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453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反思.docx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反思.docx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永远的童年”,单元目标是:

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纯真的笔调描写了童年生活是的几个片断(看驼嚼、谈驼铃、剪驼毛、问驼踪),表达作者对童年的眷恋,对旧北京的热爱。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篇如茶的,平实质朴的言辞下,一种非喜非忧、非伤非怨的情绪萦绕其间,寻之无迹,品之有味,令人品味。

在教学这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1、从题目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对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本文的课题是很有意思的,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细细体味,“冬阳”为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

三个词语的结合,不仅勾画出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而且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绪空间。

学生觉得有新意,他们有的说这是一首诗,有的说想到骆驼,有的说想到冬天的太阳……

  2、以文中的重点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几个片断。

如:

抓住“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问作者心头重临了哪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呢?

  3、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生汇报哪部分内容,内容。

其中,在“看驼嚼”片断中,让学生从作者对骆驼样子的描写体会作者观察细致,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年的天真与幼稚;在“谈驼铃”片断中,抓住“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来体现作者想象丰富;在“剪驼毛”片断中,主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骆驼的关心;在“问驼踪”片断中体会作者对骆驼的思念。

  4、讲课中,做到有主有次,详略得当。

“看驼嚼”和“问驼踪”两个片断具体讲,然后让生自己读懂剩下两个片断,汇报自读结果。

  5、为了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结尾的时候,用深情的语言向同学们推荐了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6、以歌曲《童年》开篇引入,又以歌曲《童年》结尾,从结构上做到前后照应,让人感觉这杯茶余香未尽,意欲再品。

  林海音的这篇虽好,但对于小学生却不太容易领悟得深刻,正如孩子们往往更喜欢碳酸饮料而不是茶一般。

所以,在课堂中出现了几个问题:

  1、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体会不到作者那种因眷恋童年所流露出来的淡淡伤感。

  2、读书时,学生还未能真正投入角色,感情上还是有待提高。

  3、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未真正被调动起来。

  通过上述情况,我作了一个教学反思,认为以下几方面做得不够:

  1、备课过程中,从文本实际考虑得较多,从学生实际考虑得较少,对课堂的预测较少。

因为这是一篇五年级的课文,这篇课文还曾经出现在旧教材六年级的语文课本,现在,要授课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理解问题的难度与深度也是较五年级学生低。

在课堂上我问“在作者童年的趣事中,你最感兴趣是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你读懂了什么?

”大部分学生的问答只是把喜欢的段读出来。

我想,这样问也有可能范围太广了,学生可能有些摸不着头脑,所以,只好照书本读。

还有,在教学“谈驼铃”部分,爸爸与“我”对骆驼脖子上的铃铛看法不,爸爸认为骆驼系铃铛是为了赶狼,而“我”认为是走路人害怕长途寂寞,特意用来增加走路时的乐趣。

当我问学生:

“你们同意谁的观点呢?

”没有想到的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大人的总是对的,都同意父亲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我只是说了一句:

“看来,同学们看的课外书多,知识面也广。

”就走过场了。

没有及时点拔,让学生理解父亲的观点是理性的,而我是充满幻想的、幼稚的,而童年就是这么幼稚的。

  2、学生读得较少,老是担心内容多,怕讲不完。

一节课内,我让学生读的有:

自由读喜欢的段,指名读“看骆驼”片断,齐读“看骆驼”片断,自由读“谈驼铃、剪驼毛”片断,分角色读“问驼踪”片断,个别读与齐读最后部分。

共6次。

指导学生朗读时不够到位,学生齐读较多,学生个别读较少,且忽略对学生读书时的即时评价;让学生自由读书时,没有提高恰当的读书要求,所以,学生不能入情入景地朗读。

  3、扶放考虑得不够细,在课堂上有一种放不开的感觉,学生总是被牵着走。

  改进措施:

  1、要认真备课,既钻教材,又钻学生,并在大胆对课堂作出预测,哪些问题学生一下子能明白,哪些问题学生通过思考或小组学习可以解决的,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考虑细致。

  2、问题要有价值,不能过浅或过深,因为这样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就必须吃透文本,多方面搜集资料,获取更多可借鉴的信息。

  3、重视“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努力做到有层次地读,有目的地读,读后有评价,每读有提高。

有层次地读,是按照教学的需要,让学生默读、开声读(读准字音,把读通读顺)、有感情地读;有目的地读,是每读必先向学生明确要求,如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不会再做了”时,要求学生带着淡淡的忧伤,读出作者怀念童年的感情。

读后有评价,这里的评价是指即时性的评价,可以是生生互评,学生自评,老师点评;评价的内容,可以是语音语调方面,也可以是感情方面等。

通过评价,使学生每一次都有所领悟,有所提高。

 

  4、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放得开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虽然,这一课上得并不怎么样,还出现了一些漏洞,但是,我相信,我会总结得失,不断探索出一条阅读教学的可行之道的。

  

(2)《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关于童年记事的。

整个单元的都紧紧围绕着童年趣事进行编排,而作家林海音更是以其细腻、童稚的笔触流露着对童年乐趣的无限留恋。

  学习本文首先要对有整体的把握。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设置了这个任务“文中究竟围绕着骆驼写了几件事?

你可以用小标题概括吗?

”通过这样让学生对有整体的认识,而小标题的形式又是在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那么要体会童趣,便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了。

面对这四件与骆驼有关的事情,无法进行逐一的分析,那只能是采取“以扶带走”的策略了。

通过详细地分析其中的一件事------学骆驼咀嚼的品味,来带动学生自主品味其他几件事中的童趣。

这样就避免了教师的绝对话语权,限制学生的感受了。

  在学习第一件事的时候,总感觉童趣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特别是我们这些远离了童年的人。

而童趣就是一种感觉,因此我采用了朗读为重的策略,模仿体验的策略。

具体为:

让学生用自己能够感知的情感去朗读,通过个别读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分析评价,然后老师再指导读出情感。

而模仿体验,我就找了一个同学上台来模仿作者学骆驼咀嚼,让下边观看的同学感受一下这种举动。

同时又询问模仿者的感受。

惊讶的发现,无论台上台下的同学对这种童趣理解得各有千秋,但基本来说是符合儿童对趣的理解,变得很形象可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