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汇总.docx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汇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汇总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个性,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结构,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对其人生发展的意义;自我意识,学前儿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特点及表现,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促进其发展的教育方法;个性倾向性,学前儿童需要、动机、兴趣的发展;气质,气质类型,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变化及其对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性格,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及其表现;能力,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
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的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
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体现。
3.个性的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
因此,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联系。
即使比较基本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素包括: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
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结构
个性的调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其成熟标志儿童个性的成熟。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了解幼儿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
因此,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二、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
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标志有四方面: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
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
孩子从刚刚出生开始,就显示出个人特点的差异。
这主要是与生理联系密切的气质类型的差异。
这种先天气质类型的差异作为个别差异而存在,同时又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并在与父母的E1常交往中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个人特点。
2.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
此间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发展迅速。
3岁左右,在气质类型差异的基础上及与父母和周围人的相互作用中,孩子之问出现较明显的个性特征的差异。
3.个性初步形成(3~6岁
幼儿期,儿童心理水平逐渐向高级发展,特别是随着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的发展,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逐步形成。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
也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
这也提醒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学前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及能力各方面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1.分离感,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
2.稳定的同一感,稳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已是同一个人。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儿童由l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
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
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简单的对自己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三个方面。
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有个基本的规律,即3~4岁期间,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期间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
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
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评价。
(二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
2.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
(三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
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
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第四节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一、个性倾向性及其基本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
学前期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
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1.积极性,个性积极性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积极性去组织自己的行动。
如当一个人的需要强烈时,他的行为反应就会相应比较强;而当需要较弱时,行为反应的程度就会相对减弱;
2.选择性,个性积极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
如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人选择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向。
二、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一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需要和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
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
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
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
1.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2.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三学前儿童活动动机的发展
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2.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3.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三、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一兴趣及其特点
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
兴趣有三个特点:
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二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0~l岁;
2.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1~3岁;
3.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3~6岁。
第五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概念
1.气质
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
2.气质的特点
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的划分对学前儿童同样可以使用。
托马斯·切斯将儿童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
容易抚育型、困难抚育型、起动迟缓型。
三、学前儿童气质类型的稳定性和变化
1.学前儿童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性。
2.学前儿童气质类型有一定变化。
(1幼儿期气质中的兴奋性增长;
(2生活环境可以改变幼儿的气质,即“掩蔽现象”。
四、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1.儿童的气质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儿童能力、性格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1对智力
气质不能影响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但可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
(2对性格
性格表现上带有各自的气质特点;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
2.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个性发展。
因此,父母和教师要避免儿童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影响。
3.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接受培养。
第六节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1.性格的特点:
对现实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
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是统一的,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其行为方式,而惯常的行为方式又体现着人对现实的态度。
2.性格的结构
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它是由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有机结合组成的统一体。
具体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二、婴儿性格的萌芽
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
1.合群性;
2.独立性;
3.自制力;
4.活动性。
婴儿期性格的差异还表现在:
坚持性、好奇心及情绪等方面。
三、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在儿童性格差异日益明显的同时,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
1.活泼好动;
2.喜欢交往;
3.好奇好问;
4.模仿性强;
5.好冲动。
四、学前期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学前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儿童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儿童行为的各方面,使孩子在不同场合、不同方面的行为都显示出较强的一致性。
如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观察就可以发现每个孩子的典型特点;
2.性格是一个多侧面的结构,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是针对那些较低级的性格因素而言,而对于人的性格有决定性影响或成为性格的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因素还远未形成;
3.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儿童的行为直接反映外界的环境影响。
第七节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及其结构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能力又是成功完成活动的条件。
(一能力的特征
1.能力和活动密切联系;
2.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3.完成一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
(二能力的结构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二、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一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2.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
3.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4.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5.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6.创造能力萌芽。
(二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变化趋势的不同观点:
1.智力分化论;
2.智力复合论;
3.智力内容变化论。
以上理论可以说明,儿童智力结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复合化和抽象化,不同的智力因素有各自迅速发展的年龄。
(三出现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四智力发展迅速。
本杰明·布鲁姆儿童智力发展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