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忆》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3664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琐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琐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琐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琐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琐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琐忆》教案.docx

《《琐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琐忆》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琐忆》教案.docx

《琐忆》教案

琐忆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主要通过日常的对话与独白来表现人物的由小见大的写人方法。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及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琐而有归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鲁迅先生的七次对话或独白。

2.难点:

鲁迅先生的两句诗对表现鲁迅的性格、组织琐事、结构全文的作用。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睚眦必报:

哪怕是极小的怨恨也一定要报复。

睚眦:

发怒时瞪眼睛,引伸为极小的怨恨。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P19注②

*毁谤:

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

*妄加揣测:

指胡乱地估量推测。

揣:

估量,忖度。

测:

推测,料想

*指桑骂槐:

指着桑树骂槐树。

喻明指骂甲而暗骂乙。

*惴惴不安:

形容因为害怕或担心而不安定的样子。

惴惴:

恐惧、担忧的样子。

*不期而遇:

没有事先约定而出乎意外地碰上。

*消尽散绝:

完全消散了。

*夸夸其谈:

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作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一顿。

*尽心竭力:

投入整个身心,使出全部力量。

*从容不迫:

不慌不忙,非常镇静。

*游刃有余:

P24注①

*满城风雨:

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就到处轰动起来,议论纷纷。

*如坐春风:

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

梦魇:

梦里遇见可怕的事情而惊叫、呻吟。

混淆乾坤:

把男女的界限搞乱了。

乾:

(天)代表男;坤:

(地)代表女。

乾坤是八卦中的两卦。

时弊:

社会上一时较有影响的弊病。

机缘:

机会与缘分。

攀附:

旧时指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升官发财。

大防:

大的明显的界限。

掌故:

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作者简介:

唐弢:

原名唐瑞毅,笔名晦庵、风子等,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鲁迅研究家。

1913年出身于浙江镇海县一个农民的家庭,靠亲友资助求学只念到初二,16岁考入上海邮局任职,后参加工人运动,担任文艺宣传工作,组织读书会,1933年在鲁迅影响下从事散文与杂文创作,1959年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至今。

背景简介:

1、本文写于1961年鲁迅先生八十诞辰,外文出版社主办的英文杂志《中国文学》要作者写篇纪念文章,后写成此文同时发表在《中国文学》9月号和《人民文学》9月号上。

本文引用的两句诗出自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关于本文,作者曾说:

“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中战斗的一面,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但是关于他对同志,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

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对敌人恨,对同志必然是爱。

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

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因此,想从后一方面多说一些,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

解题

文章以“琐忆”为题,“琐”字在这里有两重意思:

一是表明文文章所记,都是一些“小事”;二是表明这类“小事”很多,文章所记的,仅是其中一二。

这标题不仅提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表明了作者的选材意图──以小见大。

这是回忆性纪念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

预习思考题:

1.本文所记的七件事,可以分为几类?

2.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小事组织成一篇文章的?

3.文章的侧重点在哪一方面?

4.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和鲁迅面貌举止的描写。

5.本文怎样做到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琐而有归的?

6.试用两种方法分段。

两种不同的分段思路:

第一种,以鲁迅的诗为纲,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17自然段)鲁迅先生爱护青年,平易近人,体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第二部分(18─28自然段)记述鲁迅先生对敌人的蔑视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风格。

“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

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是决不宽恕,也决不妥协的,也许这就是有些人觉得他不易接近的缘故吧。

”这是一个过渡句群,前一个句子承上,后一个句子启下,还同前文“有人议论”等句相照应。

第二种,按结构分,见后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

小结:

一、语言描写──对话与独白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全文的材料实际上是鲁迅先生的七次谈话(对话与独白)

1.代人挨骂(1─8自然段“对话”)

2.自夸国大(10自然段“独白”)

3.自惭浅薄(10自然段“独白”)

4.替人补靴与进化论(10─17自然段“对话”)

5.攀附阔老(19自然段“独白”)

6.禁止同泳(19自然段“独白”)

7.“官批本”──皇帝免冠(20─27自然段“对话”)

这些事,对于鲁迅只是些零星的细微琐碎的生活小事,所以叫做琐忆。

在课文里鲁迅前四次谈话表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体现了鲁迅对青年的关怀、爱护和帮助;后三次谈话着重表现了“横眉冷对于夫指”的精神,体现了他对敌斗争的坚决,体现了他的战斗风格。

两个侧面合起来表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

从整体看着重表现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

前四次谈话固然是这样,后三次谈话虽然说的是对敌斗争的事,但作者还是强调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教育,使人感受到鲁迅对青年的关心爱护。

这三次对话与独白的描写很有特点:

⑴具体而不空洞──亲身所闻,亲眼所见。

⑵交代介绍与谈话有关的时代背景、事件始末、听者反映,使读者对谈话有更充分此了解。

⑶综合运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段,使人物声态并作,真切如见,更加有立体感。

二、结构特点──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琐而有归

本文标题为《琐忆》,所写的材料也确实很“琐”,一“小”二“多”,又交代了谈话的来龙去脉,又旁及许多事件及典故,全文形虽散而神聚,线似隐而实现,井然有序。

“纲”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它概括了全文的基本内容。

“这是

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作为一个伟大作家全部人格的体现。

”“写照”就形象说,“体现”就精神说。

对这两句诗的阐发,使文章纲举目张,七个材料都紧凑地统一到对鲁迅伟大人格的回忆中去。

“序”也就是在结构上贯穿线索是“近人”(鲁迅究竟是“近人”还是“难以接近”)。

第一段介绍初识前就将这线索点出,作为全文的铺垫。

介绍了初次会晤后,第九段指出鲁迅给人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接上了这根红线,下面着重叙述鲁迅对青年的关怀,是“近人”。

18自然段承上启下,指出有人觉得他“不易接近”,是因为他对敌人决不“宽恕”与“妥协”,进而将文章推进到有关“横眉”的内容,28自然段是全文结尾,没有顺势收在鲁迅对敌人斗争的材料中,而是作者“如坐春风”的抒情,仍归结到对广大青年的爱护与关怀上,贯穿线索仍在起作用。

第二种段落分法,可围绕“近人”这一线索分为四段:

1.“不敢接近鲁迅”(1─8自然段)

2.“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9─17自然段)

3.“有些人觉得他不易接近”(18─27自然段)

4.“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28自然段)

“归”,末尾一段,以一个亲身聆听过鲁迅先生教诲的青年的身份,由衷地抒发了对先生感激之情,情真意切,溢于言表,把文章的格调顺理成章地归结到了“纪念”的旨意上,使文章琐而有归,成为纪念文章的上品。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与鲁迅交往的几件琐事,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永久怀念和感激的心情。

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开头说:

“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这句话中“写照”与“体现”两个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分析:

“写照”就是画像,鲁迅先生给自己画了个像,是指形象而言;‘体现”就是某一事物具体地表现出某一种精神,是就精神而言。

(二)“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分析:

“意料之中”,作者曾写过杂文,都被“叭儿狗”误认为是鲁迅的作品而使鲁迅受到攻击,为此,作者心里深感不安,“想见而又不敢去见”鲁迅。

一次与鲁迅不期而遇时,鲁迅果然说:

“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

”作者认为确实要“挨他几下了”。

“意料之外”,鲁迅不但没有训斥作者,反而与他亲切交谈,笑起来了,与作者原来的想法完全相反。

这段文字恰当地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生动地表现了鲁迅的亲切热情,平易近人,敌人的造谣不驳自败。

(三)作者在谈到自己和鲁迅先生多次交往的过程中描写了鲁迅先生的肖像,即“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这段肖像描写,写出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性格与精神?

分析:

表现出一位坚定、沉着、勇敢、顽强的战士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这段白描式的肖像描写,运用移就和象征手法,借头发的形像,表现鲁迅倔强的性格,不屈的斗争精神,它穿插在写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的章节中,目的是写“平易近人”,却着力写他的“倔强”,这不矛盾吗?

分析:

作者紧接着写道:

“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平易近人”,“能憎,才能爱”就是解答,说明鲁迅先生平易近人,并不是由他个人的性格所决定的,而是由于他是站在培养同反动派进行斗争的青年力量的高度来接近、关怀青年的。

揭示了鲁迅先生“俯首”精神的阶级内涵和时代特点,是鲁迅先生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狮子、猪、羊、小溪、烂泥塘各比喻什么?

引用鲁迅先生这两段话有什么作用?

分析:

狮子喻强大的国家,猪羊喻弱小的国家,小溪喻青年,烂泥塘喻夸夸其谈的学者。

通过比喻,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经济落后的情况下,自夸国大是极其危险的。

青年人单纯、热情,虽阅历浅薄,但积极向上,比夸夸其谈的学者故弄玄虚,借以吓人要好得多。

同时,有力地证明鲁迅先生对青年谈话重在言传身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是一贯的。

(六)本文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和抒情,在记叙中夹入一些称颂鲁迅先生的富有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请找出来,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开头引用两句诗后对两句诗的评价,起到点明题旨的作用;有关鲁迅是否“不易接近”的议论,为写第一次见面作了铺垫;对于鲁迅先生“思想成熟”的抒情性的议论,不仅深化了“平易近人”的内容,而且深入到有关鲁迅思想发展的探索,揭示了他“俯首”精神的阶级内涵和时代特点;第二部分开头的抒情性的议论,把对“横眉冷对”的叙述集中到战斗风格上来,并深化了对“战斗风格”的认识,然后过渡到写鲁迅先生的谈话;最后一自然段的抒情,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激。

热爱、怀念之情。

这些抒情议论,能使主题阐发得更集中,更明确,而且还有利于各部分的衔接和过渡,如果把这些抒情议论抽掉,全文就只剩下几件琐碎的事了。

(七)本文除了第9自然段肖像描写外,还有几处适当地穿插了对鲁迅的外貌和举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

写鲁迅解剖自己思想变化时,穿插了肖像描写:

“鲁迅先生沉默了,眼睛望着远”方。

”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现实的深切忧虑和对青年的深切希望。

写到鲁迅揭露敌人“对外屈服,对内束手”时,穿插了动作描写:

“鲁迅先生站起身,在屋子里踱了几步,转身扶住椅背,立定了。

”逼真地写出了鲁迅在敌人面前的“居高临下”,“从容不迫”,表现了对敌人的极端蔑视。

作者多次描写了鲁迅的外貌和举止,能使读者如见其人,更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

(八)每一次谈话都是谈一些小事,作者怎样以小见大表现深刻的主题,使读者看来觉得亲切、可信。

让我们共同来分析讨论作者是怎样写的。

请同学阅读1~9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不曾和鲁迅相识的时候,对鲁迅的印象怎样?

——认为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不敢去接近他。

(2)后来又为什么想见鲁迅?

这时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因为作者写的文章反动文人认为是鲁迅写的,骂起鲁迅来,作者想当面致歉,但害怕鲁迅责备,心里惴惴不安。

(3)“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这话怎样理解?

“意料之中”指什么?

“意料之外”指什么?

——“意料之中”指作者听了鲁迅说:

“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

”的话之后,认为鲁迅要骂他了,心想果然不出他先前所料。

“意料之外”指后来鲁迅对作者的态度十分亲切,和他原先想的完全不一样。

(4)“半晌疑云”指什么?

——指作者刚见到鲁迅时心中认为会挨骂的疑虑。

(5)文章写作者见鲁迅之前为什么作了那么多交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些交代的文字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交代了事情的背景:

为了进行斗争,鲁迅“不断更换笔名”,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攻击鲁迅。

这样才能使人明白为什么会产生作者写文章鲁迅挨骂的事。

另一方面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用作者对鲁迅的误解(先是不敢接近,后来想见又惴喘不安,见面之后还暗暗想:

“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反衬鲁迅的平易近人,使文章跌宕多姿。

(6)第9段议论的要点是什么?

这样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一段里的议论有两个要点。

一是引用“能增,才能爱”这句话,以阶级分析的观点深刻分析了鲁迅对自己战友的平易近人的态度产生了他对敌人的恨,使读者更深刻理解这是鲁迅爱憎分明的伟大人格的体现。

一是把鲁迅和许多伟大人物类比,用发展的观点指出鲁迅平易近人是他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

正因为鲁迅思想成熟,才能在处事待人上这样平易近人,才能“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样的议论帮助读者更深刻理解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不是一般的态度,而是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有助于对后边几次谈话的理解。

(九)提问:

在记述鲁迅第二、三次谈话之前,作者有一段议论,它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对理解这两次谈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段议论指出鲁迅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的态度是亲切的,热情的,平等待人的,这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另一方面的具体表现。

这一段议论还指出鲁迅教育青年的方式是“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帮助读者理解以后几次谈话的特点。

(十)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三次谈话的内容,然后提问:

这两次谈话用什么方式教育青年,体现鲁迅思想的什么特点?

明确:

用有趣的比喻,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成熟、深刻,说明问题的深入浅出。

看问题不单只看现象,还看到本质(对夸耀“地大物博”的分析);不光看表面,还要看实质(对“自惭浅薄”的青年的鼓励)。

(十一)我们分析一下鲁迅第四次谈话,先理解两个问题:

1.“进化论牵制过我”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片面理解进化论,认为青年一定比老年进步,后一代一定比前一代进步。

不问青年表现怎样都为他服务,做了像为青年补靴这一类事情。

2.“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易,这是后来的事”这句话怎么理解?

(指青年也有倒退落后的不进步的。

老师可进一步明确:

鲁迅的思想经历了由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变化过程,所以后期他能用阶级观点、辩证观点来看问题。

(十二)老师启发:

18段以后这一部分是用鲁迅的三次谈话表现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的精神的。

我们先分析一下18段中的议论,看看作者怎样分析鲁迅这一精神的。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一段议论的要点。

同学讨论后老师明确:

作者先指出“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精神的含义是:

对待敌人,对待已完全站在敌对阶级立场上的青年,是决不宽恕,也决不妥协的,接着从三方面加以阐发:

(1)指出“横眉冷对”是鲁迅斗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立场的概括,也就是从本质上肯定了鲁迅对敌人无情的斗争精神和坚定的立场。

(2)概括了鲁迅的战斗风格:

讽刺(显示威力)、幽默(闪烁着智慧)、深刻(独抒新见,入木三分)。

这体现在杂文和谈话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的谈话。

(3)分析了鲁迅的战斗风格形成的原因。

由于思想的成熟,鲁迅在对敌斗争中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由此形成了他的战斗风格的特点。

老师小结:

作者对鲁迅的战斗精神和战斗风格的分析,使我们能更深刻理解鲁迅,能更透彻理解下边几次谈话的精神。

这一段的议论和第9段关于平易近人的分析,第10段关于亲切、热情、平等待人的态度的概括,关于“用自己的行动。

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启发青年人的介绍,把鲁迅在多次生动、形象的谈话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作了理论的升华,使读者更全面、更深刻、更概括地认识鲁迅的伟大,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

(十三)请同学朗读鲁迅第五、六次谈话内容。

然后大家分析这两次谈话各体现了鲁迅怎样的战斗风格。

明确:

“攀附阔佬”的故事体现了讽刺的风格。

反驳禁止男女同泳体现了幽默的风格。

(十四)老师启发:

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鲁迅思想的威力来自什么,用什么方法驳斥敌论:

1、国民党政权依赖美国结果被人家扔弃,却还在大吹大擂宣传,鲁迅讲攀附阔佬的故事是运用什么方法揭露其丑态?

我们试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丑态。

明确:

国民党的做法就和要饭的一样——恬不知耻。

鲁迅在这里是运用了类比法,这一类比实在生动、形象,把国民党政府堂堂正正的画皮剥开来,还他一个“要饭的”可鄙面目,讽刺得实在深刻。

2、鲁迅用什么方法驳斥反对男女同泳的谬论?

我们试简练概括这种人的表现。

明确:

鲁迅运用的是引申法(归谬法)。

从这种做法引申出荒谬的结论——人人“一律戴上防毒面具”使人看出这些假道学者的迂腐,说得实在幽默不过。

(十五)分析鲁迅的第七次谈话。

先听录音然后回答问题。

1.这次谈话体现了鲁迅怎样的战斗风格?

明确:

体现了观察、分析问题的深刻、入木三分。

2.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这次谈话鲁迅从哪些方面来揭露、批判国民党的检查官的倒行逆施,从中体会他观察、分析问题的深刻。

明确:

鲁迅首先指出这种做法是一种“骗子的行当”,揭穿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手法。

其次指出他们是吃了“讹首”的肉,不得不如此,暗示这是国民党收买的御用文人有意颠倒是非。

最后深刻地揭露国民党这种做法的卑怯心理和垂死挣扎的本质。

鲁迅这样的批判使人看到他在对敌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居高临下、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洞若观火的犀利眼光。

他提出“官批集”的建议,虽是带点戏谑的话,但却可看出他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心和乐观精神。

(十六)提示:

我们分析一下最后一段的抒情,思考几个问题:

1.听了鲁迅的谈话,作者什么感受,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加以分析。

(头脑清醒,精神百倍,心情舒畅,真有“如坐春风”的感觉,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到:

作者是分明感到看问题更清楚了,精神更振奋了,斗争的信心更足了。

2.作者从鲁迅的谈话中得到什么?

(得到了勇气和力量,产生了热爱生活、热爱正义和真理的思想感情。

3、结尾和开头怎样照应,在表现主题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开头的议论是理性的概括,结尾的抒情是真实感情的流露。

二者的结合使读者既认识到鲁迅精神、人格的伟大,又感受到他的作风,他的教诲的亲切和平易近人;二者的照应体现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使琐碎的、短短的几次谈话形成了一种力量,一股感情,使人永远地怀念、崇敬伟大的战士——鲁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