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第一套六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3699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6计第一套六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36计第一套六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36计第一套六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36计第一套六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36计第一套六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6计第一套六计.docx

《36计第一套六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6计第一套六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6计第一套六计.docx

36计第一套六计

 

溯本探源辞1

三十六计的总说9

第一套胜战计12

第一计瞒天过海12

第二计围魏救赵14

第三计借刀杀人16

第四计以逸待劳18

第五计趁火打劫20

第六计声东击西22

第二套敌战计24

第七计无中生有24

第八计暗渡陈仓26

第九计隔岸观火28

第十计笑里藏刀30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32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34

第三套攻战计36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36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38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40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42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44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46

第四套混战计48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48

第二十计混水漠鱼50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52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54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56

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58

第五套并战计60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60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63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65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67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69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71

第六套败战计73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73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75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77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79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81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83

三十六计的跋85

对三十六计的体会———————————————————————87

三十六计的“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空。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按】解语重数不重理。

盖理、术语自知;而数则在言外。

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

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

倘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世惑俗,而机谋泄矣。

或曰:

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

“六六三十六”,出自《周易•坤》篇。

坤象征地,比喻为阴。

阴,在《周易》中不读“阴”,而命名为“六”,叫“用六”。

坤,这一事物经过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这六个阶段发展变化之后,走上了“物极而反”之路,即自已走向了自已的反面,违背了事物发展変化的规律。

“用六”之“六”和“六个阶段”之“六”,即“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三十六计》的作者,根据这一原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

从“瞒天过海”的胜战计开始,经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到败战计的“走为上”。

经过这六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因为它只知道通过战争,可夺王权、固疆域、保君位,而没有弄明白亊物发展変化的另一个方面,所以,它也自己走向了自已的反面。

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过程的,就象《坤》篇所讲的“初六,履霜,坚冰至”,经过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到“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一样,变,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渐渐演变的。

《三十六计》,计分六套,每套六计,亦仍然在表现“数中有术,术中有数”的变。

“六六三十六”,也在此出现。

数与算,古时通用,算计又称计数。

主要讲数、术和智谋的运用,都是在了解了彼此情况之后,而在发展变化中提出来的对策、方法。

这就是阴阳燮理。

阴阳燮理,就是利用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对立统一、彼此相反相成的原理,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同时,紧紧抓住时间、机会,实施你的计划、智慧、谋略、手段和方法。

“时乎时,不再来”,时间与空间在这一关键时刻,同等重要。

失之交臂,悔之晚矣。

“总说”,讲的是《三十六计》的理论基础,强调“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告诉人们:

计划、计谋、智慧、手段和方法的运用,都是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里,所设置的计谋,既在亊理之中,又在人情之内,相互协调产生的。

若故弄玄虚,或故意设置的计谋,多不中用。

因为它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生活。

“总说”下边的“按”语,从文辞风格上看,好象是后人加的解说。

但它强调“重数不重理”。

因为理论、权朮的语言,人们一看便知。

而权谋中的数与算、随机应变的谋略则在言外。

假若光知道为权朮而权术,而不知道权朮之中还隐藏着在实施的过程中,因时、因地、因人而変的手段、方法与谋略,那所设计的权术、圈套就不中用了,不灵验了。

因为诡计、权谋与圏套所产生岀的计划和随机应変的实施,原本都是隠藏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的,即事岀有因!

如果事无起因,全靠荒诞不经的假话或无中生有的揑造,这稀奇古怪的现象,立刻就会引起人们的惊觉、怀疑与注意,也就被人识破了。

因为惊世骇俗的言行,不符合生活的常规常理,计谋也就泄露了。

可不可这么说,“三十六计”揭示了一个事物发展変化的规律。

即一方由強大,渐渐变为弱的“走为上”;另一方则由弱变強,威逼对方。

“走”,能否走得了、走得脱是一个关键。

历史上的战爭,多为争夺皇权、保卫君位,二千多年来推磨转圏,多是如此,很少渉及亊物的另一方面。

所以,就岀现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存在。

但常常听到的却多是:

创业难,守业更难。

如何守?

持盈保泰、满而不溢,胜利者是应当俱备的。

可改朝换代的历史,恰偏偏多是“泰极否来”的亊实。

《三十六计》,计分六套,毎套六计,各有首尾、次第。

可它却又分为两大块,即胜战、攻战、并战计,为优势之计;敌战、混战、败战计,为劣势之计。

优势之计是从《瞒天过海》,到十八计《噙贼擒王》的:

“墔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这就象以美囯为首的多囯部队攻打本.拉登和萨达姆那样。

劣势之计是从十九计《斧底抽薪》,到最后的“走为上”。

走为上策,表现的是全师避敌,安全撤离转移。

可是,能走得了吗?

小的或局部的战争可以,大的战斗就得另算,比如崇贞皇帝,他为什么要去上吊?

希特勒为什么要自杀?

再如,项羽、关羽等也都是如此相同的结局。

如果有兴趣,以《三十六计》的论点、论据来推縯毎套六计的首尾、次第,玩味其中“数中有朮,朮中有数”的因果,也是很有趣的。

因为在生活和工作中,对面临的问题,必须经过调查研究,掌握、了解情况之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谋略、对策。

而谋略、对策、或权谋,又是必须经过对方才能实现的,所以,所设计的“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

这就必须要动脑筋用智慧。

智慧,人人皆有,又个个所缺!

在人生之路上,人,都是急急忙忙:

为富有而上路,为强大而奋斗!

路,究竟怎么走才能富有强大?

这就需要指导人生之路的智慧,也需要智者们在回首人生时大彻大悟的心经。

《三十六计》虽为兵家设计,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职业生活中,各行各业中,也同样可以用其:

神机妙算之哲理。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自认为计划、设防严密周祥而无隙可乘,很满意了,其意志必松懈,行为必懒惰。

因为平时见的多了、看惯了,也就对它不再产生疑问、提不出新的问题。

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也就见怪不怪了。

这就象阴和阳,它们互相作用,共为一统,而不是明显的两个势不两立的对立物。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上去好象是相互“瞒”着,“藏”着,习惯了,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

“太阳、太阴”,是前人运用“阴阳学说”在对«周易»作辅导报告

时所用的说明词。

其内容是说,别看太阴、太阳笔画结构相似,从阴阳、奇偶数来计算:

太阳是五阳一阴,实力强大;太阴是五阴一阳,实力薄弱。

象征敌弱、我强。

这正是运用“瞒天过海”旗开得胜的大好时机。

太阳、太阴,语出“十翼•系辞上”。

原文是: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太阳、太阴、少阳、少阴是“四象”范围内的概念。

它是从《周易》中的八个人工符号语言里的阴、阳两画的笔画多少组成的图象。

阳为横一画,阴为横一断开成了两画来计算的。

阳为奇数,阴为偶数。

“敌弱、我强”就是根据图象中、阴阳结构的奇偶数算计的。

我们这里不探其源,因为以不变应万变的玄学,不具有可操作性,谈谈知道就可以了,如果真有兴趣也可以研究。

但是,“瞒天过海”的关键,是在侦察与情报获取后,为防机密泄露,不让他人知道其计划内容,而故意设置的谋略。

瞒天过海:

原意是指瞒着天子,悄悄地、稳稳当当地把他渡到海的彼岸。

在«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中有“瞒天过海”的记载。

内容是:

薛仁贵要率兵渡海去夺取胜利,可皇帝在军中,这是御驾亲征,事关重大!

偏偏皇帝又怕水,怎么办?

他就做了个象一座军营一样的大船,三十万兵马都在船上。

皇帝一见军营很高兴,就走了进去。

“瞒”,是短暂的,有强烈的时间性。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非常机密的事,往往都藏在非常公开、非常暴露的事物里。

例如“9·13”事件发生后,毛泽东要求保密、封锁消息。

可是关心政治、爱听广播、爱看报纸的人却私下里说,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看不见了!

敬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永远健康的口号也看不见了。

粉碎“四人帮”之后,人们从广播中、报纸上又听不到、看不见这些人的名字了,又私下议论纷纷。

象这些非常机密的事,在正式文件传达之前,在老百姓中却已经是说的很多了。

这说明,非常公开的事,往往隐藏着非常的机密。

设“瞒天过海”计的目的,就是要在亊情刚开始,或在完成特定任务之前这段时间里,要非常保密,切勿声张,更不能让对方察觉,也不能让他人知道。

等完成任务之后,一切安排妥当了,保密性也就过时了,也就无所谓“瞒”与不瞒,反正已经“过海”了。

 

第二计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去攻打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想方设法分散、调动开他的部队再去攻打。

“敌阳不如敌阴”,是引用《周易》中《乾》、《坤》两篇文章的符号逻辑语言而讲的。

阳(明)、象征兵力强壮集中,阴(暗),象征兵力薄弱分散。

即:

去攻打兵力强壮而又集中的敌人,不如去攻打他兵力分散、薄弱的区域和环节,第一可以分散他的兵力,第二可以乘机取胜。

《周易》在对其人工符号语言定性时规定,乾象征天,比喻为阳,其性能阳刚、雄壮、刚毅雄健;现在到处都在引用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乾的“象辞”。

坤象征地,比喻为阴,其性能阴柔、柔顺、至顺;现在到处都在引用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坤的“象辞”。

现在的“书画展览会”上,或一些厅堂内,几乎都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话。

它的出处和产生的依据就是乾阳、刚毅雄健,坤阴,温柔宽厚。

我们不谈这个,只是顺便交待一下,不再深入了。

人世间的常理常情,就是打弱不打強。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敌阳不如敌阴”这句话的含意。

避阳与击阴、避强与击弱、谁主动与谁被动在这里也清楚了。

该在何处用兵、进攻、夺取胜利,也就很明白的摆了岀来。

围魏救赵:

指战国时期的事情。

魏国派大将庞涓去攻打赵国。

情况紧急,赵向齐求救。

齐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

田忌打算直奔邯郸。

孙膑讲,要理清乱丝,不能硬扯瞎拽;要解开斗殴,不能加入同打。

现在魏的主力在赵国邯郸,国内空虚,不如直奔魏都大梁。

庞涓知道后必回兵抢救。

这样,我们既援了赵,又能击魏,比去邯郸打仗要便利得多。

田忌听从了,率兵直杀大梁。

果然,庞涓撤军回救,邯郸危难解除。

庞涓的兵退到桂陵时,中了齐军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就把它作为一种计谋,用于作战的方法,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如何对待强与弱、主与次、明与暗、主动与被动,它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常常碰到的。

在军事上,精明强干的将帅们对此更是了如指掌。

我们共和国有名的五虎将:

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林彪和粟裕。

他们在克敌制胜的解放战争中所用的战略战术,象我们这些平民说起来,也如数家珍。

象电影«巍巍昆仑»、电视剧«保卫延安»,彭老总真是呕心沥血:

为防阎锡山兵援陕北的国民党军队,徐向前在对临汾实现攻坚战之后,立即派兵把守黄河渡口;为打乱国民党的战略布署,刘、邓直插大别山;在济南实现围主打援之后,为把蒋介石的大部队消灭在江北,鲁西南的七战七捷,为淮海战役拉开了序幕;为防东北的国民党部队进入华北,四野真象变戏法的魔术师一样,对长春围而不打,直奔锦州。

对沈阳又隔而不围。

为实现“关门打狗”的谋略,在锦州战役打响时,又用千门战炮齐发而对准一个目标,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敌阳不如敌阴”,关键在于知己知彼,全局安排必须是计髙一筹。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谁是敌人已经明确了,谁是朋友、盟友尚未确定,要想方设法引导朋友或盟友去消灭敌对的一方,自己不出面不出力。

干这种损下益上、损内益外、损人益己的事,怎么进行呢?

你就以《周易•损》这篇文章所讲的原理去推演其事,就知道了。

《损》这篇文章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是一组符号逻辑语言叫,兑下艮上。

呼读方法:

兑为泽,艮是山。

处损时,应搜刮地皮、去挖泽中的泥土,以增加山的高度。

这就是损下益上、损内益外、损人益己的行为,故命名为“损”。

但是,《损》的命题内容限定的范围是:

戒忿怒,息贪欲。

不可损之过度,过度了就会自己走向自己的反面。

问题是现在要克敌制胜,需要“借刀杀人”。

只有埙人才能利已,怎样才能把“刀”借来呢?

从“损”这一事物发展变化的六个阶段的内容讲,损伤、损害他人的“刀”还是很容易“借”过来的。

例如“三人行,则损一人”。

你想想,三个人长期共事,很容易出现二比一的不同意见的局面。

政见不同,常事。

可处损时,必须干掉他,罪名可定“吃里扒外”、“别有用心”、“右倾保守”等等。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再如“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译成白话文就是:

处在损人益己、损下益上的时候,趁他身体有病,或有心事、想办而尚未办的时候,赶快与他频繁往来,促使他行动起来。

对你来说,这是好事、喜事,没过错。

这就象上世纪前期,历史上发生的“蒋冯阎中原大战”一样。

冯玉祥雄踞北方,想与蒋介石一决雌雄,又感力不从心,想联合阎锡山。

阎锡山威镇山西一方,深感受到冯的威胁。

当他窥知冯的心事之后,主动与冯联系,并请冯秘密赴太原共议大事。

冯到太原不久,阎说南京已知此事,来到太原的特务甚多。

为安全起见,阎把冯转移到五台县自己的老家后,再不与冯见面。

隔了很长时间,阎来见冯,这一对结拜兄弟抱头痛哭,大骂蒋介石。

二人决定立即发兵讨蒋,粮草由阎供给。

冯从洛阳出发,沿陇海线与蒋对阵作战,却迟迟不见阎的部队。

战事紧张,冯部缺粮。

这时阎的部队才从石家庄经山东而来,而且兵力很少。

冯玉祥失败了。

这个时候,蒋介石来到郑州。

蒋、冯、阎这三个结拜兄弟见面,握手言欢,部队进行改编。

从此,冯玉祥一蹶不振,部队和地盘全没有了。

借刀杀人:

是一种政治诡谋权术。

其原意是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或挑拨别人去伤害、陷害自己的对手。

这种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或职业生活中的存在并不希罕。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这一手段也经常出现,例如空手套白狼,转眼间就腰缠万贯。

钱从哪里来的?

一未行凶,二未杀人,靠的就是手段与智谋。

就是在作家们的笔下,家庭生活中也有。

«红楼梦»中就有这一内容,有兴趣可以去翻一翻、看一看。

“借刀杀人”其手段巧妙而灵活,真是杀人还不见血迹。

只要有真诚的记忆,“红卫兵”和“群众专政”的历史便会浮现眼前,这是许多人都经历过的。

象利用“红卫兵”揪斗、囚禁彭德怀整整八年,看看《老年世界》2011年第2期刊载的《彭德怀含冤而死的最后时刻》就知道了。

 

第四计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当敌人处在穷困或困苦的时候,不一定非要用直接进攻、围歼、打击的办法,也可以采用“损刚益柔”有时的方法。

“损刚益柔”,出自《周易•损》篇的内容。

“彖辞”在概括这篇文章的意义时说:

“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译成白话文就是:

损伤强壮的去帮助柔弱的,要有时间、地点和背景等为条件。

损失与增益,富有与空虚是要与时间、地点、环境、背景等条件同时考虑。

换句话说:

损己益人是要以环境、背景为条件的,千万不能“助纣为虐”,尤其在两军对垒,以逸待劳、损刚益柔时。

这里所讲的情况,很象淮海战役后期、解放军与杜隶明部处相持阶段时的情景一样。

淮海战役后期,为配合平津战役而迟迟不发出总攻击令。

杜所部大批人马陷入在狭小的地段里,不能进、不能退、又缺粮草。

处境穷困,一些官兵跑到解放军阵地上求食。

有人向杜聿明报告。

杜说,只要不带武器过去,人饿了总是要吃饭的。

解放军的官兵们到吃饭时,也把大量的饭菜送到敌军前沿阵地。

彼此往来,两不伤害!

但等到淮海战役发起总攻击的时候,解决杜聿明所率领的军队时,却远远不象双堆集一仗,打得那么惨、那么苦。

前边讲过,《周易•损》篇讲的是损下益上、损人益己。

在这里为什么又讲“损己益人”呢?

《损》的全篇讲损,但有一条界限:

损的过度了就会自已走向自己的反面(征凶)。

“损己益人”讲的是以逸待劳、损刚益柔,真诚地对待处在穷困阶段的人和事。

它提出了一个“损”的界限:

“弗损益之”。

即:

当损失的时候,在不失原则、不伤元气的前提下,拿出自己多余中的一部分去帮助别人!

在《损》这篇文章中,全文101个字,就有两处提到这一界限。

“借刀杀人”计中引用《损》篇中的“损”,是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损”。

在《损》篇中也有两处,是不择手段。

象“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译成白话文:

处在损人益己的时候,趁他害病,多去看看,病重了不给他药,饥饿了不给他饭,病危了不给他医治,对我来说这就是好事、喜事,没过错,象“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之死”就是如此。

象淮海战場上与杜聿明部分吃的,是属“损刚益柔有时”的具体表现。

两者泾渭分明,绝不相同。

以逸待劳:

原指事先选好战场,以一小部分兵力引诱敌人进入包围圈后,再一举歼灭它。

调敌就范,以逸待劳,历代兵家都把它当成:

无有不胜之法宝。

孙子在«虚实篇»中说:

“凡先处战场而待敌,都佚。

后处战场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他在«军争篇»中又说: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均属以逸待劳。

象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就是很典型的以逸待劳的伏击战案例。

贺龙打的“扁关伏击战”,也是如此。

这些智谋的运用,都是在优势的条件下所采用的作战谋略。

具体战术的应用,都会因时间、地点和环境的不同而活灵变化运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敌方对我危害大,现在他困难重重,又危机四伏。

要利用局势对他不利的现状,抓紧时间乘机与他决裂、并出兵夺取胜利。

这就要象以刚强雄壮之师,去打击软弱涣散、快要垮台的敌对势力一样,行动要快,决心要大。

“刚决柔也”,语出《周易•夬》篇“彖辞”,原句是:

“夬,决也。

刚决柔也。

”《夬》篇主要讲与恶势力决裂时,行动要快,决心要大。

“夬”字,其音为“怪”,其意为“决”为“快”。

趁火打劫,就是乘他人之危,赶快下手,或大打出手。

《周易•夬》篇主要讲的也是这一内容。

它在表现该事物发展变化的六个阶段时,一开始就提岀:

“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即:

处在与恶势力决裂时,雄心壮志表现脚趾头上,行动要快,决心要大。

向前与敌人决战,不获全胜就为错,就为过。

趁火打劫:

原指趁着别人家失火、处于一片混乱、自顾不暇的时候,看准机会赶紧下手、去抢他家的东西。

比喻:

趁别人处境艰难或危机临头的时候,赶快火上加油。

表现出墙倒众人推,水淹下洼地之势。

但军事上的趁火打劫,却是将帅们常用的谋略之一。

《孙子•计篇》中说: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视之远,远而视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都是出奇兵、夺取胜利的好计谋!

虽是阴损的招数,也得用。

象西汉时,陈平辅助刘邦打天下,共岀奇计七个,只因招数太损历史不计其亊。

可它在战争中却获得了胜利,兵不厌诈啊!

因为战朮在短时间里重复,就是去送死!

所以,此时此地的“忠诚老实”,就変成了“懦弱无用”的别名。

趁火打劫与落井下石,应属同一范畴的概念,用时应慎之再慎之。

如果用错了,比如,象错用在我们自己内部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中,就会造成很大的灾难。

就象现在人们在谈话中、都想迴避的那个年代,或在谈话中有意要隐藏名姓的那个岁月里、所发生的趁火打劫、落井下石的人和事一样。

之所以会弄出那么多冤假错案,它与争宠上进、趁火打劫、为自已保存自己等是紧密连在一起的。

例如,说某某好时,就象一朵花,芳香四溢,完美无缺,从娘胎里落下地来,就精明伶俐,智慧超群;说某某坏时,简直是一堆狗屎,头上生疮,脚下流脓,坏透了,顶风都臭四十里。

类似这种以点代面、以偏代全、名词加概念、理论加想象的做法,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岁月里,可真是害人太深了。

象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哑叭吃饺子,谁心里没数啊!

可偏偏就发生了那么多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为虎作伥、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人和事。

现在谈起这事,人们都切齿,可在当时对某些人来说,确实是属于荣获全胜,战果辉煌的壮举啊。

有人曾写文章,其标题就是:

«这个疮疤揭不得»。

我们同意他的主张,历史宜粗不宜细,要向前看。

但把它作为反思、吸取教训的一面,还是可以的,可以避免“趁火打劫”、“为虎作伥”等等在我们自己的内部再次发生,重演人为的灾难岁月。

损招,用在自己的内部就太损了,可是用在战場上,就如同水火无情一样,凶猛而不顾一切!

第六计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方指挥失当,把不同编制的部队往一起集中,内部没有统一的步调和目标,还各有各的打算,越聚越混乱,已失去了预防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抵抗能力。

他们就象地上的水,胡乱地聚集到一起,看上去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实际上没有规则。

要利用他们自己不能掌控自己的机会和这有利条件,去袭击他们夺取胜利。

“坤下兑上之象”,是《周易•萃》这篇文章的符号逻辑语言的呼读方法,和命题产生的根据。

译成白话文:

坤为地,兑是泽。

泽中的水是从地面上汇聚起来的,它们就象丛生的草聚在一起那样,故命名为“萃”。

但是,这湖泽中的水聚的太多,高出了地面,就有乱跑和泛滥成灾的危险,要预防。

现在是“不虞”,它没有预防、也没有谋虑过不测之灾发生了怎么应对。

所以,这篇文章在论述该事物的发展变化时说:

“有孚不终,乃乱乃萃”。

后人在评议这一问题时说:

“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古语云: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这些条件的具备,就给运用“声东击西”的智谋创造了机遇。

声东击西:

原指形式上向东,忽尔转向西边。

忽东忽西,若即若离,使敌人不知道该在何处设防。

所要攻打的目标,正是敌人没有严密设防的地方。

这就应该很巧妙地引诱敌人,给其造成错觉,乘机歼敌。

«孙子•兵势篇》中说,善于作战的将帅,总是以伪装的假象迷惑敌人。

敌人,上当受骗就会服从调动……运用声东击西,必须先弄清对方的情况,如对方指挥判断产生了混乱,则可以获胜。

反之,就要吃亏。

因为“兵不厌诈”,不能照常规岀牌。

这就象在长征路上,为摆脱敌人的追击、阻拦,红军利用有利的时机,采用声东击西的谋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四渡赤水》战役就是个很好的说明。

红军来来往往在这一地区来回杀回马枪,搅得敌人顾了东顾不了西,顾了南顾不了北。

红军究竟是为了什么?

敌人一时摸不清底细。

《四渡赤水》,在红军长征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史记下了这一战绩,影视和戏剧也在高歌这一功勋。

还有孟良崮战役,张灵甫率军占领高地之后,解放军四面包围。

为了迷惑敌人,让敌人产生错觉,不会马上对其发起攻击。

在解放军调动兵力时,也采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

指挥部命令某部隐蔽、急行军进入阵地。

为了稳住离张灵甫最近的国民党军不增援张灵甫,某部却大张旗鼓,动员车辆运送粮草,群众列队欢送,并张贴标语口号要去进攻前方的国民党军。

部队明明要北上合围张灵甫,却偏偏向南慢慢运动。

声势造成之后,到夜间,却又偃旗息鼓,轻装急行军北上,准时进入阵地,投入了战斗,並获得了全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