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929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商业的发展

古代商业的发展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本讲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

古代商业总趋势是不断发展,但比较缓慢,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中国的社会转型。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水平较高,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前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经济的繁荣

考纲要求

商业的发展

 )理一理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

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宋朝:

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商业空前繁荣。

6.元朝:

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

(1)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加大。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位置、时间

官府监管

发展表现

宋朝以前

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并有时间限制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宋朝时期

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的发展

(1)重要大城市:

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新兴大城市

①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②表现:

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

由于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

(3)两宋:

同亚非许多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

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

清代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以朝贡贸易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为目的;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渐趋萎缩。

 )想一想

1.古代中国的“城”和“市”一样吗?

提示:

不一样。

古代中国的“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后者是商业活动的场所。

2.商业在宋代开始居于中国的主导地位吗?

提示:

不是。

中国古代社会,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3.宋代以后兴起的商业名镇与古代早期的城市相同吗?

提示:

不同。

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大都是政治城市,商业活动依附于政治因素,不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宋代以后兴起的工商业城市则是以经济职能为主。

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吗?

提示:

否。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

5.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1)影响人的流动,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规模扩大;影响封建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2)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传统的“重农抑商”形成冲击,同时助长了拜金、奢侈风气。

(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进步,商业都会大量兴起。

(2)两宋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对两宋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经历了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

城市的发展与当时的商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商业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相辅相成。

 探究一)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趋势

材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二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梦粱录》

材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谢肇淛《五杂俎》

问题:

(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宋代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有何变化?

(2)史料三反映了明朝以后商业发展有何重要变化?

[史料导读]

(1)材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2)材料二信息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3)材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

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

[探究一答案]

(1)变化:

反映北宋开封的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商业活动极为繁盛,且商业交易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市坊界限;城市的市场由以前封闭性市场演变为开放性的市场。

(2)变化:

明代中后期,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晋商;经营多样,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出现。

[史论总结]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物品的变化: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

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如晋商和徽商的出现。

(5)流通领域的变化: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探究二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

史料一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史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问题:

根据史料一、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的变化。

[史料导读]

(1)史料一中唐朝前期“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中县户满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的建置制度有所调整。

(2)依据史料二信息可知,宋朝已“打破坊市界限”“打破时间限制”“思想文化得到发展”。

[探究二答案]

政府对置市的限制有所放宽;坊市之间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商业区;文化娱乐有所发展。

[史论总结]

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的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从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4)从城市的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大城市中的“市”“夜市”“晓市”等、乡村中的“草市”形成并发展。

(3)商业交通发达,水上和陆上商运十分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4)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了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会。

(5)商人群体活跃。

汉代商人就已成为社会交往活动中最活跃的人群之一,到明清时期,则出现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针对训练]

 (2018·安徽十校联盟联考)由下表可以看出,两宋时期( A )

两宋部分市镇商税岁入比较(单位:

贯)

地名

全州商税岁额

市镇商税岁额

市镇商税所占全州收入%

越州

6653.776

12082.65

18.18

润州

39502.962

6309.962

15.97

绍兴府

105314.014

21649.117

20.55

常州

110196.49

47679

43.2

镇江府

206296

131349

63

A.商业经济型的城镇正在崛起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C.经济重心完全实现南移

D.商税成为国家主要财源

[解析] 从材料图表可知常州和镇江府的市镇商税接近甚至超过全州商税一半,反映了这两个地区出现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城市,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市镇商税占整个商税的比例,不能反映出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发生质变,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指江南经济超过北方,与材料中市镇商税与整体商税的比例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市镇商税在不同地区占商税的比例,没有体现商税成为国家主要财源,故D项错误。

 )

1.(2018·全国卷Ⅰ·27)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B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析] 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该图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D项错误。

2.(2018·北京高考·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得出( B )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 B对: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松江市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说明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②正确。

鸦片战争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客观上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市镇数量的增加,③正确。

A、C、D错:

市镇数量的增长体现的是工商业的发展,而非商人地位的上升,①错误;由表格中的时间可知,没有涉及民国时期,④错误。

3.(2018·江苏高考·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D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4.(2017·全国卷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商业的发展。

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

【备考方略】

1.注意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与政府政策的关系,认识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

2.联系必修三内容,认识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的影响。

3.重点是唐宋时期城市布局的变化和原因、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

1.(2018·广东深圳一模)据统计,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神宗年间每年铸钱额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

这说明( C )

A.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

B.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

C.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

[解析] 材料中宋朝神宗年间货币发行量大增以及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在市场上的流通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说明唐代商品经济尚不繁荣,不能说明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故A项错误;宋代货币发行量大增以及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在市场上的流通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不能说明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故B项错误;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宋代货币发行量大增是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不能说明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故D项错误。

2.(2018·河南许昌、平顶山一模)明代江南太湖流域是蚕桑丝织地区,出产的优质蚕丝不但行销全国而且行销全球,号称“湖丝遍天下”,以至于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织业,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

这说明当时( A )

A.江南地区市场经济发达

B.海禁抑商政策尚未执行

C.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

D.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兴盛

[解析] 根据材料“明代江南太湖流域是蚕桑丝织地区,出产的优质蚕丝不但行销全国而且行销全球,号称‘湖丝遍天下’,以至于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织业,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可知,明代江南地区的市场经济是相当发达的,故A项正确;材料中根本没有涉及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通篇材料所涉及的都是明代的江南地区,并没有出现时空的转移,所谓的“区域分工”根本无提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所提及的仅仅是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并没有对“多种经营方式”的相关表述,故D项错误。

3.(2018·广东佛山顺德一模)以下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

时期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前半期

17世纪后半期

18世纪前半期

18世纪后半期

19世纪前半期

每公斤白银所能购买的大米(单位:

公石)

75.11

46.44

31.07

31.78

27.37

15.92

12.30

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 D )

A.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

C.“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D.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解析] 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每公斤白银所能购买的大米数量在不断减少,说明粮食价格上涨而不是下降,故A项错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处于中国明朝及清朝前期,该时期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故B项错误;该时期在中西方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西欧掠夺的大量金银流入中国市场致使白银价格下跌,与“海禁”政策并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中国该时期贸易之所以处于出超地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瓷器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说明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故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