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课程讲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525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尔夫课程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奥尔夫课程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奥尔夫课程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奥尔夫课程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奥尔夫课程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奥尔夫课程讲稿.docx

《奥尔夫课程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尔夫课程讲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奥尔夫课程讲稿.docx

奥尔夫课程讲稿

奥尔夫音乐课程培训讲稿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carl·orff1895—1982)所创建。

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

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仍长期使用着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

认真研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

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

  奥尔夫认为:

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

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

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

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

  其实,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

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

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

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

愉悦身心、学习艺术,二者相得益彰。

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我国音乐教育原先的模式是单纯地教唱歌——教材也主要是以一首一首的歌曲出现的,后来有了少量变化,少数学校也学一点器乐技巧。

学生主要是模仿着现成的音乐艺术作品,很被动。

教师呢,也是认真地追求着“出成果”,严厉地对待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到一股莫名的压力。

由于在音乐方面人的先天素质客观上有着很大差异,就我国原有的课程要求来说,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教学要求甚远,于是他们自然对音乐“敬而远之”,教师也束手无策。

对此,奥尔夫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应该能使我们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要学生“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这是奥尔夫特别强调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然而,这和我国音乐教学的所谓“综合课”完全是两种概念。

卡尔·奥尔夫指出:

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

于是他发明了一套“元素性”的奥尔夫乐器(注),是一组很容易掌握的打击乐器。

同时,他还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演奏,并冠以“人体乐器”的美称。

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

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

应该指出,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完全符合我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方针的,对改变我过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属性的落后面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奥尔夫生平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奥尔夫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卡尔·奥尔夫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剧大师奠定了基础。

奥尔夫基本上是自学成才的大师,从少年到青年,他通过自学刻苦钻研大师们的作品,在不断地探究大师们的风格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

“那种“野生”的具有原本性的音乐、戏剧”。

他从不把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学科之中,作曲、指挥、戏剧、舞蹈……,他均报有极大热诚去关注、去研究。

 1924年奥尔夫与友人—舞蹈家军特合作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军特学校”。

在那里奥尔夫开始了他变革音乐教育的一系列尝试,如新的节奏教学和将动作与音乐相结合的试验。

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是在音乐与动作教学中突出节奏性乐器,他为了使学生们亲自参与奏乐,并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制造出了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

这套已被人们统称为奥尔夫乐器的教具现已闻名全世界,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

奥尔夫为了实现“尽量使学生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为动作伴奏”,他从本土及外国的民俗音乐中找到了编写教材的源泉。

1930年他与终生的合作伙伴凯特曼编写的教材初版第一卷发表了。

这本教材作为基本的音乐教材练习引导人们走向音乐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由于其演奏和舞蹈的性质,使外行很容易学会。

接着,又陆续出版了许多其他的小册子,为奥尔夫乐器的练习编配了大量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奥尔夫的学生—也是后来一生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古丽特·凯特曼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军特学校”的实验由于在国内外的旅行演出和在各种国际会议上进行的教学法示范性演出受到许多教育家们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有关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

1932年,一部意味音乐教育革命的作品—《奥尔夫教材——为儿童的音乐,由儿童自己动手的音乐——民歌》已准备出版,但是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这个出版计划搁浅了。

奥尔夫决定离开音乐教育去从事专门作曲。

1937年以一部十四世纪诗集手抄本创作的音乐剧《卡尔米娜·布拉纳》实现了他的突破,四十二岁的他此前已有许多探索性的作品问世,但他称这种突破为他的“全集”的开端。

从1935年至1942年,奥尔夫的三部成名作问世:

《卡尔米娜·布拉纳》(1934—1937)、《月亮》(1937—1939)、《聪明的女人》(1941—1943)相继问世。

奥尔夫从青年时代起就在追求的“完全戏剧”——一种通向人本的、寻找最初的、原始的、融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那种艺术,在这三部作品中得到体现,使他在“完全戏剧”(或称整体艺术)的创作上已走向成熟,形成了真正的奥尔夫风格。

这里同样体现了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所体现的那种原本性的原则和理念。

1948年到1949年完成《安蒂戈尼》,这部作品综合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而在伴奏乐队的配器上采用4架钢琴、59种打击乐器与人声的大胆结合,以体现最古老的神话——太阳神与月亮神的结合,刚与柔、健与美的天然合一。

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世界上作为大师级的作曲家的声望。

他在专业作曲上所采用的技法与他在音乐教育上一样,都是突出节奏性因素,以某种固定音型不断反复作音乐发展动力,在旋律中较少使用半音音阶和变化音,和声让位到更次要的位置,总之无论旋律、伴奏都以古朴、简洁为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

舞台布景、演员服装的象征性都是体现他原本性的“完整艺术”的理念。

奥尔夫一生耕耘不息,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和音乐戏剧,直到1973年78岁高龄时,还创作了他最后一部大作《世界末日之剧》。

  1950年—1960年奥尔夫曾任慕尼黑音乐学院作曲大师班教授和负责人,他的教学是以让学生发现自我为宗旨,这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仍贯穿他一生的教育思想。

奥尔夫从1948年开始为巴伐利亚电台编写“学校音乐教育”,连续播了五年,受到学校的热烈欢迎。

1950—1954年出版了五卷本《学校音乐》(《Orff-Schulwerck》),被欧美各国相继翻译出版介绍到世界各地。

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大事。

1961年在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及造型艺术大学”成立了“奥尔夫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和培训中心。

1962年奥尔夫和凯特曼访问日本,在日本掀起研究和实践奥尔夫教法热潮。

奥尔夫教学法与东方文化的结合开始了奥尔夫教学法新的里程。

1982年奥尔夫在慕尼黑他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二、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理念

1.综合性

  音乐是综合的艺术,音乐不是以单一形式存在的,不仅仅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结合动作、舞蹈、语言的有机整体;这恰恰又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源于生命开端的,是接近土壤的,是心灵最自然的表露。

2.创造性(或称即兴性)

 即兴创造是每个人具有的本性,是散发心灵的本能反应。

当6岁以前儿童听到音乐时能随乐而舞,边舞边哼唱;当看到一幅画时,他们可以按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并可通过简单的打击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没有乐器时,他们主动地去创造、发挥想像,用手、脚等或用其它物品代替进行表演。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人类认知是感性到理性,奥尔夫音乐教育就是通过感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去协调、发动各个方面的能力,让儿童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体验、去唱、去跳、去抒发与宣泄。

因此获得这个经验过程是人类学习的最主要途径,是培养情商最重要的手段,是奠定智力的基石。

4.从本土文化出发

奥尔夫教学法不是一种固定的、封闭性的“条条框框”,他的整体内容和方法都鼓励和启发人们自己去创造和安排,他自身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不断地发展、前进。

因而奥尔夫教育思想和教学法是充满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

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歌、曲艺、戏剧、民间传说等五彩缤纷,还有古诗、童谣、儿歌、寓言、童话,更是浩如烟海。

之所以它们能广泛流传,是因为它们源于人类自发的需要、是通俗易懂的。

只要我们秉持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去融合、创新、开拓,奥尔夫音乐之树将四季常青、生生不息。

5.自生命开端的

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智能,音乐是人人需要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在挖掘人人俱有的音乐潜能,是在开发和培养、发展这个天性,使孩子健康成长,去感受和体验音乐语言、节奏、韵律。

三、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内容“为孩子们的音乐”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这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说白。

内容取自本民族、本地区的儿歌、童谣等。

在实际教学中常把所学歌词以说白的形式教给学生,并配以音韵、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等。

②唱歌。

对于初学音乐的孩子,奥尔夫教学法并不要求他们必须学会读谱。

它选择的歌曲多为五声调式,并采用听唱法教学,从感知入手使学生摆脱纯理论的识谱、视唱、乐理知识等的学习。

这种方法对于从幼儿园刚走进小学校门的低年级学生更为合适。

③声势。

是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所具有的姿势。

声势通常是和节奏连在一起的。

它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学生易学易做的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多以“卡农”形式出现。

④打击乐器。

这里所指打击乐器包括两种。

即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

如沙球、三角铁、双响筒、手鼓、西斯特等和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音条乐器(钟琴、钢板琴、木琴等)、定音鼓等。

奥尔夫乐器具有简单易奏的特点,以五声音阶为主,通常是为主旋律伴奏。

以一个低音或一个五度“波尔动”(通常为调式的主音与属音)或将几个音按固定节奏型组成“固定音型”反复使用于全曲,是奥尔夫乐器伴奏中常用的方式。

⑤舞蹈。

这里指的舞蹈包括律动、表演等。

同时,又都不能等同于有关艺术门类的专业概念,而具有“元素性”的含义。

奥尔夫教学法所设计的舞蹈对于任何没有学过舞蹈的人也能学会。

它所要求的是按音乐的节奏跳、按音乐的形象去想象,最重要的是即兴,学生们可以自由设计,自由编排自己理想的动作。

⑥音乐与美术。

奥尔夫教学法经常把一首乐曲用美术图形表示。

根据乐曲的旋律、力度、速度、重复等设计几种不同的符号把乐曲的结构明确地显示出来,形成一个极易看懂的图形谱。

根据这个图形谱或说白或运用打击乐就能极方便而有效地为所学乐曲伴奏了。

此方法多用于欣赏音乐。

⑦游戏。

奥尔夫教学法要求每一节课都是游戏。

当然这种游戏不是单纯地玩,而是通过游戏学习音乐知识。

它所设计的游戏都是具有音乐性的,都和音乐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⑧创作。

奥尔夫教学法让每个儿童把机器开动起来,积极参与创作。

这里指的是“元素性”的创作,如一个节奏型、一个舞蹈动作、一个简单的固定音型,虽然总是比较简单、粗糙,但在孩子们眼里却是“我们自己的”。

⑨戏剧。

奥尔夫教学法把本民族的民谣、童话、民间故事等编成音乐舞蹈剧。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歌舞剧。

当然,这里一切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欢乐和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得到发展。

⑩欣赏。

奥尔夫教学法欣赏音乐的原则是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去感受音乐。

它有时用不同的节奏乐或不同的声势表现音乐中某一特定乐句,有时则采用图形谱分析出乐曲的结构,让学生在读图形谱的过程中欣赏音乐。

它提倡的欣赏是主动地欣赏,而不是被动地听,然后逐一地分析。

四、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明确指出:

“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

当老师给学生莫个任务的时候,他怎么做并不重要,尽可能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方式,意愿做。

这样才能学得主动,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

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

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那到无关紧要,他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

我就是本着这种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和学生高低年级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让孩子都参于到音乐中去。

(一)游戏教学:

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爱动,做不住的特点,选择的内容以游戏为主。

如:

一年级教材中有一课《小袋鼠》,歌曲描写了小袋鼠去摘果子,把果子装进大袋子里,挺着一个大肚子的可爱形象。

在教学过程,教师首先提问学生:

“那位小朋友知道小袋鼠是什么样的?

”“那位小朋友上来模仿小袋鼠呢?

”。

启发其他小朋友也上来模仿小袋鼠走路,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动起来。

接下来老师把提前准备好的气球当果子,小朋友过来摘。

教师可以象变魔术一样让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摘果子。

小朋友把摘到的果子装进大袋子里(可以用书包代替袋子),然后模仿小袋鼠挺着大肚子走路的形象。

这时老师可以先用打击乐伴奏,强音步子重,轻音步子轻。

然后老师弹旋律,小朋友们可以踏着琴的旋律和节奏来进行表演,在小朋友们表演兴奋时老师把歌词朗读出来,同学们很快就可以记住。

老师加上旋律,这样一首歌就在同学们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了。

同学们在游戏的快乐中学习了音乐,加强了对音乐的兴趣。

(二)节奏教学:

是什么把音乐,舞蹈,语言等联系到一起来呢?

那就是节奏。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学习音乐最基础的部分就是节奏。

节奏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

在一年级的第一堂音乐课中,我是这样进行节奏教学的。

在低年级的节奏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小同学刚入学互相还不熟悉,老师也记不住名字的特点在第一节课时,老师首先让他们进行自我介绍。

如:

[我叫郑世红]按节奏:

[走走跑跑走],让小朋友也象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名字,并分成两部分,叫两个字的站在左边,叫三个字的站在右边,按节奏[走走走走]和[走走跑跑走]。

然后在每个同学按节奏介绍完自己的名字后,在记住对面一个同学的名字。

如:

[我叫王鹏]、[你叫张小宁]。

这时老师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写在黑板上,在让同学们按‘走’和‘跑’读出来。

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两个节奏型加深印象,

(1)让他们用手,脚做动作练习。

(2)用小动物的名字作游戏来巩固练习。

如:

小猫,小猫,大老虎,在练习过程中也可以用声音的强弱,来让小朋友们体会节奏有强弱。

小朋友在游戏中,学会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

这节课给小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声势训练:

高年级的教学和低年级的教学有所不同,高年级不爱动,有时表演起来也会难为情,根据这些特点,我选择一些活动范围小,动一点脑筋的活动,目的是提高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

在声势训练中,高年级同学非常感兴趣。

特别是在一节课之前或中间,选一些声势训练让高年级的同学做,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就会高起来。

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

如:

让学生左手匀速的拍,右手比左手快一倍或左手画圈,右手上下直线拍,便会感觉两手程度不等的互有牵制和干扰。

这说明各自独立活动,互相协调的双手活动平衡能力的获得也要经过一定的锻炼,也使学生们懂得双手活动平衡的练习,在音乐中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

无论是演奏,合唱,还是合奏,重唱等活动,常会遇到声部间多种不同比值的节奏关系。

个人双手操作方式与他人合作都需要具备这种既能各自独立,又能互相协调的能力。

通过这个教学内容使同学们不仅学会音乐也懂得了集体的重要性。

这也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宗旨。

“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

五、奥尔夫音乐基本特色

(一)在课程思想上,奥尔夫追求“原始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 

   奥尔夫认为:

“……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儿童的”。

从其原始性儿童音乐教育观出发,奥尔夫指出,“原素性音乐永远不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

对于处在个体发展原始或者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

从艺术的本原来看,音乐、语言、舞蹈本身就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儿童从事音乐学习行为实际上就是人类原始艺术活动的一种再现,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于音乐范围内。

 

   在这种综合性艺术观指导下,奥尔夫不仅教儿童唱歌识谱,而且也教儿童演奏乐器。

在教儿童演唱、演奏的同时,还结合自由朗诵、即兴舞蹈、歌唱和奏乐来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并鼓励儿童在活动中身心投入地进行创作、表演、欣赏、交流与评价。

奥尔夫认为:

这种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是为了给儿童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审美体验的机会。

 

(二)在课程内容上,奥尔夫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学中 

   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对象是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才能较差的儿童。

因此,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与确定上,奥尔夫都是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的。

例如,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从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sol—mi)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词的起点则是孩子们的名字、熟悉的童谣、儿歌以及色彩、花、树木、一周的每一天、地名等。

 

   奥尔夫体系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音造型三方面。

其中嗓音造型包括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

动作造型包括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和声势活动(所谓声势活动是一种用儿童的身体作乐器以此进行节奏训练的极简单又有趣的活动。

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

声音造型即指乐器演奏活动。

奥尔夫认为:

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奥尔夫体系的教材也充分考虑了儿童音乐学习的特点。

这点可用奥尔夫本人写的5卷学校音乐教材作为代表。

它的内容主要是来自德国儿童熟悉并喜爱的民歌、谚语、童谣和儿童游戏。

因为奥尔夫认为只有来自儿童生活的教材,才可能是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最自然的、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

 

(三)在课程方法上,奥尔夫体系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从原始性音乐教育观出发,奥尔夫推崇儿童主动学习音乐。

他说:

“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

所以,我不想用高度发展了的艺术性乐器来训练,而用一种以节奏性为主、并比较容易学会的乐器,和肌体相近的乐器”。

奥尔夫的这种乐器不是高度精确性或高度科技化的乐器(如钢琴、电子合成器等),而是人的肌体(如拍手、跺脚、捻指等)、原始的发声器(如铃鼓、手鼓、木鱼等)和奥尔夫自己设计发明的“奥尔夫乐器”(一种音条可以灵活拆装的敲击乐器包括木琴、钟琴等)。

 

   在教儿童音乐欣赏时,奥尔夫不是让孩子们被动的听,而是借助一些辅助性符号,随着乐器的进行,分声步演奏打击乐器,这样儿童不仅体验到音乐的美妙,而且了解了乐曲的节奏、结构和风格。

奥尔夫认为,让儿童主动学习音乐还应包括在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奥尔夫常常强调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作为导演而存在,而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通过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正如一切原始形态的艺术活动都带有自发性、创造性一样,奥尔夫倡导的原始性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创造。

奥尔夫明确指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创造有简单复杂之分,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说,儿童音乐的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意义,同等价值”。

引导创作成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主要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仅仅向幼儿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如最基本的音调、最基本的节奏、最基本的动作方法等),教师被要求站在儿童的角度来主持展开音乐教学活动;儿童则主要是通过在范例和教师启发引导下进行集体创作的音乐学习,儿童被要求即兴编创歌词或吟诵韵文;儿童被要求用自己创造的音响和图形来记录自己的音乐,创造自己的“乐谱”等等。

通过儿童在即兴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创造过程,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六、奥尔夫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1.完整、独特的体系

体系性,我们今天了解的奥尔夫教学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从理论原则,指导思想到教材、教学法、教师及丰富的、成功的教学实践等各方面都具备的一个完整体系。

它虽然从人的音乐天性出发,从音乐最起码,最简单的元素出发,但一切又都讲究高度完美的艺术性。

它虽然十分强调以节奏为基础,但不仅是拍拍打打,对于旋律、和声、配器、曲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它虽然以器乐为特色,但又是声乐与器乐并重的。

这一切都显示了它完整的体系性。

独特性,这个体系以"元素性音乐教育"为特色,明显地区别于"传统"教学法和其它各种国外教学法,与"奥尔夫音乐风格"一样,形成它的独特性。

灵活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没有教学大纲,没有分年级的要求,它的基础教材不要求一首挨一首地进行,而按音乐语言发展的顺序(如唱5、3、再6,再1(I),2,先五声后七声等)渐进,它的即兴性更使每年的教材不同,即使采用同一教材的两个不同班级的课,也不出现重复,永远是新鲜的。

在德国各地,各校,在运用这一体系的世界各国,都不一样。

开放性,从实质上说来,奥尔夫教学体系可以归结为一种教学思想,因此它没有框框、不封闭、不排他,可以把各种教学法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因而它必然逐步发展、逐步丰富、永远没有终结。

艺术性,奥尔夫教学体系要求从教师的教学到表演、乐器制作,那怕是最简单的,也必须有艺术价值。

奥尔夫教材中很简单的四小节儿童歌曲,在艺术上都很经得起推敲,质量要求很高,音准、音色毫不含糊,在和声、乐曲结构、配器等方面都有它自身的艺术准则。

2.元素性

奥尔夫把他的音乐称之为"元素性的音乐",并自喻为"野生物…。

在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元素性

具体表现为:

①节奏为基础,奥尔夫认为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元素,不同的歌不可能是同一个旋律,却可以是同一种节奏。

训练节奏的步骤:

从体感入手,把体内的节奏诱发出来。

单层次的训练:

模仿、问答、节奏补充…。

多层次的训练:

卡农、多声部节奏。

用节奏为旋律作伴奏。

②从朗颂入手,奥尔夫认为语言是音乐的根。

如"叫人名";在问了两个音节数不同的孩子名字之后,就让他们互相有节奏地呼唤或分组呼唤,形成多声部呼唤。

然后是数韵和简单的儿童诗歌。

朗诵要素;

旋律性。

(汉语四声较西方语言具有很强的旋律性,可以直接用到音乐中)。

节奏性。

(汉语也富有节奏性,单词,词组都可以配乐,童话、童谣、故事等都可以配上旋律)。

③强调体感,以人的自然性为出发点,发掘人体内的音乐性。

如;按自己的心跳节奏自由走动,在这动中逐步互相协调,达到统一速度,产生基本节奏感。

身体是最好的器乐,捻指、拍手、拍腿、等不仅讲究节奏,同时十分注重音色。

不强调理论、概念、名词、术语。

如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分别称作"走"、"跑"、"拖"

走走│跑跑走│拖─│拖─┃。

规定学生用五声音阶自由创腔,走唱结合。

不象传统那样诉诸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