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11doc.docx
《心理11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11doc.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11doc
心理学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必要条件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具有正确的、迅速的运算
能力,一定的思维能力,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数学学习阶段,数学知识难度加深、容量增大,知识的逻辑性、抽象
性加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
如果学生对数学学
缺乏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生很难学好数学。
浓厚
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坚定的信念,高度的责任感,顽强的意志力,这些非
智力因素都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如果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
也会乐观自信,有毅力克服。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对高中数学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培养创新意
识和创造能力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深化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高中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也承担起重要的任
务。
素质教育对高中数学的要求,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应用数
学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数学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并且还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关
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体现综合的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竞
争、学会创造,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知识、
能力、个性、环境的多重关系,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能力、个性态度的相互交融
和转化。
从这个新的要求出发,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对非智力因素在高中数
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实施方法都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需要我们进一
步去研究。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中加强了情感与态度的认识,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l)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在数学
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3)认识数学与人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
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刨造,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
疑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情感体验目标是通过数
学习,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方面获得发展。
同时,
新目标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从现行大纲中以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首
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倩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些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态度、习惯、价值观等就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非智力因素研究综述
(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含义
1.智力因素的含义
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由观察力、
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五个基本因素有机结合而成。
智力是可测
的,用量表所测得的数字通常称为智商。
一般情况下,对于个体而言,智商越高,
说明他越聪明,他的创造潜能越大。
智商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
的结果。
198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后,人们对智力的研
更加深入。
2.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由来
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从其孕育、产生、发展到今天,已有80余年的历史
20世纪初,智力测验蓬勃兴起,为非智力因素概念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1913年,
韦伯对一组测验和一些性格特征的评价进行因素分析时,他从中抽取一个名为
“W”的因素,称之为正直性或目的的恒常性,认为它是一种与智力有关的因素
1935年,亚历山大在其《具体智力与抽象智力》一文中详细地介绍了有关研究
成果,即把影响智力因素的G因素(一般智力)、V因素(言语能力)和P因素
(实践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命名为X因素和Z因素,将这两个因素总称为个性
(人格因素)。
他在该文中首次使用“非智力因素”这一词。
1940年,韦克斯
勒在亚历山大的影响下,依据智力测验的研究,认识到在智力测验的成绩中包括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
智力以外的其它心理因素,并在1950年的《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认
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慧》一文,正式使用并阐述了“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
韦克斯勒从智力和智慧行为的心理结构方面,对非智力因素的含义作了如下
述:
(1)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智力水平都反映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2)非
力因素是智慧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3)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智力因素的各
基本能力,但对智力起着制约作用。
〔习一般来说,心理学界将这篇文章的发表,
作为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的标志。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认知心理学家
曼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关于认知科学的12个问题,即信念系统、
校、意识、记忆、知觉、操作、技能、思想、语言、情绪、发展和交互作用,
们构成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构架。
3.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界定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学者吴福元、王极盛、燕国材、朱智贤对非
力因素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90年代初以林崇德、燕国材为代表的一些学者
非智力因素的界定、构成及其与智力因素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
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的关系。
如燕国材提出了“
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论”的学习理论;吴福元进行过“智力、潜能与非智力因素”
的研究,从理论上探讨了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学习的关系;沈德立在其主编的“
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中,提出成才一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
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的观点。
以这些研究为契机,进一步的实证研
在我国也相继涌现。
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含义众说纷纭,到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在我国众多的提
法中,概括起来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1)燕国材教授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厂义的非智
因素,是指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以外的一切
心理因素;第二个层次为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
和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组成;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它的组成因素主
要有12种:
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
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
L习
(2)沈德立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即除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
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二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与智力活动关系密
切并共同影响智力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
‘叼
(3)林崇德教授认为非智力(或非认知)因素是指除了与能力以外的又
智力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
一般来讲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包括
下几个方面: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意识倾向性、气质和性格。
‘创
(4)本人认为非智力因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
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
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
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在心理学研究中所涉及的非智力因素概念
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多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本文也主要从狭义的非智力
素方面进行研究。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智慧活动中的作用不同。
智力因素在智慧活动中承
担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任务,属于认识活动范畴,起认识作用。
而非智力
素一般不直接参与智慧活动的操作,但在智慧活动中具有动力和调节的效能,属
于意向活动范畴。
「6〕智力因素主要决定智慧活动的效率,而非智力因素除与智慧
活动的效率有关外,还决定一个人进行智慧活动的方式,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
被动的,是坚韧不拔的还是畏缩不前的,是勤劳勇敢的还是懒惰懦弱的。
对于智
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三种:
1.积极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智力的发展始终受着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由于非智力因素参与智力的活动,
才‘得以使智力活动坚持下去,取得最后的成功,这就必然要促进智力的发展。
另
外,非智力因素还能补偿智力上的某些弱点。
古语说:
“勤能补拙”、“笨鸟先
飞”等,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研究表明:
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具有良好
的性格特征,有较高的成就动机,顽强、自信、兴趣浓厚等,就很可能达到高智
力水平者所能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成就水平。
‘
2.智力因素制约非智力因素
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对科学和新奇事物的探索,对真理的孜孜不倦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
的追求,也就逐步培养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性格特征等
即是说,开展智力活动对非智力因素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而促进了它的发展,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智力因素的一系列品质培养起来之后,可以直接成为
格的理智特征。
工7,
3.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融合,共同作用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非智力因素不能脱离智力因
而存在,智力因素也不可能脱离非智力因素而开发。
一个人的成功既不能单方
通过智力来达到,也不能单方面通过非智力因素来取得,而是在其它多种因素
影响下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
(三)非智力因素的组成要素
1.动机
(1)动机的含义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某一行为,其直接的推动力来自于
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
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川人的活动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要受到动机的调节
和支配。
比如,学生求学是因为他有学习动机;顾客去商场采购,是因为他有购
买的动机。
(2)动机的功能
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能激发人产生某种活动
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有动机才能唤起活动,它对活动起着启动的
作用。
动机的性质和强度不同,引起和推动作用的大小也不一样。
二是指向功能,
即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体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使行动朝着预定的
目标进行。
动机不同,个体活动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
三是强化功能,即
当活动产生以后,个体是否维持这种活动,同样受动机的支配和调节。
‘川动机对
行动的进行起着维持和加强作用,强化行动使其达到目的。
动机的强度和性质不
同,对行动的强化作用也不同。
(3)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
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
仅使学生对所学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例如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
中注意力等等,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
去。
因此,对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和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重要的。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为中介的。
通常,学
动机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
其间的关系表现在:
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动机作用。
但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
动机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来影响学习效果的。
而学习行为除了受学习动机的调节和控制外,它还要受学
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一系
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
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鉴于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复杂关系,教师不能简单地只以学习成绩的高低
作为判断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而是要全面地分析学生的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和
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2.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
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
素。
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
极的情感体验。
人的兴趣有四个方面的个性差异:
兴趣的内容及其社会性;兴趣的起因及其
间接性;兴趣的范围及其广泛性;兴趣的时间及其稳定性。
一般而言,兴趣层次
高的学生,具有符合社会意义的内容健康的认识兴趣,不仅有直接兴趣,而且也
有间接兴趣;既有中心兴趣,又有广泛的兴趣,学习兴趣稳定而持久。
学习兴趣
是好学的心理基础,好学是学习兴趣的直接表现。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是学习规律的真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
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便会进发出惊人的热情。
而热情是一种魔力,它会创造奇迹。
”教学实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
践也证明: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及各种感观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
的接受教学信息,能使学生自觉的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的投入学习活动,能使
学生在繁重、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偷快的情绪,提高学习效果。
趣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了解并掌握这些规律,对于培养兴趣、提高
习效率十分重要。
3.情感
在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中,一般认为,情感是一种对智力与能力活动有显著
影响的非智力因素。
所以,在增进智力与能力的同时,必须提高情感的稳定性,
抑制冲动性,否则提高智力与能力是有困难的。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
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过程中,与周围现实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多种多样的关系和联系。
主体根据客观
事物对人的不同意义而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不同态度,在内部产生肯定或否定的体
验。
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特殊反映。
喜、怒、哀、乐、爱、恶、
惧,即常言中“七情”,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带有特殊色彩的反映形式
情感强度对智力活动或智力与能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的。
研究表明,过低或
过高的情感唤醒水平,都不如能够导致较好操作效果的适中的情感唤醒水平。
情
感强度与智力活动关系的表现是多面的。
情感性质与智力、能力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肯定情感有利于智力与能力操作,否定情感不利于智力与能力操作
积极情感,如愉快、兴奋等,还能增强人的活力,驱使人的积极行动;相反,否
定情感,如悲伤、痛苦等,则能减弱人的活力,抑制人的行动,所以由于情感有
其不同性质,会产生对智力与能力活动的增力与减力的效能。
第二,情感的性质对智力与能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与情感的性质同智力与能
力操作加工材料的性质是否一致也有关系,如被试在愉快情况下,容易一记住令人
愉快的事情;在不愉快的情况下,容易一记住不愉快的事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认识性的学习,而且也进行情感性的学习,
两者密切地联系着。
如果两者相结合,则可以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气氛中,把智
力与能力活动由最初发生的愉快,逐步发展为热情而紧张的智力过程,从而积极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
地提高学习成绩。
4.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
动性的突出的表现形式。
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
只有人类
能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烙印,能够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
£’()]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因此,人在实践活动的时候,不
产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不仅对客观现实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情感,而且还有意
地实现着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这种最终表现为行动的、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心
过程,构成心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意志过程。
意志最突出的特点有两个:
一个是目的性,另一个是克服困难。
它在智力
能力中,既能促使认识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又能排除学习活动中的各种
难和干扰,不断地调节、支配学生的行为指向预定的目的。
根据这一点,与智
活动有关的意志因素,主要是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
较稳定的意志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对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
素具有积极的作用。
5.性格
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不同的学者,对之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但
般认为,性格具有以下的含义:
性格是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
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
性格在个性中起核心作用。
对性格结构的认识,常见的有两种看法:
一种是从性格表现的倾向性来划
的,认为性格包括内倾和外倾两种;另一种是按照性格的动力结构来划分的,
为性格包括态度特征、气质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和理智特征。
在性格的各种因素中,智力活动有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在性格的态度特征中,个体对待学习的态度与智力活动有着密切的
系。
个体对待学习是否用功、是否认真,对待作业是否细心,对待问题是否刻
钻研等等,一句话,个体是否勤奋,将直接影响到智力活动成果的好坏。
在研
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智力水平相当的中学生,由于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
最后取得的成绩也有很大的差别。
对智力活动有很大影响的学生性格中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是否遵守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
律、有无自制力、有无坚持性和胆量大小四个方面。
第二,性格的理智特征是个体的智力差异在性格上的表现。
这主要体现在两
个方面。
一是思维和想象的类型不同。
据此,可以将人分为三种:
艺术型,其思
维偏重形象思维;理论型,其思维偏重抽象思维:
中间型,其思维处于形象思维
和抽象思维的中间状态。
思维类型不同,其智力活动的侧重点、方式以及结果都
会有所不同。
二是表现在智力品质的差异上,如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
独创性和批判性等方面所表现的差异。
这些差异也将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思维活
动。
许多研究表明,性格对学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非智力因素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目标
长期的“应试教育”普遍形成了这样的局面:
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
养;重视智力的开发,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把人推向畸形发
展的死胡同。
自非智力因素引入学校教育后,使我们从唯智主义的圈子中跳出来,
对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在选择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着眼
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心理素质始终是综合素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而心理
素质又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可见,面对新时期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纳入教育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而那种认为非智力因素是通过
智力表现出来,并影响活动效益的心理因素的看法,仍然没有把非智力因素提到
应有的位置上。
在我看来,非智力因素同智力一样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甚至可以
说,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起的作用更大。
因为智力是相对稳定的,
而非智力因素的可塑性却很大。
我们应该像重视智力发展那样来重视非智力因素
的培养,把二者都看成是教育的目标。
2.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智力和学习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品德教育中都起着相当
重要的作用。
概括起来说,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
(1)定向作用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个体活动,使之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
一种内部动力。
〔’‘;原始的诱因转化为一种心理需求,当这种需求与一定目标相
合时,就产生为达到目标而努力行动的动机,激励人们积极地行动。
人的任何
动都是以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标。
动机的目的、兴趣的对象、理想的目标
情感的倾向等直接制约着活动的方向。
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活动才
取得较好的效果。
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能调动一切心理因素为实现这一目
而积极努力。
(2)促进作用
学习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兴趣是促使目标有效地实现的保障。
在它
指引下,激励个体的行为,使之能够始终坚持目标,遇到障碍,则克服困难、
持不懈,达到促进知识的学习,促进知识的迁移,促进能力发展的目的。
(3)协调作用
情感在教学过程的协调作用,参与并调节人的认识过程,表现为人在知觉、
记忆、思维、想象过程中对信息的选择、加工的态度;也表现在它对人的行为
活动具有支配作用,并引导行为去排除所遇到的阻碍。
〔’2〕
(4)补偿作用
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某些弱点具有补偿作用,如“勤能补拙”、“谦
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它对个人的智力开发起积极、增强功能,不良
非智力因素则反之。
(5)维持作用
从动机走向目标,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检验人的坚强意志力的历程。
这
历程,意志是有效地完成实践活动的主观保证,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有力地
动学生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推动学生去组织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
和挫折,
(6)
成功地达到学习目标。
稳定作用
在智力发展中,良好智力的固定化,往往取决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性格
有可塑性和稳定性,如意志直接影响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持性,
从而影响认识或活动的质和量:
情感直接影响学习和智力活动的强度和速度。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良睦循环,使教学过程得以顺
进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
实际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非智力因素是在智力
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如同情感就是在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认
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样。
三、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
(一)与数学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含义及其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个非常广泛的集合概念,包含的因素很多,本文研究的主要是
与数学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几种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数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兴
趣、数学学习情感、数学学习意志和数学学习习惯等。
下面就几种非智力因素的
涵义及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做出讨论。
1.数学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与满足需要有关活动的动力。
动机源于需要,动机是需
要的具体表现。
数学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的心理状态,它是激励或推动学生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
在
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于是他们头
脑里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当学生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时,就引起推
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行动,这时学习需要就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动机。
〔’月,
数学学习动机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制约着数学学习活动的启
动,而且决定着数学学习活动的方向:
不仅关系着数学学习活动的进程,而且影
响着数学学习活动的效果。
一般说来,数学学习动机愈明确、愈强烈,学习数学
的积极性、自觉性就愈高,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愈好,学习效果也就愈显著〔’5〕。
古
今中外,凡在数学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有着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
被誉为
“数学王子”的德国数学家高斯从小就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小学一年级时就会
用简便方法求1到100这100个自然数的和,18岁就会用尺规作图法作出了正
十七边形。
这与他小时候产生的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是密不可分的。
2.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倾向。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
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
“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学生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并感到愉快。
”‘’6〕这些都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
强调了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