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地理命题说明及质量分析.docx
《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地理命题说明及质量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地理命题说明及质量分析.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地理命题说明及质量分析
烟台市2015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地理学科考试说明与质量分析
地理学科命题组
一、地理考试说明
1、考试性质
烟台市初中地理学科考试,兼具毕业的水平性测试和升学的选拔性考试两项功能,是初中学生地理学科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终结性考试。
2、考试内容
试题涉及的章节内容与分值如下(见表1)。
表1:
考试内容在课程章节中的分值统计
考查内容
章节分值
分册分值
六上教材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0
28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4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6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6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2
六下教材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2
24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6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10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6
第十章极地地区
七上教材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4
18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4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4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6
七下教材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2
30
第六章北方地区
14
第七章南方地区
6
第八章西北地区
8
第九章青藏地区
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
从表1考查内容与分值看,四册教材分值似乎不均。
这仅仅是表象,其实际则是非常好地反映了教材的重难点的分布。
六上教材是基础的章节,许多内容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因此分值相对较高。
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则是基础的基础,故而占分较多。
七上教材虽然也是学习的基础,但其内容相对于六上应用的程度较弱,故分值较低。
六下教材和七下教材作为区域地理,是体现六上和七上知识的应用区域,以此为背景展现着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因此,对它们考查的分值较高则能非常好地体现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的功能。
而围绕着课标设计试题,所呈现的材料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最好地承载起课标的考查。
故而,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分值有所差异和所有各项分值有差异是正常的现象。
3、能力层级
试题能力层级为理解、应用级别,能力层级要求较高,地理思维含量比较高。
具体详见表2(表2:
试题命制意向表)。
4、试卷结构与试卷容量
试题分为Ⅰ卷和Ⅱ卷,共33道试题。
Ⅰ卷是选择题部分,共30道选择题。
Ⅱ卷是非选择题部分,共3道非选择题。
5、试卷分值
试题满分为100分。
Ⅰ卷30道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Ⅱ卷3道非选择题,共40分。
6、考试形式与考试时间
本次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个小时(2015年6月15日下午14:
00—15:
00)。
二、命题指导思想
一是体现毕业的水平性测试要求。
试题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和市教科院的相关要求,体现新课改理念和构建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的地理教学特色,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应用方法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与过程,考查学生基本的地理素养,力求反映教学实际和客观地诊断学生学业成绩,引领地理教学沿着新课程轨道健康发展。
二是体现升学的选拔性考试要求。
试题适当减少了读图即得分式试题的考查,加大了读图加工概括归纳式试题的考查。
这一变化是适应烟台地理教学的进步而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近几年会考试题以考方法、考能力为主的拉动,广大老师对构建以“方法与过程”为主的地理教学有所理解,对加强地图教学更加重视,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方法、能力、思维更加重视,使得地理教学进步很大。
如果命题不能引导教学继续进步,那就会导致地理教学止步于前。
为更好地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和推动地理教学,在坚持往年试题方向的基础上,在以图为主的组题中,适当减少了读图得分的试题考查,突出了读图加工信息、概括归纳等方式的考查。
这样,更有利于引导教师教学给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地理道理。
因此,拟以10分的题为基数适当增加地理思维含量。
三、试卷概析
整个试题与往年一样,把知识纳入迁移运用的平台上去考查,以考查基本素养和方法与能力为主旋律,重点关注的角度是运用知识来考查基本能力和素养。
对它们的考查,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个试题或某一个方面,而是渗透到所有试题之中,是试题的整体体现。
本次试题的基本情况是:
以素质为先,以能力为主,思维含量高;从学生身边考起,联系热点,活学活用,实践性强;布局合理,点多面广;导向明确,延续性强;重点突出,难易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设计新颖,风格鲜活。
是一套既能起到合理考查,又能起到良好地拉动教学的试题,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和好评。
从考查基本素养、方法与思维能力的角度看,今年试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
a.突出知识与技能尤其是能力的考查
依据课标对能力培养的要求,在众多地理能力的考查中,以考查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为主。
考查的主要基本能力包括:
①是会阅读与使用各种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读图技能),以及运用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因而以地图为载体的试题都具有连贯性,所以能够更好地考查系列能力。
学生如果没有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对接下来运用信息进行概括归纳的综合性题目就难以正确回答。
今年的试题图幅量共有24幅,与往年相比略多2幅,这使得读图能力得到了持续有效的考查。
例如,选择题的第1~2、3~4、5~6、7~9、10~11、12~13、14~15、16~17、18~20、23~24、26~28、29~30题和非选择题的31题
(1)~(5)、32题
(1)~(4)、33题
(1)等题都是考查会读、会用地图的方法和技能、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运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试题与读图有关的试题分值达到80分。
②是运用资料对各种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概括归纳和说明原理的能力。
注重考查了两个方面:
一是利用地图中的信息或相关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抽象思维过程,归纳形成结论的能力。
例如,选择题的2、4~7、9、10~20、23~24、26~30题及非选择题31
(1)~(5)和32
(1)~(4)和33
(1)等题。
二是运用已掌握的基本原理,对某种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说明原因的能力。
例如,选择题的2、7、15、30题和非选择题31
(2)、(3)、(5)、32
(1)~(4)、33
(1)~(3)等题。
b.突出知识在实践中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
依据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试题通过生活中的问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基本地理素养。
此顶考查重在两个方面:
①是引导学生由学习课本知识原理,转变为让知识在实践情境中的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材原有知识以及原有知识的生搬硬套。
通过创设试题情境,考查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没有教给学生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到位,能否应用。
例如,选择题第10、12、17、30题、非选择题的31(3)、(4)、32
(1)、33
(1)、
(2)、(3)题等。
②是弱化识记知识的考查,强化理解性知识的感悟应用。
对识记性知识,试题从两个方面设计了三道题目:
一是考查知识的积累,如大洲的分布、宗教、省级行政区、东南丘陵的位置等。
二是考查这些必备的知识也体现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选择题的26~28题设计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感悟,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降低了识记知识的考查难度。
三是对理解性知识的考查,主要是体验学生能否感悟到知识的本质,同时尽可能地从学生身边能够感受到的地理事物入手进行考查。
例如,选择第1~2、18~20等和非选择题31
(2)~(5)题等。
如果教学中真正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生就会对这些地理事实有所感悟,从而会迁移运用,得出正确的解答。
c.突出学习过程与方式方法的考查
新课程强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强化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感悟和理解知识。
这些理念要反映在试题上,就要对传统试题进行创新,例如,选择题的12~13题。
突出考查学习过程与方式方法,这是近几年来试题创新并保持的一大特色。
今年在往年的基础上,试题也设计了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式方法的试题。
例如,选择7~9、10~11、26~28等题和非选择题第31
(1)、32、33题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进行考查。
总之,本次试题逻辑严谨,不存在偏题、怪题和难题的现象。
试题既能检测出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兼顾三维课程目标的考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考查如非选择题的第31的第(3)小题),又关注着开放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的和谐统一。
既依据课程标准,又适当降低了要求,能够起到有效地引领教学方向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以考查方法和能力为主的柜架下,概括地看,本次地理试题呈现了五大亮点:
亮点1:
考查学生运用原理的能力。
东南亚和澳大利亚是学生学过的,也是多年考过的,学生最为熟悉。
从此考起,让学生依据材料,根据归纳好的结论进行选择,虽然不是原理的说明,但从学生的选择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与应用程度。
如选择第12、17等题都体现了学生运用原理进行答题的能力。
试题以灵活的设计考查了学生在学习原理后,是否具备了内化原理成为自身素养的能力,是生搬硬套还是灵活应用,是宏观地理思维和微观地理思维都具备还是仅具备一样。
如选择12题,学生接触到的是东南亚水稻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或多分布在沿海地区。
从宏观上认识,这样说也不错,虽然从微观上这样说不准确。
假如此题再没有其他说法,那选择这两个中的任一个都没有问题(当然不会设计两个答案)。
但是,在此两题都有微观上不准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个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说法,显然这一说法就比那两种说法更准确,宏观和微观都没有问题。
这样,极为相似的三个选项,哪个更为合理则要仔细分析。
平日的教学中,整体、总体、大部分等,局部、小部分、个别等都是学生常见的用词,不存在陌生感。
只所以学生不理解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说法,那唯一的原因就是将背下来的分布规律强用在答题中,导致选不出最合理的答案。
有的学生只纠结于沿海和沿河那个对,这也说明他没有认真地从题干中获取“最合理”这个词的含义。
如果知道了,那也会用排除法排除掉这两个说法,这也是一种思维品质。
再如选择17题关于澳大利亚采矿业的分析。
对一些规律的说法,如矿产埋藏浅,易开采;沿海采矿便于出口;内陆环境恶劣,开采难度大;内陆人口分布少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澳大利亚时所能够掌握的一些规律,但这些规律在图中展示的信息面前,那些符合,那些不符合,这得据图和实际进行合理的推理。
图中信息就是矿产的分布,埋藏浅是澳大利亚矿产的总体分布规律,至于是沿海浅还是内陆浅,这确是存在不一定性,都有可能,也都没有可能。
沿海相对于内陆的确是有利于出口,这是极为可信的。
内陆环境不好增加了开采难度也是可信的。
但是内陆人口少,不管少到什么程度,只要是矿产有开采价值,那么就不会缺少开采劳动力,故而这个是不可信的。
因此,相比较埋藏浅和缺少开采劳动力,还是这个最不可信。
这样,通过可信和不可信的判断,就能看出学生对学过的规律性的东西的应用性认知程度。
这体现了学生一种内化知识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地理素养。
再如,第31题
(2)说出温差不超过4℃的理由,这是典型的应用原理,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理由的试题,这一试题最能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和用。
亮点2:
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具备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师生基本的地理素质之一。
例如,选择题26~28题,学生读图会有很多方法和角度,都会哪些方法和角度?
从这组题的考查就能看出来。
这组题的设计有四大设想:
一是考查从题干的文字中获取信息。
二是考查两图的合读能力。
三是考查从两图中提炼的信息中概括归纳能力。
四是面对着众多的信息,学生应该选择哪幅地图进行查找。
当然,这组题对于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与加工信息能力的考查(即亮点3)也是非常能够说明问题的。
第26题是考查从题干文字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题干说开车经盐城、安丰到风景区,这样学生可从左图中找到这三个地点所连通的公路,那么,公路线路的选择就呈现出来了。
至于是否经过S332,题目中没有提到就不用管它。
27题是考查两图合读的能力。
在风景区的右图中,学生可以通过图例读到公路和往缸颐、往兴化的注记,这样就能知道风景区的南北界限。
再在左图中,可以看到缸颐和兴化两个地点和两地中间的B区。
这样,两图的相应信息相互验证,就能知道风景区位于B区的位置。
29题是考查提取两图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
从题干中烟台人过淮河才到了风景区,可以推理出风景区是位于南方地区。
小船、米饭和鲜鱼等信息可归纳为鱼米之乡。
南方的曲调是委婉而不是高亢的信天游。
这样,一组题就在这读图方法中完成了思维过程的整合。
这对于学生如何思维、方式和方法如何、如何阅读多图等是很好的检验。
本组题以生活中的问题认知和解决问题为背景,充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运用读图知识进行思考应用的平台,考查学生在实践情景中运用知识与原理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亮点3:
继续加强读图获取信息与加工信息能力的考查。
运用常用图例符号识读地图是读图能力的一种体现,这有利于引导教师加强地图教学。
如选择第5、9等题。
第5题图中阴影区位于哪个大区,图中设计了洲界线,是想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在此基础上看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
这是强化地图教学的基础,强化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也是对常用图例的强化考查之一,应该给予重视。
在去年加强了对常用图例的考查后,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的识读还是做的不错,这也体现出试题拉动的作用。
当然有的学生依据背诵下来的位置进行判断也是可以的。
第9题东京的城市范围、耕地被占、海陆位置等都可以从图中获取信息并加工出来。
亮点4:
加强考查迁移运用及推理能力。
如选择第30题,对于一个地区适宜发展什么,不适宜发展什么,这是从一个宏观角度思考的,是指大范围内的一种总体情况。
在选择29题判断出丘陵地区的基础上,推理该地区总体上适宜发展什么,有什么灾害,河流的水文特征怎么样等等。
这要求学生具备将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再如非选择题的31(4)题,河流和水库作为一种特定的地理事物,它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是多样的。
根据图中的信息,张村围绕水库发展产业,其目的是为了能增加收入。
那么,那些产业能增加收入呢?
灌溉水源,生活用水,这些产业是不会增加收入的。
但如果是答出卖水源灌溉农田、卖水源提供生活用水等获得收入的意思,那还是可以得分的。
因此,根据水文特征而迁移运用推理出来的一些产业,就要看能不能增加收入。
这样,以一条明确的标准来衡量推理的正确性,这是对迁移推理能力的考查。
亮点5:
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这是落实课标中一个较弱的环节。
今年的试题在这方面也进行了设计,即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为更好地考查,将这一审美情趣放在具体的情景中来看,即对建村优越性的判断。
当然也可以看成是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如何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在先考查读图技能的基础上,再考查加工处理信息和推理、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非选择题31题的(3)题,据图可知,张村北靠山脊,居于山脊底部,南临水库,向阳,丘陵区,土地较小,林果较丰富,一条乡村公路通往外部。
根据这些信息,如何加工?
这是一个相对多样性的思维,也是较难的。
为降低难度,试题设计了双项选择。
对于四个选项中的A位于阳坡,山清水秀和D依山傍海,空气清新,这显然是比较好的选项。
而对于B临近水库,航运便利这一项,有些学生可能想不通。
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是临水就是航运便利。
这就犯了死用规律的教条错误。
航运是否有价值,要看有没有货物运输,沿途有没有大的城镇。
有货物运输且需求量还大,才算是有航运价值。
有了航运价值,才有建设码头,修造船只的必要,才可能搞好航运。
搞好了航运,才算是便利的一种交通形式。
张村是丘陵区的一个小山村,林果和粮食的生产通过乡村公路运输比水路运输快捷方便的多,且水库边上南北两岸并没有设计码头,南岸也没有城镇分布。
这样航运便利一说便站不住脚。
通过学生对此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评价地理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性。
整套试题除了有上述五大亮点外,试题思维含量高、区分度高的特点则是体现在整套试题之中。
例如,今年的试题对于组图题的设计,减少了往年直接读图得分的试题设计,多变为获取信息加工以及推理的设计,这样就增加了思维含量。
这样设计的理由是经过多年的试题拉动,整个老师对于读图教学的重视程度很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如果试题还停留在直接读图的基础上,没有再拉升一个档次,那么,地理读图教学就会在原地打转,得不到提升的空间。
因此,今年试题的设计正是这种拉动的展现,也使得地理教学向着学生具备初步的地理思维的方向引导。
在思维上,既关注宏观上的,又关注微观上的;在设计上,既关注文字信息,又关注图上信息,强化联想推理的能力。
这样,整套试题成为一个关注方法和能力的主题系列,鲜明灵活,相得益彰。
另外,整套试题以10分的题为基准,设计了更加具有思维含量的试题。
这种设计是很科学的,其科学性在此就不展开分析了。
例如,选择题第16题(2分)、第17题(2分),非选择题中的第31(3)(2分)、第33
(2)②(4分),这些题的设计,能够非常好的看出学生在读图、内化、应用、推理、分析新知等方面的综合思维程度。
除了这10分的题相对难一点外,其他的题应该是比较简单的,这样设计能够有效地拉开档次。
其次,要看出学生是真正地理解了地理还是仍然以死记硬背为主,尤其是第12题就能非常好地考查这一点。
面对这么有思维含量的试题,如果今年的成绩比往年降5分之内,则说明我们的地理教学是进了一大步。
若降10分内,说明我们的地理教学略有进步。
四、试题命制意向
试题考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知识(识记性知识与理解性知识);读图技能;分析判断、概括归纳和说明原理的能力;应用的能力。
每道试题都有具体的课程标准与之相对应,即试题是依据课程标准而命制的。
整套试题具体的考查层级、内容与对应的课程标准、难度与分值,如表2试题命制意向表所示。
表2:
试题命制意向表
考查层级
考查内容与对应的课程标准
题
号
难度系数
分值
总分数
预设难度
实际难度
知识
识记性知识
(基本积累和必记知识)
根据秦岭—淮河判断其他地点的位置(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位置。
)
27、
31
(1)
0.8
0.8
4
6
省级行政区(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
20
0.7
0.7
2
理解性知识
(通过考查能力体现出来)
地球公转运动(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1、2
0.85
0.9
4
14
判读地形类型(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
)
29
0.8
0.9
2
选择运输方式(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
26
0.7
0.8
2
认识国家间的经济联系(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
18
0.8
0.8
2
气候对生活习惯和生产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11
0.8
0.9
2
学会选择地图(根据需要学会选择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
22
0.8
0.9
2
读图技能
会阅读和使用各种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
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分布图
读图方法与查找信息(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
7、9
13、23
0.8
0.9
8
36
分析地震火山与板块的关系(说出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
0.8
0.9
2
大洲的分布(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5
0.9
0.9
2
归纳图中水稻的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
12
0.8
0.6
2
确定地理位置(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特点。
)
21
0.7
0.9
2
找出某国家的位置(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
19
0.8
0.9
2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
31
(2)
0.8
0.6
4
地形图
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某区域的地形特征)
32
(2)
0.7
0.9
4
等高线地形图
判读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1(3)
0.8
0.6
2
气候图
阅读气候柱状图(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
14
0.7
0.87
2
景观图
民居与环境的关系(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0
0.8
0.9
2
宗教与宗教建筑特点(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
6
0.9
0.9
2
饼状图
归纳产业结构状况(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
32(4)
0.8
0.9
2
分析判断概括归纳和说明原理的能力
加工处理从图和有关资料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归纳形成结论的能力
分析、比较、判断
说明产业的开发(了解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24
0.8
0.9
2
14
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
25
0.85
0.8
2
找出绝对位置并判断方向(运用地图或资料描述地理位置。
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
16
0.8
0.8
2
概括归纳
归纳交通分布特点(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
8
0.8
0.9
2
归纳相关结论(从众多课标中抽象出来,考查概括归纳能力)
17、28
32(6)
0.7
0.69
6
运用已掌
握的基本原理,对某种地理现象(概念、结论)进行分析判断,说明原因的能力
说明原因
说明
原理
说明影响交通的因素(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和原因。
)
32
(1)(5)
0.8
0.85
4
22
说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出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33
(1)、
(2)①
0.85
0.9
6
说明降水分布形成的原因(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
15
0.8
0.8
2
科学理念的认知(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
33
(2)②
0.9
0.7
4
分析
推理
评价位置的优越性(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位置。
)
32(3)
0.8
0.9
2
归纳某国的自然环境(根据地图和资料概括某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
4
0.70
0.80
2
根据描述推理位置(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位置。
)
33
(1)
0.8
0.8
2
应用的能力
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和解决的能力
能将书本知识、原理等运用到实践情景中
认识区域环境危害和水文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分析某区域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分析水文特征的影响,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30
0.8
0.9
2
8
说明水库的影响(运用资料说出水文特征出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31(4)
0.8
0.8
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因素(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
31(5)
0.70
0.8
2
气候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
33(3)
0.8
0.7
2
备注
每道题按主要考查功能都归类于相应的栏目中,但有些题反映出来的考查功能远不止一个方面,在此就不再将它们列在相应的栏目中。
请有兴趣的老师尝试。
五、试卷质量分析
1.学生得分情况分析
(1)一分两率统计(抽样)
表3:
一分两率统计表(……人)
项目
优秀率(80分以上)%
及格率(60分以上)%
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