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4202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3-2014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从“莫言热”到“阅读热”,关键在“人为”

鹿永建

新华社16日播发《“莫言热”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阅读危机”》,提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莫言热”对于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

对此,莫言本人和一些专家的回答比较消极。

的确,如果只是顺其自然,目前正在兴头上的诸种“莫言热”都会过去:

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一购而空的情况随着莫言小说大量印刷终会归于平淡;文化消费市场甚至资本市场不久就会另寻新的炒作题材,不会只在莫言一棵树上吊死;媒体也不会永远在山东高密莫言老家发掘“秘闻”。

莫言前去领诺贝尔文学奖是在12月份,等这个新的题材过后,“莫言热”可能就会过去。

阅读对个人而言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有效途径。

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及以色列的60本,成为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杯水车薪。

然而,笔者要指出的是,不管是

全民体育运动,还是讲求公共卫生、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论是诚信体

系建设,还是国民道德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和文明有序的社会必不可少的,但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

推动全民阅读,也是如此。

当下,应当抓住多年少有、莫言得奖所带来的“阅读热”,想方设法,把这个“短热”转化成“长热”,把针对一个人的“快热”,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典之作的“慢热”。

不管是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都应当有所作为。

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

当下,严肃读物的阅读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才可能成为更多国民的休闲选项。

首先,政府要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上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在美国、法国甚至在台湾地区,国民所读图书主要来自方便亲切的社区图书馆,不仅借书方便,而且读完之后随手可在他处归还。

做好此项建设,需要各级政府投入财力、务实细心、长期坚持。

要让阅读在中国慢慢热起来,离不开众多推动阅读的民间组织的成长和努力,也离不开政府对于读书活动的支持。

以对莫言作品十分推崇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为例,他在获得诺奖之前已在日本相当知名,而大大小小的大江健三郎读书会竟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公众,这些草根组织不断举办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使相关阅读活动成为不少人的日常精神生活内容。

日前,莫言家乡政府放言准备开发莫言故居旅游热线,我们的建议是,不如花功夫长期、多方推动莫言作品的学术研讨和公众阅读。

对于个人来说,阅读其实很简单。

只要坚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一读那久违的人文作品,生活将会变得更充实,人生将会更有意义。

“莫言热”是一种正能量,把这种正

能量引入阅读,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对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来说,这可能比较费力而不容易见效,但是如果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1.下列有关“‘莫言热’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阅读危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莫言热”能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的问题,莫言本人和一些专家持消极态度。

21世纪教育网

B.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仅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杯水车薪。

C.阅读犹如全民体育运动,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

21世纪教育网

D.“莫言热”是一种正能量,这种正能量能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莫言得奖所带来的“阅读热”是一个机遇,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想方设法,把这个“短热”转化成“长热”。

B.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要想让阅读成为更多国民的休闲选项,严肃读物的阅读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是其重要的途径。

C.政府的支持和众多民间组织是让阅读在中国慢慢热起来的最根本因素。

D.将“莫言热”作为一种正能量引入阅读之中,虽然比较费力且不容易见效,但是如果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3.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3分)

A.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一购而空的情况随着莫言小说大量印刷终会归于平淡,所以作者认为“莫言热”是一种“阅读危机”。

B.阅读既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有效途径,所以作者希望将针对个人的“快热”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典之作的“慢热”。

21世纪教育网

C.作者认为,从“莫言热”到“阅读热”,关键在“人为”。

D.作者认为与其在莫言家乡开发莫言故居旅游热线,不如花功夫长期、多方面推动莫言作品的学术研讨和公众阅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

父春,湖广提学佥事。

廷和年十二举于乡。

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

改庶吉士。

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

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

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

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

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

三请乃许。

阁臣之得终父

母丧者,自廷和始也。

服甫阕,即召至。

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

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

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

“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

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

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

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廷和力争,言:

“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

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

”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

三年正月,帝听之去。

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

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

“可支数年。

”帝慨然曰:

“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性沉静详审                审:

慎重

B.郁然负公辅望              负:

辜负             

C.趣内阁撰敕                趣:

通“促”,催促

D.廷和先累疏乞休        累:

屡次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3分)

①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

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

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

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

帝的不合理要求。

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

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5分)

(2)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

(5分)21世纪教育网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8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8.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4分)

9.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

(白居易《琵琶行》)

(2)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人生如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1世纪教育网

(3)          ,怎敌他、晚来风急!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

(李清照《声声慢》)

(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          。

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大匠吴良镛:

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阿红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

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

父亲希望他如黄钟大吕般奏出生命强音。

1937年南京大屠杀前,吴良镛跟随哥哥辗转武汉、重庆等地,边谋生边求学。

1940年,吴良镛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

   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出来,他发表在校刊《建筑》上的文章《释“阙”》(阙是汉代典型建筑),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吴良镛是个不可多得的建

筑奇才,便发函让他当自己的助手。

   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能在建筑大师身边工作,更是他梦寐以求的。

“做梁先生的助手,近水楼台,能有机会看到他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让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建筑学知识,可以说,梁先生是我学术人生的引路者……”谈起恩师梁思成,吴良镛眼里充满感恩之情。

   “可以这样讲,是梁思成夫妇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行事为人,如何做学问……”时至今日,吴良镛仍对当年梁思成夫妇的赏识提携念念不忘,每年都会去梁思成林徽因墓前祭奠,致以哀思。

   1950年,正当吴良镛获得硕士学位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

”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冲破层层阻力,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

在他不遗余力的推动下,清华建筑系升格为建筑学院,培养出一大批高端英

才。

他倾尽心血,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也为推动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协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起草了著名的《北京宪章》,为世界建筑学在新世纪的发展画出了路线图。

   当年北京老城改造,梁思成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

没想到,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焦虑心境。

“西方建筑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则是‘土木的历史’,因此保护起来更为艰难。

”为此,他开始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

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

21世纪教育网

   “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

代生活美观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

”吴良镛说。

   在菊儿胡同方案审批时,为慎重起见,北京城市规划部门前后审查六七次。

吴良镛不厌其烦,反复斟酌修改

,力图精益求精,把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实践中去。

到了后期出施工图阶段,光手工图纸就绘制了近百幅,如此大的图纸量,对很多建筑师来说都难以想象。

   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

“所谓有机更新,就好比衣服破了打块补丁,其实,只要精心缝补,就算是百衲衣,也不失其质朴和美丽。

”吴良镛说。

1992年,菊儿胡同改造荣膺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翌年又折桂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参观完菊儿胡同后,感慨万千:

“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而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念,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2012年第4期《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

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21世纪教育网

A.直到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这个从未涉足建筑领域的青年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B.吴良镛得到梁思成的赏识是因为他发表在校刊《建筑》上的《释“阙”》一文,并因此成了梁思成的助手。

C.吴良镛在改革开放后,提出了许多建议,将清华大学建筑系升格为建筑学院,为培养大批高端人才作出了贡献。

D.本

文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大匠吴良镛的成长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表达了作者对吴良镛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E.作者叙述吴良镛得到梁思成的赏识,既表明作者对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栖居的伟大理想的赞美,也与后文吴良镛取得的成就相照应。

(2)吴良镛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请简要概括。

(6分)

(3)1992年,菊儿胡同改造荣膺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翌年又折桂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这是为什么?

(6分)

(4)大匠吴良镛的人生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给了我们什

么启示?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B.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C.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

21世纪教育网

D.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如履薄冰,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1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最近中日韩分别爆发出来的民族主义情绪,若成为影响相关外交决策

的主流倾向,则东亚加强一体化的大方向将与之背道而驰,不利于各方缓和矛盾、共谋发展。

B.本月底,李敖将携全家赴浙江博物馆观看包括明年将在台北合璧的《富春山居图》在内的馆内展品,然后乘船游览西湖,观看“印象西湖”。

C.今年以来,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得到初步遏止,但是部分大中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D.“网络水军”通过雇佣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

15.下列语句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甚至封存自己的矿山,靠购买中国稀土满足其各行业对这一资源的需求。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大国

②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在世界上已经遥遥领先

③一些国家更是看准了便宜的“中国货”

④甚至连国际定价权都不在我们手中

⑤我国还不是稀土强国

⑥作为世界

稀土储量最丰富的国家

A.①⑥②③④⑤B.⑥①②⑤④③

C.①②⑥⑤④③ D.⑥②①③⑤④

16.下面是一位中学生与学者季羡林老先生关于学习的一段对话,请在这段文字中填上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语义连贯。

(6分)

张同学:

我喜欢语文,但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

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

清华大学的一些班培养的就是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     

(1)           。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张同学:

三贯通,我记住了!

有人让我妈妈给我找一个好的外语老师,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怎么看?

季羡林:

早学外语是有用的,       

(2)            。

我认为一个孩子至少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我认为,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张同学:

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来源:

21世纪教育网]

季羡林:

         (3)             。

17.下面是上市公司中国电信(ChinaTelecom)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至少写出三点。

(6分)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2.BD(D得3分,B得2分,C得1分,A、F不得分)[来源:

21世纪教育网]

(2)①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

在他不遗余力的推动下,清华建筑系升格为建筑学院,培养出一大批高端英才。

②吴良镛起草了著名的《北京宪章》,为世界建筑学在新世纪的发展画出了路线图。

③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吴良镛采用了“以人为本”和“有机更新”理念,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每点2分)

(3)①北京城市规划部门的反复审查,吴良镛的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和大量艰辛劳动的付出,促成了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

②菊儿胡同的改造运用了“有机更新”的理念,而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念,既能

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③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每点2分)

(4)观点一:

崇高的理想是一个人做好事业的基石。

①吴良镛在国外深造期间,接到恩师“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的信,冲破层层阻力回到祖国效力。

②改革开放后不遗余力推动建筑学教育改革,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③北京旧城改造,提出了“有机更新”的理念,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的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

观点二:

做人懂得感恩,做事严肃认真。

①时至今日,吴良镛

仍对当年梁思成夫妇的赏识提携念念不忘,每年都会去梁思成林徽因墓前祭奠,致以哀思。

②在北京旧城改造时,对北京旧城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合理的改造理念和构想。

③针对菊儿胡同改造方案,吴良镛不厌其烦,反复斟酌修改,力图精益求精,把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实践中去。

(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13.D.(A焕然一新:

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用“耳目一新”更恰当。

B.望文生义。

细大不捐:

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C

.求全责备:

要求完美无缺。

D.如履薄冰:

比喻行事极为谨慎。

14.B.(A.主客倒置。

“则东亚加强一体化的大方向将与之背道而驰”应改为“则与东亚加强一体化的大方向背道而驰”。

C.语序不当,把“虽然”放“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前。

D.搭配不当,“推销”不能与“人”搭配。

15.C。

16.

(1)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

(2)但早背古文也很重要。

(3)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呦。

参考译文:

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

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

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

改任庶吉士。

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

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廷和请武宗避开大殿,下诏批评自己的过错,征求正直之言。

趁此与下属官员一起上疏,劝武宗早些上朝,晚些退朝,亲自参加九庙祭祀,尊崇对两宫皇后的孝顺供养,勤于每天的经史讲习。

又面奏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情,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少织造,一共十多条,都切中时弊。

但武宗不省察。

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

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

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

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

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

杨廷和上疏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

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来。

皇帝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不允许他们出关),他们才回京。

皇帝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说:

“这是民间百姓用来表示对故旧的亲热罢了,天子是最为尊贵的,我们不敢亵渎奉献这些。

”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

江东一带连年歉收,而宦官又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

工部和给事、御史进谏,都不听从,催促内阁起草敕书。

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

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固执阻挠。

杨廷和极力劝谏,说:

“臣等及满朝大臣、谏官的话都不听,反而听信几个邪恶小人的话,陛下能只与这二三个奸邪小人共同治理祖宗的天下吗?

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省财物的美好政绩有很多,陛下不效法,偏偏效法那些不足效法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

皇帝推辞说不清楚,只是告诚所遣宦官不要过分放肆而已,但不予阻

止。

杨廷和起先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后来请求更加坚决。

三年正月,皇帝允许杨

廷和离职。

第二年六月,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过了很长时间,皇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积聚的粮食还有多少,李时回答说:

“还可以支付几年。

”皇帝感慨地说:

“这是杨廷和的功劳啊!

不可以抹杀。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

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

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

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