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2101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docx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docx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 孟令全

一、修辞与小学语文教学

(一)修辞和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修辞学到大学才被正式列为一门课程,中学虽然学一点修辞,略知皮毛而已,小学则不知这皮毛为何物。

这样说来,学习修辞,似乎是中学的事,大学的事,与小学不沾边,或关系不大。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修辞似乎与小学语文教学关系不大,但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特别是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修辞现象多如牛毛,凡为专家和多数人已认可的修辞格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大都出现过。

何谓修辞?

修者,修饰、选择也;辞者,语辞、文辞也。

所谓语辞,即口头语言;所谓文辞,即书面语言。

故修辞是对语辞、文辞进行修饰和选择的一种语言行为、语言现象,是一种言语活动的方式。

研究修辞这种语言行为、语言现象,这种言语活动方式的学科被称之为修辞学。

由此观之,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因此修辞学属语言学的范畴,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修辞学和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研究的对象都是语言,虽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研究语言,虽然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研究对象,说明这些学科之间肯定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并以它们自身的语音规律、语义规律、词汇规律、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共同阐发着语言的规律。

小学语文这门课程是干什么的呢?

如作简而明的回答,曰:

是学语言的。

既然是学语言的,就和语言学有关。

而且涉及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

如和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文字学、修辞学都密切相关。

若再问,学习语言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答曰:

具体指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语言,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此二者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先讲语言理解的问题。

对语言的理解,由于人们的需求和目的的不同,实际上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

就一般而言,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基本上是对语言所表达意义的理解,主要是对语言内容信息的提取。

但是,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就比一般意义上对语言的理解要复杂多了,它要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识字,了解某些语言知识,形成比较敏锐的语感,它还要在理解语言的同时积累语言和学习运用语言。

这样说来,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它所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所提供的有关内容的信息,它还应该关注语言本身,关注有关语言形式的信息,语言的审美信息,语言知识的信息。

要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并适度地了解语言的一些表达方式和体会语言的美。

特别是对那些经过修辞的言语,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因为这些言语是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对语言更高层次的运用;它更讲究表达效果,力求最佳表达效果,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同时,更注重表达的形式,争取做到内容与形式比较完美的统一。

比如,在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这样一句话,“正像人们说得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是说西沙群岛海里的鱼很多。

显然,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式,更为明显的是: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表达效果要比“西沙群岛的海里的鱼很多”好得多。

这正如人是马,衣是鞍。

一个人穿一身款式陈旧、面料低廉、色调单一、做工粗糙、且不合身的衣服,与穿一身款式新颖、面料考究、色调和谐、做工精细且得体的衣服,给人的感觉会一样吗?

更何况衣着装束是极富个性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的着装能将自己的身材相貌的优点加以最大化的扩张,那就说明这个人不仅会穿,穿得明白;而且穿得很美,能穿出个性化。

一个人能穿出美,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在美的基础上又能穿出特点来,应该说是近乎完美了。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作者选用夸张的手法,目的无非是故意通过“言过其实”、“夸大其词”以收到“鱼多”的更佳的表达效果。

这一表达效果之好可以从两方面去概括,一是最大限度地突出了“鱼多”的特征,并将“鱼多”这一对读者并无多大情趣的事情说得蛮有情趣;二是将“鱼多”这个带有概括、抽象化的所指形象化了,“海”的一半是多少,想来想去,虽然依旧是深不见底、辽阔无边,毕竟还是有“形”可想,有“象”可现;于是,由于这句话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就使那本来索然无味的“鱼多”之意变得令人回味不绝,且不由得生出许许多多的联想和想象。

但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仅让学生知道这句话是讲鱼多之意就似乎“OK”了,至于这句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说的好处是什么,这句话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其表达效果如何,就不再过问了。

对这样一个美好的句子,学生的理解只落下一点可怜巴巴的语义,这哪里是在学习语文,简直连一般意义上的阅读都不如。

当然需要声明的是,这里绝对不是要求教师去给学生大讲什么夸张修辞的概念、理论,而是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言语和语境,引导学生具体地理解这样的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其表达效果。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是否可看到语文教学和修辞之间的密切关系呢?

下面我们再谈语言的运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运用语言要比理解语言更难,特别是书面语言。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理解语言的要求要高于、要大于对运用语言的要求和范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所谓运用语言,有位语言学家曾经说过,小学作文不要求生动,不讲修辞。

这位语言学家的意见是对的。

也就是说,小学生的的作文,或者说对语言的运用,只要求作到比较准确、通顺即可。

这是对运用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和最低的标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做到(虽然对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做到)。

如要求小学生在表达时运用修辞方法显然是不现实的,是强人所难,是拔苗助长。

因此,在小学阶段,对语言理解的要求要高于要广于对语言运用的要求,具体点说,对语言的理解既要理解语言的意义,还要适当地理解语言的形式;但是对语言的运用,则不作形式上的要求,语言运用的训练略微滞后语言理解的训练,这符合人们学习语言的规律,虽然理解和运用不是一法,但多少也有一些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意思。

如果对语言的理解仅停留在对非修辞语言的理解上,怕在运用时连文从字顺都做不到。

(二)语言的精华与语言智慧的结晶,最可宝贵的教学资源与不可或缺的营养。

小学语文课本所编选的课文,是言语的海洋。

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言语,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那些经过选词、炼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言语,是语言中的精华,这些言语,或经过千锤百炼,或妙手偶得,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些言语是语文教学中最可宝贵的资源。

很多修辞家将修辞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消极修辞,一类为积极修辞。

这样的分法歧义较多。

为了说明问题,这里也不妨从修辞的角度将言语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修辞言语,这类言语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使用了修辞格的言语,另一类为在选词、炼句上比较讲究、有特色的,但谈不上什么修辞格的言语;另一类则是非修辞言语。

这两类言语的特点很多。

比如,非修辞的言语,一般说来是符合语法规则,正确无误的言语;准确、通顺、简练、得体是这类言语最突出的的特点。

在课文《日月潭》里有这样一句话“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

这句话很通顺,很简练,语义也很明确。

这句话向读者提供的信息是:

1、湖的名称;2、湖所在地点;3、湖的性状,是台湾省最大的湖。

这句话没用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可算作非修辞性的言语,句型为陈述,是语法中所讲的常用的判断句。

这样句子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应属多数,到了高年级这类句子虽然还不少,但训练的价值已经不大。

至于修辞言语,还要在准确、通顺、简练、得体等特点的基础上,加上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性、富有感染力、富有感情色彩、富有美感等特点,如均衡美、对称美、变化美、侧重美、联系美、音韵美、含蓄美、幽默美等。

因此,美应该是积极修辞言语的一大特点。

如果说语法是语言的法律,并如语言世界的警察,对语言起着规范和纠错的作用;那么修辞就是言语的化妆师、美容师,对语言起着整容和美化的作用。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是千古名句,说其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怕不为过分。

此言流传至今而不衰,主要得益于它的表现形式的完美,正是那巧妙工整的对仗才使它独领风骚,千古不朽,成为言语中的典范。

这些经过修辞的些言语又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且是复合维生素,它是滋养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营养成分,合理吸收、消化这些营养,充分开掘、利用这些资源,使学生真正获取这些财富,对于提高学生分辨、识别、理解、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说明问题,下面仅就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修辞现象(不含篇章修辞)作一简单例举,这些例子只是课文中修辞现象的九牛一毛。

这些修辞现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选词、炼句富有特色的、却谈不上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的言语;二是使用了修辞格的言语。

选词、炼句富有特色的言语

1、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

《燕子》

2、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

3、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美丽的小兴安岭》

4、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维也纳圆舞曲》

5、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

6、我无限钟情于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汉字,并震惊于它的无限活力和奇特的魅力。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7、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鞋匠的儿子》

8、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

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熄灭。

《我的战友邱少云》

9、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

《童年的发现》

10、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

……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冬阳·童年·骆驼队》

使用修辞格的言语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

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

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

(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观潮》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桥流水人家》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

“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

《鲁滨孙飘流记》

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

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

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趵突泉》

(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

《古井》

5、拈连

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

拈连可以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

(1)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

《窃读记》

(2)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十里长街送总理》

(3)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

“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

“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6、移就

两项事物相关联,叙述中将原描写此一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另一事物的性状的修辞方法。

移就可以把人物的感情渗透到景色之中,使人感到情景交融,增强语言的抒情气氛。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阵暖暖的叮咛。

《听听,秋的声音》

(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林海》

(3)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7、转品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而活用为另一类词的修辞方法。

转品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含蓄、凝炼,还可以使句式整齐匀称,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荔枝》

(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下来:

“你财主了怎么着?

这么贵的东西......”《荔枝》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州》

8、对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以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法。

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

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1)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开国大典》

(2)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9、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和句子接连说

出来的修辞方法。

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山水》

(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我的“长生果”》

(3)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詹天佑》

10、回环

利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的相互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

回环虽然在意义上前后没有什么改变,却不给人重复之感,强调的作用显而易见。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桂林山水》

(2)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

《青山不老》

(3)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1、层递

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事物性状的大小、长短、高低、轻重、深浅等方面的层层递升或递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层次之效果是层层强化,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1)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

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

《走遍天下书为旅》

(2)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落花生》

(3)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可爱的草塘》

12、双关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利用言语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上说的是另一种意义,使要说的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法。

双关可以使语义含蓄,其传递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1)你想四周为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白杨》

13、婉曲

不直说,或闪烁其词、或拐弯抹角,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自己要说的本意的修辞方法。

婉曲以模糊代替直言,给人以含蓄与深沉之美感。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

“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

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他投进了漳河。

《西门豹》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秋天的怀念》

(3)随后,她给我读了纸条上的留言:

“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用心灵去倾听》

14、衬托

为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的一种修辞方法。

将人、物、事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情景交融,这背景也就有了情。

(1)湛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是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少年闰土》

(2)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

《卖火柴的小女孩》

(3)刚进院里,以墙绿葱葱的爬强虎扑入眼帘。

夏天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

阳光都变成了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5、对照

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的一种修辞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发现差别,各自的特征便都得到了强调。

(1)步子虽然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

《和时间赛跑》

(2)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晏子使楚》

(3)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为人民服务》

16、迭现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一系列画面、一个个镜头、一串串形象描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迭现可以使形象鲜明,如历历在目,既增强视觉形象,又能增强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力。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少年闰土》

(2)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朴翅膀。

《鸟的天堂》

(3)它们翻滚着,缠绕着,拥挤着,厮咬着,昂首甩尾,腾空而起,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

《黄河魂》

17、摹绘

把人或事物的声音、颜色、情状如实地摹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具体化、形象化、鲜明化,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增强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1)沙沙沙,沙沙沙。

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弹奏着乐曲。

《笋芽》

(2)轰隆隆!

轰隆隆!

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笋芽》

(3)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颜色。

《山雨》

18、反复

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法。

运用反复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分清文章脉络、层此,增强语言节奏感。

(1)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

(2)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再见了,亲人》

(3)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趵突泉》

19、设问

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地注意和思索,接着自己回答问题,或问而不答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强调某种观点,抒发某种感情,渲染气氛,加强语势,使文章生动活泼,波澜起伏。

(1)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花钟》

(2)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桃花心木》

(3)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请形呢?

《假如没有灰尘》

20、反问

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明确的意思,文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问可增强语言的力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不容置疑。

(1)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再见了,亲人》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

(3)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

《穷人》

21、舛互

对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

看似悖于事理实则符合常情。

舛互的作用在于强调近乎矛盾对立之中的某一方面,使之更为醒目、突出,以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草原》

(2)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开国大典》

以上所举的例子,仅是课文中的一部分。

却足以使人感到其沉甸甸的分量。

这是一笔多么丰富的资源和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随着年级的增高和所接触文体、语体的增多,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所面对的语言形式也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地增多,而且增速比较快的是那些特殊的、经过了修辞锤炼的言语。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因为学生不能总停留在记叙平白、形式简单的语言的学习中。

面对那些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言语,有关修辞的一些问题也就摆在了语文教学的面前。

对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知识及其有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以体现,它们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一直争论不休。

过去,有关修辞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曾出现过被强调过头的现象,今天,我以为又出现了被淡化过头的现象。

不管承认不承认,也不管敢不敢面对,有关修辞的内容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内部的事情,这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实。

面对这样的事实,脱离小学生的实际提出过高的要求固然不可取,采取躲闪回避或置之不理的态度和做法也不可取,而在语文教学中反对谈修辞问题则更不可取。

(三)语文教学的闪光之亮点、魅力之所在,大有可为之舞台。

语文教学内容纷繁复杂,上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语文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各种类型的课,如识字课、汉语拼音课、阅读课、习作课,虽然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麻烦,但难处最多的、麻烦最大的怕是阅读课。

阅读课难上,上好阅读课更难,阅读教学见真功。

一位语文教师的真功夫,会尽显于他的阅读教学中。

在阅读课上,完全可以看出一位语文教师语言文字的修养,看出他的文化底蕴,看出他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可以说,凡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在阅读教学上有着自己的绝技和高着;凡在阅读教学上取得成功的教师,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凡善于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教师,都能在理解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上做到比较恰当、适度的结合与统一,他们是指导学生理解语言的行家里手。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言语,比如那些在课文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言语、那些含义深刻的言语、特别是那些既是关键的、又是含义深刻的、同时又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极佳的言语,是阅读教学的比较要紧之处。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阅读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质量的高低。

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1、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了梦乡。

《槐乡的孩子》

2、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上面的两个句子都使用了修辞方法,其方法叫做“移就”。

移就是一种修辞格,且被经常使用。

这种修辞方式就是把描写甲事物性质状态的词,移来修饰和描写乙事物。

第一个句子中“甜蜜”本来是描述食品味道的词,但是在此处移来形容并不具备味道特点的人的表情,微笑是没有味道的。

“甜蜜的微笑”就形成了反常的组合。

但这种反常又使人感到合情合理。

从这句话里,读者可以感受到一抹浓浓的感情色彩,联系课文的内容,乡村的孩子们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利用假期去采槐米,换取上学的钱,劳动是辛苦的,收获却是幸福的。

因此,孩子们劳苦一天后,在睡梦中脸上都会挂着甜蜜的微笑。

这句话既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