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名言警句精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953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语名言警句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语名言警句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语名言警句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语名言警句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语名言警句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语名言警句精选.docx

《古语名言警句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语名言警句精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语名言警句精选.docx

古语名言警句精选

古语名言警句精选

  古今名言警句摘释一、居官为政之要1、上者,民之表也。

  表正,则何物不正!

(孔子)释:

作为领导者,是民众的表率。

  表率作用好,任何事情也会好起来。

  2、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汉.贾谊)释:

身居大臣位置的人,应该把使民众的富裕和欢乐当作自己的责任,把民众的贫穷和苦难当成自己的罪过。

  3、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荀子)释:

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这是败坏国家和毁灭个人的道路。

  16、谄谀在侧,善议阻塞,则国危矣。

  (墨子)释:

阿谀奉承的人围在身边,善良的意见建议受到阻塞,这样国家就危险了。

  17、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汉.王符)释:

皇上之所以圣明,是因为能够多方面听取意见;皇上之所以昏暗,是因为偏信个别人的说法。

  18、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汉.司马迁)释:

华丽的语言是虚伪表面的,实在语言是高尚神圣的,能当药治病的语言是苦涩的,使人得病的言语是奉承、甜蜜的。

  24、治道之要有三:

曰立志、责任、求贤。

  (宋·杨时)释:

治理政事的要害有三方面,就是要树立志气、积极负责任、请求贤人相助。

  25、当官之法唯有三事:

曰清、曰慎、曰勤。

  (宋.吕祖谦)释:

当官的办法有三件事要特别注意:

一是清廉、二是谨慎、三是勤政。

  26、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宋.林逋)释:

个人不把钱财看得太重就可以凝聚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就能使人们信服,宽宏大量就可以得到人,能以身作则就可以率领人。

  2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释:

单单从纸面上了解得到的东西总归是浅薄的,必须知道有些事要亲身参与、亲临实际。

  29、只手遮天曾几时,万人有口终须说。

  (明.瞿式耜)1释:

想个人一手遮天曾经几时有长久的呢?

人们都有口总会要说话的。

  二、热爱、报效祖国1、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

  (清·陈璧)释:

一片赤胆忠心为了报效国家,能留下爱国报国的业绩名声胜过被封什么官爵。

  2、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明·海瑞)释:

大丈夫所应有的志向是经理好国家,能够使天下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3、愿得此躯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戴叔伦)释:

愿把自己的身体长期报效祖国,何必非活着回玉门关内来。

  4、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三国·曹植)释:

闲居着不是我的心志,我愿心甘情愿地去解除国家的困难。

  5、名编壮士藉,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释:

名字编入了登记壮士的名册,就不能心中想着个人的私事。

  献身于国家为国排忧解难,把死看为象归来一样。

  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宋·欧阳修)释:

被封赠高官并不是我的意思,我只愿意使天下太平。

  8、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明·于谦)释:

离开家乡去为国尽力是寻常的事情,惭愧的是为国没立下什么功劳。

  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释:

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哪能因为有祸就逃避、有福就去迎受呢。

  10、金甄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秋谨)释:

祖国被帝国主义侵占了台湾、辽东半岛,这总要收回来,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去牺牲,又岂敢爱惜自己的生命。

  1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19、不为爱亲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于亲。

  (管仲)释:

不为了自己所爱的亲人而危害国家,所以说国家比亲人还要亲近。

  26、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唐·陈子昂)释:

感到边关多事之时自己思念要报效祖国,拔出宝剑离开乡里去从军保国。

  2三、依靠、关心人民1、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清·黄宗羲)释:

天下的太平或者混乱,不在于一家的兴盛或衰亡,而是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忧愁或欢乐。

  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李世民)释:

水能够托载着船航行,但也能够把船打翻弄沉。

  6、为政,通下情为急。

  (明·薛渲)释:

为官从政的,掌握和了解下面的情况是最为急迫的。

  7、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汉·荀悦)释:

脚受了寒就会伤害心脏,民众寒了心就会伤害到国家。

  8、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

  (宋·张端义)释:

天下是属于天下人的,不是一两个人的天下。

  9、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

  (明·谢榛)释:

从来治理国家的人,都不能忘记最普通的老百姓。

  10、块土不能阻狂澜,匹夫不能正颓俗。

  (宋·林逋)释:

一块土不能阻挡住汹涌的狂澜,个人不能纠正衰败恶劣的风俗。

  11、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

  (三国·诸葛亮)释:

仰面向高处看,向高处走的不要忽视下面,往前看的不要忽视后边。

  15、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汉·司马迁)释:

治理国家的道理,应从让人民富裕开始。

  19、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仲)释:

要使政事有所建树,关键在于顺从民心,政事所以废驰,关键在于没有顺着民心。

  30、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战国策》)释:

国家的制度有其平常规律,而有利于民众作为根本,作官从政有规范原则,而使政令通达实行作为最主要的。

  四、注重道德修养2、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明·刘基)释:

道德不广大高尚就不能吸引人、凝聚人;气量不宽宏就不能使人们安全、安定。

  3、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

  3(宋·李觏)释:

没有道德的人作官,这样的官就不能够教育下属树立道德;对没有功劳的奖赏,这样的奖赏就不能激励人们去立功。

  4、天下有三危:

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淮南子·人间训》)释:

天下有三种情况最危险:

一是缺乏道德的人受到过多宠爱,二是才能低下的人占着高位,三是没有大功的人享受丰厚的俸禄。

  5、一指之穴,能涸千里之河;一脔之味,能败十世之德。

  (清·唐甄)释:

一个指头大的漏洞,能流干涸了千里之河;贪婪一片细肉的味道,能败坏人们多年积成的道德。

  6、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左传》)释:

最上面的是树立道德,其次是建立功绩,再其次是著书立说,这些都是很长时间不会消失的,因此可以称作是不朽的。

  7、平生德义人间颂,身后何须更立碑。

  (唐。

  徐寅)释:

一生中道德和节义得到人们颂扬,死后何须再树碑立传。

  9、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孔子)释:

玩弄人的人丧失道德,贪玩的人丧失意志。

  10、以言伤人者,利于刀斧;以术害人者,毒于虎狼。

  (宋·林逋)释:

用语言伤害人,比刀斧还厉害;用心术坑害人,比虎狼还恶毒。

  11、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孔子)释:

如果不多行善事,就不能够成名;如果不多做恶事,就不会毁灭自身。

  12、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释:

不被名誉所诱惑,不被诽谤所吓倒。

  13、人重官非官重人,德胜才毋才胜德。

  (明·李廷机)释:

人们敬重官是敬重作官人的品德,而不是官职官位使作官的受人敬重;做人、作官应是德行比才能高,而不应让才胜过德。

  14、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

  (明·薛喧)释:

一有错误的念头要立即遏制住,一有错误的举动要立即改正过来。

  17、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重订增广》)释:

责怪别人的心来责怪自己,把爱惜自己的心来爱护别人。

  切切需要谨慎注意的是:

千万不要欺心。

  422、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孔子)释:

德行浅薄而在要位上,知识少而谋划大事,力量小而负重任,没有不坏事的。

  23、君子言忧不言乐,然而乐在其中也;小人知乐不知忧,故忧常及之。

  (宋·叶适)释:

君子讲谨慎如何解忧,不去讲逸乐,其实乐在其中;小人只知逸乐不知忧虑,所以忧愁的事常找上他。

  24、善誉人者,人誉之;善毁人者,人毁之。

  (宋·邓牧)释:

善于赞誉别人的人,人们也赞誉他;善于抵毁别人的人,人们也抵毁他。

  28、见人之过,得己之过;闻人之过,得己之过。

  (宋·杨万里)释:

见到别人的过错,象自己有了过错去总结接受教训;听到说别人的过错,也象自己发生了过错去总结接受教训。

  29、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战国策》)30、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

  (汉·杨雄)释:

人必须先要自爱,然后人们才会爱你;人必须先要自敬,然后人们才会敬你。

  五、保持廉洁清正1、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汉·桓宽)释:

要想影子正时就把个人仪表搞端正,要叫下属廉洁先要自身廉洁。

  4、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午时。

  (宋·陆游)释:

只要使得作官的清正,当吏的不横行霸道,那就可以使人民拥护,就可歌舞升平了。

  5、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为非其有。

  (汉·韩婴)释:

聪明的人不去做并不是没有事做,而是知那事不能做;廉洁的人不去贪占并不是他有财物,而是知道不应去贪占。

  7、窃人之财,以之为盗,况贪天下之功为己力乎。

  (孔子)释:

偷窃别人的财物是为盗贼,何况把别人的大功劳贪为自己的呢。

  10、人之行贿,并非所愿。

  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虑。

  因之,肃贿风,5由上起。

  上之所为,以导下也;上所不好,以检下也。

  (唐·陆贽)释:

人们所以行贿,并不是心甘情愿的。

  只是因为行贿对个人有利,不行贿又有顾虑。

  所以,要肃行贿之风,应由上做起,因为上面的做法,可以引导下面,上面不去受贿,可以制止下面不来行贿。

  15、贵尔六尺身,勿为名所驱。

  (唐·柳宗元)释:

要珍惜你六尺的身体,不要为虚名来驱使。

  19、其身正,无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释:

领导者自己持身公正,就能使下属自觉去行动;自己身不正,虽然下令人们也不认真服从。

  20、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清·朱舜水)释:

公正了就能明白事理,廉洁了就能产生威信。

  23、以听官府之大计,弊群吏之治。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孔子)24、廉者憎贪,信者疾伪。

  (唐·陈子昂)释:

廉洁的人憎恨贪婪,讲信用的人反对虚伪。

  25、据土子民,治国治众者,不可以图利。

  治产业则教化不行,而政令不从。

  (汉·陆贾)释:

据有一定的领土管理着成群百姓,从事治理国家和民众的人,千万不可以图谋私利。

  如果借助手中的权力置办个人产业,那么就不能教化百姓,国家的法令政策他们也就不会服从。

  26、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明末·黄宗羲)释:

不以个人得到利益为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以个人受到伤害为害,而是使天下人解除祸害。

  六、提倡艰苦奋斗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唐·韩愈)释:

学业精进于勤奋荒废于嬉戏,做事情成功于努力毁坏于懒惰。

  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释:

从俭朴变为奢侈容易,从奢侈变为俭朴就很难了。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6释:

不被富贵所惑乱,不被贫贱所移志,不被威武强暴所屈服,这才是大丈夫。

  8、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荀子)释:

使国家富足的办法,在于节制消费和使民丰裕,并善于把盈余储藏起来。

  9、救奢必可俭约。

  (南朝·范晔)释:

挽救奢侈时尚的办法必定是节约俭朴。

  10、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孟子)释:

对金钱谷粟等财富,要按照时令和礼法,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和消费。

  13、夫为国者,由为家边,计财力之所任,审趋舍之举动,不营难成之功,捐弃分外之役。

  (唐·房玄龄)释:

治理国家和管理家庭一样,须计算自己财力的担负能力,弄清楚自己所应进退的方向,不去做那些难以完成的事情以防劳民伤财,抛弃或减少额外的差役。

  14、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唐·房玄龄)释:

奢侈所造成的浪费,超过了天灾。

  17、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成远功。

  (明·方孝儒)释:

不为取得小的成绩而安于现状,然后就可以成为大人才;不被小的便宜所诱惑,然后才可以成就远大的功业。

  2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经)

  释:

只要功夫到了,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水可以滴穿石头。

  23、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释:

以前能成就大事业的人们,不光是有超出别人的才能,还必须是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25、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

  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

  (明·吕坤)释:

当官都是苦差事,为官的原是辛苦的人。

  官职高一步,他的责任便加大一步,忧勤便增加一步。

  28、志不坚者智不达。

  (墨子)29、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唐·李颖)7释:

不要耽在长安行乐处,让大好光阴白白浪费掉。

  七、用人察人育人2、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释:

尊重贤良,使用能人、英俊豪杰能安排在适当位置上,这样天下的人都会高兴,并且愿意在这样的国家里做事。

  3、明主之任人,馋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

  任人之长,不疆其短;任人之工,不疆其拙。

  (晏婴)释:

圣明的君王用人,不让专于谄媚、讨好或说别人坏话的人呆在身边,不让结党营私的人在朝中存在。

  用人要用其所长,不强行用其所短,让他们去干那些各自擅长的工作,不要强行让他们去干那些不会干的事情。

  4、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乘、群臣怨、百姓乱。

  古语名言(《淮南子》)释:

如所任用的人得当,就会使国家安宁、上下和睦、群臣关系融洽、老百姓归附;任用的人不得当,就会国家危难、上下不协调、群臣互相怨恨、老百姓作乱。

  5、天下之贤,与天下用之,何必出于己。

  (明·张居正)释:

天下的贤良人才,给天下来使用,为何非要出来给自己办事呢。

  6、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汉·司马迁)释:

周文王曾在洗澡时,三次梳理好头发,吃饭时三次停下筷子,起来接待来见他的人,就这样还恐怕失去天下贤良的人才。

  9、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

  (晋·葛洪)释:

使用事物的长处,那么任何东西都不会废弃功用;避开事物的短处,那么世上就没有被废弃的材料。

  10、疑则勿用,用则勿疏。

  (唐·白居易)释:

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用他就不要冷淡疏远他。

  11、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清·魏源)释:

不知人的短处,不知人的长处,不知人长处中的短处,不知人短处中的长处,这样,就不能够用人,不能够教育人。

  13、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清·谭8嗣同)释:

骏马能经历艰险,但在田里干活就不如牛;坚固的车子能载拉很重的东西,但渡河就不如船。

  14、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

  (明·冯梦龙)释:

不能根据一两次人们对某人的称赞,就判断某人为君子;不能根据一时的非议,就判断这个人为小人。

  15、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间之以是非观其志;二曰,穷之辞辨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三国·诸葛亮)释:

观察了解人的办法有七条:

一是要让他们参与到事物中来辨别是非看他的志向;二是用穷追到底的方法辩论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借商议计谋看他的知识;四是突然告诉祸难临头的消息看他的勇气,五是当他酒醉之后看他的本性;六是正当其时给以私利看他的廉洁品质;七是委托他办事情看他的诚实与否。

  17、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

  功成考,则治乱暴而明,善恶信则直。

  (汉·王符)释:

知人用人最简捷的途径,没有比考核贡献更好的。

  如果贡献、功劳确实考核清楚了,那治和乱的情况也就表现的非常明显,人的品质好坏、能力高低会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来。

  18、馋夫似贤。

  (汉·陆贾)释:

用馋言害他人的匹夫,外表装得象圣人一样。

  19、不临难,不见忠臣之心;不临财,不见义士之节。

  (宋·林逋)释:

不面对到难处,就不会看出忠臣的心意;不面对财物,就看不出义士的节操。

  20、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杜荀鹤)释:

现在的人们看不出是凌云的树木,直等到树木凌云才说它高大。

  23、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清·魏源)释:

用人的人,取用人的长处,避开人的短处;教育人的人,成就人的长处,去掉人的短处。

  924、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释:

能够得到天下的英才教育他们,是我的第三件乐事。

  25、十人树杨,一人拔杨,则无生杨矣。

  (《战国策》)释:

十个人栽种杨树,一个人去拔杨树,这样就没有活着的杨树了。

  27、人才衰靡方当虑,士气峥嵘莫可非。

  (宋·陆游)释:

人才衰竭或萎糜才是值得忧虑的,人们士气峥嵘就不能够责怪、反对。

  28、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

  (管仲)释:

一年的计划,没有比上种粮食重要的;十年的计划,没有比种树木重要的;终身长久的计划,没有比培养人更重要的。

  2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释:

试验玉的真假,要烧满三日才知;辨别枕木和樟木,要等到长七年才能分清。

  八、严格执法守法1、出政施教,赏善罚暴。

  (墨子)释:

出任政事和实施教育,就要奖赏善良和惩罚暴虐。

  2、邪正者治乱之本,赏罚者治乱之具。

  (宋·林逋)释:

邪恶和正直是决定太平或混乱的根本,赏和罚是保证太平消除祸乱的工具。

  3、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明·张居正)释:

天下的事情,立法并不难,难的是立了法必须执行;听别人的意见建议并不难,难的是听了后能去照着做。

  4、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释:

掌管执行法规的人坚强,就能使国家强盛;掌管执行法规的人软弱,就会使国家衰弱。

  6、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荀子)释:

没有功劳就不进行奖赏,立了功的就要奖赏,没有罪过就不进行惩罚,犯了罪的就要惩罚。

  7、巨壑虽深,兽知所避;烈火至猛,人无蹈死。

  (宋·苏舜钦)释:

大沟壑虽深,野兽能知道躲避开;大火虽非常猛烈,人没有踩上烧死10的。

  8、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荀子)释:

不进行教育而光杀人,这样虽然刑罚多但压不下歪风邪气;光教育而不实行刑罚,这样做坏事的人就受不到惩戒。

  9、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

  (唐·元结)释:

只奖赏善良的而不惩罚作恶的就会出乱子,只惩罚作恶的而不奖赏善良的也会出乱子。

  10、赏无度则费而无恩,罚无度则戮而无威。

  (孙武)释:

赏赐没有一定限度就会费了财物而不能使人感恩,惩罚没有限度就会虽杀人也不能树立威严。

  13、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释:

家里有永久的产业,虽遇到饥荒也不会挨饿;国家有永久的法规,虽遇到危险也不会混乱。

  15、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三国·诸葛亮)释:

为国尽忠、对时代有益的人就是自己的仇人也必须奖赏,违犯法律、懈怠懒惰的人就是自己的亲人也必须惩罚。

  17、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罚不当罪,则不如无罚。

  (宋·张孝祥)释:

奖赏如果不能与所立的功劳相当,就不如不进行奖赏;惩罚如果不与所犯的罪过相当,就不如不进行惩罚。

  18、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不从。

  (宋·欧阳修)释:

说的话多变人们就不会相信,下的命令频繁改动人们就不会服从。

  古语名言22、上下不合,令乃不行。

  (管仲)释:

上下之间不团结和睦,命令就不会得到贯彻执行。

  23、不以喜以加赏,不以怒以加罚。

  (晏婴)释:

不因为个人高兴了就随便赏赐下面,不因为个人生气就随意惩罚下面25、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

  (清·唐甄)释:

国家难以治理,人们往往以为是难在百姓难于管理,不知道难于管理的并非民众而是官吏。

  26、赏罚,政之柄也。

  明赏必罚,审信慎令,赏以劝善,罚以惩恶。

  (汉·荀悦)释:

赏罚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措施。

  赏要公正合理,罚要坚决果断,要慎重11

  对待自己的信用和命令。

  用赏来激励人们做好事,用罚惩罚那些做坏事的人。

  九、加强学习教育1、敬教劝学,建国之大体;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清·朱舜水)释:

敬重教育、引导人们学习,是建设国家的大事情;举荐起用贤人、培育人才,是作官为政的首要任务。

  2、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致于善(宋·欧阳修)释:

对善良的人一日教育,就会失去善心而变为恶人,对恶人勤加教育,就可以使他改造成善良的人。

  3、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食也。

  (孔子)释:

学习象种树一样,春天欣赏其华,秋天收获果实。

  学讲文章是春华,用于修身利行,就是秋食。

  5、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

  (《傅子·正心篇》)释:

培养人优秀品质的根本,没有比端正思想更重要的了。

  思想端正就会使自身行为端正,自身行为端正就会使接近自己的人行为端正,接近自己的人行为端正,就会使朝廷的行为正确,朝廷行动正确就会使国家政权统治正常,国家风气端正,进而使整个社会风气端正。

  6、大学之法: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逊,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孔子)释:

成人教育的法则是:

在动机没有发生之前禁止叫预防,正当事情发生时加强教导叫做及时,不超过分寸叫做逊顺,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叫研摩。

  这四条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释:

三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位必有一位在某方面可以当我的老师。

  我选择哪些好的方面来学习,不好的方面引以为戒,改正自己。

  8、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释:

没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全面了解,全面了解不如去亲自实践。

  9、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宋·朱熹)释:

如果论起先后来,知识为先,如论起轻重来,实践行动为重。

  11、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

  (唐·吕岩)释:

不要说大道理人们难以获得理解,只是因为功夫没下到家。

  16、好学近乎知,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