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嗅觉味觉和触觉》课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5307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嗅觉味觉和触觉》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嗅觉味觉和触觉》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嗅觉味觉和触觉》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嗅觉味觉和触觉》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嗅觉味觉和触觉》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嗅觉味觉和触觉》课件.docx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嗅觉味觉和触觉》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嗅觉味觉和触觉》课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嗅觉味觉和触觉》课件.docx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嗅觉味觉和触觉》课件

卷烟香味化学

毛多斌

1前言本课程的概念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2第一章味觉与嗅觉人类对自然界的感觉可以分为视觉、听觉、触觉、

味觉和嗅觉。

味觉和嗅觉属于化学感觉的范畴20

世纪50年代以前,学术界往往将味觉和嗅觉混为

一谈,有时还将味和香味错误地划分为一类。

在,由于生理学和生物学广泛研究的结果,使我

们认识了味觉和嗅觉在解剖学、生理学以及心理

学上的差异,因此,我们不再将两种感觉混在一

起。

需要指出的是香味的产生主要是由鼻腔的嗅

觉器官所引起的,而味则主要由位于口腔内的味

觉器主要分布在舌部所产生的。

在烟草等的感

官评价时,香味和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最易忽

视的嗅觉在产品评定中占主导地位。

3第一节味觉系统的组成味觉系统可以认为由下面三部分组成:

一是用于转导化学信号的受体元素;二

是用于收集和传送化学神经信息的末

端感觉神经系统;三是用于分析传导过

来的感觉神经信息的一种复杂的中枢

神经系统。

4转导化学信号的受体,存在有两种基本

形态,既:

自由神经末端和味蕾。

所谓

“自由神经末端”是指可以在光学显微镜

下区分出来,并且不具有辨别受体或囊

状物包着的神经末端。

这些自由神经末

端在整个口腔均有分布,对各种化合物

的作用都有影响。

味蕾是一种受体神经

的复合物,这种复合物是由神经纤维和

以一种相当复杂的方式结合起来,且由

20-50个细胞所构成的有机体两部分组成。

5被拉长的味蕾细胞组合在一起,一端构成味

凹陷的平面味微孔内平面,并通过微孔与

口腔唾液接触。

味蕾细胞既可以呈微绒毛状,

也可以呈拉长球状出现于味微孔内。

味蕾与

自由神经末端不同,前者并不在整个口腔内

分布,而是分布在舌的背部、软腭、咽部、

会厌,喉以及食管上1/3部位;味蕾在舌表面的

突起部位称为乳突;在舌前2/3部位的味蕾集中

分布在小真菌状的表面;舌侧部的味蕾集中

于叶状和垒状的乳突内;舌后部分布的化学

感觉复合物含有大量的味蕾并伴有特定的分

6

泌腺体。

7口腔内提供化学受体的末梢感觉神经系统位于四种

不同的头部神经节内。

这四种神经节为:

三叉神经

节、面部膝状神经节、颞骨岩部神经节和迷走神经

节。

三叉神经节含有提供口腔所有部位的自由神经

末端的感觉神经,另三个神经节支配着味蕾。

真菌

状乳突上以及前软腭上的味蕾受位于面部膝状神经

节内的感觉神经支配;处于叶状乳突上、垒状乳突

上,后软腭、扁桃体上及咽门上的味蕾受舌咽神经

的颞骨岩部神经节上的细胞支配;在会厌上、喉部

及食管上1/3以上的味蕾受迷走神经节上的神经支

配。

生理学和生理物理学对这些不同神经和神经节

的功能性的研究表明:

在不同神经节上的化学感觉

系统,对化学物质不同的化学性能方面有选择性地

8

反应。

9第二节味觉产生的机理产生味觉的化学物质也称刺激物刺激受体元素

味蕾及自由神经末端,由末端感觉神经系统转

导致中枢感觉神经系统。

传大脑的信息经分析辨

别便产生味的概念,这可以认为是味觉产生的基

本机理或基本过程。

统计数据表明:

数以千计的

不同化学成分都可以产生味觉,然而我们通常所

感觉到的仅为有限的几种味觉,既酸、甜、苦、

咸。

那么,味觉究竟怎样产生(由化学信息转变

为感觉信息)的呢?

这个问题目前尚未定论,主

10

要趋向两种解释。

1974年,以卡尔.帕夫曼CarlPfaffmann为

首的研究小组提出了味觉通道理论,他们认

为:

人存在一套四种味觉通道与四种基本味相

对应,无论分子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构型,分

子都以不同的强度刺激一种、两种、三种或

所有四种通道。

占主导地位的或具最强刺激

作用的刺激决定决定味觉品质,也就是某种

具体的味。

所有其它的各种味觉都起源于基

本味的结合。

一些对不同味物质敏感性的电

生理学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该理论。

11帕夫曼的观点也称信息通道理论;它的实

质是认为人确实存在有基本味,甜、酸、

咸、苦代表了原始味产生的基本过程,

这些基本过程发生于味信息的感觉编码

中。

我们感觉到的味品质信息直接与味

觉系统所具有的有限的味信息通道相对

应。

121965年,埃瑞克逊等从神经生理学和和心理

学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与上述理论不同的观点。

埃瑞克逊对用描术视觉中三原色那样去假定

味觉仅有四种基本味的观点提出质疑,他们

使用某种溶液刺激整个舌面,并通过对解剖

的个体神经元进行记录,报道了许多所谓的

个体神经元对多种味呈现敏感性。

有些神经

元对糖和盐呈现反应,有些对苦味物质起反

应,另有一些对四种基本味觉的刺激物均有

反应。

131965年,埃瑞克逊等从神经生理学和和心理

学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与上述理论不同的观点。

埃瑞克逊对用描术视觉中三原色那样去假定

味觉仅有四种基本味的观点提出质疑,他们

使用某种溶液刺激整个舌面,并通过对解剖

的个体神经元进行记录,报道了许多所谓的

个体神经元对多种味呈现敏感性。

有些神经

元对糖和盐呈现反应,有些对苦味物质起反

应,另有一些对四种基本味觉的刺激物均有

反应。

14第三节味觉的敏感性及味觉强度阈值(thresholdvalue)也有人称槛限值,一

般包括味和嗅觉两个方面。

味觉阈值是指在一定

条件被味觉系统所感受到的某刺激物的最低浓度

值。

单位可由重量百分数、摩尔浓度以及ppm等

来表示。

一、味觉的阈值

味觉的阈值涉及一个很宽的化学浓度范围。

有些苦

味物质的阈值低于0.1%,而另一些化学物质,

例如甜味的蔗糖则有较高的阈值,浓度0.5?

1.0

%。

一般来讲,甜味的碳水化合物呈现最高的阀

值,苦味物质表现出最低的阈值。

15表1-1不同化学物质的阈值(摩尔/升)

甜味剂酸味剂咸味剂苦味剂

?

6

蔗糖0.01盐酸0.0009氯化锂0.025硫酸喹啉8×10

?

5

葡萄糖0.08硝酸0.0011氯化铵0.004盐酸喹啉3×10

?

5

硫酸0.0010氯化钠0.010烟碱1.9×10

糖精钠

0.00023

?

4

甲酸0.0018氯化钾0.015咖啡因7×10

?

3

丁酸0.0020氯化镁0.015硫酸镁1.0×10

?

6

草酸0.0032氯化钙0.010单盐酸麻蛇碱1.6×10

乳酸0.0016马来酸0.0016酒石酸0.0012柠檬酸0.0023

16二、舌部味觉敏感性分布19世纪以前,有人便开始了不同味觉物质

对舌部的不同位置作用时敏觉性的研究。

他们发现舌部可表现出多样的敏感性,不

同化学物质的阈值在舌部有很大的可变性。

舌头前部、舌尖部对甜味有最大的敏感性,

而舌后部及舌根部则主要对苦味敏感,舌

侧部对咸和酸味呈最大敏感性。

1718三、味觉强度早期关于味觉强度的研究使用所谓“等强度

比较”法。

1923年,麦杰登生Magidson等

人报道了糖精和蔗糖的甜度比较(图1一

4)。

从图1一4可以导出一个重要的数学方程式:

log糖精浓度logk+l.7log蔗糖浓度

1.7或糖精浓度k蔗糖浓度这表明了增大某一单位甜度值需要增大蔗

糖的浓度比糖精的要大。

19201947年,卡莫龙Cameron总结了一些有代

表性的等甜度比较物质表1一2,该表至今

仍有一定的实际使用价值。

1969年,斯蒂文斯Stevens根据几项研究

的结果,提出了不同味觉物质的味觉强度

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式,并认为该式也适用

于其它感觉。

nIk物理强度或logIlogk+nlog物理强度

21表1?

2一些物质等甜度比较

比较标准(混合物)等甜度于与

10%蔗糖+5.5%葡萄糖15%蔗糖

5%蔗糖+11.8%葡萄糖15%蔗糖

10%蔗糖+10.15%葡萄糖20%蔗糖

5%蔗糖+10.8%乳糖10%蔗糖

5%葡萄糖+9.0%乳糖10%葡萄糖

2%蔗糖+5%葡萄糖+10%乳糖10.1%蔗糖

6%甘氨酸+3.9%蔗糖12%甘氨酸

5%甘氨酸+5.3%蔗糖10%甘氨酸

1%蔗糖+2%果糖4.8%蔗糖

22式中I表示味觉强度,对糖和盐而言,它等于众多

味觉评定员的平均值。

k、n对某一物质来讲,为

一条件常数。

物理强度这里等于测量得到的味觉物

质浓度,以物质的量浓度或重量百分浓度单位表示。

幂值n所包含的意义是味觉强度随物理强度变化快

慢的量。

对食糖和食盐来说n?

l0,这意味着较小

的浓度变化可以产生较大的味觉强度变化;相反,

对于酸味的柠檬酸和苦味的喹啉n?

10,就意味着

浓度的变化会引起较小的味觉强度的改变。

表1一3

总结了部分化学物质的味觉强度公式中的幂值n及

增加一倍味觉强度所需物质浓度的变化。

23表1-3某些物质的n值及增加一倍味觉强度所需增加的浓度

n

味觉物质增大的浓度

1.31.69

蔗糖

0.63.16

糖精

L?

天冬氨酸-L-苯丙1.02.00

氨酸甲酯

1-氨基-环己烷-1-0.82.38

羧酸

1.3(呷咽)1.69

氯化钠

0.4(舌背恒流)5.66

氯化钠

0.72.66

柠檬酸

0.6-1.03.16-2.00

硫酸喹啉

24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文献将物质的味觉阀值和

强度联系起来,例如有人将糖精与蔗糖的阈

值与强度混为一谈,糖精的阈值为蔗糖的

0.5%,那么糖精的甜度是蔗糖的二百倍。

种概念是错误的。

阈值代表了某物质开始感

觉强度的零点值,即刚刚开始产生味觉强度

时的物质浓度。

在阈值点,各物质的浓度有

差异,但味觉强度是相等的,均为刚刚开始感

觉到的味觉。

25第四节影响味觉的因素由两种方式可以改变味觉强度,一是通过

改变产生味觉物质的参数,另一是通过刺

激舌部的不同位置或变化激刺面积大小。

具体地讲,影响味觉的因素有五种。

26一、溶剂对味觉的影响溶剂作为味觉物质的载体,它的某些特性

尤其是其粘度对味觉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1971年,莫斯克威兹,Moskowitz等人考

虑到粘度的影响,总结出味强度计算公式

nmIk浓度粘度一般情况下,幂值m<

味觉强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27二、温度的影响温度对味觉影响的确切关系现在并未完全搞清楚,但是,

温度对味觉的影响是确确实实地存在,因为舌部受热或

受冷时可以改变进人大脑的感觉信息。

长期以来,人们就温度对味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证实

了温度对味觉影响的存在。

早在1758年,拉奇曼斯

Luchtmans将舌分别浸人0℃阈及40?

41℃的糖水中,

不能辨别出糖的甜味差异。

1920年,科莫诺Komuro

报道了将200?

500ml的蔗糖溶液5分钟内喷于舌部,温

度分别控制在10℃、20℃、30℃及40℃,发现味觉阈

值因温度不同而不同,10℃,12.30克/升;20℃,6.67

克/升;30℃,5.66克/升;40℃,5.33克/升。

1973年,莫

斯克威兹用5个浓度的葡萄糖分别在25℃、30℃、35℃、

40℃和45℃下进行味觉评定,发现了味强度计算公式中

28

n不受温度影响,最大的甜度值在37℃左右。

三、流动速率及流动特性的影响味觉物质的流动特性包括流动类型、流动

速率和流动的暂时特性。

不同的流动特性

下所得味觉强度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流动

类型、流动速率及流动的暂时特性主要影

响味觉计算公式中的幂值n,产生不同的味

觉强度。

实验表明:

增大流动速率,n值随之

增大,味觉强度也相应增大,增大流速比

增大浓度所产生的味觉强度的增大更明显。

29四、味觉预适应性现象什么是预适适应性呢?

例如,我们口腔唾液

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食盐,但平时并未感觉

到,其原因是我们已经适应了唾液中食盐

的浓度水平,当我们对含食盐的物质进行

感官评定时,唾液中原有的食盐浓度会影

响感官评定,这就是味觉预适应现象。

30味觉预适应性是有限的,只有在下列三种情

况下才考虑其影响:

第一,产品感官品定中,先评定一种强刺激

物之后,又接着评定一种弱刺激物。

第二,两样品感官评定的时间间隔不超过3分

钟。

第三,两种刺激物的味觉品质差异较小时,

产生的预适应性就大,两种差异较大时,预

适应性就小。

31五、刺激面积与味觉强度刺激面积对味觉强度的影响已得到证实。

1971年,史密斯Smith根据对糖精甜味强

度的研究,提出了味觉强度修正公式

0.150.41IK面积?

浓度从上式可以看出,保持浓度一定时,I值要

增大一倍,则刺激面积要增大102倍;若保

持面积一定时,I值要增大一倍浓度则仅增

大4.50倍。

32第五节嗅觉系统的组成与其它感觉相比,嗅觉系统组成的显著特点

是其所属的神经直接进入大脑,而不需经

过转导而到达中枢神经再传至大脑。

人体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内一个相当小的区域

约2.5平方厘米,我们称之为嗅上皮图1

一5。

嗅上皮由三种主要类型的细胞组成,

即嗅感受器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

3334在嗅上皮表面有一层粘膜层,覆盖着整个嗅

觉系统,该层厚度10一50微米,气味分子必

须穿过此层才能与感受器细胞作用。

感受器

细胞是初始的双极神经元,其树突位于嗅上

皮的核心区图1一6b,末梢处于嗅上皮表面,

绒毛伸入上皮表面粘液内,感受器轴突伸人

上皮组织下层,若干个轴突结合构成嗅丝,

嗅丝通过筛板迸人颅腔与嗅球相联。

3536支持细胞图1?

6a包围着感受器细胞树突,从嗅

上皮表面观察,支持细胞呈六角形排列包围着感受

器神经元,使之彼此分开,感受器细胞树突顶部与

支持细胞通过在粘膜层表面上的紧密联结而束缚在

一起。

这种支持细胞可能具有三种功能:

第一,机

械功能,即保持末梢上皮表面结构整体性;第二,

分离功能,使上皮表面的粘液与细胞外粘液分开;

第三,障碍功能,阻止初始非脂溶性分子移过嗅上

皮。

相邻的支持细胞的顶部还有缝隙连接连接,这

种连接使支持细胞侧向联系成网。

支持细胞的核区

形成了嗅上皮的末端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