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3505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docx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docx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一是影响经济增长。

 

首先,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潜在经济增长率

 

面临下行的压力。

 

人口红利形成的劳动力成本低这一比较优势下降乃至消失,

 

将明显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利润。

,我国15-59岁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值的减少。

按照目前的趋势预测,到,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由

9.4亿缩

减到7.1亿。

 

其次,老龄化使人口结构老化,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因而呈现

 

先增后降的倒U型,由于退休金的替代率下降速度更快,最终

 

导致全社会储蓄率下降,影响社会资本的形成,也会使消费能力

 

下降,导致需求不足。

 

此外,政府财政面临收入减缓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双重挤压,将严重制约政府的直接投资和间接引导投资的能力。

 

二是影响结构调整。

 

完成压缩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促进

 

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都需要调整劳动力的结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企业更倾向于向年轻员工投资、对年轻人进行培训,老龄化

 

从而影响企业对人力资本提升意愿降低,将使劳动力结构老化,产业转型升级。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个体的生产率呈现先增后降的发展态势,一般是在40岁达到顶峰,此后明显下降。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位数将快速上升,到45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四分之一,劳动力整体老化。

 

三是影响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

 

从经济增长理论来看,在生产函数决定产出的几个变量中,

 

资本和劳动力都难以像以往那样快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也步入

 

下降通道,剩下的只能从全要素生产率上做文章,特别是在创新

 

上做文章。

 

从供给侧看,经济增长研究显示,人口劳动力老化影响社会活力,明显弱化全社会创新创造能力。

 

从需求侧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而人口

 

老龄化可能不利于消费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老龄越大,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就差一些,意愿不是那么强了。

 

四是带来更多的挑战。

 

首先老年人口增加将使政府保基本的压力很大,公共财政在基本养老金、退休金、保险费补贴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增加。

 

据测算,到期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的

 

比例可能会接近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

GDP施方面的费用占.

 

其次,人口老龄化改变家庭结构和规模,抚养比上升,削弱

 

家庭的养老功能,导致家庭养老的风险增加,家庭的代际矛盾显现化。

 

从全社会的角度分析,如果生育政策不变,未来我国的劳动

 

人口和老年人口之比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7:

1发展到本世纪

 

中叶不足1.5:

1的局面。

 

社会抚养结构的变化将深刻改变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格局,容易诱发代际利益分配的矛盾。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规模大,将是较早面临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从国情看,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空间大,老龄金融、老龄用品、老龄服务、老龄房地产等均待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产业大多处于初期,亟待开发并规范。

 

预计“十三五”后,中国将迎来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增长的高峰,也将迎来老龄产业发展的高峰。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老龄金融往往具有后发优势,它将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老龄金融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推动投资公司、保险机构等规模扩张,股权投资和IPO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推动国民储蓄向社会投资转变,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

 

将随之变化。

 

三是有助银行业务由传统商行业务向投行、保险等综合化方

 

向转型。

 

就商业银行而言,在支持老龄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养老金

 

融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养老金业务快速扩张、个人客户资产配置

 

形式更为多样化、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使商业银行投资渠道更为多

 

元化等主要机遇。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各地养老服务条例的制定源于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

 

据统计,截至年底,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897万多人,约占总人口的18.63%。

 

预计到,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18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4%。

 

高龄、失智失能、空巢老人逐年增多,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

 

益突出。

 

北京比全国提前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

 

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已超过300万人,同时增速惊人,以每天400人、每年15万人左右的规模和年均6%的速度增长,预计将超过400万人。

 

而社会转型带来的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加,也导致家

 

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老人约占老年人口的一半。

 

目前,北京市90%的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6%的老年人在社。

 

4%区养老,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的只有.

 

前两者合称为“居家养老”,高达96%,他们的生活亟须一个

 

完善的社会服务系统来支持。

 

四川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1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

 

的1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4个百分点。

 

在四川省两会上,四川农工党省委的集体提案《推进中医药

 

医疗保健服务与我省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建议》中说,四川省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居全国第2位,但养老社区化跟不上人口社区化。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上海市两会讨论中,代表们普遍关注将来养老“阿姨”从哪里来的问题。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沈晓初说,上海目前的老年护理服务、老年医疗服务方面的人员增长,远远跟不上上海老龄化发展的水平,“我们正想办法跟市教委合作,加强培训,增加上海的老年护理和老年医疗技术人员”。

 

然而记者注意到,“为老人服务”早已被“阿姨”们列为“吃力不讨好”事项中的头一项。

 

据云家政平台对北、上、广、深35万名”阿姨”的调查显示,老人看护的价格,在月嫂、育儿嫂、普通家政员、钟点工中是最低的,4个地市的平均价格仅为3000元左右,月嫂和育儿嫂的价格则早已突破5000元和1万元大关。

 

雇主们在老人看护方面愿意付出的金钱较少,要求却很多,

 

有护理经验、懂基本医疗常识”阿姨“他们大多希望看护老人的.

 

等。

 

云家政副总经理孙黎预测,老人看护服务未来将出现极大的缺口,“至于怎么弥补,还不知道。

 

目前来看,光加钱可能还不行”。

 

上海伙伴聚家养老服务社总经理杨磊已经感受到养老“阿姨”不足带来的麻烦。

 

她的服务社承接了上海10个街道老人日间托管中心的服务管理工作,人员紧缺是她目前面临的难题之一。

 

一个持有“护工”证书、表现很好的年轻女孩儿,工作不到半年就向她递交了辞呈,“不是薪水问题,是家长觉得不吉利,死活不让再干了”。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静安寺街道老年协会秘书长柏万青注

 

意到,上海总共有六七百个养老院,但真正能进医保报销的只有

 

88家,“我有一个问题,一旦未来医养结合得很好,全部能进医保了。

 

那么多养老院,医生哪里来?

护工哪里来?

”人口老龄化及

老龄产业是怎么回事1.人口老龄化的判断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

 

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出生率下

 

降、预期寿命延长等原因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的

 

特定社会发展过程。

 

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5,或者10%口的比重超过.

 

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

 

逐渐改变,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世界各国平均生育率从

 

1950-1955年之间的4.95,下降到之间的2.52。

 

与此同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世界人口的死亡率不

 

断下降,平均寿命不断提高,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

 

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

 

2.老龄产业的特征老龄产业是面向全体公民老年期提供产品

 

和服务的各相关产业部门组成的业态总称。

 

基于公民老年期需求的多元性、多层次性,生产提供各类老龄金融、老龄用品、老龄服务和老龄房地产产品及服务的产业链条。

 

主要包括四大板块,即老龄金融业、老龄用品业、老龄服务业和老龄房地产业(见表1)。

 

其中,老龄用品业、老龄服务业和老龄房地产业主要面向进

 

入老年期的人群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而老龄金融业除了面向进入老年期的人群提供相应金融服务外,还包括面向年轻人群提供老年金融准备的相应服务。

 

老龄产业有如下特征:

第一,老龄产业是适应老龄社会需求的新型产业。

 

在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条件下,年轻人必须为自己的晚年做好

 

充分准备,同时规模日益膨胀并可能占据总人口1/3的老年人口将带来巨大产业发展需求。

 

这两方面将重塑传统产业结构,形成服务于巨大目标人群的产品市场、服务市场和企业群体,形成老龄金融日益成熟、老龄服务随身相伴、老龄用品极其丰富、老龄房地产规模化运作,不同区域老龄产业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整个产业体系需要作出战略性调整,以满足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庞大产业需求。

 

第二,老龄产业是横跨第一、二、三次产业的综合性产业。

从产业体系来看,老龄产业十分庞杂,低技术与高技术相结合,资本密集度有高有低,劳动密集度也有较大差异,资产形态

 

和资本形态兼而有之,综合性特征十分明显。

 

老龄产业所包含的经济实体有的属于第一产业,如为老人提

 

供农业副食的企业;有的隶属第二产业,如为老人生产日用品的

 

企业;有的归属第三产业,如老人保健中心等。

 

由于其综合性和高关联度,老龄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既有依赖性又有渗透性。

 

第三,老龄产业将成为老龄社会的支柱性产业。

 

未来经济是老龄经济,在此背景下,老龄产业不仅是人口老

 

龄化催生的新型产业,而且是未来老龄社会条件下的支柱性产业。

老龄社会所带来的刚性消费即海量老年人口,决定了老龄产

 

业具有良好的长期发展预期,可容纳的就业总量也日益可观。

 

尤其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龄产业市场,大力开发老龄

 

产业对社会的整体产业发展乃至对宏观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不可限量。

 

第四,老龄产业是老龄社会条件下的战略性产业。

 

在全球老龄化的背景下,提供低成本和高技术的老龄用品和

 

老龄服务将是全球产业体系调整的重要战略制高点。

 

老龄产业发展将需要生物、医学、智能、信息等高端技术支

 

持。

 

同时,现代经济是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老龄金融的发展将关

 

系到一国能否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因而

 

发展老龄产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国老龄产业的现状与趋势1.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

 

度高、规模大,后将进入稳定的高龄社会首先,中国已于进入老

 

龄社会,成为较早面临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到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为

 

0.88亿人,占总人口的7%,正式步入老龄社会。

 

截至,中国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的数量已达1.32亿人,占

 

总人口的比重达到9.7%。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低于

 

5%。

 

,少子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在发展中国家处于较低水平(

 

其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明显的“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特征。

 

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

 

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现代化。

 

另外,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递度

 

推进特征,以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

 

迟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宁夏()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

 

以及由于仍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农村“空巢”现象严重,农村

 

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老龄化水平,城乡倒置显著。

 

第三,中国人口老龄化仍将快速推进,并逐步进入重度老龄

 

化阶段。

 

据中国老龄委预测,到,中国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将达

 

到2.48亿左右,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

 

到,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人口规模将稳定在

3-4

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

31%左右,

 

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

25-30%。

 

2.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空间较大,但目前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亟待开发并规范

(1)老龄金融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老龄

 

金融产品类型较少、选择单一,也没有很好地依据老年人的心理

 

和生理方面的需求来设计。

 

一是中国仍有80%的老年人选择储蓄养老。

 

二是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缺陷,企业年金未成规模、职业年金尚待推开、补充保险占比太小,主要依靠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

 

此外,养老资产证券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养老基金运作实体受到国家政策严格管制。

 

三是养老信托业务亟待创新。

 

信托的功能在于管理资产并努力保值增值,而且信托有明确

 

的收益人保护机制、税收优惠和破产隔离制度,这些产品特性都与养老需求十分吻合。

 

目前国外养老信托的种类较多,如养老金信托、遗产信托、财产传承转移信托服务模式等。

 

而国内目前除了有少数企业年金信托外,大部分还是采用银

 

行与信托合作的方式推出养老理财产品,产品类型以养老金信托

 

为主。

 

(2)老龄用品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龄用品市场。

 

一是老龄医疗保健用品(包括保健品、康复辅具、医疗器械)市场需求迅速增加。

 

二是老龄生活用品(包括食品、服饰用品、家居用品等)供给不断扩大。

 

但由于其分散在若干行业中,目前尚没有完备的统计数据。

 

三是老龄文化休闲用品(包括文化体育用品、休闲娱乐用品

 

等)正成为新的热点。

 

总体来看,中国老龄用品业将进入细分产品、深耕市场的阶段。

 

随着老龄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消费观念也将不断

 

改变,对各类老龄用品的需求也将逐步释放,并对诸如移位设备、智能服装、GPS鞋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需求明显增加。

 

(3)老龄服务目前,生活照料(餐桌和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护理和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需求旺盛、市场发展空间较大的几个领域。

 

一是老年生产照料服务需求强烈,特别是空巢老年人的需求更为强烈。

 

二是医疗康复护理服务需求普遍。

 

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医疗护理、体检、护理型康复服务机构等方面。

 

截至底,中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床位数493.7万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约占72%。

 

三是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老年人经济保障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对老年

 

旅游的需求旺盛,约70%的老人有退休后旅游的倾向,老年人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空间巨大。

 

(4)老龄房地产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老龄房地产市场,并成为众多资本争夺的热点。

 

目前,国内大型房地产商万科、绿城、保利、绿地、华润、

 

首创置地、复地等均有所介入。

 

同时,老龄房地产开发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周期长、投

 

资收益稳定的特点恰好符合保险企业资金实力雄厚、追求长期稳

 

定收益的要求,目前已有泰康人寿、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

 

人保等保险企业进入老龄房地产业。

 

此外,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养老服务集团、房地产投资基金等

 

投资主体,国内一些大型央企和政策性银行,还有一些做养生、

 

健康管理等高级服务的专业公司,也开始跨界做一些养老地产项

 

目。

 

3.中国老龄产业发展前景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到,

 

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

 

右。

 

平均来看,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年均增长3万亿元

 

左右。

 

在当前短期内(),中国老年人群体消费总量与GDP的比率

 

约在6%-9%的范围内。

 

预计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十三五”之后将开始迎

 

来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增长的高峰。

 

到,中国老年人群体消费总量占GDP的比例可上升到

 

9%-13%,到该比例可上升到15%-23%。

 

以上。

30%的GDP到,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总量将达到届时

 

发达国家发展老龄金融的做法与启示1.美国的情况从美国养老金融体系的发展来看,养老金发展将居民储蓄中用于养老的长期储蓄资产从银行体系分离出来,不仅推动了国民储蓄向社会投资的转变,还进一步细分了金融市场,提高了资本市场在金融结构中的比重,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随之变化(美国家庭养老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从1980年的15%持续上升至的36%)。

 

根据1985-的数据,从美国养老基金占GDP的比重、银行资产占整体金融资产的比重,以及银行资产与股票市场总市值的比重来看,它们都是显著负相关的。

 

这表明随着美国养老基金规模越大,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越下降,推动金融结构逐步从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2.德国的情况从德国养老金融体系的发展来看,人口老龄化

 

提升了德国居民对保险产品和养老基金的需求,使客户在银行的储蓄相对出现下降,进而使银行体系的融资来源发生变化,由此推动银行进行兼并整合,业务实现转型并迈向国际化。

 

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德国银行体系的内部结构和业务模式出现以下转变:

一是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内部进行合并整合,以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德国合作银行数量从和50年国债)和通胀指数挂钩国债的最主要需求者。

 

除了推动资本市场“量的扩张”,养老基金还助推资本市场发对更加完善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质的改变“生

 

进效应,包括更好的会计、审计、经纪和信息披露等机制。

 

4.日本的情况从日本的养老金融体系发展来看,就投资收益及其效应来说,日本的公共养老基金主要投资于国内债券等收益率相对稳定的金融产品,其收益率相对较低。

 

由于现收现付制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对个人储蓄有一定的资产替代效应,而且日本养老保险费(率)的提高也使得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人和家庭储蓄的增加。

 

同时近年来日本的公共养老保险费(率)不断提高,日本家庭的养老负担加重,日本国内的消费需求受到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口老龄化环境下老龄

 

金融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投资公司、保险机构等规模扩张,养老基金的发展也促进了对证券的需求,从而提高资本市场在金融结构中的比重,股权投资和IPO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将推动国民储蓄向社会投资的转变,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随之变化,同时也提升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

 

三是推动银行进行兼并整合,业务范围由传统商行业务向投行、保险等综合化方向转型,并促进商业银行加大向境外投资力度,逐步迈向国际化。

 

商业银行在发展老龄产业中的机遇1.国家出台支持老龄产业的政策措施“十一五”以来,我国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市场

 

主体培育,促进养老产业从福利型向经营型、从分散型向规模型、.

 

从行政型向市场型转变,并及时配套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土地、规划、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养老产业化快速发展态势开始显现(见表2)。

 

2.银发经济时代来临,老龄金融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未来一段

 

时期,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创新发展老龄金融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未来商业银行在打造具有增强老龄保障、满足老龄消费、服务老龄投资三大功能的老龄金融服务体系方面,仍有较大空间。

 

在老龄保障领域,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等具有保障功能的金融服务创新市场前景广阔。

 

在老龄消费领域,具有综合养老功能的老年社区建设、提高生活质量的老年旅游等老年产业金融需求潜力巨大。

 

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公立养老院转制、民营养老机构等均蕴含着较强的基础建设或并购重组资金需求。

 

而面向老年人的个人小额消费贷款比重将所增加。

 

在老龄投资领域,安全性高、流动性强、适于老龄投资的金融产品将受到市场青睐。

 

3.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养老金业务扩张迎来历史性

 

机遇从中长期来看,世界银行已提出未来“五支柱”的养老保障

 

模式。

 

从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通过财政、企业、个人

 

及家庭共同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大势所趋。

 

随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国民基础养老金”和“个

 

人储蓄养老金”等养老金制度有望推行。

 

养老金融是中国未来的金融蓝海,是中国未来最大的金融金

 

矿。

 

围绕养老金的运行,权益信息账户管理、投资理财、管理顾

 

问等金融服务需求将不断涌现。

 

金融机构可以依托庞大的居民养老信息库,开展数据挖掘和

 

客户关系管理,实现养老金客户贡献最大化。

 

4.老龄化社会的客户结构发生变化,个人客户资产配置形式

 

更为多样化从资产配置情况来看,伴随年轻客户的成长和资产积

 

累,储蓄存款的占金融资产的比重会持续下降;而现在的中年客

 

户已经习惯了资产在包括基金、理财、保险、国债以及新兴资产

 

形式的配置结构,即使年龄增长也不会把存款作为主要的金融资

 

产保有形式。

 

老年客户的储蓄存款占比虽高,但是伴随客户量的减少,储

 

蓄存款的余额也会逐渐降低,预计个人客户会以更加丰富的形态

 

配置个人金融资产。

 

5.老龄金融发展将推动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商业银行投资渠

 

道更为多元化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

 

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

 

多元化投资运营改革方向。

 

人社部正在抓紧制定社保基金市场化运作方案及职业年金建

 

立方案,预计今年将推出职业年金有关政策。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规模3.1万亿元,职业年金建立

 

将预计将以每年1000亿的规模增长,这将给托管市场带来新的

 

增量。

 

如上述改革落地实施,资本市场上将增加重要机构投资者和

 

大体量的长期稳定投资资金。

 

商业银行可提供专项理财产品或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