的上、下二层设置通长钢筋,配筋率≥0.25%。

7屋面结构应有保温隔热设计,屋面保温隔热层传热系数宜≤1.0W/(㎡.k)。

当采用架空隔热板作隔热层时,应有通风措施。

8楼板结构层内不应预埋水管。

当预埋其它管线时,应布置在板上、下两层钢筋中的中和轴附近,并宜与钢筋成斜交布置,线管的直径应小于1/3楼板厚度,沿预埋管线方向应增设Φ6@150,宽度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带。

严禁三层及三层以上管线交错叠放,必要时宜在管线处增设钢丝网等加强措施。

电线、电缆导管直径大于20mm时宜采用金属导管。

9设计应注明板块的使用活荷载和二次装修荷载的限值。

当隔墙直接砌在楼板上,应按楼板等效荷载计算板的配筋。

10非预应力现浇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5。

11当板中有开洞等易引起应力集中处,应在洞口板的四周布置纵横两个方向加强钢筋,钢筋数量不能小于2Φ14。

外挑阳台应采用梁式结构。

5.2.2施工要求

1选用外加剂时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采用减水率高、分散性能好,对混凝土收缩影响较小的外加剂,其减水率不应低于15%。

控制掺合料的总掺量,粉煤灰或矿物掺量不得大于水泥用量的25%,两种合掺时不得大于水泥用量的30%,粉煤灰等级应不低于Ⅱ级。

2预拌混凝土应采用中、粗砂,含砂率、粗骨料的用量应根据试验确定。

粗骨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不能大于混凝土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并不能大于钢筋净间距的3/4;

2)对钢筋混凝土楼板,不应大于板厚的1/2,且不能超过50mm。

3拌制混凝土的砂含泥量不应超过3%,石子含泥量不应超过1%。

4现场自拌混凝土时,其施工配合比应根据砂石的含水率进行调整,每盘材料要准确计量。

5应编制模板施工方案,模板和支撑的选用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模板施工应按方案进行,模板支撑完成后,要测量、校正模板的标高和平整度,若有偏差随时调整。

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时才能拆模。

6严格控制现浇板的厚度和现浇板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阳台、雨棚、空调板等悬挑现浇板的负弯矩钢筋下面,应设置间距不大于500mm的钢筋保护层支架。

7现浇板中的管线必须布置在两层钢筋网片之中,交叉布线处应采用线盒。

8钢筋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浇筑楼板、屋面板混凝土前,必须搭设可靠的施工平台、走道,以免在运输材料过程中踩踏钢筋,且应派专人护理钢筋。

9施工缝的位置和处理、后浇带的位置和混凝土浇筑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设计无要求的,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大于60d后再施工,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混凝土强度应提高一个等级。

10后浇带两侧的梁板下模板支撑应保持或采取适宜的换撑措施,当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时方可拆除支撑。

11混凝土浇筑完12小时内应及时覆盖和保湿养护使混凝土处于润湿状态,温度过低时(低于5℃)应用覆盖养护,不能淋水。

12混凝土养护时间应根据所用水泥品种确定。

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不应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性能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对于有特殊要求构件,养护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13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不应进行后续工作;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时,不应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必须吊运时,应采取措施,减轻对现浇板的冲击影响。

5.3大体积混凝土裂缝

5.3.1设计要求

1根据大体积混凝土的厚度、平面尺寸、建筑物的功能分区等因素,设置后浇带。

2根据需要,设置适宜数量的温度应力钢筋。

5.3.2施工要求

1根据施工条件制定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方案中应明确劳动力组织、蓄热保温、降温的设计、设备配置、混凝土浇捣顺序等关键环节。

2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石子应连续级配良好,含泥量小于1%,针片状颗粒不大于15%;砂子的细度模数大于2.6(中砂),含泥量小于2%;减水剂减水率应大于15%。

3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宜选择较低温条件下进行,当环境温度超过30℃并有阳光照射时,应对砂、石等原材料以及输送混凝土管道采取遮阳措施。

4应根据混凝土板的厚度和面积采取全面分层法、分段(分块)分层法或斜面分层法浇筑混凝土。

当厚度和面积均较大时,宜采用斜面分层法施工,层间混凝土应良好衔接,不应留下冷缝,振捣上层混凝土时,振动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0~100mm。

5混凝土应振捣密实,每一振点的振动时间应以混凝土表面不再下沉、无气泡逸出为止,一般为20~30秒,同时要避免过振发生离析。

6大体积混凝土板面应采用二次收光法。

混凝土振捣密实后按设计标高用长刮杠刮平,作初步收光;4~5h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