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期末重点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562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期末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期末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期末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期末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期末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期末重点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期末重点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期末重点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期末重点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每题1分,共计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运动性B.可知性

C.客观实在性D.客观存在性

二、多选题:

(每题2分,共计20分)

1.马克思主义实现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为(AB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判断题:

(每题1分,共计10分)

1.抽象与具体思维方法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然而,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T)

四、填空题:

(每题1分,共计15分)

某企业主投资300万元建厂投资生产,其中雇佣了10人,总年薪100万元,其它的购买设备和原材料,经过1年的生产经营,获得了100万元的利润,如果资本年周转为1次,不考虑市场和货币等变化因素,请问:

该企业的可变资本是①元;资本有机构成是②(填最简约数的比);剩余价值率是(填百分比)。

①100万②2:

1③100%

五、材料分析题:

(本大题共2或3小题,共计35分)

材料1: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胡萨克时说:

“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材料2:

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

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材料3: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作用技术是指出: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食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

……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愈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而科技发展史也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一下问题:

1.简述你是怎样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1、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2、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3、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4、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试论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从近代产业革命发生以来,科学技术所显示出的最巨大、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功能,也是科学技术的主要社会功能。

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2)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生产的一切要素包括工具、工艺方法、控制手段、劳动者的技能和智力水平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经济增长的三要素即增加劳动力、增加投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已成为最起关键作用的要素。

事实表明近几十年间有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三分之二来自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中国家要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3)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科学曾经在反对宗教神学的统治中起着解放人们思想的重要作用。

今天,仍然有必要在全体公民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用科学技术战胜迷信、愚昧和贫穷,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向前发展,才能使事业兴旺,民族强盛。

(4)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文明史。

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科学技术肩负着重要的任务。

从长远的观点看,力争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职能之一。

※复习重点

一、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基本形式。

3、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5、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为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湖边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饭凑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的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阐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4、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四、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五、阐述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其发展过滤为以下三点:

1、从实践到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3、认识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无限发展

六、什么是改革?

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哪里?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1、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2、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3、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七、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2、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3、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4、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八、试论述“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主要体现在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人们的劳动形式、社会经济结构这三点上,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是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科学技术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数据及信息传递的手段,给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十、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十一、阐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十二、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3、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分别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十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一般可能性和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般可能性:

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十四、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十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实质是什么?

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4、提高各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发展,加快了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实质:

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十六、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

2、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3、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

4、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十七、如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2、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3、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十八、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有什么启示?

1、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3、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4、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十九、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质、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分别是什么?

阶级性质:

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根本宗旨:

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二十、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分别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二十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阶级属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2、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簪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供餐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3、狭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4、广义上说: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十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上述四方面,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一章

一、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物质唯一特性、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存在方式:

运动

三、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其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影响,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四、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基本形式。

3、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5、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五、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六、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为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湖边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饭凑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的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七、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论

1、抽象与集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2、在思维活动中,抽象与具体是同分析与综合密切相关的思维方法。

3、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4、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一种是感性的具体,另一种是思维的具体。

八、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收规律的支配。

3、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和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和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

4、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5、因此,我们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

九、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时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4、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四、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五、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时间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

3、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六、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

2、成功的时间必然是一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3、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4、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2、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3、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4、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五、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七、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3、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4、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八、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2、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3、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九、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依靠群众

1、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2、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3、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国在民主革命时期,依据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来的群众路线。

4、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第四章

一、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三、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四、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特点。

3、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的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4、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是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五、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M’=m/v(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