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5202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0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新部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

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

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式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

“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他认为,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

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

正如张开所说:

“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审议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

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

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

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物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

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

尤立增《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B.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C.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D.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B.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C.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D.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B.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C.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答案】1.A2.C3.B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理解有误,原文第一段表述的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

C项,“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表述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可见并非“直接引入”。

D项,“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有误,从文章第一段来看,“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可见这是“交换意见式任务”,是把任务进行分类中的一种。

2.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同时也考查学生对论证的方式、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论证的结构等的把握。

C项,“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有误,选项以偏概全,从文中来看,“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只是文本内容的第一部分。

3.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理解错误,文章第二段最后说“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显然,文本认为,“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应是材料作文的优势。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比如本题,B项,选项认为“任务驱动型指令”可以“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但从文本第二段最后几句话来看,“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应该是优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与虫共眠

刘亮程

①我在草中睡着时,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巢穴。

那些形态各异的卑小动物,从我的袖口、领口和裤腿钻进去,在我身上爬来爬去,不时地咬两口,把它们的小肚子灌得红红鼓鼓的。

吃饱玩够了,便找一个隐秘处酣然而睡。

②我身体上发生的这些事我一点也不知道。

③那天我翻了一下午地,又饿又累。

本想在地头躺一会儿再往回走,地离村子还有好几里路,我干活时忘了留点回家的力气。

时值夏季,田野上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支巨大的催眠曲。

我的头一挨地便酣然入睡,天啥时黑的我一点不知道,月亮升起又落下我一点没有觉察。

醒来时已是另一个早晨,我的身边爬满各种颜色的虫子,它们已先我而醒忙它们的事了。

这些勤快的小生命,在我身上留下许多又红又痒的小疙瘩,证明它们来过了。

我想它们和我一样睡了美美的一觉。

有几个小家伙,竟在我的裤子里呆舒服了,不愿出来。

若不是搔痒得难受我不会脱了裤子捉它们出来。

对这些小虫来说,我的身体是一片多么辽阔的田野,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大地却不会因搔痒和难受把我捉起来扔掉。

大地是沉睡的,它多么宽容。

在大地的怀抱中我比虫子大不了多少。

我们知道世上有如此多的虫子,给它们一一起名,分科分类。

而虫子知道我们吗?

这些小虫知道世上有刘亮程这条大虫吗?

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个月或几天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

没时间盖房子,创造文化和艺术。

没时间为自己和别人去着想。

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

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

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鸣该是多么幸福。

大地的音乐会永无休止。

而有谁知道这些永恒之音中的每个音符是多么仓促和短暂。

④我因为在田野上睡了一觉,被这么多虫子认识。

它们好像一下子就喜欢上我,对我的血和肉体的味道赞赏不已。

有几个虫子,显然乘我熟睡时在我脸上走了几圈,想必也大概认下我的模样了。

现在,它们在我身上留了几个看家的,其余的正在这片草滩上奔走相告,呼朋引类,把发现我的消息传播给所有遇到的同类们。

我甚至感到成千上万只虫子正从四面八方朝我呼拥而来。

我血液沸腾,仿佛几十年来梦想出名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这些可怜的小虫子,我认识你们中的谁呢,我将怎样与你们一一握手。

你们的脊背窄小得签不下我的名字,声音微弱得近乎虚无。

我能对你们说些什么呢?

⑤当千万只小虫呼拥而至时,我已回到人世间的某个角落,默默无闻做着一件事。

没几个人知道我的名字,我也不认识几个人,不知道谁死了谁还活着。

一年一年地听着虫鸣,使我感到了小虫子的永恒。

而我,正在世上苦度最后的几十个春秋。

面朝黄土,没有叫声。

(选自刘亮程散文《遥远的村庄》,略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写自己在田头与虫一夜共眠,醒后思考虫子与人的生命状态,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看法。

B.“这些可怜的小虫子,我认识你们中的谁呢,我将怎样与你们一一握手?

你们的脊背窄小得签不下我的名字,声音微弱得近乎虚无。

我能对你们说些什么呢?

”句中“可怜”“微弱”“虚无”表现虫子的渺小,表现作者对虫子的怜悯之情。

C.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拟人化的笔法,想象小虫们美好的世界,表达出作者的欣羡与认可。

D.“我甚至感到成千上万只虫子正从四面八方朝我呼拥而来。

我的血液沸腾,仿佛几十年来梦想出名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一句,写出“我”在虫界得到认可,受到欢迎,甚至有了成为名人的感觉,不再感到孤独。

反衬在人世间人们因互相隔膜而寂寞孤独。

5.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第二届冯牧文学奖评委会在给刘亮程的获奖评语中说,他从村庄和田野中获得了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并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庄严地揭示了生活中“素朴的真理”。

以本文为例,从三个方面谈你所领悟到的“素朴的真理”。

【答案】4.C5.⑴内容上,通过描写小虫子在“我”身上吃喝玩乐的各种形态和动作,表现了小虫子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和“我”对小虫子的喜爱;⑵结构上,引起下文作者对虫子生活的思考,并进而反思了人类的生存状态(或为下文作者思考的虫子生活,并进而反思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做铺垫)

6.①作者试着在虫子的比照中发现人自身,我们人类应该用平等的眼光去关照自然万物。

②在自然与人之间,不一定要征服自然或屈服于自然,我们可以与自然融为一体,包容万物,热爱生命,懂得人类与自然地和谐共存。

③虫乐而人苦,虫子的生活因简单而快乐,人类因追求复杂而痛苦。

大道至简,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我们要善待自身,不必自寻烦恼。

④虽然虫子个体渺小、短暂,但大地的音乐永无休止,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却会强大、永恒。

由此可知,个体的生命应该融入集体之中。

【解析】

4.试题分析:

题干问“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项,“表达出作者的欣羡与认可”错误,表现的是作者对虫子的怜惜、怜爱之情。

5.试题分析:

题干问“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文章开头部分的作用。

作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首先要弄清楚第一段所写的内容,即:

我因为在田野上睡了一觉,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巢穴,小虫子在“我”身上吃喝玩乐。

然后考虑其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温暖巢穴”一词,表现了小虫子“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和“我”对小虫子的喜爱之情。

结构方面的作用要联系自己所掌握的散文开头部分的作用来考虑,如照应标题“与虫共眠”,奠定作者对小虫子喜爱的感情基调;引出下文作者对虫子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它们短暂而永恒的生命的赞美,并为作者进而反思了人类“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渴望实现人生价值,神经质般地想出名,或者每天默默无闻做着一件事等生存状态做了铺垫。

点睛:

散文开头部分的作用一般有: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6.试题分析:

题干“第二届冯牧文学奖评委会在给刘亮程的获奖评语中说,他从村庄和田野中获得了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并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庄严地揭示了生活中‘素朴的真理’。

以本文为例,从三个方面谈你所领悟到的‘素朴的真理’”,这是一道探究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作答时可以先结合文本的主题考虑“他从村庄和田野中获得了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有哪些,然后思考作者如何“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庄严地揭示了生活中‘素朴的真理’”,如:

思考虫子与人的生命状态,小虫子“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表现作者对虫子的喜爱与怜悯之情。

“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

”“一年一年地听着虫鸣,使我感到了小虫子的永恒。

”“而我,正在世上苦度最后的几十个春秋。

面朝黄土,没有叫声。

”答题时注意从文本中筛选出一些作者议论或抒情的语句,联系题干问题指向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文是中国文化的长城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他两度离乡,因此酿成了一缕无法排解的乡愁;他学贯中西,却坚守中文——这一中国文化的长城。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他,就是台湾诗人、作家余光中。

“乡愁诗人”难消乡愁

记:

您的一首《乡愁》在大陆堪称是脍炙人口,当年您写这首诗的动机是什么?

余:

当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那个时候我离开大陆已经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重回故乡的迹象。

这是一种看得到对岸,却看不到迈向对岸的可能的乡愁。

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酝酿了20年,所以写这首诗只用了20分钟,情绪就像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

记:

您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四个领域里都有所建树,但是流行最广的始终是这首《乡愁》,不知道这对您是否是一种压力?

余:

我一生光是诗就写了1000多首,其中和乡愁、亲情、怀古有关的有一两百首,可是你们看到的永远是这首《乡愁》。

《乡愁》能背的人极多,转载与引述的频率极高,因此有的媒体甚至评论家干脆就叫我“乡愁诗人”。

这绰号给了我鲜明的面貌,也成了将我简化的限制。

记:

如今您经常在两岸走动,这种浓郁的乡愁消解了吗?

余:

乡愁的确是有家归不得才有的一种压力,才有一种苦闷需要倾诉.就地理而言,我不应再患乡愁;但就文化而言,大陆之日新月异并不能完全解我童年的怅惘.比如说一个人如果去美国留学若干年再回到家乡,回来会对故乡的某些制度、风气不适应了.所以“乡愁”有一部分是时间造成的,还不完全是空间的转移.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都有乡愁.

记:

现在通讯方式十分便利,不但有电话、手机还有MSN、QQ、电邮等。

您觉得这种传统文化下的思念之情还有容身之地吗?

余:

传播学家曾经说过,传播方式会倒过来影响传播内容。

信息的灵便有着其正面意义,但另一方面也让你分心。

尽管如今人与人之间可以保持高频率的密切联系,但仍旧需要有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

艺术家必须默默地体会世界、体会人生。

“游子文化是一种向心力”

记:

传统的古训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您认为年轻人不能畏惧外出应闯天下,这是否矛盾?

余:

游子文化的核心在于孝道。

在古代,父母在不远游,父亲去世要守墓三年。

这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不是靠土地来生活,孝道应该有新的变通方法,不等于简单地守住双亲,而做父母的也希望子女能够有所作为。

我常比喻,人好比一棵树,除了根系要吸收水分,叶子也要向上伸展、承受阳光。

枝叶离根越远,这棵树才会越大。

如果所有树枝树叶都守住根,那他永远是一棵小树。

记:

您说过“游子文化是一种向心力”.游子是向外的,如何能够产生向心的力量?

余:

现代年轻人常常离开故乡去外面闯荡,于是就会产生“怀乡”、“思念”的情感,前者是一种地理上的怀念,后者是一种人伦亲情上的靠近,这两者构成了游子文化的“纵横坐标”.

现代社会经过几千年来的变迁,游子文化也扩大了。

“怀乡”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的怀念,“思念”是对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怀念。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样的向心力,它的文化就难以持久。

记:

在你看来,游子文化在思乡的痛苦之外,也是一种催人上进的力量?

余:

有的人一直待在故乡,一生没有经历动乱、战争,这当然是一种幸运的人生.但有所作为的人一定会向往地平线那头的世界.如果认真地创作、认真地生活,他乡会成为“第二故乡”,故乡的含义扩大了.在历史上,也的确有许多人在他乡成名,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无论是外国的拜伦、王尔德、梵高还是中国的屈原、韩愈、苏东坡都是去国离乡后成就的事业.故乡也会因为产生了伟大的游子而名扬天下.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

记:

您自称是游子作家,多年在海外,为什么却一直用中文写作?

余: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在二战期间流亡美国时,有记者访问他,“你流亡到美国,不觉得绝望吗?

您远离故乡这么久.”托马斯·曼说:

“凡我在处就是德国”.因此,“凡我在处,就是中国”,读书人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对于成为游子的作家,手中真正能够把握的利器就是母语.每多写一个字,从仓颉以来所有敏感的心灵都与我们同在,中文是我安身立命的精神原乡.

记:

您说过中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现在的中文中不断有外来词汇,还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吗?

余:

我在演讲中曾戏问听众何以我们只说“张三李四”而不说“张四李三”。

其实这无关学问,“张三”是平平,“李四”是仄仄,所以对仗而铿锵,如此而已.不要以为今人已经弃文言而不用了,其实平仄、对仗、简洁、凝练等等仍然是我们母语的美学生态。

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

中文一旦沦于粗糙、混乱,中国文化必然式微。

中华文化就是一个很大的圈,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迹可寻,中文就是它的半径,中文走得越远,圆就越大。

作家的责任就在于要保持、扩大文化的半径。

记:

您一直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但近年来有的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母语,有的习惯电脑打字,提笔就忘字.您觉得中文在下一代手里还会如此美丽吗?

余:

不仅仅是中文,世界各国的语文都面临着这个困境,学英文的浪潮令我们忽视自己的母语.英文或者西方语言主要是拼音,汉字象形的成分比较多,譬如你写个雨字,中间四点就好像有那个感觉;你看到笑字,好像有一个人的笑脸;哭好像有一个哭的脸.鲁迅曾出过一个谜语:

双雁归来细雨中,打一字.什么字呢?

就是“两”,因为雨里面的四点变成双雁,两个“人”字,这种趣味是西方文字不能领略的.

警惕西化幼稚病

记:

不少年轻人受外来文化侵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产生了隔膜,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余:

“五四运动”到现在已经多年,年轻人对西方文化接受到什么程度将影响到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这是文化界值得关注的问题。

正如我诗里所写的: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中文的生态一旦被破坏,中国的文化就会变质。

我与英文密不可分,但我不允许我的孩子叫妈妈为“妈咪”.现在不少主持人老是在节目中“嗯哼”、“啊哈”;留学生不学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反倒一口洋腔洋调,年轻一代更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商业的操作推波助澜.这些都是西化幼稚病的初期表现.文化生活跟着外国走,中国的传统精神就会越来越淡出.

记:

如何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复活呢?

余:

其实,一个节日是否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在于我们是否还认真地在过节,是否还在肯定甚至发扬其立节的精神,是否能刷新或美化其庆祝仪式.活的传统才真正属于我们.如果我们能就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写出动人的诗、小说或戏剧,或拍出一部轰动世界的电影,世界自然就知道这是中国人的节日.

(摘自《解放日报》)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光中一生著述颇多,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四个领域里都有所建树,《乡愁》是他最具代表性,转载与引述的频率极高的作品。

B.乡愁是指游子面对故乡日新月异造成的一种压力,游子对故乡的某些制度、风气不适应而生发出的迷惘,是漫长时间造成的,在这种意义之下,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都有乡愁.

C.信息灵便的双面意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可以保持高频率的密切联系的同时,仍需要有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

D.余光中认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孝道不等于简单地守住双亲,年轻人离开故乡去外面的世界闯天下与孝道并不矛盾。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怀乡之情,是游子心中一种地理上的对故乡的怀念,甚至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的怀念;思念的情感则是指一种人伦亲情上的靠近,乃至对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怀念.这两者构成了游子文化的“纵横坐标”。

B.认真地创作、生活的游子,去国离乡取得成就会让故乡的含义扩大,并使故乡名扬天下、更有地位。

C.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今人已经弃文言而不用了,但传统文化中的平仄、对仗、简洁、凝练等仍然是我们母语的美学生态。

D.孩子叫妈妈为“妈咪”、主持人口中不断冒出“嗯哼”、“啊哈”、留学生一口洋腔洋调,年轻一代热衷过西方的节日……这些都是西化幼稚病的表现。

E.如果我们能就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写出动人的诗、小说或戏剧,或拍出一部轰动世界的电影,就能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复活。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文是中国文化的长城的原因。

【答案】7.B8.CE

9.①中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中文是游子作家安身立命的精神原乡。

②中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其中包含的趣味是西方文字不可能领略的。

中文一旦沦于粗糙、混乱,中国文化必然式微。

【解析】

7.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材料,比对备选答案,文章的内容与备选答案的内容有出入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

B项,片面理解。

根据“乡愁”有一部分是时间造成的,还不完全是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