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主义剖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5084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主义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主义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主义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主义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主义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主义剖析.docx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主义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主义剖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主义剖析.docx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主义剖析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主义

全宏丽

(湖南工学院外语系湖南衡阳421002)

摘要: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内涵。

生态体系中每一位成员都有它的内在价值,也拥有独特的情感与尊严,这一切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作为生态体系中普通的一员,人类应该爱护自然,敬畏生命,融入到自然中去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建立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态主义、生态意识

Theoldmanandtheseabuilding-upofecologicalsocialism

QUANHongli

(BusinessManagementDepartmentofHunanInstituteofTechnology,Hengyang

421008,China)

Abstract:

Hemingway's“theoldmanandthesea”containsawealthofecologicalconnotation.Ecologicalsystemineverymemberhasitsintrinsicvalue,alsohasitsownuniqueemotionanddignity,allthesearesacrosanct.Asecologicalsysteminanordinaryperson,humanbeingsshouldtakecareofnature,fearoflife,blendinintothenaturalandnotbesuperiortoabovenature.Onlyinthiswaycanwetrulyestablishharmoniousrelationsbetweenhumanandthenature.

Keywords:

Manandnature;ecological;ecologicalconsciousness

0前言

《老人与海》是部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巨著,其思想和精神值得人们不断地去发现和领悟。

过去几十年人们对《老人与海》的评论文章在国内外都可谓是汗牛充栋,但大都集中在对主人公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女性缺失”和“象征手法”的探讨上。

实际上,《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体现了海明威的生态意识。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表现了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关系平等、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

圣地亚哥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敬重所有非人类的生命,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融入大自然而不是凌驾于大自然之上。

1《老人与海》的概述

故事里的主角——老人圣地亚哥,已经连续八十四天都捕不到鱼,有许多同为渔夫的人嘲笑他,同情他。

这些都没有使老人消沉,即使他的躯体已日渐衰老,却拥有最年轻的灵魂,他的眼神永远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在老人身旁,还有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男孩子。

两人的年纪相去甚远,却能彼此理解对方。

男孩是老人唯一的,真正的朋友,他喜欢跟随老人捕鱼,父母却反对他到太远的海域。

到了第八十五天,老人向着更伟大的目标,孤身出发了。

在茫茫大海上的等待是寂寞难耐的,贫苦的老人身旁没有收音机为啊讲述出色的棒球赛事。

水面下的世界或许绚烂多彩,但船上的人放眼望去,也就只有四方一色的水土。

但这位随遇而安的老人,没有被这种孤独感压倒,他思考着天上飞的鸟,水中游的鱼,流动着的海洋。

老人还会对着偶然见到的海鸟说话,不管他听懂没,他喜欢自言自语,有人会说他像疯子,但老人不去在乎这些,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在他人眼中是遥不可及的荒谬,他仍然随心地卷动着鱼线。

终于,有一条很有分量的鱼上钩了。

年轻时身强力壮,曾被称为“冠军”的老人,却被它折腾得十分狼狈。

左手被绳勒得麻木,鲜血飞溅,面临着生命的威胁,老人始终没有放手。

曾经苦苦地追求,如今终于抓住了,这位坚强的老人还会放手吗?

他多次说到“但愿孩子在这儿就好了”,简单的话,看出了老人正与他那潜在的孤独和无助作斗争,始终不肯认输放手。

那孩子,已经成为老人精神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番波折以后制服了大鱼,遗下的血腥味却引来群鲨的袭击,辛劳捕捉的战利品也只剩一副空骨架,成为别人口中的垃圾。

老人成了我们口中所说的“悲剧英雄”。

到最后,他仍是一如既往地睡着了,梦中,还是一如既往地出现着狮子,那是王者的象征。

然而,老人却是彻彻底底的胜利者,他比任何人都要坚强。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这样的豪言壮语,从来都只会出现在胜利者的口中。

老人说出了这样的话,并不因为他读过了多少书,仅仅是他那最高尚的灵魂使然。

一个老人还能这样,我们还可以轻易言败吗?

1.1作者简介

海明威以及《老人与海》简介2009-03-3111:

14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

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

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

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

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

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

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

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

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

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

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

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的和无的》。

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

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

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

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

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

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

《海流中的岛屿》(1970)和《伊甸园》(1986)。

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1.2写作背景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

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

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海明威在《老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通讯《在蓝色的海洋上》报道这件事。

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

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

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

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1.3作品简介

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

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

主角人物是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

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呎,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

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

但许多小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

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精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

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老渔夫,虽然老了,倒霉、失败;但他仍旧坚持努力,而能在失败的风度上赢得胜利。

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

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海明威的自然观

在海明威眼里,生命是一只翱翔在空中的雄鹰-----是山冈,是河谷,是河流,是岸边的树林,是远方的原野,是身后的山峦。

桑地亚哥,一个孤独、破败而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与精神世界的苍老的生命,在与地球上最狂暴的自然展开着惊心动魄的较量,日月星辰和浩瀚无边的大海,构成了这场较量壮阔辉煌的空间背景。

桑地亚哥热爱着大海,他把大海视为女人,爱她,依赖她,但却又要与大海、与大马林鱼以及鲨鱼进行殊死搏斗,对大海有着男性一般的征服欲望。

所以,老人在与大自然这一征服与被征服的过程中,对大自然既热爱又力图征服。

而我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应该是既开发利用,又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

这是海明威的生态观给我们的启示。

3本论

3.1生态主义

生态主义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压力和现代环境运动的激发下,伴随着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时代精神的转变而兴起的。

生态主义最先表现为一种环境主义的思潮。

伴随着生态运动的发展,生态主义逐渐发展为一种激进环境主义,经历了动物解放/权利论、生命中心论、生态中心论诸种典型理论形态并以深层生态学为其极端理论形态。

生态主义的最新发展是形成了生态女权主义和生态后现代主义的特殊理论形态。

生态主义的意义是提出了生态价值观并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

3.1.1生态文学

生态文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考察和表现主要包括人对自然的影响、人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

自然对人类有着严酷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惩罚,如:

生态危机、生态灾难。

生态灾难的恶果和生态危机的现实使人们逐步意识到人对自然应该加以保护,对生态平衡应该恢复和复建,人应对自然多加一份赞美和热爱,人类应重返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文学特别重视人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急切地呼吁保护自然万物以维护生态平衡。

作为生态大环境的一分子,每一个人都有相应的自然责任感或生态责任去保护、热爱大自然,合理开发、利用大自然。

人类如果继续不负责任,没有理性,缺乏智慧地征服自然,破坏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打破生态平衡,带给地球和人类自己的只能是彻底的毁灭。

3.1.2《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主义文学

《老人与海》主要表现通过战胜自然伟力的方式来实现自我。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毁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桑地亚哥老人在与象征着自然伟力的大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也明显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爱甚至崇敬,他把大马林鱼看成他的兄弟,他由衷地对它说:

“鱼啊,我爱你,非常尊敬你。

”显然,作者并没有把老人写成对大自然无情无义的征服机器,相反,大马林鱼就是人化的老人,老人和鱼融为一体。

但另一方面,老人为了维持生计,无奈出海捕鱼了,在捕鱼过程中,老人常把大鱼比作自己的对手,觉得自己可以靠武器比对方强而战胜鱼,这一点显示出人类在征服、利用自然时所取得的暂时的胜利是与科技、武器有密切关系的,科技成为人类企图征服自然的武器和工具,它诱导人类走上暂时胜利但最终失败的错误道路。

人类为确立自己的价值、为证明自己的能力而确信:

“你永远行的。

”让大自然知道:

“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

”他对自己说:

“我一定要制服它,感谢上帝让它们没有我们这些要杀死它们的人聪明。

”人类用征服自然的方式证明人的伟大,但生态思家坚信,人类最终是无法战胜自然的,无论他取得多少让他自豪的胜利,无论他多少次用征服自然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力量,最终他仍旧必然会遭到自然严酷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惩罚。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从人与自然关系来审视,试问:

人都被毁灭了,又谈何不败?

3.2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EcologicalConsciousness)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

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

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

这个概念在苏联哲学界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的讨论中较为多见。

基鲁索夫认为,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与自然的具体的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的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合。

 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把自然、社会和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强调其整体运动规律和对人的综合价值效应;突破过去那种分别研究单个自然现象或单个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局限;要求把人对自然的改造限制在地球生态条件所容许的限度内,反对片面的强调人对自然的统治,反对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乐的盲目倾向。

3.2.1以崇敬的心态对待自然

这种心态从圣地亚哥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在圣地亚哥强悍者的外表下,是一颗热爱自然的心。

在他看来,大海好像温柔的女性,必须对她给予十分的宽容和理解。

在海上,他和鸟儿对话,和鱼儿交谈,风是他的朋友,海豚就像他的兄弟,海藻也像他的帮手……海不仅孕育着鱼类,孕育着海燕,也孕育着渔民,孕育着圣地亚哥。

在波澜不惊的海面上,圣地亚哥把钓丝竖直地插入深水里,静静地欣赏着从深邃而蔚蓝的海水里映出的夺目的光柱。

此时此刻,

他心中充盈着对大自然淳朴的爱,小船和大海汇成一幅人与自然亲密相融的景象。

在与象征自然伟力的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过程中,圣地亚哥深刻而丰富的内心独白更向我们透露出他对大自然深厚的敬畏之情。

他称马林鱼为“兄弟”,赞叹它的雄奇和伟力,由衷地对它说:

“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

”在与大鱼的生死决战中,他感叹到:

“它是这样沉着,这样强壮,看来它又是这样的毫不惧怕,这样的充满信心。

”他承认,虽然它们“不像我们杀它们的人那样聪明”,但“它们比我们更崇高,更有力些”。

在他眼中,马林鱼是神圣而灵性之物,觉得“照它的举止风度,照它那种很有体面的样儿,谁也不配吃它”,他能杀死马林鱼“不过手段比它高明些”。

在持久对抗中,他甚至希望把它“也给喂一喂,他是我的兄弟啊”。

圣地亚哥还对这种实现自我的方式深感内疚和怀疑,觉得“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这是不仁不义的事儿”。

他虽然为自己开脱,这样做是“因为他是个打鱼的”,杀死马林鱼是他的使命,不过心里却很明白,他打鱼“不仅为了活命”,更主要的是要“表示你是个渔夫”,是为了尊严和光荣。

他为自己的自私动机和暴虐做法感到不安,因而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个说法:

“天生万物都在互相残杀,方式各不相同而已。

”“它活着的时候你爱它,它死了你还爱它。

如果你爱它,杀死它就不是罪过。

”口口声声的爱却丝毫没有动摇杀死它的决心,他又深感自己的虚伪,实际上他不过是为了获得猎杀和征服的快乐,所以觉得这也许是更大的罪过,心理难以平衡。

即便弄死鲭鲨是为了自卫,但也觉得“它跟你一样靠着吃活鱼过日子啊”。

圣地亚哥对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表示怀疑,对自己对待自然的方式并不理直气壮,无论在理性方面还是感性方面都不能完全赞同自己这种与自然对立、暴殄天物的行为。

他叹息道:

“鱼啊,我不应该把船划到这么远的地方去,对你对我都不好。

我很抱歉,鱼啊。

”老人这种难以消解的负罪感,使他即使获得了胜利,内心也难以平静而没有阴影。

当神圣的马林鱼受到重创,愤怒而绝望地跃出水面,在落下以前一动不动地悬在半空中的一瞬间,他确信此中准有什么莫大的奥秘。

他似乎敏感到一种巨大而神秘的自然兆示,胜利的喜悦完全被疑惑和不安所代替。

他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因此,当看到第一条鲨鱼向他的马林鱼扑来时,他并不吃惊意外,而且知道“光景太好了,是不能持久的”。

面对大自然的报复——群群鲨鱼紧追不舍地抢食他的战利品,他虽然充满决心,一次次沉着应战,但“并不抱着多少希望”,大自然毫不留情的报复使他醒悟到与自然抗争的沉痛代价,他“真希望不必再斗争”。

圣地亚哥虽然情感上不承认失败,但“他明白他如今终于给打败了,没法补救了”。

圣地亚哥不同于《白鲸》里的亚哈,同样是对自然的抗争,亚哈是一个心理和行为没有犹豫只有果决,没有爱只有恨,没有宽容敬畏之心只有一味的自我张扬,对自然无情无义的征服机器。

而圣地亚哥对大自然的谦逊、敬畏和温情,反映出海明威的生态思想和意识。

毕竟,当人将大自然作为竞争的对立面时,在道义上就不理直气壮,其合理性就应受到质疑,因为这种征服意味着索取,充满了杀戮和血腥气。

圣地亚哥回忆起有一次钓到一对大马林鱼中的雌鱼时雄鱼的难舍情景,“是我生平看到的顶伤心的事了”。

因此,在宰杀雌马林鱼之前,他请求它的原谅。

圣地亚哥对自然的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体现了人类本能地寻求与自然相融过程中的内心痛苦与挣扎,反映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沉思索。

圣地亚哥与自然既抗争又和谐的态度,是作者对传统文化中人类征服、控制自然思想的内心修正,这与生态思想家所反对的人类以主宰和统治者的态度对待自然,对人类以征服、蹂躏自然的方式证明人的伟大表示质疑的思想是一致的。

3.2.2人类不能与自然为敌

海明威把老人与自然抗争的背景放在使人显得无比渺小的浩瀚大海上,圣地亚哥虽然杀死了马林鱼,取得了难以置信的胜利,但却没有最终战胜大自然。

这其中就蕴涵了对人类征服自然的生态批判思想。

恩格斯曾经告诫我们: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老人与海》从寓言的角度阐明了这一真理:

人永远不应当与自然为敌,人类最终是无法战胜自然的,无论他取得了多少让他自豪的胜利,无论他多少次用征服自然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力量,最终他仍旧必然会遭到自然严酷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惩罚。

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在其功德圆满之时却是自然对人的征服。

对大自然暂时的胜利看起来越大,所付出的代价也将越大。

圣地亚哥几乎以生命的代价所换来的只是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它在世俗的眼里无异于一件垃圾,“只等着给潮水冲走了”。

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所表现出的人类的高亢姿态,最后却被证明是虚妄的,甚至是虚伪的。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句代表了人与自然对抗的宣言,在此其荒谬之处显而易见:

如果人类的精神和尊严膨胀到虚妄程度而使自己走向毁灭,何言不败?

3.2.3人类的欲望不能无限膨胀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对小说做这样的理解:

马林鱼象征人类过度的欲望,老人代表狂妄贪婪的人类,鲨鱼则象征着自然力量。

从这一意义讲,小说还具有批判人类欲望的生态内涵。

圣地亚哥的贪婪在于,他不屑于像其他渔夫那样只在近海捕鱼,他要到深海捕捞大鱼以证明和维持自己的尊严和光荣,即使这意味着对大自然的掠夺和暴行。

然而,他“证明了一千次都失败了”,那象征着他事业的帆也“像一面象征着永远失败的旗帜”,大自然是不会纵容人类的不义之举的。

在第八十七天他钓到了一条大鱼,但这条足以证明其尊严,并给他带来无限荣耀的比他船还大的马林鱼,不正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无法摆脱的重负吗?

返航时,他把大鱼捆在船旁,漂在海上,不知“是它在带我走呢,还是我在带它走”?

这一方面象征了人与自然命运的相系相关;另一方面,这种不合逻辑的景象则预示了悖逆自然所必将遭遇的厄运。

圣地亚哥是有理智的,他探讨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把你打败的?

什么也没有,只怪我出海太远了。

”人类应该有这样的理性,人类的失败不能怪罪于自然,只能怪自己欲望太大,行事超越了自然限定,违背了自然戒律。

大自然是最公正的,它有自己的逻辑,永远按照自己的规律或必然性来维持自然平衡,正如大海有它的脾气,马林鱼有挣扎反击的权利,鲨鱼有凶残的本性……人类的欲望绝不能超越自然的承受和允许。

那么,面对当今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的现实,我们又应当如何审视和反思人类的行为和生存方式呢?

如果人类“不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条件和促使自己衰亡的力量,他们即使怀着强烈的生存愿望,厌恶死亡,也是枉然”。

我们应该反省,人类在欲望的驱使下所进行的无限生产和无限消费已使人类的需要远远超出了自然的承载能力,人类利用科技优势,放纵自己的物质欲望,扭曲干扰自然,在所谓文明发展的道路上不顾一切地狂奔,欲壑难填,使我们在背离自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对自然造成难愈的创伤。

在我们刚刚满足了自己的自豪感时,又要为自己的愚妄和盲目备受苦难:

我们的环境一片狼藉,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灾难,人们不仅失去了简单生活才会有的天然快乐,而且过多的物质不但没有带给人们真正的享受,还增添了更多的烦扰。

人类甚至已经丧失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大自然已在重拳出击,如果人类不能自我约束的话,它将以更残酷的方式来制约我们。

更可悲的是,从自然到社会,人类把贪婪的目光也转向了人类社会内部。

恶性膨胀使人类丧失理智,为了满足贪欲和物质需要,人们通过所谓竞争,导致了人类内部许多人被剥夺了基本生存权和生存资源,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现象,人类的命运雪上加霜!

“天生万物都互相残杀,方式各不相同而已”,这不是人类无度攫取的理由,如今我们不能再这样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了。

具有最高智慧和能动性的人类,如果没有生态整体观,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而完全被欲望支配,将会多么可怕可悲!

是否应该冷静地问问自己:

我们到底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

我们是否应该合理地忘掉一些人类的需要和虚妄的尊严,放弃一些人类的权利而追求真正的、最大意义的幸福呢?

小说中其他渔夫对生活的要求与圣地亚哥不同,他们没有圣地亚哥那样虚妄的欲望,也不必像他那样去挑战大海,搏击马林鱼和鲨鱼,但他们却生活得本真,能真正与自然融为一体。

放弃一些才能得到另一些,少一些贪婪就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我们难道不需要以这种淡泊的态度,恬然地面对世界,尽情地享受自然的赐予吗?

3.3人类与自然

3.3.1自然对人的惩罚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论述道: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步结果又取消了。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精心建构的人与马林鱼斗争的胜利和人与鲨鱼斗争的失败的情节中就体现了这种辩证关系。

故事的大背景是老人已经84天没有捕到过鱼,因为现在的鱼已经越来越少,这已经暗示着人类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已经遭受到自然的报复,让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

而海明威对老人在经历了84天的失败后突然钓到一条大马林鱼的全过程和结果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人侵略自然的原因以及遭受到报复的辩证关系。

老人杀死马林鱼主要有两个理由:

第一,为了生存目的。

老人已有84天没钓到鱼,他没有钱买食物和鱼饵,他需要捕鱼挣钱生存下去,因此他和马林鱼都是为了生存而相互拼搏,正如自然中的豹子、老虎和狮子为生存而捕捉猎物一样。

第二,通过征服自然来体现自身伟力。

老人是个渔夫,捕鱼是他命中注定的事情,正如他杀死大鱼时内心所想的那样,他杀死大鱼,不只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鱼肉,他是为了荣誉而杀死它,因为他是一个渔夫。

以上两个原因,前者是为了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