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2947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可行性研究报告

 

太原市科技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

所属领域:

农林

申请单位:

古交市华森苗木种植苑

协作单位:

起止时间: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

 

太原市科学技术局

填报时间:

二0一一年九月

 

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

一、总论

1.1申请项目的概述。

应包括项目主要内容、创新点、技术水平,项目的主要用途及应用范围。

21世纪以来,科技进步正在改变林业的面貌,发送和保护生态状况,确立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林业新技术企业的不断涌现,带动了林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根据古交市林业发展现状和经济转型发展需要,该项目以培育优质樟子松等苗木为主,采用大容器育苗技术,在造林过程中采用旱地造林技术,基本解决了苗木移栽中,投入大、成活率低的技术问题。

所移植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为我市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园林绿化、公路绿化、四旁绿化提供大量的优质绿化苗木,为促进我市林业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1.2简述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目前的进展情况。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高度,把林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林业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赋予林业建设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使命。

一是搞好林业建设,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二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三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四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同时集中着全国90%以上的森林资源,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把我国林业上的林地资源潜力、物种资源潜力、林产品市场潜力和安置劳动力潜力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林业生产,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村容村貌,美化绿化环境,还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将为古交市农业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区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目标。

“三农”问题在山区本身就是“三林”问题,就是林业、林农和林区,这部分人如何致富关系到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林业经过家庭承包以后能够取得经营效益,能解决就业问题,能解决致富问题。

发展林业是安置农民工就业、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的最现实、最直接、最可行的一条渠道,有利于引导社会各方面地关注林业、投入林业、建设林业,做大做强林业事业,大大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改变古交市以往重工业污染城市气候形象,改善城市周边环境空气质量,提高居民适宜生活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1.3项目计划目标(此栏目各项指标是项目立项后,签订合同的主要内容,也是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1.3.1总体目标:

包括项目执行期间(从项目起始时间到计划完成时间)计划投资额;项目完成时达到的阶段(中试或批量生产)、实现的年生产能力(或阶段成果)、企业资产规模、企业人员总数和因项目实施而新增就业人数等。

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樟子松新品种的引进与育苗新技术的应用,结合目前农林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一方面用于弥补园区发展的不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区域的生态与交通优势,有效聚集、吸引人气,为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走一条新路,使生态林业成为古交市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

项目完成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将大幅度提高,科技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余人,带动农户年增收2000余元,将吸引社会闲置资金200余万元投入到农林业发展中,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增加产值100—300万元。

1.3.2经济目标:

项目完成后,育苗100亩,完成推广造林2000亩,每年可收入50万元。

1.3.3技术、质量指标:

包括项目计划完成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需用定量的数据描述)、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及企业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等。

项目实施时,制定出完善的种植、管理规范,从而打造出原生态绿色品牌。

沙地造林成活后,随着林木生长,不仅风蚀减少,枯枝落叶增多,并且具有防风阻沙改变环境的作用。

容器育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容器育苗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上,旱地造林技术示范点成活率达到90%以上。

二、申报企业情况

2.1项目基础条件及开发能力

2.1.1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太原古交市东曲街办马连岩村磊磊坡自然村,西北向距离古交市中心直线距离为8公里。

2.1.2地形地貌

项目区总体地势为西北—东南走向,总体地形呈两岭夹一沟态势。

区域内最高点位于东南方的大母梁,海拨高程1494m,最低处位于西北方的拐底沟河床,海拨高程1161mm。

东北西南两道岭于大母梁汇合,所夹一沟出口于东北边的拐子沟。

区内地貌类型属土石山区。

峁顶及山梁处黄土较为浑厚,沟坡陡峭,土薄石厚,基岩出露较为普遍。

山腰地势较缓处分布有一些平缓的坡地。

沟底两侧分布有冲积形成的小块条状台地,地下煤炭矿藏丰富,由于煤炭资源逐渐的开采,地面局部出现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

2.1.3河流水系

项目区分属古交市汾河一级支流域长峪沟和半沟两个区域,处于这两个流域的上游。

(见河流水系图2-2)

2.1.4气象

项目区地处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年降水量485.1mm,每年平均气温6.3℃,大于10℃积温,在220℃-280℃之间,年均相对湿度65%左右,变化幅度在55-70%之间,年日照时数2561H左右,年均蒸发量1812.6mm,年均无霜期137天。

多年平均风速2.5m/5,风向以西北风居多。

2.1.5土壤植被

项目区内土壤以粗骨土为主。

植被主要为天然灌草和人工营造的油松,落叶松,榆树生态林和杏、枣、核、葡萄等经济林,灌木主要种类有沙棘、黄刺玫、毛榛等;草本植物分布广泛,以狗尾草,白草居多。

2.2申报企业基本情况

古交市华森苗木种植苑,位于古交市以东的长峪沟及半沟流域上游,距古交市中心直线距离为8公里,属东曲街办马连岩村委会磊磊坡自然村,面积110亩。

项目单位已建造以较耐干旱的油松、落叶松为主的生态林20余亩;栽植经济林30多亩,种植苑内已全部配套喷灌系统。

2.3企业人员及开发能力论述

项目负责人:

侯贵明,毕业于中央农业广播大学,59岁,2009年,他承包200余亩荒沟于当年投资110万元填沟造地110亩,并全部配套了喷灌系统,在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资深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搞起了苗木选育,选育定植以较耐干旱、瘠薄的油松、云杉为主的营养袋、营养钵苗木220万,引种试种了部分蓝色云杉和红叶杨。

项目人员:

赵廷枢,古交市林业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负责项目新品种的引进及技术应用工作;

田银锁,林业技师,负责项目基地建设工作;

高杰宇,学士,高级农艺师,古交市土肥站站长。

三.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3.1项目的技术创新性论述

3.1.1详细说明本项目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内容;论述项目创新点,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显著变化等。

容器育苗技术除能使苗木根系健壮、生长旺盛,极大地缩短育苗周期,提高移栽成活率,减少苗木移栽后的工作量外,特别是在大苗移栽及反季节栽培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利用容器全年都可以对苗木移栽,因此被称为可以移动的森林。

容器育苗技术由网袋育苗容器配合轻型育苗基质组成,具有“轻型基质结构好,带袋栽植成活高,搬运方便成本低,不需缓苗成熟早,快速繁殖应用广,改良土壤利环保”的显著特点。

3.1.1.1轻型基质结构好:

由于配制基质的原料成分主要为木质化的农作物秸杆、树木枯枝落叶及锯屑、果壳、玉米芯等和一些轻体矿物类加工配制而成,因此具有重量轻,疏松透气,不板结,有良好的固相、液相、气相结构,富含有机质、腐殖质等,不会积水但又能保水保肥,促进根系生长,其基质纤维含量高,能与根系交织在一起形成良好的根团结构。

3.1.1.2带袋栽植成活高:

轻基质网袋容器可以利用空气修根,通过空气修根的网袋容器苗可促进多级侧根生长,增大根的表面积,使根系与基质紧密交织为一体,形成富有弹性的根团。

移栽时不需脱掉容器,根系可完全穿透容器,水平生长。

3.1.1.3不需缓苗成熟早:

由于轻基质网袋容器苗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强,带袋栽植以不损伤根系,栽后能直接生长,没有缓苗现象,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缩短作物的生长期。

同时轻质网袋容器苗在其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可以移栽,在干旱少雨地区可以在雨季进行造林,打破了季节的限制,延长了造林时间。

3.1.1.4搬运方便成本低:

由于轻基质原料来源广泛,多为农、林业废弃物,容易就地取材,且基质富含有机质利于苗木生长发育,培育出的苗木质量高、成本低;轻质网袋容器苗体积小、重量轻、结构好、不散团,搬运方便,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因重量轻易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功效,特别适合山区和远距离地块造林及定植育苗。

3.1.1.5繁殖快速应用广:

轻基质网袋容器为苗木生根发育创造了适合的环境条件,再加上工厂化的管理方式,科学的抚育方法,可大大加快苗木生长速度,缩短苗木的生产周期。

如用以进行嫩枝扦插育苗,一年可生产2-5批苗木,因此可获得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同时,轻质网袋容器应用广泛,可用于扦插育苗、播种育苗及裸根苗移入网袋容器育苗,也可用于组培育苗。

容器长短可按需切割,能繁育不同规格的苗木,如将一年生小容器苗移放到大容器袋里继续培育,可生产绿化造林及果木经济林建设用的大于1米高的大苗。

如将轻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生产、蔬菜生产和花卉培育等各方面,都可以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共同富裕,实现小康目标发挥巨大作用。

3.1.1.6改良土壤利环保:

无土轻基质主要成分是天然有机质,可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疏松透气,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网袋入土后,其半降解网状材料可离散成纤维丝状物,既不阻碍苗木根系正常生长,也不会对土壤产生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轻型基质网袋容器苗由于在造林过程有以上诸多优点,特别适应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造林,加之在造林整地中降低坡度,增加土壤吸水性能,便于径流量降低,增加地面覆盖率,加强抗浊、抗冲性能,蓄水保土,从而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在整地抚育中推广梯土整地、等高沟埂、带状开垦分割留生土带、环山截水沟、开挖鱼鳞坑等水土保持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

3.1.2详细描述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说明项目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

本项目技术依托山西省林业工作总站等专家,长期对园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全程跟踪技术指导,确保樟子松试种育苗项目的顺利实施,高质量完成项目。

轻型无土基质网袋育苗生产线设备是由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研发并获得国家专利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和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支撑项目。

现在已在全国有很多生产厂家,不存在知识产权的纠纷问题。

3.1.3简述本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就本项目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现行指标进行比较。

3.1.3.1当前我国林木种苗的发展现状

苗木发展是绿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种苗生产是绿化的首要工作。

我国绿化苗木业培植起步在80年代初,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超常规发展,刺激、拉动了城市苗木产业的迅速膨胀。

苗木产业之所以发展快,首先得益于国家各级政府重视园林生态和城市环境建设。

国家投入园林城市建设的资金多,种苗价格看好,调动了老百姓育苗的巨大积极性;第二,新品种、优良品种、速生苗木的诱导作用大。

苗木新品种层出不穷,促进了苗木产量的升华、生产效率的提高,苗木生产更具有时效性、诱惑性;第三,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呈现社会化的趋势;第四、林木种苗的需求趋向多元化,种苗生产由以荒山造林树种为主向多目的、多用途、多品种、多规格、多色调、多品位的多元化方向发展;第四、林木种苗生产已经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就樟子松苗木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对樟子松苗木的繁育培育大多集中在东北地区,在我省仅有晋北地区在近年有大量推广。

3.1.3.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是树种、品种结构失调,市场和生产上需求的名特优品种不足;二是良种化程度不高;三是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管理。

3.1.3.3新时期林木种苗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因为发展林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近年来,发展林木种苗已成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突破口。

已得到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民的积极性日益高涨.随着“三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全面实施,国家对林业的投入已大幅度增加,为种苗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投入保证。

3.2项目的成熟性和可靠性论述

详细说明项目目前进展情况、技术成熟程度、有关部门对本项目技术成果的技术鉴定(或验收)情况;本项目产品的技术检测、分析化验的情况;本项目在小试、中试或生产条件下进行试验或小批量试生产的情况,包括项目质量的稳定性、成品率;本项目产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的考核情况等(可提供用户使用报告)。

本项目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已经完成引进种植樟子松10余亩,蓄水池及自控灌溉系统等辅助设施均已投入使用,具备良好的项目基础条件。

容器育苗技术和旱地造林技术,对于有效提高造林存活率,扩大国土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同时,轻基质网袋大容器苗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可以尽快实行科技育苗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规模化发展,有利于科技兴林、科技兴农战略方针的贯彻实施,全面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是树苗生产实现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快捷途径,而旱地造林技术更是目前全国范围内生产林工程建设中必然应用的技术,因此,我们要在大力推广应用大容器育苗技术和旱地造林技术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改进、完善,使先进林业科技成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

四、项目主要研究方案和工艺路线

林业苗木的繁殖常采用的方法是扦插、嫁接和种子繁殖。

大容器育苗技术首先要选择容器的大小、苗木的品种、基质的配方。

容器选择按育苗的程序分三个规格:

小(20cm)、中(50cm)、大(100cm)三种规格。

配制基质的原料成分主要为木质化的农作物秸秆、树木枯枝落叶及锯屑、果壳玉米芯和一些轻体矿物类加工配制而成。

4.1樟子松育苗技术

4.1.1育苗地的选择

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质比较肥沃的沙壤土作圃地。

如有条件,最好选择前茬是松、柞育苗地,因为这种圃地含有大量对松苗和生长有益的菌类,能促进幼苗的发育和增强抗性。

但不宜在一块地连续多年播种,否则因播种地浇水次数,土壤板结,苗木生长不良,一般宜1年与2年生松苗相互轮作。

如果在沙性较大的土地上育苗最好多施一些河泥等有机肥料,以改良土壤,增强土壤吸水保肥能力,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4.1.2施肥

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育苗地应施足底肥,以保证苗木生长有足够的营养,底肥要用经过充分发酵的厩肥或堆肥,每亩施2-3万斤。

施肥方法,在作床前将肥料均匀的撒在育苗地上,然后用梨或人工进行搅拌使肥料均匀的混合在耕作层土壤中。

4.1.3种子处理

在1-3月间选择背阴处,降雪后把雪收集起来,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坑中或地面上,厚度30-50厘米,然后将种子用3倍雪拌匀盛入麻袋或木箱等容器中,置于雪上,再用雪将上部及四周盖严。

为防止早春雪溶化,在雪上覆40-50厘米的杂草。

播种前3-5天将种子由雪中取出,置于向阳处(或用清水化雪),待雪化净后,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2小时,捞出后稍阴干既可播种。

亦可将种子置于温暖处进行短期催芽,当有50%的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发芽率达70.1%。

如冬季无雪亦可将种子混入碎冰中(冰越小越好)进行埋藏。

4.1.4作床

一般采用高床作业,床高10-15厘米,小步道宽50厘米,床面1米,长10米。

作床时可先作下床,充分灌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再将步道土翻到床上搂平压实,并保持床面平坦,以免遭雨或浇水时,种子幼苗被冲淤,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4.1.5播期

适期播种对促进种子发芽,保证苗齐苗壮,增强幼苗抗病能力是很重要。

根据几年来各地不同播种时期试验证明,平均地表温度达8-9℃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在四月中、下旬。

樟子松种源少,种子珍贵,要节约合理用种。

通常每亩播8-10斤。

4.1.6播种地的管理

加强播种后的管理是提高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关键。

樟子松幼苗顶壳出土易遭岛类啄食,为防止鸟害,应设专人看护到种壳全部脱落为止。

4.1.7苗期管理在苗木生长期中应着重水肥管理,方能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增强抗性,达到丰产。

4.1.7.1种子发芽期,从播种到幼苗出齐前,表土必须保持湿润(含水率6%左右)防止芽干,造成缺苗断垄。

浇水量不易过大。

由于夜间空气湿度较大,上午表土尚能保持一定湿润每天浇水应于午后进行。

如果大风天或气温高蒸发量大时,表土易干燥,午前也需要浇水。

1年生松苗,7-8月间为高生长旺盛时期,且根系已伸展,更由于气温高,苗木蒸腾量大,因此,必须供给充足的水分,每隔2-3日浇一次透水。

到8月中、下旬后为促进苗木木质化,利于越冬,除天气特别干旱,可每隔十余日浇水一次,一般不进行浇水。

在掘苗前5-7日浇一次透水,促使土壤疏松,掘苗时保持根系完整。

4.1.7.2苗木生长旺盛期应及时施肥,保证苗木有足够的养分,一般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平方米施硫铵5-10克,以后每隔10日左右追肥一次,数量可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酌情增加,但最多1平方米一次不得超过25克,到8月中旬停止追肥,一般每平米施肥100-150克。

追肥时应先浇清水湿润苗叶,然后将稀释的肥料水浇于苗床上,后再用清水冲洗苗木。

4.1.7.3樟子松幼苗适宜群生,如播种量掌握适当,播种均匀,就不必间苗,但有时由于下种不匀,出苗密度不均,为调整留苗密度,可于7月间剔除幼小细弱苗木。

4.1.8苗木的培育

移植苗根系发达,冠根比值小,根系多集中于土壤表层,掘苗时根系损伤较小,有利于幼苗成活。

顶芽再次生长现象少,由于苗木分布均匀,光照充足木质化健全,无被压苗;留床苗从外观看健壮根茎粗大,尤其主根更为发达,长可达2米多,但侧根纤细而少,掘苗时主根损伤过多,影响造林成活率。

顶芽再次生长现象较多。

换床以春季移植为最好,在4月上旬土壤解冻30-40厘米时即可开始。

床作的顺行栽8行(指床面宽1米),株距4厘米,行距12厘米。

垄作的,在垄面上栽2行苗。

株距4厘米,行距16-20厘米。

栽苗前土壤充分灌足底水,等水渗下后即栽苗,栽苗深度,以将叶不埋入土中为宜。

在栽苗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好苗木根系不受风吹日晒。

植苗后及时把垄面(或床)及垄侧踏实,最好在栽苗后浇一次水,有利于成活。

4.1.9苗木的越冬保护

樟子松耐寒冷,但幼苗期间由于冬季干燥气候的影响,苗木易失水分,导致生理干旱而枯死。

因此,在冬季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幼苗才能安全越冬。

试验结果证明,冬季采取覆土防寒对幼苗安全过越冬效果好,苗木死亡率仅3%,而采用覆草越冬,苗木死亡率100%。

覆土苗木减少了外界不良因子的影响,保持幼苗的水分平衡。

同时从历年冬季苗木死亡的规律来看,大量死亡不是在1年中气温最低的季节,而是发生在气温变幅大,蒸发量也大的3月间,因3月下旬土壤正式开始解冻,有时白天气温可达20℃左右以上,而夜间又可降到-20℃左右,季风频吹,空气干燥,苗木水分大量损失,这时苗木根系尚未活动,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枯干。

埋土时间和方法:

在11月中旬左右,亦即将土壤冻结时,把步道的土掘起粉碎,覆于苗床上,厚度15-20厘米,到翌春4月上旬化土层达20-30厘米时,分2-3次把土撤除,并及时灌水。

为了风化育苗地的土壤,消灭病虫害以及减轻春季作业繁忙的局面,也可以秋季掘苗。

掘苗后进行假植,根部用土埋实,1年生苗可捆成小把(每把50-100株)。

到土地将冻时再把苗梢全部用土埋严,苗木即可安全越冬。

但秋掘、假植的苗木,造林或移栽后缓苗迟几天,但并不影响苗木成活及生长。

4.2旱地造林技术:

旱地造林技术措施总原则是:

降低坡度,增加土壤吸水性能,便于工作径流率降低,增加地面覆盖,加强抗浊、抗冲性能,蓄水保土,从而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

在整地抚育中推广梯土整地,等高沟埂,带状开垦分割留生土带,环山截水沟,开挖鱼鳞坑等水土保持措施,增加造林成活率。

一般旱地造林于春季开始生长以前和利用雨季进行造林,但对于大容器苗的移植可不受季节限制,但也要抓住这两个造林最佳季节进行,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工艺路线:

基质配制——繁殖(扦插、嫁接和种子繁殖)——移植小容器炼苗——移植中型容器培育——转入大容器生长——旱地造林

五、项目实施方案及分阶段计划进度安排

企业应根据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对项目技术方案、生产方案及营销方案等方面情况进行论述。

说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进度目标,阶段工作内容及经费投入。

根据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项目计划按照早施工、早见效、早受益的原则,项目实施进度安排如下:

项目实施期限为两年2011年9月—2013年9月,

2011年9月—2012年3月,项目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和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2012年4月—2012年9月,基本配套设施的完善,购入育苗容器、培育大苗

2012年10月—2013年7月,培训项目区相关技术人员,完成旱地荒山造林技术

2013年8月—2013年9月,完成整理材料,总结验收工作

六、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6.1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500万元。

其中申请科技三项费用80万元。

2011年9月-2012年10月,购进新品种种苗、购置配套设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以及试验费用、交通、会议、培训等费用,使用投资380万元。

2011年12月—2013年9月,完善配套设施,完成旱地造林工作,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项目检查总结验收,使用费用120万元。

6.2资金筹措方案

所需资金拟从三个方面筹措,太原市科技局申请科技三项费用80万元,自筹资金320万元,贷款100万元。

6.3投资使用计划

申请科技三项费用80万元使用计划:

购置项目所需设备费用:

30万元

能源材料费:

30万元

试验外协费:

6万元

人员费:

5万元

差旅费:

3万元

会议费:

2万元

其他费用:

4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