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5234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龙台中学2017年上期高2015级历史学科期中试题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荀子说: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人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据此,你认为荀子()

①主张“性恶论”②重视礼制③强调教化④主张礼法并施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孔子对子路说:

“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

”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B.孔子的“爱”是无等级差别的

C.韩非子赞同孔子的主张D.“爱”不可逾越礼制

3.《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曰:

“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

“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B.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C.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D.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

4.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A.文化沦为政治的附庸

B.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C.思想统一局面的形成

D.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5.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6.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

这反映了()

A.道教地位上升B.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7.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

“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

8.清代的戴震指出:

“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

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

无欲无为,又焉有理?

”这里戴震抨击了()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程朱理学的理欲观

C.王守仁的知行合一   D.佛教徒的禁欲主义

9.蔡元培曾说:

“黄梨洲(黄宗羲)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

”黄宗羲被称为“东方卢梭”主要是因为他()

A.批判君主专制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C.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D.认为“工商皆本”

10.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①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②北宋平民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A.4个B.3个C.2个D.1个

11.明代小说中的主人公,已不再局限于那种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而变成了发迹的商人、市井的女儿……种种过去最普通的人开始成为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这一现象反映出()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文学创作日益平民化

③市民阶层的扩大④反封建思想开始兴起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2.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后,旧式学者叶德辉攻击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托古改制的理论是“假素王之名号,行张角之秘谋”;御史文悌在奏折中,严参康有为“灭圣经”、“乱成宪”的叛逆行为,要求将该书毁版,将康有为处死。

这些现象反映出()

A.变法理论在统治阶级中反响强烈B.维新变法已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C.顽固势力试图维护儒学正统地位D.清王朝的统治日益趋于土崩瓦解

13.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

“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

”据此可知,康有为()

A.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B.对西方认识并未超越洋务派的水平

C.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人变法图强D.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

14.魏源在编写《海国图志》一书时已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相连的等地理常识,但他在书中仍宣扬中国四境有海环绕,认为世界各国不是“海岸之国”就是“海岛之国”,惟有中国例外。

这一现象的出现()

A.说明魏源意图强调近代海防的重要性

B.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

C.说明魏源仍存有中国中心说等传统观念

D.说明魏源对世界地理缺乏必要了解

15.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

“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

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

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

”这里对“国力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B.维新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十月革命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D.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16.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

“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

A.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B.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C.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D.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17.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A.康有为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B.朱执信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C.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号召中国人向十月革命学习

D.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18.孙中山曾有言:

“兄弟曾听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由上述材料可知,孙中山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积极贡献是()

A.提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力避种族屠杀、国家分裂

B.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主张的最早提出者和政治实践者

C.实现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完美结合

D.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完成了“光复”国家的大业

19.20世纪30年代,在中共领导下的苏区百姓可能不知道“苏维埃政府”这个拗口的外来词语的原意,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词语,他们将“苏维埃政府”称为“埃政府”,这个“埃”在客家话中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也就成为“我们的政府”。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学习苏联经验得到了民众支持

B.苏区的土地革命解放了农民

C.苏区人民热烈拥护苏维埃政府领导

D.红色政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A.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

B.实行改革开放

C.坚定不移地走民主革命道路

D.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

21.美国《时代周刊》每年都会将它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放在它的封面上,右图是1985年的封面人物,英文标题为“远离马克思”,该杂志以此为题可能主要是关注中国的()

A.计划经济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政治体制改革D.“一国两制”构想

22.不属于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有()

A.对教育进行长远规划B.加强应试教育,提高学生整体质量

C.教育向两头延伸,实行终身教育D.推行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2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24.新华社电: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

B.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

C.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D.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17分)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一代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

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材料三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材料四“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

(2分)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4分)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

(2分)又有何新的时代特点?

(2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70-80年代,邓小平为我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复兴作了哪些努力?

(3分)

 

26.(2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材料二: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我已做过彻底地调查研究,可以肯定下述情况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

皇帝无权封任何人的官或增加对任何人的赐钱,或增大其权力,除非根据某个大臣提出的要求这样做。

——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

(注: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传教士,曾在中国长期居住。

材料三:

 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辽阔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

……是不是我们的传教士们被秩序的外表所迷惑了呢?

是不是因为在那里,不断地行使单一的个人意志,使他们受到了感动呢?

——孟德斯鸠(1689—1755年)《论法的精神》

材料四:

尚明轩(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顾问)曾说:

“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

1982年12月14日,邓小平在会见台籍政协常委时强调:

“台湾讲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有各种解释,真正实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是我们。

你们会熟悉建国以来我们所经历的事情,熟悉这方面情况很重要,我们走的路是曲折的。

现在可以说,三中全会以来走的路证明是对的。

(1)材料一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谈谈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之处。

(6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利玛窦与孟德斯鸠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2分) 就两段材料而言,你认为谁的观点更可信?

请说明理由。

(假定明清政治制度基本相同)(4分)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3分)结合相关史实说明邓小平所说的“真正实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是我们”。

(5分)

27.(15分)中西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不断发展,彼此影响,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宋代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此,《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文明在文化领域到了宋朝达到顶峰,尤其是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进展。

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也说: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因为这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材料二:

从16世纪后期,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学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胡适说: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

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文存》卷首,1930年12月出版。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毫无批判地吸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科学文化“中学西传”的具体表现。

(2分)怎样理解“这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3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胡适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

为改变上述状况,近代前期,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了哪些先进的政治思想?

(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实践,谈谈毛泽东是如何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

(4分)

龙台中学2017年上期高2015级历史期中试题答案

选择题

1.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人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可知,荀子主张“性恶论”、重视礼制、强调教化,①②③正确,选A,材料没有涉及到礼法并施,排除④,排除BCD。

所以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

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孔子主要认为仁爱也要按照礼的等级来实行,如果不按照礼制随便发扬爱心就是越权,是君王权利的侵犯,因此可知“爱”不可逾越礼制,所以D是对材料的准确理解,为正确答案。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

3.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

”的信息说明利用天人感应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属于荀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纲常名教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是王阳明思想,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

4.A

【解析】

试题分析:

秦代焚书坑儒旨在消除法家以外的各家学说,统一人民的思想以便维护自己的统治,汉代独尊儒术也是希望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其二者的做法都是出于政治上的需求,所以选A。

B符合秦朝;CD符合汉朝。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秦汉治国思想·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王阳明认为“尔身各各自天真”,人的各方面都是天生的,是固有的。

这反映了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主张,认为是非善恶是人本身固有的本性,故选A选项。

B选项是理学家的思想;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不是材料的含义。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6.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儒学思想发展的相关知识。

材料反映了道教经典《玉清经》的内容受到了儒家三纲五常和佛教不杀生戒律的影响,这说明了道教受到了佛教和儒学的影响,故本题选B。

A从题中无法体现。

C错误,因为理学尚未产生。

D出现于西汉后期。

7.A

【解析】

试题分析:

考查理学。

朱熹的意思是皇帝虽然贤明智慧但是“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故要格物致知,选择A项。

B项是讲的伦理道德,主张人的行为应该服从理的要求;C项主张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D项主张立志。

因此BCD项均与材料无关。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的方法论。

8.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清代戴震对理学中欲和为的批判,强调有欲有为和无欲无为是正常的现象,不应被束缚,未体现道家的“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戴震抨击了程朱理学的禁欲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知行合一的内涵,故C项错误;佛教徒并未提出有关“理”的概念,与材料中所出现的“理”不相符合,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的理欲观

9.A

【解析】卢梭提出主权在民思想,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具有民主色彩,被称为“东方卢梭”,故A正确;黄宗羲仍然是封建的地主阶级,他不可能提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君臣平等的思想,排除B、C;“工商皆本”与民主思想无关,排除D。

【名师点睛】

黄宗羲被称为“东方卢梭”,卢梭主张主权在民,选出黄宗羲在民主思想方面的主张即可。

10.D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国时期尚未有纸质书,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的是草书而不是楷书,《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而不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北宋平民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这的确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符合史实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1.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出现了新的景象,社会生活亦趋日杂丰富,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

随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这一时期产生了长篇白话小说,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

考点: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明清小说

点评:

这种题目考查的与是明清小说有关的背景,题干所说的内容与“④反封建思想开始兴起”没有直接关联。

12.A

【解析】材料中旧式学者叶德辉和御史文悌等激烈要求严惩康有为,是站在清王朝统治立场上,反对维新变法,可见变法理论在统治阶级中反响强烈,故选A;就激烈反对康有为而言,说明维新变法没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排除B;康有为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的道理,并没有否认孔子的权威,故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清王朝政权合法性的严峻调整的信息,排除D。

故选A。

点睛:

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所以在表达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方面比较委婉。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维新思想的传播阻力重重。

13.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属于维新变法派,这一派别已经超越了洋务派的认识水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主张维新变法。

因此康有为并未把中国之衰的根本原因归结于器物。

题干大意为,蒸汽机的生产水平是人力生产的三十倍,所以英国的富强程度是我们的三十倍......我国人口是英国的十倍,但是由于英国富强程度是我们的三十倍,折合下来英国只是我们的三倍,所以我们才能幸存,但英国对我们的削弱,是可以通过比较看出来的。

这些只表现了康有为以此劝说光绪帝,正视中西方之差别,勇于改革,故A、B项错误,C项正确。

D项夸大了康有为此论断的意义,中国积弱的原因不仅是器物不如人,还包括制度和社会思想方面。

康有为代表改良派,所持的维新思想仍有其局限性,故D项错误。

14.C

【解析】魏源虽然明知中国有许多陆上邻国,但仍然在书中宣扬只有中国的四周环海,也就是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根本区别,中国居于世界的中心。

表明魏源虽然主张学习西方,但仍然保留了中国中心说这一传统观念,没有摆脱传统天朝上国的限制。

A项无从体现;B项,魏源并未进行变法实践;D项不符合题干“(魏源)已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相连的等地理常识”的表述。

故答案为C。

15.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相关内容——技术器物阶段。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ABC三项分别属于“文化的觉悟”、“政治的觉悟”、“社会的觉悟”,均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技术器物阶段)·洋务运动

16.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中“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和“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可知,陈独秀主张以文学革命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D项正确;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材料主要涉及“文学革命”,不足以说明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排除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7.A

【解析】略

18.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孙中山否定了“排满主义”提出了“民族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

近代民族主义的主张并不是孙中山最早提出的,因此B错;材料中并未涉及民主革命的内容,因此C错;D与材料内容不符。

故正确答案是A。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理论。

19.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埃政府’也就成为‘我们的政府’”,说明苏区人民热烈拥护苏维埃政府领导。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在于开展了土地革命,农民翻身做主,积极支持中共革命政权,B符合史实和题意。

A项属于无关项,排除。

C是表象而非原因,排除。

材料没有提及“政权建设”,排除D。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20.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井冈山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井冈山道路无关,故排除B、D两项;C项“坚定不移地走民主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关,故不选;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项。

21.A

【解析】

试题分析:

B不对,在1956年已经完成;C不对,与时间不符,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到一定阶段后开展;D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A符合题意,1984年,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