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案.docx
《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教案
修改与补充
9、日月潭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秀丽的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有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点:
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教学难点:
有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模式:
“愉快教学法”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本单元学习导读,明确单元学习重点
二、看图导入
1、出示日月潭的风光图片:
这是什么地方?
2、谈话质疑。
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你去过哪些地方?
(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祖国的宝岛台湾游览,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板书课题)师生在地图上找到台湾的位置。
看到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
(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梳理:
日月潭在什么地方?
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那里的风光怎么样?
)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轻声读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没读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再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
三、读读议议
1、默读课文,思考:
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
哪些还有困难?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教师相机进行点拨指导。
(第一自然段写日月潭的位置;第二自然段写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三四自然段写那里的秀丽风光。
)
四、全班交流
修改与补充
1、日月潭的位置: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练习说话:
日月潭在
(第一句话说日月潭在台湾省,第二句说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
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
2、联系上下文理解“群山环绕”和“名胜古迹”的意思。
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1、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写名字由来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结合朗读,教师画出日月潭的平面图,学生画出日潭和月潭的位置。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填空:
湖的北边像(),叫();湖的南边像(),叫()。
3、比较感知,指导朗读。
(1)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2)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
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弯弯的”写出了月潭的形状,太阳虽然不会变,但“圆圆的”可以跟“弯弯的”对应,读起来有美感。
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准确用词的好处。
)
读第二自然段要突出形状特点,使人明了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
4、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日月潭名称的来历。
五、背诵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一、二自然段。
(看图背诵——想象背诵——根据板书背诵)
六、练习
结合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日月潭的位置和名字的由来。
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分组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2、鼓励背诵一、二自然段。
二、相互交流
1、默读三、四自然段,划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
修改与补充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多媒体课件播放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
湖面上飘荡着薄薄的雾是什么样子?
看到“蒙蒙细雨中的日月潭”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三、朗读感悟
1、指导读文:
第三自然段中第一句要突出雾的特点,“薄江”、“隐隐约约”读得轻一点。
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时,音调可稍高,突出晴天日月潭的艳丽之美,第二句要舒缓,声音较虚,突出下雨时日月潭的朦胧之美。
2、学生练习读——范读——配乐读
四、读读想想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吸引”的意思。
2、根据教师的提问,学生读最后一句话:
①什么吸引了游人?
(突出“风光秀丽”)
②日月潭吸引了谁?
(突出“中外游人”)
③日月潭吸引了多少中外游人?
(突出“许许多多”)
3、配乐朗读全文。
五、指导背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中喜欢的部分。
六、实践
1、交流日月潭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日月潭,争做最佳“小导游”。
在给同学作介绍时,力争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
2.办个“宝岛台湾知多少”的图片展。
把搜集来的图片配上简要的说明,办个小展览。
七、识字写字
1、小组内由组长带领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后鼻音“朦、胧、境”,前鼻音“环、隐”,还要注意“绕”读第四声。
2、组内自主识字交流:
这些生字哪些你已经认识了?
是怎么记住的?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熟字加偏旁、猜字谜、联系生活经验等)
3、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
夺红旗——抢摘“丰收果”——竞猜
4、学生观察其他六个字的写法,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修改与补充
5、教师巡视,强调“隐约、茂盛、省”中“点”的位置和写法,同时重点指导:
隐:
左窄右宽,右边“急”字中间的横不要超出右边的折笔。
茂:
关键是下边的“戊”字,斜钩要有力度,右上的点不可漏掉,中间不能加点(与“戌”不同)。
省:
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6、学生再写,体会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律。
7、班级展示学生作业,评选“小小书法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修改与补充
10、葡萄沟
教学目标:
1、会认12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3、感受葡萄沟是一个好地方,向往新疆,向往葡萄沟。
教学重点:
1、生字的教学
2、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教学难点:
1、生字“摘”的记忆与书写。
2、葡萄干是怎样做成的。
教学类型﹕“愉快教学法”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少量的葡萄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猜谜:
弯弯树,弯弯藤,藤上挂着水晶铃,水晶铃,密层层,有的紫来有的青。
2、出示中国地图:
在我国新疆吐鲁番有个盛产葡萄的地方,这就是葡萄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围绕课题你有什么说的,问的?
梳理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读准每个字音,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出示本课生字:
自己会的可以不读,不会的请教一下别人,多读几遍。
3、指名领读。
同位互教互读。
开火车读。
4、再读课文,要读通句子。
把自己认为不好读的多读几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修改与补充
1、提问:
葡萄沟在哪?
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大家想不想知道?
那就快打开书自由朗读吧!
2、学生自读课文感悟:
(1)回答“葡萄沟在哪?
”(在新疆吐鲁番)
课件地图展示地图,学生一次找到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明确三者关系。
认记“新疆”、“吐鲁番”、“葡萄沟”。
(2)“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
”教师相机板书:
是个好地方。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
请你们细细的读读课文第一段。
1、学习第一段。
(1)学生读第一段,边读边悟:
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2)这里都出产那些水果呢?
(课件出示图片“杏子”、“香梨”、“蜜桃”、“沙果”)
(3)结合图片认记“蜜”、“杏”。
形近字对比识字“蜜”、“密”。
“蜜”、“密”书写指导:
第一笔“点”起笔要高,写在竖中线上;中间的“必”字尽量写边,一撇不能漏掉。
(4)葡萄沟既然出产那么多种水果,为什么不叫水果沟?
(让学生明白葡萄沟虽然出产多种水果,但是葡萄最让人喜欢。
)
(5)怎样读这段才能表达出人们对葡萄沟的喜爱?
指导朗读:
五月有杏子,七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6)学生互读互评。
(7)小结:
葡萄沟出产许多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所以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学生说)
2、学习第二段。
让我们去看看秋天这里的葡萄园是什么样的吧!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a、朗读第二段,并讨论;从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b、小组读句合议。
“你觉得哪句最美,为什么?
”先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再有感情地读读句子。
修改与补充
(2)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
a、指导学生看图,抓住重点词语“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使学生领悟:
葡萄沟的葡萄产量高、颜色美。
(相机板书;多、美)
b、讨论:
“五光十色”能不能换成“五颜六色”?
(进一步体会葡萄的可爱,并感知在读表示颜色的词语时,语调要抑扬顿挫)
c、小结:
读了这句话老师眼前浮现出葡萄沟那又大有美的葡萄,难怪人们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2)师范读:
“要是你这时候到葡萄沟去,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
a、出示维吾尔族老乡的图片,结合认字“维”、“吾”。
b、抓住“最甜”、“吃个够”指导朗读。
(教师相机板书:
老乡、热情好客)
c、认记“够”,注意发现与“沟”同音。
(3)看图训练口语。
图2画的就是维吾尔族老乡正在接待远方的来客。
你若是图中的老乡,面对客人,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你若是这位客人,又会怎样说呢?
小结:
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乡啊,让老师忍不住想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进入角色,激发兴趣。
瞧,葡萄丰收了,这么多,怎么办呢?
你们来帮老乡想想办法。
(2)生默读第3段,自读自悟:
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3)认记“碉堡”。
A、学生自主认记。
b、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结合记忆。
(4)指名学生充当维吾尔族小朋友演示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5)另指一名学生排列葡萄干的制作顺序。
(a运到阴房;b挂在架上;c蒸发水分;d制成葡萄干)
修改与补充
尝尝葡萄干,说说葡萄干的特点。
(相机板书:
色鲜、味甜)
看了刚才维吾尔族小朋友的表演,让我们更加觉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6)激发感情再读该段。
二、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参观了葡萄沟,你们对葡萄沟有了那些了解,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
2、师生交流体会。
(教师板书:
真)
3、指导朗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三、实践活动,赞美家乡。
1、师:
“葡萄沟的葡萄很有名,我们家乡出产的( )也很有名,你们能夸夸家乡的特产吗?
”
(小组交流课前个人收集的有关家乡特产的图片或资料)
2、课堂练习。
(1)原文填空积累好词好句。
(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
)
(2)完成拓展练习题,仿照上题形式写一句话。
(先说后写)
3、评价作业,小结。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同偏旁:
搭—摘
同结构:
上下结构——吾、季、留、杏;
左右结构——坡、搭、摘、钉、够。
2、重点指导。
够:
右边的“多”字中,两个“夕”要上下排列,提醒学生不要写成左右并排。
摘:
再次强调右边的同字框里是“古”。
作业:
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修改与补充
教学反思
修改与补充
11、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感受傣族人民的热情,体会总理在人们心中的深厚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会用这些生字组词。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总理和人们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2、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模式:
“愉快教学法”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认真观图,了解图意。
老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板书:
泼水节。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板书:
(傣族)
(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
(学生如果讲不清,老师可补充说明:
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
(3)谁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
(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告诉学生:
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
)
(4)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
穿着什么?
(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
再看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包着头巾,多数的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
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粉红色头巾。
)
(5)人们的手里拿着什么?
请你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一完整话。
(老师把句式写在黑板上。
)
修改与补充
(人们有的端着碗,有的抱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象脚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
(6)人们围聚在周总理身旁,像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周总理,表现了傣族人民的什么感情?
(对总理的尊敬、爱戴,像亲人一般。
)板书:
爱戴
(7)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傣族人民,说明了什么?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
板书:
心连心
过渡:
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
首先,我们来一起扫清学习中的文字障碍。
二、范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效果。
1、纠正字音。
2、字形:
乐:
共5画,第二笔是竖折,不要写成两笔:
竖、横。
幸:
要与熟字“辛”区分字形,不要混淆。
“幸”字第二横最长,下面不要写成“羊”字。
瓣:
左中右结构,两边是“辛”字,第一个“辛”的竖要写成撇。
中间是个西瓜的“瓜”。
要与熟字“辨”区分异同。
族:
不要丢了右上边的“卧人”。
驶:
左边是个“马”,右边是历史的“史”字,不要写成“吏”。
要与使用的“使”区别异同。
祝福:
这两个字都是示字旁,一个“点”,不要写成“衤”旁。
毯:
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上下两个“火”,最后一笔都要写成点,“毛”的最后一笔要写大些,把两个“火”都包在里面,要注意写均匀。
3、解词:
花炮:
指燃放的彩花和鞭炮。
象脚鼓:
是傣族的一种乐器,样子像大象的脚。
鼓身是木制的,羊皮蒙在鼓面。
演奏时斜挎在肩上,用手拍击鼓面,多用来给舞蹈伴奏。
修改与补充
4、熟读本课生字词。
五、指导学生写生字的字头。
六、作业。
1、写生字各一个。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生字词。
(采用各种形式读熟,做到脱口而出。
)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三个同学读课文。
第一个同学读1~3自然段,第二个同学读4~6自然段,第三个同学读7、8自然段。
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是否读准了字音,并且边听边想每个同学读的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读后回答:
(1~3)自然段写周总理到来前的情况。
(4~6)自然段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7~8)自然段写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
三、学习1~3自然段的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边默读边想:
(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凤凰花开的时候,就是泼水节到来的时候。
)
(2)凤凰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
从图上找一找。
(火红火红的。
图的右下角生长着,地上铺着花瓣。
)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听边想:
(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今年”是指哪一年?
(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就知道了。
)
板书:
1961年
(3)那一年,周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为什么还要到那么遥远而又非常炎热的云南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呢?
(周总理关怀着全国各族人民。
)
修改与补充
3、齐读第3自然段,看看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1)画出人们的动作词语。
板书:
敲起、赶来、撒满、欢呼。
(2)“赶来”改成“走来”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
“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他们听说敬爱的周总理要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周总理,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幸福啊!
大家唯恐来晚了赶不上和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
)
(3)人们把鲜红的凤凰花瓣撒在地上表示什么?
(表达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这是傣族人民迎接最尊贵的客人,最亲的亲人时的一种礼节。
由此可以看出周总理在傣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
(4)画出第3自然段中的比喻句,齐读,说说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
(5)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还准备了什么?
读出有关句子。
(龙船、花炮)
(6)“一条条”“一串串”说明了什么?
(江面上有很多的龙船驶过,很多的花炮齐放,场面热闹非凡。
)
(7)“欢呼”一词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情?
读这一句时应用什么语气?
(人们渴望见到周总理,今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压抑不住的喜悦通过欢呼声表达出来。
读这一句时声调要高,要表达出傣族人民激动、高兴、情不自禁的心情。
)
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个人、集体)
四、学习4~6自然段。
1、默读第4自然段,看一看共有几句话?
(两句)请两个同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一句介绍了周总理的外貌和神态。
第二句是讲周总理敲着象脚鼓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
2、看图上周总理的服装,他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
(为了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
修改与补充
3、画出这段中描写周总理的动作词语,说说这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板书:
接过、敲着、踩着、跳舞
(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像一家人。
)
4、全班一齐回忆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
(1)这段有几句话。
(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自然段的意思。
5、按第4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5自然段,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一起说说讨论的内容。
(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的意思是泼水开始了。
第二句的意思是周总理向傣族人民泼水,为人们祝福。
第三句的意思是傣族人民向周总理泼水,祝愿他健康长寿。
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有:
端着、拿着、泼洒。
这一段进一步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
6、练习背诵第5自然段。
(1)请三个同学每人背一句。
(2)每个同学小声背这一段。
(3)全班齐背。
7、课文的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图上的内容?
(4~5自然段)
周总理来参加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这对傣族人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是双喜临门。
傣族人民欢欣鼓舞,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
全班齐读这两段,一定要读出欢乐的情绪。
8、第6自然段描写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要读出语气。
先自己小声练读,然后互读,最后全班齐背。
五、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请一个同学读,大家想:
这两段表达了什么?
(傣族人民的激动心情。
)
2、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难忘的?
(因为周总理来到这里,他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都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
3、全班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六、作业。
修改与补充
1、写本课字词各三遍。
2、熟读全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3、做课后作业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修改与补充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内容,并学会运用能发现词语内在联系。
2、练习积累。
3、自己通过观察、咨询或查阅资料,了解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物产、名人以及家乡近年来有哪些变化
教学重、难点:
自己通过观察、咨询或查阅资料,了解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物产、名人以及家乡近年来有哪些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模式:
“愉快教学法”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要引导学生发现每组的两个词中含有同样的两个字,第二个词是在前一个词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字,两个词的意思不一样。
2、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左边一栏的每一组词,前一个表示活动(动作),后一个表示完成活动(动作)所需使用的工具,即“照相”要用“照相机”,“洒水”要用“洒水车”,“集邮”要用“集邮册”。
右边一栏的每一组词语,前一个表示物品(东西),后一个表示场所。
3、在学生发现词语规律的基础上,可以作一些拓展练习,如:
游泳 ____ 火车 ____
洗衣 ____ 服装 ____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是通过反义词的形式,认识九个生字,同时也有自主发现汉字的反义关系、积累反义词的作用。
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1)学生读读认识的字,并借助拼音读读不认识的字,看看每组里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再读这些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比如,“窄、恶、善、内”等字的读音。
(3)可分男女或同桌之间进行对比读。
修改与补充
(4)去掉两个中间的破折号,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现规律后,再两字连词语,熟记反义词语“宽窄、贵*、善恶、强弱、胜败、内外”,并适当运用。
(5)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九个生字。
2、“我会填”是搭配词语的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词语。
对词语的意思,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1)回忆所学课文,找出可以搭配的词语。
明亮的(教室) 绚丽多彩的(广告)
繁华的(城市) 川流不息的(汽车)
茂密的(枝叶) 风光秀丽的(公园)
(2)启发学生说说还可以填什么词语,大家认为正确后,再填在括号里。
(3)用线连接可以搭配的词语。
明亮的 市场 绚丽多彩的 日月潭
繁华的 森林 川流不息的 舞台
茂密的 灯光 风光秀丽的 行人
3、“我会读”,目的是积累古诗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歌。
(2)看插图,感受草原一望无际、辽阔无边的美景。
(3)学生自由朗读,再通过教师范读、个别读、品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4)欣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是哪里呀?
对济源,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城市,那你们对她了解吗?
当我从一个小村庄走入城区,我感受到了我们家乡的各个角落都是那么地富有吸引力,是那么的古老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夸夸我们的家乡吧!
二、口语交际
1、汇报展示、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家乡的资料(文字、绘画、照片等)。
同学间相互交流资料内容和获取经过。
修改与补充
(2)把内容相近的归为一个组,在小组里交换阅读和欣赏,说说对对方资料的看法和感受。
2、充分“对话”,夸夸家乡。
(1)小组合作或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眼中的家乡。
其他组可向介绍者提问或作补充说明。
(2)学做“小记者”采访。
如,你的家乡在哪里?
有什么值得夸一夸的地方?
你希望未来的家乡是怎样的?
3、写一写。
(1)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口语交际中听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夸夸家乡的话写下来。
也可以给自己画的画或照的照片配上一段话,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写话。
(2)写好后读一读,再和同伴交流、分享。
三、展示台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词语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
示例:
国家—家庭—庭院—院长—长大—大人……
祖国--国民—民主—主人—人生—生活—活动……
2、教师再选择两个词语让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做词语接龙游戏。
3、展示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开自己画的画。
办一期夸家乡的专栏。
4、展示、交流在《葡萄沟》一课后布置同学们准备的其他资料或学习成果。
四、宽带网
1、演示部分民族图片,创设情境,导入:
你知道画面上的人是哪个民族的吗?
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民族的生活习惯,并说说是怎样了解到的。
3、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你所在的省、市。
4、从地图上找到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
5、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个省在什么地方。
板书设计
修改与补充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