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61工作面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447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061工作面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4061工作面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4061工作面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4061工作面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4061工作面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061工作面设计.docx

《14061工作面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061工作面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061工作面设计.docx

14061工作面设计

14061工作面设计说明书

第一节工作面概况

一、概况

14061工作面位于14采区北部,北为许登高速公路保护煤柱,南为14采区运输下山保护煤柱,东临告F18、告F18-1断层保护煤柱,西接告F4断层保护煤柱。

该工作面地面标高+295.0m~+332.5m,工作面标高+65.5m~+111.5m。

该工作面主采二1煤层,走向长575m,倾斜长79m~93m,煤层倾角6º~10º,平均8º,煤层厚度0~6.58m,平均2.5m。

工业储量16.68万吨,可采储量13.45万吨。

该工作面煤层不稳定,煤层厚度变化大,工作面西北部较东南部煤层厚,工作面东北部发育一无煤带。

二1煤层呈灰色粉末状,半光亮型,原生构造受滑动构造的影响而遭受破坏,层理不清,强度较低,煤层结构简单。

工作面可能受顶板水和告F4、告F18、告F18-1断层水影响,预计掘进过程中正常顶板涌水量为5m3/h,最大涌水量为10m3/h。

在采掘过程中要加强防治水管理。

瓦斯含量以通风科提供的依据(瓦斯绝对涌出量平均2.5m3/min)为准。

二1煤的爆炸性指数为13.30%,有煤尘爆炸性。

二1煤三类不易自燃煤层。

地温、地压正常。

二、巷道工程量

14061轨道顺槽设计566m,运输顺槽设计585m,切巷设计93m,上车场设计73m,联络巷设计61m,环形水仓及通道设计274m,总工程量1563m。

三、顶、底板岩性

原生顶板:

细砂岩,厚0~4.5米,平均3.0米。

构造顶板:

断层角砾岩及断层泥,厚0~10.7米,平均6.0米。

直接底:

砂质泥岩,厚8.5~10.5米,平均9.6米。

老底:

L8灰岩,厚2~3.8米,平均2.9米。

四、邻近区段的回采情况

工作面四周均为保护煤柱,邻近没有回采的和未回采的工作面。

第二节巷道布置

一、工程概况

掘进巷道包括上车场、联络巷、轨道顺槽、运输顺槽、切巷、环形水仓及通道,总工程量为1563m。

巷道开口后,上付巷以39.5º方位角掘进,下付巷以39º掘进,在掘进过程中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和井田边界保护煤柱线进行调整。

附:

14061工作面设计图。

二、支护说明

轨道顺槽、运输顺槽支护形式为拱形断面,支护材料为9#矿用U型钢,支架规格为3.2m(梁)×2.6m(腿),单棚支护,棚距600mm(中—中)。

第三节采煤工艺

一、采煤方法

本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炮采放顶煤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二、回采工艺

工艺:

破煤、装煤、运煤、支护、采空区处理、放顶煤。

流程:

打眼、放炮、移主梁、攉煤、移付梁、放顶煤、移溜。

(一)、煤的破落

采用爆破落煤。

(二)、煤的装载

爆破自装一部分煤外,主要是人工装煤。

(三)、煤的运输

工作面采用一部SGW—40型可弯曲刮板运输机,其运输能力为200t/h。

工作面运输顺槽采用一部SGW—40型可弯曲刮板运输机,其运输能力为200t/h。

可弯曲刮板运输机搭接一部650型可伸缩胶带运输机,其运输能力为350t/h。

按工作面最高峰出煤量计算:

Q=2.5×93×1.35×85%/3=89(t/h)

总运输能力按机械设备的最小运输能力计算为200t/h,满足采面运输要求。

(四)、采场支护

①、采面顶板控制设计

14061工作面顶板控制设计

一、采场控制设计

本工作面顶板控制设计从“支”、“护”、“稳”三个方面考虑。

即采场支架对顶板应能支得起、护得好、稳得住。

1、“支”

“支”就是要求支架在其工作过程中,能够支撑住顶板所施加的压力,由于本工作面直接顶及老顶均较薄,老塘放顶后即可充满,老顶来压不明显,可利用平均值加两倍均方差及经验公式法确定本工作面的支护强度。

(1)、利用平均值加两倍均方差计算工作面的支护强度

P1=(q+2sp2)×n=[(6~12)+(2~3)]×2.45

=(10~18)×2.45=24.5~44.1(t/m2)

式中:

P1—支架支护强度t/m2

q—工作面支柱载荷平均值6~12t/根

n—工作面最大支护密度2.45根/m2

sp2—均方差2~3

这种方法的概念就是所有的观测数据满足90%的概率要求,通过分析计算,基本上考虑了来压期间支护强度问题。

(2)、按经验公式计算

P2=(6~8)×h×γ=(6~8)×2×2.5=30~40(根/m2)

式中:

P2—支架支护强度t/m2

h—工作面采高2.0m

γ—煤岩平均容重取2.5t/m3

(3)、按支架全部承担直接顶和老顶全部重量,合理的支护强度为

P3=M1γ1+M2γ2=4.58×1.35+10.7×2.5=33(t/m2)

式中:

P3——支架支护强度t/m2

M1——顶煤最大厚度4.58m

γ1——煤层容重1.35t/m3

M2——直接顶和老顶最大厚度10.7m

γ2——岩层容重2.5t/m3

取以上三个时期的最大支护强度,则合理的支护强度为

P=P1=44.1(t/m2)

(4)、支护密度计算

n1=P/F=44.1/30×0.8=1.84(根/m2)

式中:

F——单体柱工作阻力的80%

根据支护强度与支护工艺要求,确定排距L排=1.0m。

验证工作面棚距0.6m,最大控顶距时的支护密度

n=5/0.6×3.4=2.45(根/m2)

则n>n1,确定工作面棚(柱)距为0.6m。

2、“护”

“护”包括两方面,“护顶”和“护底”。

(1)、“护顶”

护顶要求所选柱距保证不因荆笆和椽子的强度不足,而引起频繁的局部冒顶,荆笆和椽子的强度应能托住两棚间松散岩体的重量,根据理论计算和供应的材质,选0.6m棚距对棚架设,使用荆笆质量必须可靠,做到强度高、编织密度大,不得出现露煤现象,另外,椽子直径不得小于40~50mm,长度1~1.2m,打顶时做到荆笆搭接合理,椽子摆放均匀,每米按5根摆放,不得有露顶现象。

(2)、“护底”

采煤工作面保证支护质量的前提条件是支柱不钻底,因此要求支柱对底板的压强小于底板比压,否则要穿鞋,根据14021工作面资料,鞋的直径(圆木鞋)为:

φ≥200×(P0/πq)1/2=200×[24/(3.14×6)]1/2=226(mm)

式中:

φ——木鞋直径mm

P0——液压支柱工作阻力的80%

q——工作面底板比压6Mpa

本面采用φ=300mm的木鞋即满足护底的要求。

若工作面局部不沿底,为保证初撑力,要求该段柱下站道木或大木鞋。

3、“稳”

“稳”就是要求支架具有抵抗来自层面方向推力的能力,一旦顶板沿层面方向运动,支架能抵抗住,不至于被推倒,为防止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事故的发生,必须提高支柱的初撑力。

按复合顶板的受力状态,算出防止游离岩块下滑时所需的初撑力。

P初=h×γ×(cosα+sinα/f)/n

=3.0×2.5×(cos10+sin10/0.5)/2.45

=3.0×2.5×(0.985+0.347)/2.45

=4.08(t/根)=42(KN/根)

式中:

P初——支柱初撑力t/根

h——工作面直接顶平均厚度3.0m

γ——直接顶岩层容重取2.5t/m3

f——煤岩层间磨擦系数0.5

n——工作面支护密度根2.45根/m2

α——煤层倾角,取10度

工作面支柱初撑力必须保持在42KN以上,结合集团公司文件要求(55KN以上),故工作面支柱初撑力必须保持在55KN以上,方能防止推垮型冒顶事故。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选定本工作面的支护方式为:

π型钢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支护,最大控顶距为3.4m,最小控顶距为2.4m,棚距0.6m,放煤步距1m。

②、采面支护

根据采场支护设计的要求,本工作面采用DZ—22型单体液压支柱配2.4mπ型钢梁对棚支护,其支护形式为π型钢梁大垮度矩形断面支护,每对棚5根柱,即主梁一梁三柱,付梁一梁二柱,棚距(中—中)0.6m,最大控顶距3.4m,最小控顶距2.4m,支柱支在梁端头,柱中距梁端保持0.2m,便于采煤、放顶煤及运输机管理,中排巷柱穿木鞋,支柱初撑力达到55KN,支柱迎山角1~2度,迎山距3.5~7cm。

工作面下安全出口支护

下安全出口长3m,宽1m,高2.0m,采用6对12根4mπ型钢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支护,一梁三柱成对使用,每对棚棚距0.6m,支柱初撑力达到55KN,工作面运输机机头与运输顺槽搭接处,运输顺槽下帮要架设一对4mπ型钢梁抬住运输顺槽上帮梁头,随工作面推进。

工作面上安全出口支护

上安全出口长3m,宽1m,高2.0m,采用6对12根4mπ型钢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支护,一梁三柱成对使用,每对棚棚距0.6m,支柱初撑力达到55KN,工作面运输机机尾与轨道顺槽搭接处,轨道顺槽上帮要架设一对4mπ型钢梁抬住轨道顺槽下帮梁头,随工作面推进。

工作面上下付巷超前支护

使用2.4mπ型钢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支护,保持一梁三柱,柱下穿木鞋,超前支护长度不得少于20m,距煤壁20m范围内均打双排柱,高度不低于1.6m,行人道宽度不少于0.7m,支柱初撑力≥50KN。

附:

工作面支架布置图

(五)、采空区处理

采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人工回柱放顶,最大控顶距3.4m,最小控顶距2.4m,放顶步距1m。

当工作面采通后即可把付梁前移进行放顶,放顶时应由下向上逐棚进行。

作业前应先检查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然后清理好退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拔梁放顶工作。

作业时付梁要有中间柱,然后把舍帮柱回出,站在煤墙进行卸柱拔梁,最后将移好的梁进行支护,使其与开帮采煤时所架的主梁靠在一起,形成对子棚,并把舍帮用荆笆、椽子挡好门,不准矸石、顶煤流出。

(六)、放顶煤

放煤前要对放煤段支架进行检查、注液,确认安全后方可放煤。

采面放煤采用分段间隔多轮次由上向下顺序进行,放煤步距1m,放煤口的位置在溜子以上0.3~0.5m之间,规格为0.3×0.3m2,放煤口间距1.2m。

每排巷可开2~3个放煤口,放煤段之间保持15~20m,每轮放出煤量的三分之一,三轮将顶煤放完,直至顶板均衡下落。

放煤时严禁在支架顶部或高位放煤,当有大块煤、矸堵住放煤口不能正常放煤时,可用钢钎、锤打碎,打不碎时,可废弃此口,在附近另开放煤口,进行放煤,严禁爆破放煤。

煤炭放净见矸后,及时用荆笆、椽子堵住放煤口,放煤后要对受矿压影响的支架进行处理,清除棚梁歪旋、支柱迎山不照、顶帮不严、漏煤等问题,使采面支护有力,帮顶牢固。

(七)、清煤移溜

采面顶煤放完后,开始清理浮煤,将浮煤清净,采高保持在1.9~2.1m之间,然后用推溜器移溜。

移溜前必须拉线,移溜时应从上到下或自下而上推,不得从两头往中间推,移溜后溜子要平直,运转正常,与煤壁保持0.2m间距。

第四节通风防尘防火系统

一、新鲜风流

新鲜风流→主井(副井)→进风行人巷→14采区运输下山→14061运输顺槽→工作面。

二、乏风流

乏风流→工作面→14061轨道顺槽→14061上车场→14采区轨道下山→14采区回风斜巷→回风大巷→风井→地面。

三、工作面配风

A、按采面同时工作最多人数计算

Q人=4N=4×70=280(m3/min)

式中:

4—以人为单位的供风标准m3/min

N—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按70人计算。

B、按最大药量计算

Q药=25A=25×(2×0.15+4×0.30)=67.5(m3/min)

式中:

A—采面一次放炮的最大炸药消耗量Kg

C、按良好的气候条件计算

Q良=60Vmb=60×0.7×2×3.4=285.6(m3/min)

式中:

V—工作面适宜风速取0.7m/s

m—工作面采高取2m

b—工作面最大控顶距取3.4m

D、按瓦斯涌出量计算

QE=Q沼×K/c=2.5×1.2/0.01=300(m3/min)

式中:

Q沼—瓦斯绝对涌出量,平均2.5m3/min

K—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数,取1.2

C—工作面瓦斯最高允许浓度,取0.01

取以上四项中最大值为该面的风量,则

Q=QE=300m3/min。

按集团公司有关要求,工作面风量取500m3/min

F、风速验算

V=Q/S=500/(4×60)=2.08(m/s)

经验算,风速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所以,工作面风量暂定为500m3/min。

四、洒水降尘及防火系统

平地静压水→主井→14采区运输下山→14061运输(轨道)顺槽→运输(轨道)顺槽各洒水点及水幕。

第五节运输系统

一、运煤系统

工作面采出的煤由工作面运输机→14061运输顺槽溜子→14061运输顺槽皮带→14采区运输下山皮带→上仓皮带巷皮带→主井煤仓→主井→地面。

二、运料系统

平地料场→付井→井底车场→运输大巷→14采区上车场→14采区轨道下山→14061上车场→14061轨道顺槽→工作面。

第六节供电系统及机械设备配备

一、供电系统

由中央变电所敷设四条660V供电线路,一条至联络巷供给乳化液泵站;一条至轨道顺槽供给各运料绞车;一条至运输顺槽供给工作面机头电机;一条至运输顺槽供给皮带及一部刮板运输机。

附:

机械设备配备表

二、供电电缆及设备选型

1、干线、支线电缆选择

干线电缆:

由馈电开关向分组用电设备供电的干线电缆,考虑到机械强度及固定敷设的需要,主要选用MY-0.66/0.383×70型煤矿用软橡套电缆。

支线电缆:

向各用电设备供电的移动电缆选用MY-0.66/0.383×35型煤矿用软橡套电缆。

2、配电设备

根据《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井下可选用矿用一般型配电设备。

由于井下低压防爆开关的使用数量较多,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对该类防爆控制供电设备及附件的选择和使用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1)低压母线入线及联络控制,选用BKD19-630/660型矿用隔爆漏电保护(智能型)真空馈电开关。

(2)支线馈电开关选用BKD19-400型矿用隔爆自动开关。

(3)一般用电设备的控制,如喷雾泵站、小水泵等选用QBZ-80型真空电磁起动器。

(4)需要反转的设备,如胶带输送机、刮板输送机,选用QBZ-80N型真空电磁起动器。

(5)局扇因需要装设风电闭锁装置,选用QC83-80型磁力起动器,而不选用手动开关。

(6)照明和信号控制选用具有短路、过载和漏电保护功能BZ80-2-5Z型照明信号综合保护开关

 

三、机械设备配备

附:

机械设备配备表

工作面机械设备配备表

机械设备名称

型号

规格

台数

工作地点

可弯曲刮板运输机

SGW―40

40KW

1

工作面

可弯曲刮板运输机

SGW―40

40KW

1

运输顺槽

运料绞车

JD―11.4

11.4KW

3

轨道顺槽

乳化液泵站

XRB2B

37KW

2

联络巷

风煤钻

ZQS-22/2.2

2

工作面顺槽

第七节工作面避灾路线

一、发生瓦斯、煤尘爆炸时的避灾路线

爆炸点进风侧人员→工作面→14061运输顺槽→14采区运输下山→进风行人巷→运输大巷→付井→地面。

爆炸点回风侧人员迅速戴上自救器,顺风卧倒,待冲击波过后,迅速由工作面→14061轨道顺槽→14采区运输下山→→进风行人巷→运输大巷→付井→地面。

在撤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冲击波的伤害,一旦听到有爆炸声响,立即就地顺风卧倒,且注意避开孤立物体,待冲击波过后,立即按既定撤离路线撤退。

二、发生火灾时的避灾路线

a、火势较小时,应立即组织人员扑灭。

b、若火势较大,无法扑灭,人员应按照与发生爆炸时相同的避灾路线撤退,同时要迅速戴好自救器,以防有毒气体的伤害。

三、发生水灾时的避灾路线

若发生水灾事故人员应由工作面→14061运输(轨道)顺槽→联络巷及上车场→14采区轨道(运输)下山→运输大巷→副井→平地。

四、救灾措施

当工作面发生上述灾害时,应立即就近向调度室汇报灾害地点、范围、灾情,并尽可能切断电源,矿应立即成立救灾指挥小组,选择最近最安全的撤退路线,组织人员迅速撤离。

在撤离过程中,一定要沉着有秩序地进行,不要惊惶失措,乱跑乱叫。

救灾工作应在矿救灾小组直接领导下统一进行,人员按调度室指令到安全地点集合,清点人员,等待命令。

第八节作业方式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一、采面循环组织

本工作面采用“边采边放”的组织形式,实行“三八工作制”

循环进度:

1m循环方式:

多循环

循环个数:

3个循环率:

80%

日产量:

810t月产量:

19440t

附表1:

劳动组织表

 

附表1工作面人员配备及劳动组织表

序号

工种

一班

二班

三班

合计

1

采煤工

40

40

40

120

3

开皮带工

4

4

4

12

4

跟班队长

1

1

1

3

5

开溜工

2

2

2

6

6

司泵工

1

1

1

3

9

三铁工

1

1

1

3

11

打眼注水工

3

3

3

9

12

班长

3

3

3

9

16

跟班机电工

2

2

2

6

17

小班、回尾巷工

5

5

18

回棚工

2

2

2

6

19

合计

59

59

64

182

二、工作面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附表2:

14061工作面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附表214061工作面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1

采面可采长度

m

545

2

采面可采宽度

m

79~93/86

3

煤层平均倾角

8

4

煤层容重

t/m3

1.35

5

平均煤厚

m

2.5

6

工业储量

万吨

16.68

7

可采储量

万吨

13.45

8

循环进度

m

1

9

日循环个数

3

10

循环产量

t

270

11

正规循环率

%

80

12

回采率

%

85

13

日产量

t

740

14

月产量

t

17760

15

回采工效

t/工

4.0

16

采面服务时间

7.6

17

采高

m

2.0

18

炸药消耗

Kg/万吨

615

19

雷管消耗

个/万吨

2500

20

坑木消耗

M3/万吨

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