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0.docx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0.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0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如何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为了答复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状况,并对它作出切合实际的估量。
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一般被称作人民民主制度。
就国体(即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来说,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来说,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政党制度来说,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国家结构形式来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在这种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种制度,是历史形成的,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进行选择的结果。
现代中国曾经面临着三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即:
先由北洋军阀后由国民党统治集团主张的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军事专政,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由某些中间党派的领袖人物和中间人士主张的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自由、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由共产党提出的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这三种方案在中国人民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受到了检验。
其结果是:
第一种方案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其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第二种方案也没有得到中国人民的赞同,就是原先持有这种主张的人,除极少数走向反动以外,多数也承认了这种主张不具备现实性,因而在实际斗争中站到了共产党的一边;只有第三种方案,即共产党提出的方案,逐步地赢得了全国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
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的。
这种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使得广大人民摆脱了几千年来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成了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它保护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它保证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与以往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根本不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不是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工具,而是依靠和保护广大人民的机关。
正因为如此,与旧政治制度比较,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我们必须坚持这种基本制度。
既然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呢?
这是因为:
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发展和改革的社会。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并非一开始就是完善的。
它的一些具体制度和一些制度的具体环节上还存在着若干缺陷和弊端。
正因为如此,我们又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以便使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的缺陷,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
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这些矛盾。
由于这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在这里,毛泽东为我国进行政治上层建筑方面的改革,提供了理论的根据。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后,邓小平明确地和反复地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这在实际上也就是提出了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的任务。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所作的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报告,系统地论述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他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他列举的弊端主要有:
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
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家长制现象(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对他们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这些现象之所以发生,有思想上的原因,更有具体制度上的原因。
邓小平的这个看法,是在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说: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这”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①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1986年,邓小平再次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他说,”1980年就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但没有具体化,现在应该提到日程上来。
”如果说,1980年那一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那么,这一次更多地是以”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作为着眼点提出问题的。
这是因为,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把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提出,应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等原则。
总结此后的经验,邓小平认为,”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
”不然的话,”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官僚主义,拖拖拉拉,互相扯皮,你这边往下放权,他那边往上收权,必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拖经济发展的后腿。
”②因此,应当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
这些情况表明,邓小平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
③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的前提下,革除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保证,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就是说,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正确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方法和评价标准
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
邓小平认为,”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④就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来说,也是如此。
具体地说,它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⑤随后,他进一步概括说,它要达到的”总的目标有三条:
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⑥关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个问题,邓小平在1986年11月讲过,”现在还没有完全理出头绪。
最近我在设想,要向着三个目标进行”。
”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
”这里说的活力,主要是指领导干部的年轻化。
他认为,哪一天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优秀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军事家、外交家就好了。
所以要制定一系列制度包括干部制度和教育制度,鼓励年轻人。
”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效率不高同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作风拖拉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涉及党政不分的问题。
他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但党要善于领导。
”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⑦这就涉及把权力下放给基层、企业和实现管理民主化的问题。
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和建议,1986年,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经过研究和论证,形成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初步方案)。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正式确定: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在明确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同时,邓小平还指明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所应当坚持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邓小平认为,政治体制改革这个问题很复杂。
它的”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的人,主要是涉及广大干部。
”⑧只有正确而妥善地加以处理,才能保持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从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而且,也只有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有助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不致走入歧途,导致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的蜕变。
那么,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应当坚持哪些原则、采取何种方法和步骤呢?
根据邓小平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着重指出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既然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那么改革就是为了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克服原有体制中的弊端,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
所以,邓小平强调,”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⑨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为了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毛病和弊端。
”⑩他说,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比如共产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
”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所以,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1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坚持四项原则的核心”。
邓小平一开始就提醒人们,”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想象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
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
”12
第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
”“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
13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实质不同,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不能照样移植到社会主义国家来的。
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鼓吹的”全盘西化”的主张,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
”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
”14
邓小平批评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他说,”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
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
这种办法我们不能采用。
”15”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过去我们那种领导体制也有一些好处,决定问题快。
如果过分强调搞互相制约的体制,可能也有问题。
”就这方面来说,我们总的效率是高的。
”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
16他还说,”美国把它的制度吹得那么好,可是总统竞选时一个说法,刚上任一个说法,中期选举一个说法,临近下一届大选时又是一个说法。
”他们说的,并不就是他们准备做的。
这么说或那么说,无非是为了迎合一定时期一部分选民的心理,捞取选票,当选以后并不履行当初的许诺,这实际上是对选民的愚弄,对民主的亵渎,也使得它的政策缺乏应有的稳定性。
”美国还说我们的政策不稳定,同美国比起来,我们的政策稳定得多”。
17
邓小平强调,我们要集中精力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保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
他对美国前总统卡特说过:
”中国如果照搬你们的多党竞选、三权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动乱局面。
如果今天这部分人上街,明天那部分人上街,中国十亿人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会有事,日子还能过吗?
还有什么精力搞建设?
”所以,”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
18
我国的政党制度即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在原则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
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政治制度优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方面。
企图在中国搬用西方式的多党制,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也是不容许的。
邓小平明确地指出:
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什么好处?
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理想。
这种状况是它们的弱点而不是强点,这使它们国家的力量不能完全集中起来,很大一部分力量互相牵制和抵消。
我们国家也是多党,但是,中国的其他党,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
我们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
我们党同其他几个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个方针要坚持下来。
但是,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当然,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
19
在着重论述我国不能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同时,邓小平还提醒人们注意:
”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又都是不同的,历史不同,经验不同,现在所处的情况不同,各国的改革不可能一样。
20比如,苏联的政治体制本来就不是很成功的,而且,”即使在苏联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吗?
”21所以,我们不能跟在任何国家后面亦步亦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步骤,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
邓小平讲这个话的时候,苏联还没有解体。
在这之后,戈尔巴乔夫按照他的所谓”新思维”,大搞什么”公开性”、多党制民主、从宪法中取消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的条文等等,终于造成了社会的剧烈动荡、严重分裂以至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成果的丧失。
这个事实从反面向人们证明了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