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2646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docx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高产栽培技术.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docx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粮食丰产丰收关键技术

 

第一章玉米栽培技术

一、品种选择

(一) 品种生育期选择:

根据本地自然状况、品种本身所需积温要求和栽培条件等因素,选用生育期适宜的优质、高产良种。

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生育期130d的品种;第二积温带种植120d的品种;第三积温带主栽生育期110d的品种,杜绝越区种植,确保玉米成熟时留有150℃的有效积温度,延长站秆晾晒时间,降低玉米含水量。

第一积温带生育期间积温2700℃以上的地区,选用四单19熟期型的(2550~2600℃)品种。

如:

丰禾10、丰禾1、兴垦3、吉单517等。

第二积温带生育期间积温2500~2700℃的地区,选用白单9熟期型的(2500℃)品种。

如:

绥玉10、吉单27、龙单25、龙单32等。

第三积温带生育期间积温2300-2500℃的地区,选用东农248熟期型的(2400℃左右)品种。

如:

绥玉7、海玉6、哲单37、绿单1东农248、等。

第四、五积温带生育期间积温2300℃以下的地区,分别选用以海玉4(2200~2300℃)熟期型品种和海玉5(2100~2200℃)熟期型品种。

如:

克单8、德美亚1号等。

(二) 品种内在质量的选择:

玉米淀粉含量、角质率、蛋白质及粗纤维等含量高低,其主导因素是由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所决定的,要想提高玉米质量,品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品种调整上,应依据产业化发展和市场需求,努力推广东农248、四单16、四单19、丰合10、龙单13、龙单19、金玉1号、长单26等高淀粉、高角质率的专用品种。

(三)品种株型的选择:

应用通透栽培需较其它栽培技术增加种植密度,选用紧凑型或中矮秆等耐密品种是通透栽培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紧凑型或中矮秆品种与平展型玉米品种相比有三个明显变化:

光合势明显增加、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高,应用该类型品种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符合玉米高肥密植技术路线,是目前公认的稳产、高产及高产再高产增效的有效途径,尤其在通透栽培技术当中应用效果更佳。

在高产区应用,可进一步提高化肥投入水平,缓解“玉米海”矛盾,有利于实现玉米高产再高产,增加玉米的生产效益。

在中低产田应用,则有利于大幅度提高玉米整体栽培水平,是实现高产、高效的主要措施。

二、种子质量确定及其处理

(一) 选择的种子种子质量要达到:

1.纯度不低于98%。

2.净度不低于98%。

3.发芽率不低于90%。

4.含水量不高于16%。

(二) 播种前要进行如下处理

1.试芽

播种前15d进行发芽试验。

2.晒种

晒种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等病害的危害。

选择晴朗微风的天气,把种子摊在干燥向阳的地上或席上,连续晒2~3d,经常翻动种子,晒匀,白天晒晚上收,防止受潮。

经过晾晒后提高种皮的透气性,使得发芽率提高,出苗率提高13~28%。

同时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死种皮表面的病菌。

3.药剂处理

①药剂闷种。

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每平方米有1头以上蛴螬),地下害虫或苗期害虫严重的地区,用50%的辛硫磷乳油1kg对水40kg闷400kg种子;

②种子包衣或拌种。

在地下害虫重,而玉米丝黑穗病轻(发病率小于5%)的地区,干种下地,可选用35%的多克福种衣剂或20%的呋福种衣剂,按药种比1:

70进行种子包衣;催芽坐水埯种(催芽,即刚“拧嘴”)时,按药种比1:

75~80进行种子包衣;

在地下害虫重,玉米丝黑穗病也重(发病率大于5%)的地区,要采用2%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播种时每亩再用辛硫磷颗粒剂2kg~3kg随种肥下地。

地下害虫轻,玉米丝黑穗病重的地区,分不同情况,具体措施为:

干种直播地区,可选择的药剂有2%立克秀拌种剂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0.4%拌种;催芽坐水埯种地区,玉米种子催芽后,将种子置于阴凉干燥处晾6h后,再用2%立克秀按种子量的0.3%拌种。

③浸种催芽。

将种子放在280C~300C水中浸泡8h~12h,然后捞出置于200C~250C室温条件下进行催芽。

每隔2h~3h将种子翻动一次,在种子露出胚根后,置于阴凉处炼芽,待播种,或用0.1%的硫酸锌溶液浸种催芽;

④菌肥拌种。

每公顷用7.5kg固体硅酸盐细菌或液体硅酸盐细菌1500ml~2250ml拌种。

三、选地、选茬与耕翻整地

(一) 选地:

玉米适应性很强,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因此各种土壤都适宜玉米栽培,但要达到丰产,其相应的土壤条件是:

1.土层深厚

选择活土层深厚、土壤疏松的地块,可使玉米的根层密、数量大,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根系,提高吸水、吸肥能力,满则其生育要求。

土层厚度应在60cm以上,耕作的熟土层20~30cm较为适宜玉米生长。

土层浅则难以满足玉米生育要求,影响产量。

2.质地适中

土壤质地制约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

土壤过松、过紧都不利于玉米生长。

砂土过于疏松,虽通气良好,但有机质分解快,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容易流失,温度变化也快;粘土过于紧实,通气性不好,有机质分解慢,虽保水、保肥能力强,但排水不良,温度升高缓慢。

因此,生产中最好选择质地适中的砂壤或轻壤土,如团聚体占40%,空隙度占50%,水稳性团粒占30%以上的地快。

1.壤肥力较高

玉米是需肥较高的作物,肥水充足,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

生产中虽然可以投入一部分肥料,但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等主要是靠土壤供应的,因此,应当选择土壤基础肥力较高的地块种植玉米。

一般应选用黑土、黑钙土、碳酸盐黑土、草甸土等。

不要选用风砂土、破皮黄、重盐碱土等地块。

2.排水良好

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需要水分较多,但又有不耐涝的特点,土壤的田间持水量达到80%以上时,就会影响玉米生长。

尤其是玉米幼苗期间,如果水分过多,土壤孔隙为水饱和,形成缺氧环境,土壤好气性微生物正常生理活动受到影响,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生育后期,在高温、多雨及排水不畅的情况下,往往病害严重,甚至青枯死亡。

因此,选地既要选择保水性能良好,又要排水畅通的地块,忌选地势低洼、易涝的地块种植玉米。

在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及排水良好的黑土、黑钙土、砂壤土栽培的玉米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二)选茬 

玉米在我省轮作技术体系中有较重要的位置,玉米选茬应做到:

一是选正茬。

生产中应优先选择小麦、大豆、亚麻和马铃薯等茬口。

玉米较耐连作,也

可选择肥沃的玉米茬,最好不选用连作3年以上的玉米茬。

二是选肥茬。

由于玉米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须选择肥力较高的作物茬口。

豆茬能提供

较多的氮素营养,所以肥力较高;小麦、亚麻等茬口,由于生育时间较短,可进行伏翻,土壤熟化时间较长,速效养分含量较高,杂草也少,适合于做玉米的前作;高粱、甜菜、向日葵等茬口,由于消耗地力较大,如不能大量施肥,将会导致减产,一般不宜选用。

三是选软茬。

豆类、麦类、马铃薯等属软茬作物,其后作土性较软,容易灭茬,利于整

地,并利于提高整地质量,适宜做玉米的前茬。

而高粱、谷子、糜子等硬茬作物,由于根系庞大,前茬作物收获后耕作时易起坷拉,易板结,整地质量不好,不适宜做玉米的前茬。

(三)整地 

 实施以深松为基础松、翻、耙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三年深翻一次。

1.翻整地

耕翻深度20cm~23cm,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

翻后耙耢,按种植要求垄距起垄镇压;秋翻秋整地,耕翻深度20cm~23cm,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及时起垄或夹肥起垄镇压。

2.耙茬、深松整地

原垄种适用于土壤墒情较好的大豆、马铃薯等软茬,先灭茬深松垄台,后起垄镇压,严防跑墒。

深松整地,先松原垄沟,再破原垄合成新垄,及时镇压。

四、施肥

一般玉米生产每生产100kg子粒需氮:

2.5~3.0kg;五氧化二磷:

0.86~1.25kg;氧化钾:

2.0~2.1kg。

在生产过程中应依据地力等条件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合理搭配。

有机肥每公顷施用含有机质8%以上的农肥30t~40t,结合整地撒施或条施夹肥。

化肥:

磷肥每公顷施五氧化二磷75kg~112kg,结合整地做底肥或种肥施入;钾肥:

每公顷施氧化钾60kg~75kg,做底肥或种肥,不能秋施底肥;氮肥:

每公顷施纯氮100kg~150kg,其中30%~40%做底肥或种肥,另60%~70%做追肥施入。

五、播种

(一) 播期播期应依据土壤温度、土壤墒情、品种特性等因素,并按先岗地,后洼地;先沙质壤,后粘重土壤的顺序进行适时播种。

为充分利用有限的积温和土壤水分,确保一次播种达到全苗,做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适时早播是一项重要的栽培技术措施。

此技术不但可以延长玉米的生育期,充分利用光能和地热资源,利于玉米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还可充分利用早春土壤墒情,易保全苗。

适时早播使玉米在低温环境下经受锻炼,地上部生长缓慢而根系发达,利于形成节间粗短,植株矮壮,穗位较低等丰产性状,并增强抗旱、耐涝及减轻病虫危害,避免秋霜影响,利于玉米干燥和贮存等。

(二) 播种的具体指标 在耕层5-10cm处的地温稳定通过6~7℃时播种。

第一积温带:

生育期间积温2700℃以上的地区,最适播期为4月15~25日;第二积温带:

生育期间积温2500~2700℃的地区,最适播期为4月25日~5月1日;第三积温带:

生育期间积温2300~2500℃的地区,最适播期为5月1日~5月5日;第四、五积温带:

生育期间积温2300℃以下的地区,最适播期为5月5日~15日。

播种可采取人工播种或机械播种。

播深一般在3~6cm之间,但应依据土壤质地、墒情情况和种子的拱土能力等因素而定。

在土壤粘重、墒情好、种子拱土能力差的条件下,应浅些,3~4cm即可;在土壤质地疏松、墒情不好、种子拱土能力强时,应深些,4~6cm即可。

(三) 播法人工催芽埯种,土壤含水量低于20%的地块坐水埯种,土壤含水量高于20%的地块可直接埯种;垄上机械精量点播,可在成垄的地块采取精量等距点播。

播种做到深浅一致,覆土均匀。

埯种地块播种后及时镇压;坐水埯种地块播后隔天镇压;机械播种随播随镇压。

镇压后播深达到3cm~4cm,镇压做到不漏压,不拖堆。

(四) 播种量应依据确定的合理密度、播种方法、种子大小、发芽率高低、整地质量、土壤墒情以及地下害虫发生和是否应用药剂处理等情况而定。

人工播种一般公顷播量34.5~41kg;机械播种一般公顷播量41~49kg。

(五) 种植密度合理密植是建立良好群体结构,形成适宜叶面积系数,实现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

其技术原理就是调节群体内部的光、热、水、肥等状况,并使之得到充分利用,协调优化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生育状况,从而发挥群体的最大增产潜力。

玉米的种植密度应根据不同模式、不同品种、生产水平、地力等因素而定。

总的原则是:

间作比例大(玉米占的比例大,以下同),密度宜稀;间作比例小,密度宜密;植株繁茂、高大品种宜稀;植株矮小、紧凑型品种宜密度;肥、水不充足、生产水平不高宜稀;肥、水充足、生产水平较高宜密;退积温带种植密度应适当增加。

间种:

株型收敛品种,每公顷保苗6~9万株;株型繁茂品种,每公顷保苗5~5.5万株。

清种:

株型收敛品种,每公顷保苗6~8万株;株型繁茂品种,每公顷保苗4.5~5万株。

六、田间管理

(一) 查田补栽

出苗前及时检查发芽情况,如发现粉种、烂芽,要准备好预备苗;出苗后如缺苗,要利用预备苗或田间多余苗及时坐水补栽。

3~4片叶时,要将弱苗、病苗、小苗去掉,一次等距定苗。

(二) 铲前深松、趟地

出苗后进行铲前深松或铲前趟一犁。

头遍铲趟后,每隔10d~12d铲趟一次。

做到三铲三趟。

(三) 虫害防治

1.粘虫

黑龙江省6月中下旬,平均100株玉米有50头粘虫时达到防治指标。

可用菊酯类农药防治,每公顷用量300ml~450ml,对水450kg,或用有机磷农药喷雾防治,或人工捕杀。

2.玉米螟

玉米螟防治指标为百株活虫80头。

①高压汞灯防治。

时间为当地玉米螟成虫羽化初始日期,每晚9时到次日早4时,小雨仍可开灯。

赤眼蜂防治:

于玉米螟卵盛期在田间放蜂一次或两次,每公顷放蜂22.5万头。

     

②BT乳剂防治玉米螟。

在玉米心叶末期(5%抽雄)每公顷2.25kg~3kg的BT乳剂制成颗粒剂撒放或对水450kg喷雾。

③封垛防治玉米螟。

4月~5月玉米螟醒蛰前,每立方米秸秆用100g白僵菌粉剂封垛处理。

(四)化学除草

1.播后苗前除草

在土壤墒情较好的地块可选用播后苗前除草。

2.苗后除草

(五)其他管理

1. 打丫子

及早掰掉丫子,避免损伤主茎。

2. 追肥

玉米7~9叶期或拔节前进行,每公顷追施纯氮总量的60%~70%,追肥部位离植株10cm~12cm,深度10cm~15cm。

3. 放秋垄

8月上、中旬,放秋垄拿大草1~2次。

4. 站秆扒皮晾晒

玉米蜡熟末期扒开玉米果穗苞叶晾晒。

(六)收获收获时间:

完熟期后收获。

收获后的玉米要进行晾晒,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烘干。

籽粒含水量达到20%时脱粒,高于20%的上冻后脱粒。

第二章黑龙江省玉米丰产丰收关键技术对策

第一节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基本概况

玉米是黑龙江省三大主栽作物之一,近几年播种面积在5000万亩以上,总产在1400--1800万吨之间,占全国玉米总产的10%左右,约占全省粮豆总产量的40%,商品率在70%左右,农户户均玉米的播种面积的比重较大,是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玉米又是饲料工业、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主要原料来源,并对我国粮食安全及国内玉米市场有较大影响,在我省乃至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玉米带最北部,玉米种植几乎遍布全省,但玉米主产区主要集中有效积温2300~2800℃的第一、二、三积温带。

普通玉米占80%以上;青贮玉米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年播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糯玉米、甜玉米年播种面积约300万亩左右。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

一是推广玉米催芽坐水种技术;二是推广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三是推广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四是推广通透栽培等技术。

黑龙江省玉米总体生产水平,80年代全省玉米平均亩产在200公斤上下;90年代全省玉米平均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

近几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玉米种植面积突破4000万亩,2008年又达到5471万亩,总产分别突破1300万吨和1800万吨,实现了播种面积和总产的飞跃。

目前,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位,但数据显示,我省玉米单产水平不高,并且是长时间徘徊,玉米总产的提高是播种面积扩张的结果,迫切需要总结经验,迅速提高玉米的单产水平。

我国玉米市场正处于从自给有余略有少量出口的基本平衡向供应偏紧,需一定的进口补充过渡。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燃油价格的上涨,利用玉米生产乙醇利润的提高,国内外对玉米的需求将出现刚性增长,今后玉米供应偏紧已不可逆转。

粮食生产形势、粮食安全、生物质能源需求及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实现粮食丰产丰收,丰产丰收也是农民得到实惠的重要保证。

第二节黑龙江省玉米丰产丰收技术途径

一、借鉴先进栽培经验,推广有前瞻性技术

纵观玉米生产发展的历史,杂交种的出现、化学肥料的推广和应用技术改进、灌溉农业的大面积实施、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推广等,是从提高品种的增产潜力以及肥料科学使用和充足供应、水分的保证、热量的提供等生育条件不断满足来实现玉米的产量提高和飞跃的,但每一次产量的提高和飞跃,在种植密度上都有大幅增加,其本质是群体光能利用率提高的结果。

美国玉米育种专家分析近100年的玉米育种历史认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玉米单产的提高取决于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其高产典型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如:

Warsaw(美国):

1971-1973年连续3年创造1000kg/亩以上,1985年又创造了1548kg/亩;新择西洲(美国大学):

1981-1988年,连续8年创造了1200kg/亩以上;依阿华洲FRANCIS2002年创造了1823.4kg/亩的高产纪录。

Francis高产地块

种植密度及产量

年份

种植密度(株/亩)

产量(公斤/亩)

1993

6237

561

1994

5191

1196.4

1995

6534

1084.9

1996

6303

1278.8

1997

6930

1423.3

1998

6930

1423.3

1999

7260

1625.4

2000

7227

1592.4

2001

7235

1683.2

2002

7235

1823.4

引自:

《玉米科学》2003.3

吉林省进入90年代充分认识到应用平展型品种进一步提高单产水平较为困难,为突破单产提高迟缓的局面,该省陆续引进和推广了掖单4、掖单6、掖单9、掖单51等耐密品种,同时,也逐步选育出了吉单180、吉单209、四密21、四密25等品种,实现了品种由平展型向耐密型过渡,这些耐密品种的推广,为吉林省位居玉米生产大省和强省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产典例(2002~2004,吉林梨树)

年度

品种

面积(m2)

种植密度

(株/亩)

收获穗数

(穗/亩)

穗粒数

百粒重(g)

产量

(kg/亩)

2002

东单54

86.0

4500

4215.12

692.70

32.20

940.18

2002

郑单958

86.0

5000

4878.40

556.70

34.10

926.09

2003

郑单18

800.0

5000

4662.96

657.17

32.74

1003.27

2003

郑单958

60.0

6201

5738.95

543.02

32.20

1003.47

2003

郑单958

60.0

5510

5106.68

600.79

32.76

1005.09

2003

郑单958

60.0

4998

4998.17

620.03

32.58

1009.66

2003

郑单958

60.0

5485

5354.60

586.18

32.56

1021.98

2003

郑单958

60.0

5669

5669.45

547.17

33.00

1023.71

2003

郑单958

60.0

5039

4913.53

616.97

34.06

1032.53

2004

郑单958

1546.7

4500

4459.50

583.79

35.98

936.71

2004

郑单958

43.2

4500

4467.20

603.59

36.96

996.57

我省推广的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应用覆膜可选择生育期长的品种,提高增产潜力;在种植方式和栽培上,采取大垄双行,增施了肥料,增加了种植密度,既发挥了边际效应,又提高了光能利用率,从技术路线上讲,本质上是高肥密植技术实施的结果。

总结近年国内外在品种更新和种植方式的改变等方面的探索,增加种植密度、科学施肥为主的“高肥密植配套栽培技术”是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玉米产量、效益实现玉米生产飞跃的重要途径,被广泛认同为玉米高产再高产、增加经济效益的技术路线。

其高产的生态条件:

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水分充足。

栽培技术一是品种优良。

选用高度耐密、抗逆性好的杂交种,高度密植。

二是深耕深松30cm以上,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三是施肥量大,特别是施入大量优质有机肥。

四是标准化实施、精细的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

(一)积极推广耐密品种

耐密品种是以中矮秆、紧凑及半紧凑型为代表的玉米品种类型(除个别不耐密品种外)。

这类品种具有叶片上冲、雄穗小、茎杆坚、发达根系,适宜高密度种植,并耐阴雨寡照,在高密度、高肥条件下具备不倒伏,果穗全、无空杆、大小均匀、籽粒饱满等特点。

紧凑型玉米一般玉米果穗以上的叶片上冲,夹角小于30度;果穗以下的叶片夹角约45度;半紧凑型玉米一般玉米果穗以上的叶片上冲,夹角小于45度;果穗以下的叶片夹角约60度,整个株型半紧凑;平展型玉米:

玉米果穗以上的叶片平展,夹角约60度;果穗以下的叶片平夹角约75度。

所以,两类品种最大及本质区别是株型,也就是叶夹角和透光性,由此,带之而来种植密度发生的巨大变化。

凑型玉米品种一般种植密度:

5000~5500株/亩,有的更大,叶面积系数:

5~5.5;平型品种一般种植密度:

3000~3500株/亩,系数:

3.5~4.0。

1、增产原因

由全国9个省市农业科学院和农业高等院校参加的紧凑型玉米栽培研究协作组,于1991—1992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北京延庆县、河北保定市和山东莱州市对紧凑型和平展型品种进行了系统研究,两年8个点次的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个体差异。

在每亩多种1500—2000株的条件下,紧凑型品种的个体发育状

况总的不如平展型品种,见下表。

两类品种个体发育状况比较

年份

类型

株高

(cm)

叶片数

最大叶面积

(cm2/株)

单株干重

(g)

单株粒重

(g)

根条数

1991

紧凑

平展

265.4

255.9

20.0

20.3

7909

8660

346.1

367.7

189.7

192.5

62.8

57.3

1992

紧凑

平展

235.1

235.0

20.4

20.7

7836

8469

325.4

358.9

172.5

187.2

60.1

51.8

平均

紧凑

平展

250.3

245.5

20.2

20.5

7873

8565

335.8

363.3

181.1

189.9

61.5

54.6

增减相对量

4.8

-0.3

-692

-27.5

-8.8

6.9

紧凑增减(%)

1.9

-1.5

-8.1

-7.6

-4.6

12.6

由上表可以看出:

除株高相对高些(1.9%),单株根系数显著增加外多(12%),紧凑型品种在其它个体发育性状上均不如平展型品种,叶片数相对少些(1.5%)、单株最大叶面积少些(8.1%)、单株干重少些(7.6%)、单株粒重少些(4.6%)。

根系发达是紧凑型玉米品种的一大特点。

上表中紧凑型品种比平展型品种单株平均根数(62、60、61)、(57、51、54)多6.9条,群体增加株数是1500—2000株,因此,紧凑型总的群体中的根数比品展型品种的根数多近50%。

根系是玉米的主要吸收器官,根系发达意味着可吸收更多的养分和水分,对提高抗倒伏能力、改善地上部生长、防止早衰、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紧凑型玉米品种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个体发育不如平展,并非品种特性所决定,而是增加密度后的必然结果。

密度增加1500~2000株,平均单株所得到的光照、CO2、H2O、养分必然要少,是正常的。

有试验表明:

同密度条件下栽培,紧凑型品种个体的各指标也优于平展型品种。

第二、群体差异

A、叶面积系数大

叶面积系数十决定群体光能利用率的重要指标。

叶片是构成冠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紧凑型品种的单株叶面积始终不如品展平品种大,但是,由于生产中紧凑型品种实际种植的密度要远远大于平展型品种,单位土地面积上就拥有较多的叶片,所以,各生育期的叶面积系数始终较高,见下表。

两类品种叶面系数发展动态

年份

类型

3叶

6叶

13叶

抽丝

抽丝后

成熟

15天

30天

45天

1991

紧凑

平展

0.06

0.05

0.78

0.53.

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