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607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docx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docx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学内容

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简单运用

二.知识体系和地位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技能目标: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单元基本训练点和技能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动物趣闻”这一素材,由动物世界的奇闻趣味引出对质量问题的探究,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的能力。

质量观念的形成必须靠丰富的感性经验支持。

2.估计、验证是本单元的又一个知识点。

重视估计、验证、调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初步认识

3.教学教学要结合学生自己熟悉的物品的质量,巩固和深化对克、千克、吨的认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观察法、合作探究法、操作法、举例法、讨论法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的物品质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七.单元作业设计

(一)填空

1.常用的质量单位有(  )(  )(   )、

2.表示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常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表示较重的物品的质量,常用(  )作单位,用字母()表示

3.表示很重物品的质量,常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

4.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袋面粉重25( )   一袋食盐重500( )

一袋饼干重250(  ) 一袋牛奶重250( )

5.1吨-200千克=( )千克

3000千克=()吨  7千克=( )克

(二)比一比,从轻到重排一排

30千克  4吨  800克  4200千克

(三)火眼金睛辨对错

1.1袋面包重250千克。

( )

2.一根火腿肠重100克( )

(四)

3.伙房有3吨面粉,每袋50千克,吃了3袋,还有多少千克?

4.小红体重35千克,爸爸体重是小红的2倍,爸爸体重多少千克?

5.大米每千克2元,绿豆每千克6元,买10千克大米和5千克绿豆共需多少元?

《千克、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活力的数学。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

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质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给学生建立质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常用克做单位,着重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称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学生状况分析

由于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且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到商店调查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质量,并掂一掂,把这些物品的质量记在心里。

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之后,再来学习新课,就得心应手多了。

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我采用分组的形式授课,这样既便于准备学具,同时可以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

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

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

火腿肠一根40克

生3:

前几天测体重我是34千克。

生4:

一袋茶叶400克。

生5:

一袋面粉25千克

……

师小结: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6:

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生7:

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课题:

克和千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

[点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贴近生活,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引发主动学习新知的内在情感。

]

 

二、动手操作,建立质量观念

(一)认识“克”

师:

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

(生:

一个2分硬币就大约重1克)

师:

动手掂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动手掂量硬币,感觉1克很轻)

师: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1:

举着一块橡皮:

像这样大的一块橡皮。

生2:

3粒玉米

生3:

(反驳道)有可能是4粒

师:

为什么呢?

生4:

因为有的玉米大,有的玉米小

[点评: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

师:

到底1克有多重,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桌上的物品。

听清要求:

①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物品的质量。

②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请称出语文书和数学书的质量。

师:

(拿出一袋食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看标注:

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生:

1000克(板书1000克)

[点评:

为学生提供先估测后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测之间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

(二)认识“千克”

师:

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来称还合适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

1千克)

1、分组操作,体会1千克的实际质量

操作1:

用弹簧秤称一称2袋食盐的质量是不是1千克;再将2袋食盐托在手掌上,掂一掂它有多重,边掂边说:

"这是1千克。

"

操作2:

①估计一下1千克鸡蛋有多少,把鸡蛋一个一个放进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估计有1千克了就停下来。

②用弹簧秤称一称,看看自己估计的与实际质量相差多少。

生A:

我们组估计的鸡蛋不够1千克……

生B:

我们组估计的鸡蛋超过了1千克……

③称出1千克鸡蛋。

各组汇报1千克鸡蛋有几个。

生A:

我们组称出1千克鸡蛋有6个

生B:

我们组称出1千克鸡蛋有8个

生C:

我发现了由于大小不同,同样1千克鸡蛋,它们的个数也不同。

操作3:

先猜一猜桌上这样大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几个,再称一称看。

(学生边称边调整苹果的大小)

[点评:

从“称一称”到“掂一掂”再到“估计一下”和“猜一猜”,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动手实践中,1千克的质量被具体而反复地感知,同时不论是调整鸡蛋或苹果的大小,都注重了学生实际经验的积累。

]

2、认识1000克=1千克

师:

刚才同学们秤的1千克苹果和两袋盐1000克比较,谁重?

生:

同样重。

师:

也就是说1000克=1千克。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3、体会几千克、几十千克物品的质量

师:

我们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知道1千克的物品到底有多重了。

如果把其中两样合起来有多重?

(生:

2千克)

操作1:

用手掂一掂2千克的物品有多重,边掂边说:

“这是2千克”。

操作2:

分组用磅秤称出每个同学体重是多少千克,并让小朋友试着互相抱一抱,看能不能把对方抱起来,体会一下几十千克有多重。

[点评:

建立几千克、几十千克表象的过程生动有趣。

当学生们互相称一称体重,抱抱对方,教室里充满了笑声。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变成了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

三、应用拓展

1、先估一估,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

(汇报一件你最喜欢的商品的质量)

2、连线

西瓜40克

火腿肠5千克

3.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四、体验性作业

用手掂一掂一个馍头有多重;一碗汤有多重等。

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哪些物品合起来的质量是1千克。

(可以和家长合作)明日来交流,看谁更精彩。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生动、有趣的课。

体会如下: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

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热情宽容的态度,亲切激励的话语使孩子们产生充分的安全感,是敢于参与,敢于表现的重要条件。

这节课也留给了我一些遗憾。

如:

没有注意捕捉课堂上不同的声音。

称1千克鸡蛋时,1个同学说“我们组称出1千克鸡蛋有8个”。

如果当时我能及时追问这个同学:

“那么你能推想一下,2千克鸡蛋有几个吗?

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也许这一问,会有很精彩的内容创生……

案例评析

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

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

从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

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吨的认识》教学案例

【背景分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我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直面传统教材的局限,摸索着踏上通往新课程教学之路,并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地诠释新课程理念的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思想,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各种学生熟悉、兴趣的数学活动,实施"生活数学"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的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

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走向生活,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当中。

【教学案例】

一、激趣导入

师:

小朋友,在假日里你们常会跟妈妈上市场买东西吗?

(出示情境图)

师:

看!

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走进市场,看到一袋袋、一箱箱的苹果,(出示图片苹果一个、一箱苹果)。

看一个苹果有多重,约重150();那一箱苹果约重10(),能填上什么单位呢?

生:

一个苹果约重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师:

“克”、“千克”这些质量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知道了一个苹果的重量用“克”做单位,一箱苹果的重量用“千克”做单位。

这些苹果都是用大卡车运来的,大卡车能装很多很多的苹果,一辆大卡车能装多重是苹果呢?

就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吨的认识

师:

1吨到底有多重呢?

生:

1吨是1000个1千克。

生:

1吨有10袋大米那么重。

……

师:

你们想体验一下吗?

老师准备了一大桶水,现在请同学们推举出我们班的一位大力士,先来提一提这桶水,展示一下你的实力。

提得困难,再请一个来提!

师:

请问你感觉重不重?

重!

(不重!

那就请你从这儿提到教室后面来返10趟,行吗?

)到底有多重?

我们来称一称。

(20千克)

师:

大家都提过水,这两位也是大家推选的大力士,看他俩提这桶水的样子,你们觉得这桶20千克的水重吗?

生:

重!

师:

这桶水的质量是20千克,5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一次提得起1吨吗?

可见1吨是很——重!

50桶这样的水才大约重1吨,说明1吨=()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

生:

我想一桶水重20千克,50桶重多少千克?

就是用20千克乘50等于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师板书:

1吨=(1000)千克)

师:

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一下。

有哪些同学的体重大约重25千克的?

好!

现在请你们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请问大约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够1吨重?

生:

40个同学。

师:

你能一次背起40个同学吗?

(学生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师:

填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吨=()千克2000千克=()吨

生:

1吨就是1000千克,5吨就是5个1000千克,就是5000千克。

生:

1000千克就是1吨,2000千克就是2个1吨,就是2吨。

3、归纳小结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板书:

吨——千克——克)

师:

比较这三个质量单位,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

很重、很轻)

师:

“吨”用来表示很重的物体质量,想想生活中哪些东西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做单位?

学生先自由发表看法。

(电脑显示:

四幅图)卡车、桥头的标志(能承受的物体质量),电梯、火车上标的载重60吨。

师:

许多物体的载重量用“吨”表示。

师:

计量较轻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

三、趣味练习

1、填空。

一只鸡约重2()一条鲸鱼约重48()一个足球约重250()

6000千克=()吨()千克=3吨3000克=()千克

2、(电脑显示)师:

早两天我看到淘气的一篇日记挺有意思,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

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

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

师:

听了这篇日记,大家为什么会笑?

师:

日记的最后——“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

”看到这点你有什么感想?

生:

注意交通安全!

3、拓展应用。

师:

最后老师需要你们帮帮忙。

看!

小明家里每月用水约7吨,当他知道我们国家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后,决定每月少用一吨水,怎样节约水呢?

请你们帮他想想办法好吗?

师:

刚才大家介绍了几个好办法,希望大家也去试试,更希望将来,你们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想更多的节水和处理污水的办法。

【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

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

如:

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既是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

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

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

在教学“吨”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

例如:

通过“选大力士提水”、“同学互相背一背”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

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

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

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

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

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

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

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

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信息窗一:

动物趣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构想: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让学生置疑发问,引出质量单位的学习。

再借助生活实物,如:

口香糖、花生米、硬币等,让学生掂一掂,并进行比较,对质量单位建立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2——3页,克、千克的认识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学构想: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

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学生观察、提问)

2、学生置疑:

1)为什么有的是克,有的是千克吨

2)1克有多重?

3)克、千克、吨是什么?

3、带这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体验、操作:

1克有多重?

(先指导,再体验)

1)问:

“1克有多重”?

我们先来称一称。

(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

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

(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3)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

4、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同学们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

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

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三、巩固练习

师:

认识了克、千克你能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自主练习P6—1、2

2、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估一估、称一称你身边的物品

四、教师小结

我们认识了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能举例说说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五、作业布置

同学们,你能到超市中找一找和千克、克有关的物品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6——7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

2、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3、能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教具准备:

体秤、生活实物

教学构想:

通过克和千克的大小比较、适当重量单位的填写,以及结合所学质量单位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增强与生活的联系性。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课复习

1、师: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知道我们的体重呢?

2、认识体秤,简单介绍。

3、小组合作称一称组中成员的体重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

4、你还知道哪些秤?

(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8—10部分内容

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2、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