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五篇原创.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5397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五篇原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五篇原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五篇原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五篇原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五篇原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五篇原创.docx

《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五篇原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五篇原创.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五篇原创.docx

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五篇原创

高校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一)

XX学院XX

2017学年第二学期,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及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学院教师培训中心邀请了XX大学、XX大学、XX师范大学的名师专家为全校师生进行了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经过几次学习,我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师德、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过学习及反思,我的学习感悟如下:

一、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7年12月21日XX大学XX教授的讲座中,从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外语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对当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对策三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讲解。

李教授在讲座过程中引用了2015、2017年地平线报告的数据,提出了当今教育及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目前知识可视化、用视频再造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

其中:

知识可视化指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事物或过程变成图像。

用视频再造教育,彻底改变了现行的教育形态。

其中,可汗学院就是知识可视化、教学个性化的重要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上升到重要的地位;评价机制上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对教师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关注逐渐增多;评价方法上表现为:

阳光下的教育学、校本式审核评估,数据化档案袋式管理、开放的学分制、基于网络平台和大数据的管理平台,基于物联网原理的跟踪评价方式。

的确,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很多新变化: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迅速发展,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巨大,个性化学习的认知模式和方法开始凸显优势;终身学习机制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等。

在2016年2号文件中,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奥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着力推进新机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也有人称数字化推动了人类的第二次进化。

数字化引动了教育理念革命、大学治理革命、教学范式革命等。

杨宗凯认为:

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深层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标准评估、课程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全方位变革,于是尽快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规律的研究更具紧迫性。

面对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教师有很多的新要求。

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至少在三个方面不断进步。

首先是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教师必须经历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以致成熟的额发展历程,最终使教师成为一名知识型、专家型、反思型和学习型的专家,具备行使教师职能、应用和解决教育问题的优秀教师。

其次,其实不断更新观念,对学术结构性调整,不断提升个人素养,提升个人价值。

第三,作为高校教师应积极注重通过发展培训来提升自己,那样才能不断摒弃墨守成规,更新观念;注重顶层设计,避免盲从附庸;避免单枪匹马,注重团队合作;避免保守自闭,持有开放心态。

如此,信息技术将会在教学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二、立德树人,师德为先

XX师范大学XX教授给我们做的报告主题是“师魂:

教育爱”。

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一所高水平学校的需要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学科建设,关键靠教师,老师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典范,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既体现了一个大师的道德素质,也彰显了一所高水平学校的素质,因此,思政教师的师德典范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尤为明显。

目前提高思政教师个人修养及建立师德考评机制都是很好的举措。

三、上好一门课,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2017年12月23日,XX大学XX教授为我们做了教育的本质的讲座。

罗教授作为天文学方面的专家,视野广阔,思路清晰,具有鲜明的哲学思辨风格。

罗教授的讲座是我对教育的本质有进一步的认识:

他讲座一开始所提到的教育的本质就打动了我。

雅斯贝尔斯硕教育的本质不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而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罗教授还总结出了教师授课的几种状态:

有的老师上课被称为水课、冰课、淼课,有的老师把课堂当成了菜市场,教室尽是低头族、没有任何互动;还有的课程成为读课,有的教师只会照本宣科,照屏宣科。

这些状态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因为他们都没有起到教育应有的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作用。

在教学设计上,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设计侧重应有所不同。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将会极大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深入了解授课对象是教学设计的起点。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因为授课是一门艺术,必须对课程教学精雕细琢。

课程最后,注重拓展和提升。

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自身不断的自省、自查、自纠,不断进行反思。

注重历史的传承,和未来的发展。

经过本次专题讲座的学习,我在以后的讲课中将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注重首入印象美,突出凝练内容,头一次授课非常重要。

因为自己懂不等于自己就能讲得好,不等于能让学生理解。

不断提升自己,敢于接受技术进步对传统课堂的挑战,还需要培养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

四、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当前慕课背景下教学的趋势

2017年下午,XX教授给同事们做了以混合式教学、理念、实践与工具的专题讲座,极大开阔了我自身的思路。

王教授的专题讲座,先带我们回到了遥远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至今影响着当今的教学。

时代在发展,以往的传授范式到了当今的学习范式,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回望历史后,王教授带我们关注了当下的教育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教育创新。

从MOOC技术诞生及慕课平台的建设上看,慕课兴起于2011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信息传播方式,是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产物。

它起源于美国,突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具有大规模、在线、开放等一系列优势,可以为各类终身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

作为最早在线教育的教学实践研究的美国,拥有世界知名的三大慕课平台:

斯坦福大学教授创办的Coursera慕课平台、Udacity慕课平台及以及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联合创建的edX平台,通过网络可为全球提供高品质的网络课程。

近几年来,在美国MOOC浪潮的紧急推动下,欧洲、澳大利亚、英国等越来越多地加入这个行列。

2013年是中国的MOOC元年,目前中国已经经历了从加入国际MOOC平台到自主开发MOOC平台的过程。

技术进步对传统课堂带来了深刻的挑战,科技改变未来的教育已是大势作趋。

我们必须完成从书本搬家到课堂搬家再到课程搬家的过程和决心。

另外教学技术新变化还体现在从MOOC到SPOC的变化。

它指的是利用MOOCS的有效性因素,及重新优化建构教学过程。

如翻转课堂主要指的是时空翻转与角色翻转。

时空翻转主要指的是先学后教到先交后学角色反转主要指的是从教学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即从输出到输入的变化必须清楚认识。

对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上,应该有不应用狭隘的功利尺度来衡量宽广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尺度。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应做到自己心中自知,学生的话不全信,相信专家和长期跟踪的原则。

尤其在信息化进入教学领域的大背景下,我会积极进行传统革新,精简舍得及翻转课堂的利用。

五、做好科研,需要勤奋和专一

因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的时间不是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难以出较多的科研成果。

因为良好思政课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作为思政教师也一定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中。

正如XX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XX在讲座中讲到的,大学教师应具有世界眼光,关注中国问题,尽可能掌握反映本学科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通过理论知识的探讨与研究切实提升学术水平,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思政课教师不能停留在教书匠的层面上,只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转话筒和复读机,而做一个教学与科研双肩挑的好老师,即能将党的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好、解读好、传播好和践行好。

听过姜讲授的讲座,我领会到了虽然不是名校名师,但做好科研不一定需要天才,勤奋和专一却不可或缺的道理。

在以后的科研活动中,手勤:

各种材料主动制作,脚勤:

主动参与课题调研,腿勤:

主动考虑参与科研,嘴勤:

凡事多请教师傅都是能提高科研能力的方面,通过这次讲座,我既增长了学习的信心,也学习到了宝贵的经验。

最后,感谢学校为教师们提供了这些学习进修的机会,我也希望这些好的经验能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思政课培训心得体会

(二)

XX学院XX

本学期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全体教师认真听取了XX大学XX教授《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评价与反思》、XX教授《混合式教学理念、实践与工具》、XX师范大学教授XX《师魂:

教育爱》等五位大师的专题报告,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深感机会难得收益颇丰。

现从教学理念、教学反思以及师德建设这几个层面将所学进行总结:

一、革新教学理念

在实践中不难发现,目前流行的大学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种知识传授型的,即以传播已知经验和思想为核心,通过把它组织成课程,系统地传授给青年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接受最先进的知识经验,逐步领略科学的前沿。

可以说,这一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即希望让青年一代一步跨入学术的前沿,直接逼近科学高峰,从而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

但其结果常常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是非常糟糕的。

因为这些先进的知识经验都是非常高深的理论知识,完全脱离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个机械任务,仅仅把通过考试、获得好的分数作为学习目标,这就违背了教学设计的初衷。

鉴于传统教学的根本错误在于脱离实践,所以大学创新教学主张:

大学所教的任何知识都必须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必须能够对学生的固有的知识结构有所触动,必须能够与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建立起联系!

这是大学创新教学的核心理念。

要做到这三点,传统的学科知识就必须转化为生活知识,教师必须能够把学科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

特别是基于当前的信息化环境,亟需对教学理念和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

信息化环境的典型特征是知识的可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加速了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受教育群体记忆和识别能力的增强。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需要教师按需施教彰显教育人性化,知识的构建和教学活动的开展需以核心概念和核心技能作为出发点,形成以综合技能训练为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并通过学习、借鉴、应用、创新教学理论和方法,促使教育公平公正和社会文明进步。

学校应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发展体系、创新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和评价机制以及提供适应新常态的在职培训和学习机会。

二、注重教学反思

教学相长《学记》中所提出的著名教学原则性之一。

出自“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一句。

意思是说,学生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经验的不足;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困惑之处。

知道知识不足,便能发奋“自反”,加紧学习;感到教学的困难,便能“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学记》深刻地说明了“教”与“学”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并认为“教”与“学”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学”因“教”而有进;“教”因“学”而得益。

这就叫做“教学相长”。

这一教学原则具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也是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想的发挥。

自我课堂教学作出评价,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条捷径,。

在上完课后,我们可以找一些同课题的录像课资料来观看、剖析,然后与自己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作比较、找差距,通过不断地切磋、琢磨,最后完成总结经验、获取教训、不断完善的反思性过程,达成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反思、在反思中迅速成长的理想境界。

也可以主动去听教研组中其他教师上这同一课题的课,然后进行参照对比,对自己比较成功的做法要及时加以总结和优化,对双方不同的做法要客观地加以分析,要实事求是地提出来和老师开展讨论、交流、沟通,切忌固执,要虚心、耐心、诚心。

特别是针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要谈得深刻、彻底,决不能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应作为自我反思的一个重点、一个切入点来看待,要死抓不放,要一抓到底。

只有这样的教学反思才是深刻的、有效的,才能促进教师的迅速成长。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

》中写道: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为了讲好一堂课,赢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升:

1、高度敬业精神2、认真备课、精心设计3、有激情,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4、练好基本功,养成良好的习惯5、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6、善于启发诱导,注重师生互动7、注重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

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而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对教学情况全面测评的一个手段。

课堂教学的评价的目的就是聚焦于微观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教师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XX教授的《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评价与反思》让我们体会到:

教学评价要体现师生双主体的理念,要淡化教学的评价指标,要以校为本扎实有效地开展。

三、加强师德建设

师德师风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也是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推进教学改革向深度和广度的进展,而且有利于校园精神风貌的改善,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包括: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是“教书”。

教师要想教好书,要想自己在学科上成为学生的学问之师,就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精通自己所教授的科目,做到“学有专长,术有专攻”。

同时还需要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泉水”。

因此除了在知识的数量上要多于学生之外,更强调水的质量,我想它必须是“新鲜水”“、环保水”和“多功能水”。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获取新信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不仅应该是适时的,而且是科学的,纯净的,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意义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树立理想,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克服学习困难等等。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开启知识的活水源头,才能拥有一眼源源不断的泉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或许正是教师所应追求的。

当然,教师具备了广博精深的知识,还不一定能很好担任学问之师。

要做好本职工作,还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

比如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等。

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

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

高校是我国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任。

教师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

要想成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除了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这就是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

这是没有功利目的的,而是完全出于对社会、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责任感。

能承担如此重任,首先在于教师自己做人的层次要较高,要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

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不懈得获取新知,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特别是在师德和育人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认真践行教师这个职业的应有之义。

 

高校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三)

xx学院xx

2017年我们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师德培训,短短两天四次培训课程请到了来自南大、XX等等优秀的教授、专家为我们讲课,我感觉到这次难得的机会使我们在师德、师风已经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上得到了很多感悟。

一、信息化环境下职业发展思考与应策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部分。

信息能力指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的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发布信息以及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它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时代要求。

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完全有能力从各种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中获取大量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不再是无知者,渊博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权威地位以及话语权的资本。

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第一次弱化了教师在传统教育意义上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功能。

平等对话、多向交流逐渐成为教学常态。

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及时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学养,把握信息化环境下专业结构的新内涵与新转变,并且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吸纳各学科的知识与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知识的创造与开发,把学科最新成果特别是自身的最新研究过程与成果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专业深度与广度并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包括研究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的整合等,达到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与研究相长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应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学识以及自己经过长期的学科训练而形成的方法,并且能借助信息技术去指导大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甄别、处理与加工,培养大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并且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研究精神、批判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具有很高智慧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甚至是学生成才的设计者。

教师自我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地实现。

这又会激励教师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教育事业。

这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高校教师在有组织的、系统培训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化环境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高校教师谋求自主培养、自主发展在当前来说会是一条很好的发展出路。

当然对于不具备一定信息能力的部分高校教师来说在开始时会是艰难的,但就像计算机不是全学会了才能开始操作使用,而是往往在不断犯错误中学会使用计算机一样,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适合走“做中学”之路的,也只有在不实践中才能逐渐提高信息素养。

总之,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师应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具有终身学习和研究能力并自主发展的智慧型教师。

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能力是习得的性能,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

在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反思范式”正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高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反思,教师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是应对能力发展艰难的较有效的方法。

两种方法对高校教师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二、课程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分类与角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教学与服务团队是从学生的支持服务需求出发设计教师队伍结构的。

根据相关教师角色与学生的交互距离,从近到远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队伍划分为核心团队、辅助服务团队和服务保障团队。

其中主要涉及直接与学生学习相联系、与学生可能发生直接接触的辅导教师等六类教师角色以及为这些教师提供支持保障的教师管理员、质量保障师一共八类教师角色。

不管是私立营利性大学还是公立非营利性大学,都要以巨大的学生规模为生存基础,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为发展前提,这样注定教师队伍会是一种“专兼结合、以兼为主、动态开放”,或者是“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的态势。

在“有支持的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的学生支持服务意识要强于普通校的教师,尤其是信息素养和网络教学能力要优于普通高校的教师。

黄荣怀教授认为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将会带来四个“改变”———改变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某些教学原则、改变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改变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

武汉理工大学郑钧宜等人在《基于学习分析的学生社会性交互行为分析》中,应用学习分析中的典型方法———社交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以某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为例,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进行的交互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通过分析可以发掘出学生的交互特点和存在的学习问题。

最后围绕如何改善学生的交互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重庆师范大学曾凡梅等人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学习分析技术文献分布研究》中结合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学习分析技术的有关文献从数量分析、合作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大量参考文献对现阶段学习分析技术的发展状况做了总结,为学习分析技术的研究者们提供参考。

江南大学苏珊在《学习分析视域下的学习者模型研究评述》中综合分析了当前学习分析领域的几种学习者模型,包括学习者知识模型、认知模型、情感模型与学习行为模型等,并剖析了各个模型的基本特征与组成要素。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学的深度融合

在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固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彰显优势。

但在“高级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尴尬与困境则逐渐凸显出来,甚至承受着异化的煎熬。

摆脱尴尬与困境,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在何方呢?

布伯的“我—你”关系或许能够为我们带来无限的启迪。

布伯的“我—你”关系不是经验和利用的关系,而是“之间”与“相遇”。

“之间”表明关系的出发点不在于“我”也不在于“它”,而是在于“我—你”之间,它可被称之为“相互性”。

人们步入“之间”的领域,也即我与你的相遇。

布伯认为“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相遇是相互性的保障,是相互沟通的保障,“在相遇中,异在的东西与我相遇,这就使我超出自身,处于世界之中,而非固守内在的自我”。

因此,只有在“我—你”相遇的视野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才是可能的。

即真正的融合,在“教育”与“信息技术”之间,也即“教育”与“信息技术”相遇。

在相遇中,“教育”与“信息技术”相互走近、相互平等、相互超越。

据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需要从两个“相互性”的维度进行,即在承认“信息技术→教育”融合模式之必要性的同时,还需从教育出发,研究其理论框架对“技术命题”的“关怀”,以实现教育理论(原理)融合信息技术的目标。

我们将这一融合模式概括为“教育→信息技术”。

下文我们拟从“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合理性的现实性”、技术化时代中国教育学人的学术自觉性等维度,并结合“教育哲学的技术向度”来进一步阐述“教育理论(原理)融合信息技术”对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和推进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之重要价值。

四、师德建设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领域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水平,其评判标准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教师职业领域的具体化,体现着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具体要求。

师德师风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学校能否健康发展。

优良的师德师风主要体现为过硬的思想素质、崇高的道德品格、纯粹的人格情操、高尚的敬业奉献精神、渊博的学识等。

优良师德师风的形成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积极健康的精神支撑、合理的价值来规范,需要师者的自我锤炼、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也需要师者群体、学校组织的科学合理建设。

 

 

高校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四)

XX学院XX

在学校的组织带领下,本学期我们听取了XX大学XX教授《信息化环境下大学外语教师发展新动态》、XX大学XX教授《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评价与反思》、XX教授《混合式教学理念、实践与工具》等五位大师的专题报告,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