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测量方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3510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齿轮测量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齿轮测量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齿轮测量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齿轮测量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齿轮测量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齿轮测量方法.docx

《齿轮测量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齿轮测量方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齿轮测量方法.docx

齿轮测量方法

实验七齿轮测量

实验7—1齿轮齿单个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总偏差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熟悉测量齿轮单个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总偏差的方法。

加深理解单个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总偏差的定义。

二、实验内容

1.用周节仪或万能测齿仪测量圆柱齿轮齿距相对偏差。

2.用列表计算法或作图法求解齿距累积总偏差。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单个齿距偏差

是指在分度圆上,实际齿距与公称齿距之差(用相对法测量时,公称齿距是指所有实际齿距的平均值)。

齿距累积总偏差Fp是指在分度圆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面间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之差的最大绝对值,即最大齿距累积偏差(

)与最小齿距累积偏差(

)之代数差。

在实际测量中,通常采用某一齿距作为基准齿距,测量其余的齿距对基准齿距的偏差。

然后,通过数据处理来求解单个齿距偏差

和齿距累积总偏差

,测量应在齿高中部同一圆周上进行,这就要求保证测量基准的精度。

而齿轮的测量基准可选用齿轮的内孔、齿顶圆和齿根圆。

为了使测量基准与装配基准一致,以内孔定位最好。

用齿顶圆定位时,必须控制齿顶圆对内孔的轴线的径向跳动。

在生产中,根据所用量具的结构来确定测量基准。

用相对法测量齿距相对偏差的仪器有周节仪和万能测齿仪。

1.用手持式周节仪测量

图1为手持式周节仪的外形图,它以齿顶圆作为测量基准,指示表的分度值为0.005mm,测量范围为模数3—15mm。

周节仪有4、5和8三个定位脚,用以支承仪器。

测量时,调整定位脚的相对位置,使测量头2和3在分度圆附近与齿面接触。

固定测量头2按被测齿轮模数来调整位置,活动测量头3则与指示表7相连。

测量前,将两个定位脚4、5前端的定位爪紧靠齿轮端面,并使它们与齿顶圆接触,再用螺钉6紧固。

然后将辅助定位脚8也与齿顶圆接触,同样用螺钉固紧。

以被测齿轮的任一齿距作为基准齿距,调整指示表7的零位,并且把指针压缩1—2圈。

然后,逐齿测量其余的齿距,指示表读数即为这些齿距与基准齿距之差,将测得的数据记入表中。

2.用万能测齿仪测量

万能测齿仪是应用比较广泛的齿轮测量仪器,除测量圆柱齿轮的齿距、基节、齿圈径向跳动和齿厚外,还可以测量圆锥齿轮和蜗轮。

其测量基准是齿轮的内孔。

 

图1图2

图2为万能测齿仪外形图。

仪器的弧形支架7可绕基座1的垂直轴心线旋转,安装被测齿轮心轴的顶尖装在弧形架上,支架2可以在水平面内作纵向和横向移动,工作台装在支架2上,工作台上装有能够作径向移动的滑板4,借锁紧装置3可将滑板4固定在任意位置上,当松开锁紧装置3,靠弹簧的作用,滑板4能匀速地移到测量位置,这样就能进行逐齿测量。

测量装置5上有指示表6,其分度值为0.001mm。

用这种仪器测量齿轮齿距时,其测量力是靠装在齿轮心轴上的重锤来保证(图3)。

测量前,将齿轮安装在两顶尖之间,调整测量装

置5,使球形测量爪位于齿轮分度圆附近,并与相邻

两个同侧齿面接触。

选定任一齿距作为基准齿距,将

指示表6调零。

然后逐齿测量其余齿距对基准齿距

之差。

四、测量步骤

1.用手持式周节仪测量的步骤(参看图1)

(1)调整测量爪的位置

将固定测量爪2按被测齿轮模数调整到模数

标尺的相应刻线上,然后用螺钉9固紧。

图3

(2)调整定位脚的相对位置

调整定位脚4和5的位置,使测量爪2和3在齿轮分度圆附近与两相邻同侧齿面接触,并使两接触点分别与两齿顶距离接近相等,然后用螺钉6固紧。

最后调整辅助定位脚8,并用螺钉固紧。

(3)调节指示表零位

以任一齿距作为基准齿距(注上标记),将指示表7对准零位,然后将仪器测量爪稍微移开轮齿,再重新使它们接触,以检查指示表示值的稳定性。

这样重复三次,待指示表稳定后,再调节指示表7对准零位。

(4)逐齿测量各齿距的相对偏差,并将测量结果计入表中。

(5)处理测量数据

齿距累积误差可以用计算法或作图法求解。

下面以实例说明,

1)用计算法处理测量数据

为计算方便,可以列成表格形式(表1)。

将测得的单个齿距相对偏差(

),记入表中第二行。

根据测得的

,逐齿累积,计算出相对齿距累积偏差(

),记入第三行。

计算基准齿距对公称齿距的偏差,因为第一个齿距是任意选定的,假设它对公称齿距的偏差为K,以后每测一齿都引入了该偏差K,K的值为各个齿距相对偏差的平均值,按下式计算:

K=

/Z=

=0.5(μm)

式中Z—齿轮的齿数。

按齿轮序号计算K的累加值nK,计入表中第四行。

由第三行减去第四行,求得各齿的绝对齿距累积偏差(

),计入第五行。

按下式计算:

-nK

第五行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为被测齿轮的齿距累积总偏差

,即

=+3―(―8.5)=11.5(μm)

从GB/T10095.1-2001查出齿距累积总公差Fp,判断被测齿轮的适用性。

表1(μm)

齿序

单个齿距

相对偏差

相对齿距

累积偏差

齿序与平均

值的乘积

绝对齿距

累积偏差

-nK

1

0

0

1×0.5=0.5

-0.5

2

-1

-1

2×0.5=1

-2

3

-2

-3

3×0.5=1.5

-4.5

4

-1

-4

4×0.5=2.

-6

5

+2

-6

5×0.5=2.5

-8.5

6

+3

-3

6×0.5=3

-6

7

+2

-1

7×0.5=3.5

-4.5

8

+3

+2

8×0.5=4

-2

9

+2

+4

9×0.5=4.5

-0.5

10

+4

+8

10×0.5=5

+3

11

-1

+7

11×0.5=5.5

+1.5

12

-1

+6

12×0.5=6

0

各齿距相对偏差分别减去K值,其中最大的绝对值,即为被测齿轮的单个齿距偏差(

2)用作图法处理测量数据:

以横坐标代表齿序,纵坐标代表上例第三行内的相对齿距累积误差,绘出如图4所示的折线。

连接折线首末两点的直线作为相对齿距累积误差的坐标线。

然后,从折线的最高点与最低点分别作平行与上述坐标线的直线。

这两条平行直线间在纵坐标上的距离即为齿距累积总偏差

1.用万能测齿仪测量的步骤

(1)擦净被测齿轮,然后把它安装在仪器的两顶尖上。

(2)调整仪器,使测量装置上两个测量爪进入齿间,在分度圆附近与相邻两个同侧齿面接触。

(3)在齿轮心轴上挂上重锤,使轮齿图4

紧靠在定位爪上。

(4)测量时先以任一齿距为基准齿距,调整指示表的零位。

然后将测量爪反复退出与进入被测齿面,以检查指示表示值的稳定性。

(5)退出测量爪,将齿轮转动一齿,使两个测量爪与另一对齿面接触,逐齿测量各齿距,从指示表读出单个齿距相对偏差(

)。

(6)处理测量数据(同前述方法)。

(7)从GB/T10095.1-2001查出齿轮齿距累积总公差Fp,判断被测齿轮的适用性。

思考题

1.用周节仪和万能测齿仪测量齿轮齿距时,各选用齿轮的什么表面作为测量基准?

哪一种较好?

2.测量齿距累积总偏差Fp与单个齿距偏差

的目的是什么?

3.若因检验条件的限制,不能测量齿距累积总偏差Fp,可测量哪些项目来代替?

实验7—2齿轮齿圈径向跳动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测量齿轮径向跳动的方法。

2.加深理解齿轮径向跳动的定义。

二、实验内容

用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测量齿轮齿圈径向跳动。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齿轮径向跳动Fr为计量器测头(圆形、圆柱形等)相继置于每个齿槽内时,从它到齿轮轴线的最大和最小径向距离之差。

检查中,测头在齿高中部附近与左右齿面接触。

(见图1)。

齿圈径向跳动误差可用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万能测齿仪或普通的偏摆检查仪等仪器测量。

本实验采用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来测量,(图2)为该仪器的外形图。

它主要由底座1、滑板2、顶尖6、调节螺母7、回转盘8和指示表10等组成,指示表的分度值为0.001mm。

该仪器可测量模数为0.3—5mm的齿轮。

为了测量各种不同模数的齿轮,仪器备有不同直径的球形测量头。

按机标JB179—81规定,测量齿圈径向跳动误差应在分度圆附近与齿面接触,故测量球或柱的直径d应按下述尺寸制造或选取。

d=1.68m

式中m—齿轮模数(mm)。

此外,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还备有内接触杠杆和外接触杠杆。

前者成直线形,用于测量内齿轮的齿圈径向跳动和孔的径向跳动;后者成直角三角形,用于测量圆锥齿轮的齿圈径向跳动和端面圆跳动。

本实验测量圆柱齿轮的齿圈径向跳动。

测量时,将需要的球形测量头装

入指示表测量杆的下端进行测量。

图1图2

四、测量步骤

1.根据被测齿轮的模数,选择合适的球形测量头装入指示表10测量杆的下端(图2)。

2.将被测齿轮和心轴装在仪器的两顶尖上,拧紧固紧螺钉4和5。

3.旋转手柄3,调整滑板2位置,使指示表测量头位于齿宽的中部。

借升降调节螺母7和提升手把9,使测量头位于齿槽内。

调整指示表10的零位,并使其指针压缩1—2圈。

4.每测一齿,须抬起提升手把9,使指示表的测量头离开齿面。

逐齿测量一圈,并记录指示表的读数。

5.处理测量数据,从GB/T10095.2-2001查出齿轮径向跳动公差Fr,判断被测齿轮的适用性。

思考题

1.齿轮径向跳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它对齿轮传动有什么影响?

2.为什么测量齿轮径向跳动时,要根据齿轮的模数不同,选用不同直径的球形测头?

实验7—3齿轮齿厚偏差测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齿轮齿厚的方法。

2.加深理解齿轮齿厚偏差的定义。

二、实验内容

用齿轮游标尺测量齿轮的齿厚偏差。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齿厚偏差△Es是指在分度圆柱面上,法向齿厚的实际值与公称值之差。

图1为测量齿厚偏差的齿轮游标尺。

它是由两套相互垂直的游标尺组成。

垂直游标尺用于控制测量部位(分度圆至齿顶圆)的弦齿高hf,水平游标尺用于测量所测部位(分度圆)的弦齿厚

齿轮游标尺的分度值为0.02mm,其原理和读数方法与普通游标尺相同。

图1图2

用齿轮游标尺测量齿厚偏差,是以齿顶圆为基础。

当齿顶圆直径为公称值时,直齿圆柱齿轮分度圆处的弦齿高

和弦齿厚

由图2可得:

=Z

式中m——齿轮模数(mm);

Z——齿轮齿数。

当齿轮为变位齿轮且齿顶圆直径有误差时,分度圆处的弦齿高

和弦齿厚

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移距系数;

——齿形角;

——齿顶圆半径的公称值;

——齿顶圆半径的实际值。

四、测量步骤

1.用外径千分尺测量齿顶圆的实际直径。

2.计算分度圆处弦齿高

和弦齿厚

(可从表1查出)。

3.按

值调整齿轮游标尺的垂直游标尺。

4.将齿轮游标尺置于被测齿轮上,使垂直游标尺的高度尺与齿顶相接触。

然后,移动水平游标尺的卡脚,使卡脚靠紧齿廓。

从水平游标尺上读出弦齿厚的实际尺寸(用透光法判断接触情况)。

5.分别在圆周上间隔相同的几个轮齿上进行测量。

6.按齿轮图样标注的技术要求,确定齿厚上偏差Esns和下偏差Esni,判断被测齿厚的适用性。

思考题

1.测量齿轮齿厚偏差的目的是什么?

2.齿厚极限偏差(Esns、Esni)和公法线长度极限偏差(Ebns、Ebni)有何关系?

3.齿厚的测量精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表1

=1时分度圆弦齿高和弦齿厚的数值

Z

Zsin

1+

(1-cos

Z

Zsin

1+

(1-cos

Z

Zsin

1+

(1-cos

11

1.5655

1.0560

29

1.5700

1.0213

47

1.5705

1.0131

12

1.5663

1.0513

30

1.5701

1.0205

48

1.5705

1.0128

13

1.5669

1.0474

31

1.5701

1.0199

49

1.5705

1.0126

14

1.5673

1.0440

32

1.5702

1.0193

50

1.5705

1.0124

15

1.5679

1.0411

33

1.5702

1.0187

51

1.5705

1.0121

16

1.5683

1.0385

34

1.5702

1.0181

52

1.5706

1.0119

17

1.5686

1.0363

35

1.5703

1.0176

53

1.5706

1.0116

18

1.5688

1.0342

36

1.5703

1.0171

54

1.5706

1.0114

19

1.5690

1.0324

37

1.5703

1.0167

55

1.5706

1.0112

20

1.5692

1.0308

38

1.5703

1.0162

56

1.5706

1.0110

21

1.5693

1.0294

39

1.5704

1.0158

57

1.5706

1.0108

22

1.5694

1.0280

40

1.5704

1.0154

58

1.5706

1.0106

23

1.5695

1.0268

41

1.5704

1.0150

59

1.5706

1.0104

24

1.5696

1.0257

42

1.5704

1.0146

60

1.5706

1.0103

25

1.5697

1.0247

43

1.5705

1.0143

61

1.5706

1.0101

26

1.5698

1.0237

44

1.5705

1.0140

62

1.5706

1.0100

27

1.5698

1.0228

45

1.5705

1.0137

63

1.5706

1.0098

28

1.5699

1.0220

46

1.5705

1.0134

64

1.5706

1.0096

注:

对于其它模数的齿轮,则将表中的数值乘以模数。

 

实验7—4齿轮公法线长度偏差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方法。

2.加深理解齿轮公法线长度偏差的定义。

二、实验内容

用公法线指示卡规测量齿轮公法线长度偏差。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公法线长度偏差

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公法线实际长度的平均值与公称值之差。

公法线长度可用公法线指示卡规(图1)、公法线千分尺(图2)或万能测齿仪(图3和实验7—1的图2)测量。

公法线指示卡规适用于测量6—7级精度的齿轮。

其结构如图1所示。

在卡规的圆管1上装有切口套筒2,靠自身的弹力夹紧。

用板手9(可从圆管尾部取下)上的凸头插入切口套筒的空槽后再转90°,就可使切口套筒移动,以便按公法线长度的公称值(量块组合)调整固定卡脚3到活动卡脚6之间的距离。

然后调整指示表8的零位。

活动卡脚6是通过杠杆7与指示表8的测头相连的。

测量齿轮时,公法线长度的偏差可从指示表(分度值为0.005mm)读出。

图1

图2图3

四、测量步骤

1.按下式计算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

式中

——被测齿轮的模数(

);

——齿形角;

Z——被测齿轮齿数;

n——跨齿数(

,取整数)。

=200,变位系数ξ=0时,则

和n值也可以从表1查出。

2.按公法线长度的公称尺寸组合量块。

3.用组合好的量块组调节固定卡脚3与活动卡脚6之间的距离,使指示表8的指针压缩一圈后再对零。

然后压紧按钮10,使活动卡脚退开,取下量块组。

4.在公法线卡规的两个卡脚中卡入齿轮,沿齿圈的不同方位测量4—5个以上的值(最好测量全齿圈值)。

测量时应轻轻摆动卡规,按指针移动的转折点(最小值)进行读数。

读数的值就是公法线长度偏差。

5.将所有的读数值平均,它们的平均值即为公法线长度偏差Ew。

按齿轮图样标注的技术要求,确定公法线长度上偏差Ebns、和下偏差Ebni,并判断被测齿轮的适用性。

思考题

1.测量公法线长度是否需要先用量块组将公法线卡规的指示表调整零位。

2.测量公法线长度偏差,取平均值的原因何在?

表1

=1、

的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公法线长度

齿轮齿数

Z

跨齿数

n

公法线

公称长度

W

齿轮齿数

Z

跨齿数

n

公法线

公称长度

W

齿轮齿数

Z

跨齿数

n

公法线

公称长度

W

15

2

4.6383

27

4

10.7106

39

5

13.8308

16

2

6523

28

4

7246

40

5

8448

17

2

4.6663

29

4

7386

41

5

8588

18

3

7.6324

30

4

7526

42

5

8728

19

3

6464

31

4

7666

43

5

8868

20

3

6604

32

4

7806

44

5

13.9008

21

3

6744

33

4

7946

45

6

16.8670

22

3

6884

34

4

8086

46

6

8881

23

3

7024

35

4

10.8226

47

6

8950

24

3

7165

36

5

13.7888

48

6

9090

25

3

7305

37

5

8028

49

6

9230

26

3

7.7445

38

5

8168

50

6

16.9370

注:

对于其它模数的齿轮,则将表中的数值乘以模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