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1488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x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x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Documentserial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头面部

  1、攒竹(天门)

  【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数】30到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眉弓)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数】30到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

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3、山根(山风)

  【位置】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拇指甲掐。

  【次数】3到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

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

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4、颊车(牙关)

  【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

  【次数】5到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5、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

拇指端轻揉囟门。

  【次数】推或揉,各50到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正常前颅在生后12到18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6、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次数】30到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推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

治感冒头痛。

多与推天门攒竹)、坎宫等合用。

能安神除烦,可治疗神昏烦躁等症。

  7、天柱(颈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瓷汤匙的边蘸水自上而下刮。

  【次数】推100到5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主治】恶心、呕吐、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临床应用】推、刮天柱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要用于治疗恶心、呕吐、外感发热、项强等症。

治疗呕吐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

但用并法亦有效,但推那次数需多才行;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胸腹部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正中。

  【操作】用中指端按揉,称按揉天突,用双手拇、食两指对称挤捏,称挤捏天突。

  【次数】按揉15~30次,挤捏1~3次。

  【主治】咳喘胸闷,恶心呕吐,咽痛等症。

  【临床应用】按揉、挤捏天突,能理气化痰、降逆止呕,对因气机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引

  起的痰喘、呕吐有效,若配合按揉膻中、运八卦、揉中脘等效果更佳。

  2、膻中

  【位置】胸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

  【操作】用中指端按揉、称揉膻中,用两拇指从本穴分推至两乳头,称分推膻中,用食、中两指自

  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中。

  【次数】100~300次。

  【主治】胸闷、痰鸣、喘咳、呕吐、呃逆等症。

  【临床应用】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推揉之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对各种原因

  引起的胸闷、吐逆、喘咳均有效。

治疗呕吐、呃逆、嗳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等合

  用;治疗喘咳常与推肺经、揉肺俞等合用;治疗痰吐不爽常与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按揉丰隆等合用。

  3、乳旁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0.2寸。

  【操作】用中指端揉,称揉乳旁。

  【次数】30~50次。

  【主治】胸闷、咳嗽、痰鸣、呕吐。

  【临床应用】揉乳旁能理气化痰、止咳,常用于治疗胸闷,喘咳等症,临床上多与揉乳中同时使用,

  以增强其治疗效果。

  4、胁肋

  【位置】从腋下两胁至两髂前上棘。

  【操作】用两手掌从两胁下搓摩至髂前上棘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次数】50~100次。

  【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等症。

  【临床应用】搓摩胁肋,能顺气化痰、除胸闷、消积滞,对小儿因食积、痰壅气逆所至的胸闷、腹

  胀、气喘等有效。

  5、中脘

  【位置】脐上4寸,位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

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

自喉向下推至中腕,称推中

  腕。

  【次数】揉或推100~3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泻泄,食欲不振等症。

  【临床应用】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对腹胀、腹痛、泻泄、呕吐、食欲不振等有效,

  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合用。

推中脘能降逆止呕,常用于治疗胃气上逆、嗳气呕恶等症。

  6、腹

  【位置】腹部

  【操作】自剑突下到脐,用两拇指从中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

用掌或四指沿脐周围摩,称

  摩腹。

  【次数】腹胀,腹痛,疳积,呕吐,便秘等症。

  【临床应用】分推腹阴阳能消食理气且降气,善治乳食停滞或胃气上逆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

  症,多与推脾经、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7、脐

  【位置】肚脐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

用掌摩称摩脐。

  【次数】揉100~3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泻泄、便秘,疳积等。

  【临床应用】此穴能补能泻,补之能温阳补虚,治疗因寒湿、脾虚、肾虚引起的泄泻、消化不良、

  痢疾、脱肛等;泻之能消能下,治疗因湿热引起的泄泻、痢疾、便秘等。

  8、天枢

  【位置】脐旁2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天枢。

  【次数】100~200次。

  【主治】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

  【临床应用】揉天枢能理气消滞、调理大肠,多用于治疗因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

  泻、呕吐、食积、便秘等症。

临床上多与揉脐同时使用,以中指按脐,食指和无名指各按两则天枢穴,

  同时揉动。

  9、丹田

  【位置】脐下2.5寸。

  【操作】用掌揉或摩,称操丹田或摩丹田。

  【次数】揉100~3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泻,遗尿,脱肛,尿潴留。

  【临床应用】揉、摩丹田能温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

  痛、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用于尿潴留,常与清小肠、推箕门等合用。

  10、肚角

  【位置】脐下2寸,石门穴旁开2寸大筋处。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由脐向两旁深处拿捏,一拿一松为一次,称拿肚角。

  【次数】3~5次。

  【主治】腹痛,腹泻,便秘等。

  【临床应用】拿捏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

  效果更佳。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腰背部

  1、大椎

  【位置】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操作】用中指端揉,称揉大椎。

  【次数】30~50次。

  【主治】发热、咳嗽、项强。

  【临床应用】揉大椎有清热解表作用,主要用于感冒、发热等症。

此外,以屈曲的食、中指蘸清水

  在穴位上提捏,至皮下轻度瘀血,对百日咳有一定疗效。

  2、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称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称按肩井。

  【次数】拿3~5次,按揉10~30次。

  【主治】感冒,发热,上肢抬举不利等症。

  【临床应用】拿、按肩井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临床常与"四大手法"配合,治疗外感发热、无汗

  等症。

本法亦为治疗的结束手法,称总收法。

  3、肺俞

  【位置】第三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

  肺俞或分推肩胛骨。

  【次数】揉50~100次,推100~300次。

  【主治】咳嗽,胸痛,胸闷等症。

  【临床应用】揉肺俞、分推肺俞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如久治不

  愈,加推补脾经以培土生金,则效果更好。

  4、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水肿,四肢乏力等症。

  【临床应用】揉脾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

  常与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5、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泻,遗尿,下肢痿软乏力等症。

  【临床应用】揉肾俞能滋阴壮阳、补肾益元,常用于肾虚腹泻或下肢瘫痪等症,多与揉二马、补脾

  经、推三关等合用;下肢瘫痪,多配合患侧的推、滚、揉法,以通经活血,帮助患肢恢复功能。

  6、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

  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次数】推100~300次,捏3~5次。

  【主治】发热,惊风,疳积,腹泻等症。

  【临床应用】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

  健常用手法之一。

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天和后

  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

推脊柱能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并能

  疗腰背强痛,角弓反张,下焦阳气虚弱等症。

  7、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推,分别称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

  骨。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

  【临床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

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

  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等症。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

  8、龟尾

  【位置】在尾椎骨端。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临床应用】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本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

  推七节骨等合用,治疗泄泻、便秘等症。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下肢部

  1、箕门

  【位置】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侧上缘推至腹股沟,称推箕门。

  【次数】100~300次。

  【主治】小便短赤,尿闭,水泻等症。

  【临床应用】推箕门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用于尿闭,多与揉丹田、揉三阴交合用;

  用于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合用;用于水泻无尿,有利小便实大便的作用。

  2、血海

  【位置】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用拇指和食、中二指对称提拿,称拿百虫,用拇指端按揉,称按揉百虫。

  【次数】拿3~5次,按揉10~20次。

  【主治】四肢抽搐,下肢痿辟不用。

  【临床应用】拿、按揉百虫能通经络、止抽搐,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常与拿委中、

  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3、膝眼

  【位置】膝盖两旁凹陷中。

  【操作】用拇、食二指分别在两侧膝眼上按揉,称按揉膝眼法。

  【次数】50~100次。

  【主治】下肢痿软无力,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按膝眼能熄风止痉,揉膝眼配合拿委中治疗小儿麻痹症而致的下肢痿软无力,

  膝痛及膝关节扭伤等。

  4、足三里

  【位置】外侧膝眼下3寸,股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用拇指按揉,称按揉足三里。

  【次数】20~50次。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泻泄等症。

  【临床应用】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多用于消化道疾患。

治疗呕吐,多与推

  大柱骨、分腹阴阳合用;治疗腹虚腹泻,多与补大肠、推上七节骨合用;另外,还与摩腹、捏

  脊等配合应用于小儿保健。

  5、三阴交

  【位置】内踝尖直上3寸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称按揉三阴交。

  【次数】20~30次。

  【主治】遗尿,尿闭,小便短赤涩痛,消化不良等症。

  【临床应用】按揉三阴交能通血脉、活经络,疏下焦、利湿热、通调水道,亦能健脾胃、

  助运化,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如遗尿、癃闭等症,常与揉丹田、推箕门合用。

  6、解溪

  【位置】踝关节前横纹中点,两筋之间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解溪。

  【次数】3~5次。

  【主治】惊风、吐泻,踝关节屈伸不利。

  【临床应用】掐解溪能解痉、止吐泻,对惊风、吐泻及踝关节功能障碍有效。

  7、大敦

  【位置】足大趾外侧爪甲根与趾关节之间。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大敦。

  【次数】5~10次。

  【主治】惊风,四肢抽搐。

  【临床应用】掐大敦能解痉熄风、对惊风、四肢抽搐有效,临床常与掐老龙,掐十宣合用。

  8、丰隆

  【位置】外踝尖上8寸,股骨前缘外侧1.5寸。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称揉丰降。

  【次数】20~30次。

  【主治】痰鸣气喘。

  【临床应用】揉丰隆能和胃气、化痰湿,主要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多与揉膻中、

  运内八卦合用。

  9、委中

  【位置】(月国)窝中央,两大筋间。

  【操作】用拇食指拿(月国)窝中筋键,称拿委中。

  【次数】3~5次。

  【主治】惊风抽搐,下肢痿软无力。

  【临床应用】拿委中能止抽搐、通经络、常与揉膝眼配合,治疗四肢抽搐,下肢痿软无力。

  10、涌泉

  【位置】足掌心前1/3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称揉涌泉,用两拇指面轮流自足根推向足尖,称推涌泉。

  【次数】揉30~50次,推100~300次。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

  【临床应用】推涌泉能引火归元、退虚热、常与揉二马、运内劳宫等配伍,治疗烦躁不安、

  夜啼等症;若与退六腑、清天河水配合,亦可用于实热证。

揉涌泉能治吐泻,左揉止吐,右揉

  止泻。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手掌及上肢屈面

  1、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

  

(1)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

  

(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

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

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

  

(1)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2)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经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4、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

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临床应用】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

用于肺气虚损,咳喘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症。

  

(2)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症。

  5、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落纹面。

  【操作】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更方向直推为清肾经。

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膀胱蕴热、小便淋漓刺痛等。

  【临床应用】

  

(1)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

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

  

(2)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

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

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

  6、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大肠。

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腹泻、痢疾、便秘、脱肛。

  【临床应用】

  

(1)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

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

  

(2)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

  (3)本穴又称推三关,尚可用于诊断,详见诊断章节。

  7、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

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

  【主治】小便赤涩、遗尿、尿闭、水泻等。

  【次数】100到300次。

  【临床应用】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症。

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清清热利尿作用。

若数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宜用补小肠。

  8、肾顶

  【位置】小指顶端。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次数】100至300次。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等。

  【临床应用】揉肾顶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对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症均有一定的疗效。

  9、肾纹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中指猴拇指端按揉,称揉肾纹。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目赤、鹅口疮、热毒内陷等。

  【临床应用】揉肾纹能祛风明目,散痰结。

主要用于目赤肿痛或热毒内陷痰结不散所致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等症。

  10、四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次数】每条横纹各掐5次;推100到300次。

  【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惊风、气喘、口唇破裂。

  【临床应用】本穴掐之能退热除烦,三瘀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临床上多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

常与补脾经、揉中脘等合用。

  11、小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主治】烦躁、口疮、唇裂、腹胀等。

  【临床应用】推掐本穴能推热、消胀、散结。

主要用于脾胃热结、口唇溃破及腹胀等症。

临床上用推小横纹治疗肺部干性罗音,有一定疗效。

  12、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小掌横纹。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

  【临床应用】揉掌小横纹能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

主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

临床上用揉掌小横纹治疗肺部湿性罗音,有一定的疗效。

  13、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

补胃经和清胃经统称推胃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呕呃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衄血等。

  【临床应用】

  

(1)清胃经能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

亦可用于胃火上逆引起的衄血等症。

临床上多与清脾经、推天柱、横纹推向板门等合用,治疗脾胃湿热,或胃气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呕恶等症;若胃肠实热、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多与经大肠、退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等合用。

  

(2)补胃经能健脾和胃、助运化,临床上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纳呆腹胀等症。

  14、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

  【临床应用】

  

(1)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

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2)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15、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半径所作圆周。

  【操作】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

  【临床应用】运内八卦能宽胸利膈,理唰化痰,行滞消食。

主要用痰结喘咳。

乳食内伤、腹胀、降闷、呕吐等症。

多与推脾经、推肺经、揉板门、揉中脘等合用。

  16、小天心

  【位置】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小天心;以中指关节或屈曲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次数】揉100到300次;捣5到20次。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斜视、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

  【临床应用】

  

(1)揉小天心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主要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的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烦躁不安或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