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195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1326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6 大小:40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19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6页
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19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6页
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19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6页
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19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6页
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19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195页.docx

《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19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195页.docx(2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195页.docx

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195页

第七篇 战略导向业绩评价

第三十一章 业绩评价概述及其与战略的关系-1-

第一节 受托责任及其分析-2-

一、会计学家对受托责任关系的分析-2-

二、经济学家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6-

三、本书的几点认识-11-

第二节 关于业绩的各种观点及其评述-14-

一、关于企业业绩组成内容的各种观点及其评述-14-

二、关于公共部门业绩组成内容的各种观点及其评述-18-

第三节  业绩:

管理目标及其实现过程-20-

一、管理的本质-21-

二、业绩的内容:

管理目标及其实现过程-26-

三、管理目标-27-

四、管理过程-33-

第四节 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34-

一、从预算的本质看战略、预算和业绩评价三者的关系-35-

二、从预算的作用看战略、预算和业绩评价三者的关系-35-

三、从预算的编制看战略、预算和业绩评价三者的关系-37-

四、从预算的认识误区看战略、预算和业绩评价三者的关系-38-

第三十二章 企业整体业绩评价-40-

第一节      企业整体业绩评价概述-41-

一、企业整体业绩的概念-41-

二、企业整体管理过程的内容-43-

三、企业整体业绩评价标准体系-44-

第二节 企业整体管理过程评价标准之一:

战略管理评价标准-48-

一、企业战略管理评价标准的基本思路-48-

二、战略管理概念结构-51-

三、战略管理指南-54-

第三节 企业整体管理过程评价标准之二:

企业治理评价标准-57-

一、企业治理概念结构-57-

二、企业治理结构指南中的企业治理要素-64-

第四节 企业整体管理过程评价标准之三:

企业组织评价标准-65-

一、企业组织概念结构-65-

二、组织管理指南中的组织管理要素-69-

第五节 企业整体管理结果评价标准之一:

现行模式评述-70-

一、财务模式-71-

二、综合模式:

平衡计分卡-87-

第六节 企业整体管理结果评价标准之二:

因果客观模式-89-

一、因果客观模式的基本思路-89-

二、财务业绩评价标准-91-

三、原因业绩综合评价标准-95-

第三十三章 单位业绩评价-96-

第二节 营销管理评价标准-97-

一、营销管理过程评价标准-97-

二、营销管理结果评价标准-106-

第三节 生产管理评价标准-110-

一、生产管理过程评价标准-110-

二、生产管理结果评价标准-113-

第四节 设备管理评价标准-114-

一、设备管理过程评价标准-115-

二、设备管理结果评价标准-118-

第五节 质量管理评价标准-119-

一、质量管理过程评价标准-120-

二、质量管理结果评价标准-124-

第六节 供应管理评价标准-128-

一、供应管理过程评价标准-128-

二、供应管理结果评价标准-131-

第七节 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标准-132-

一、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评价标准-133-

二、人力资源管理结果评价标准-137-

第八节 财务管理评价标准-138-

一、财务管理过程评价标准-138-

二、财务管理结果评价标准-144-

第九节会计管理评价标准-145-

一、会计管理过程评价标准-145-

二、会计管理结果评价标准-153-

第三十四章 岗位业绩评价-154-

第一节 岗位业绩评价的一般方法-154-

一、岗位业绩评价的概念-155-

二、岗位业绩评价的原则-156-

三、岗位业绩评价要素-157-

四、岗位业绩评价主体-159-

五、岗位业绩评价的程序-161-

六、岗位业绩评价的方法-164-

七、业绩评价的准确性-168-

第二节 岗位业绩数量化评价-170-

一、岗位业绩评价标准概述-170-

二、岗位管理过程评价标准-174-

三、岗位管理结果评价标准-184-

 

业绩评价是行为的指导机制,要实现企业战略,就必须建立一套与战略要求相匹配的业绩评价机制。

本篇从战略实施的角度研究业绩评价问题,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业绩评价概述及其与战略的关系:

受托责任及其分析、关于业绩的各种观点及其评述、业绩是管理目标及其实现过程、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

★企业整体业绩评价:

企业整体业绩评价标准概述、企业战略管理评价标准、企业治理评价标准、企业组织评价标准、企业整体管理目标评价标准现行模式评述、企业整体管理目标评价标准的因果客观模式。

★单位业绩评价:

首先确定所要讨论的单位包括哪些;然后,对单位业绩作进一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单位业绩评价标准作进一步的讨论,理清建立单位业绩评价标准的思路。

这些内容都在本章第一节。

理清建立单位业绩评价标准的思路之后,本章随后各节按这种思路讨论各个单位的管理过程评价标准和管理目标评价标准。

★岗位业绩评价:

岗位业绩评价的一般方法、岗位业绩数量化评价。

 

 

第三十一章 业绩评价概述及其与战略的关系

 

本章的任务有二个,一是解决业绩评价要对什么进行评价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之后,业绩评价才有了明确的范围。

二是讨论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

本章内容的逻辑顺序是:

★受托责任及其分析:

分析受托责任(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原因、组成内容、内部矛盾及其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将业绩评价的对象界定为业绩。

★关于业绩的各种观点及其评述:

分析和评述业绩组成内容的各种观点,为本书观点的确立奠定基础。

★业绩是管理目标及其实现过程:

论证业绩的组成内容是管理目标及其实现过程,并对管理目标和管理过程作较详细的分析。

★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

讨论各层次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

 

第一节 受托责任及其分析

管理和受托责任有着不解之缘,管理因为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而受托责任之所以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也离不开管理。

会计学家对受托责任关系的分析着重于受托责任的起源和内容,分析受托责任为什么会产生和受托责任的组成内容。

经济学家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着重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内部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这两方面的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二者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对受托责任关系的完整分析。

本节首先介绍会计学家对受托责任关系的分析,然后,介绍经济学家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自己关于受托责任的一些观点,为进一步分析业绩的内容奠定基础。

 

一、会计学家对受托责任关系的分析

会计学家对受托责任关系的分析着重于受托责任的起源和内容,他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分法和三分法。

各种两分法的共性是把受托责任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不同学者所确定的组成内容是不同的。

各种三分法的共性是把受托责任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不同学者所确定的组成内容也是不同的。

(一)两分法

各种两分法的共性是把受托责任的内容分为两方面,不同学者所确定的组成内容不同。

1、詹姆斯·卡特的观点:

程序性受托责任和结果性受托责任

加拿大审计学家詹姆斯·卡特()认为:

受托责任系指一种可负责任的状态,或对某些具体行为或隐含的任务在形式上的责任。

一般意义上的受托责任有两种形式:

(1)程序性受托责任():

根据事先确立好的标准来编制财务报表,并由审计鉴证其公允性,以解除其受托责任。

这种受托责任强调要遵守各种法律、规章、制度等,与之相匹配的审计是符合性审计。

(2)结果性受托责任():

对各种资源是否得到经济而有效的利用结果而确立的责任。

这种责任以合法性为基础,强调资源利用的结果或管理业绩的好坏。

2、王光远教授的观点:

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业绩

我国青年审计专家王光远教授对受托责任颇有研究,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受托责任可以分为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业绩;

◆受托财务责任要求受托人尽一个最大善意管理人的责任,保护受托财产安全,诚实经营,同时要遵守法律、道德、技术和社会的要求;

◆受托业绩要求受托人不仅应合法经营,而且要按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的原则来操持受托财产;

◆财务审计鉴证财务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及其结果,业绩评价鉴证业绩的完成过程及其结果。

3、罗西塔·切(S)的观点:

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

加拿大的会计教授罗西塔·切对受托责任的发展历史作了精辟的分析,其独到的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西塔·切教授关于受托责任的主要观点如下:

◆受托责任概念起源于财产,即所有权和使用权。

而使用权又来源于所有权,当所有者将使用权托付给代理人时,代理人就承担了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完成社会福利的责任(社会责任);另一种是所有者利益的责任,社会责任是主要责任,所有者利益的责任是次要责任。

◆在原始社会,人是上帝的托管者,最原始的受托责任主要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公共责任;在中世纪,受托责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制和庄园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托责任的内涵也在发展。

在商业社会,有两种重要的商业理念:

古典理念和管理理念,与之相适应,出现了两种受托责任:

古典受托责任和管理受托责任。

按照古典受托责任的观点,代理人只负责追求所有者的利益,仅承担所有者利益的责任,不承担社会责任;按照管理受托责任的观点,代理人不仅要承担所有者利益的责任,还有社会责任。

◆财务报告是代理人对其所承担责任的报告,因此,代理人的观点是:

会计师为了核实财务报告的结果,应该分析交易事项,提供有关评价代理人受托责任的信息。

◆作为一个代理人,其业绩应该按照利润的多少和社会结果的实现程度来评价。

(二)三分法

各种三分法的共性是把受托责任的内容分为三方面,不同学者所确定的组成内容不同。

1、卡特()教授的观点:

财务受托责任、效率受托责任和效果受托责任

澳大利亚的卡特教授认为:

随着委托人对受托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受托责任关系越来越复杂,所以,受托责任就形成了以下几个层次:

◆财务受托责任:

这是最低层次的受托责任, 与此相适应的是符合性审计;

◆效率受托责任:

这是中间层次的受托责任,与此相适应的是业务审计;

◆效果受托责任:

这是最高层次的受托责任,与此相适应的是效果性审计。

2、库珀()等人的观点:

货币受托责任、业务受托责任和财产受托责任

美国的库珀()教授和井尻雄士()教授在《科氏会计辞典》中对受托责任的定义如下:

“雇员、代理人或其它人定期报告其行动或行动上的失败,以继续行使委任权力的责任,因此,指定出纳总管责任金额或帐目,以货币、财产或其它预先确定的基础表达的对他人责任或义务的计量,法律、规章、协调或惯例所强加的证明良好管理、控制或其它业绩的义务。

选为受托责任测定基础的单位叫受托责任单位。

”在定义了受托责任的一般意义之后,珀教授和井尻雄士教授对受托责任作了如下分类:

(1)货币受托责任():

会计在传统上着重关注流动资产的流动――货币受托责任,亦即收益和费用的报告,流动资产的来源及由此而发生的活动。

(2)业务受托责任():

区别于货币受托责任,是管理者有效使用全部资产和资源的责任。

与之相配合的审计是业务审计或综合审计。

(3)财产受托责任():

看管和报告资产的存在、存放地点、用途及其它情况的责任,特别是可移动的固定资产和小型工具以及各种原因而尚未资本化的项目。

3、伯恩伯格()的观点:

财产安全、管理业绩和资产使用全过程

美国会计学家伯恩伯格将受托责任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纯粹保管时期,传统保管时期,资产有效利用时期,全过程时期。

在纯粹保管时期和传统保管时期,代理人只需履行保管职能,保证委托人的财产安全即可;在资产有效利用时期,代理人要提供详细资料表明计划的完成程度,除了编制资产负债表外,还要提供影响资产使用效率的数据以评价管理业绩。

在过程时期,代理人除了履行资产有效利用时期的全部责任外,还要注重资产使用全过程的数据。

 

二、经济学家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

经济学家将会计学家的受托责任称为委托代理关系,他们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着重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内部矛盾及其解决办法,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都对委托代理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

(一)古典经济学家的委托代理理论

★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最早对企业作了初步的考察。

当时,企业制度尚处于特许主义阶段,设立企业必须经国王或皇室的特别许可。

因此,这一时期的企业承担某些公共职能,享有某些特权。

所以,斯密把企业视为“公共机关”。

斯密将企业制与合伙制作了比较。

斯密指出,企业制的优点在于它集资的广泛性,由于企业的经营由董事会负责,股东自己不用经营,再加上股东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这样省事而所冒危险又只限于一定金额”,所以“许多不肯把资产投于合伙企业的人,都向这方面投资。

因此,股份企业吸收资本通常超过任何合伙企业。

”斯密认为,企业的缺点是经营者缺乏责任心。

股份企业是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为股东们的利益营运的。

所以,“要想股份企业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象私人合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这样,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企业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斯密的这一议论是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提到两权分离后引起的代理问题。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传统的企业制度作了客观、全面分析。

他认为,企业制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能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办大事;其经营规模和连续性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要求;其经营的公开性有利于企业所有者监督企业的运作。

穆勒认为企业制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热情;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结果不一致,企业不会精打细算。

针对企业的缺点,穆勒还探讨了股份企业对经理人员和员工进行激励以降低代理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问题。

他认为,其核心是通过各种方式使雇员的利益同企业的盈亏或多或少地相关联,具体办法是实行计件工资制和让经理人员参与企业利润的分享。

(二)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委托代理理论

19世纪中叶,英美两国完成了由传统企业制向现代企业制嬗变的历程。

企业特许制度的废除,为现代企业制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因此,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不必像他的前辈亚当•斯密和约翰•穆勒那样,将企业制度研究的重点放在反对政府干预问题上,而着力研究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及激励问题,这就将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引向深入。

马歇尔说:

“大的私人企业的首脑,承担营业的主要风险,他把企业的许多细节工作委托别人去做……如果他所委托为他经营货物的采购和销售的人,从与他们交易的人那里收受佣金,他就能发觉和处罚这种欺诈行为。

如果他们徇私和提拔他们无能的亲友,或者他们自己敷衍塞责,甚至他们没有表现出使他们最初被提升的那种非凡的能力,他就能发觉错误之所在,并加以纠正。

但是,在上述这些事情上,股份企业的大多数股东――除了少数的例外情况外――差不多是无能为力的”,“私人企业所具有创造性、主动性和目的的一致性以及行动的敏捷,多为股份企业所罕见”。

马歇尔已初步认识到了股份企业内股东与经理人员信息不对称状态下产生的代理成本问题。

代理人相对于委托人来说掌握着更多的私有信息,这种私有信息使他们很容易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去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为了使代理人的行为不偏离利润最大化结果,委托人必须对代理人实施激励。

马歇尔所指的激励办法主要是给代理人以合理的报酬,将经理的收入与企业的利润挂钩,即以利润率作为计量经理的经营绩效的计量指标,刺激他们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三)制度学派的委托代理理论

制度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由于制度学派把制度当作经济变迁的内生变量,主张以“历史起源的方法”研究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作用,因而制度学派的许多经济学家对当时急剧变迁的企业制度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1)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对股份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及其产生的影响作了分析。

他认为,作为所有者的股东“对他们所有财产的财产关系薄弱到极度”。

“资本所有人的命运大部分寄托在‘经理的’主持权上”。

股票“在形式上是所有权证书,实际上是债务凭证”。

因此,从财产实际占有角度,他把股份制称为“无主所有制”。

凡勃伦认为,两权分离必然导致经理人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将企业利益束之高阁。

既然,企业经理人员损害企业所有者的利益,那么,企业所有者如何对经理人员进行控制呢?

凡勃伦对此没有展开论述。

(2)美国制度经济学家阿道夫•贝利()和米恩斯()通过对美国股份企业制度的考察,得出了如下结论:

现代大企业的管理权将不可避免地从私人资产所有者(股东)转移到具有管理技术的人的手里;在股份企业中,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拥有一系列明确的权力,支配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其中最重要的;股东权力的弱化不是反映在剩余索取权上,而是体现在支配权上;由于企业的高速成长带来企业股权日益分散,使大多数股东无法出席股东大会,在这种情况下,缺席的股东可委托他人投票,这就使股东的投票权演变成委托他人投票的一种权力,委托书制度弱化了股东对企业经营权的支配,“使股东与他拥有的权力脱离”;与股东支配权弱化相伴随的是经营者日益处于企业的控制地位。

贝利和米恩斯对全美最大的200家非银行股份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情况作了统计分析,他们发现经理式企业的模式已初见端倪。

(3)美国制度经济学家詹姆斯•白恩汉()在《经理革命:

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一书,第一次提出了“经理革命”的概念。

白恩汉指出,由于经理革命的发生,社会的统治阶级已经由过去的资本家变成了现代的企业管理者。

白恩汉同意贝利和米恩斯关于现代美国社会的企业结构状况的基本结论,但他认为贝利和米恩斯在谈到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时,只着重于法律学的意义,而忽视了社会学的意义。

从法律学的角度分析,管理权和所有权是可以分开的,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所以权本身也意味着管理,管理权不可能同所有权分开的,真正的所有者必然拥有管理权。

(4)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思()在1967年出版的《新工业国》一书中对企业权力转移及其后果作了论述。

加尔布雷思指出,现代企业权力已从资本家手里转到“技术结构阶层”手里。

第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生产要素成为“最难获得或最难替代的”,从而也是“最不可缺少的”,或“最重要的”,谁掌握了这种生产要素,谁就拥有权力。

他认为,资本主义以前,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所以地主是掌权的;后来,资本主义兴起,资本代替土地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而权力从地主转到资本家手中;近年来,工业和技术发展所需要的专门知识越来越复杂,专门知识成了企业成功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于是权力再度转移,从资本家手中转移到专门知识拥有者――“技术结构阶层手中”。

第二,由于权力的转移,现代企业的结果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企业的结果已不再是追求最大利润,而是把企业的“稳定”和“增长”及其在科学技术方面探索知识的“技术兴趣”当成了主要结果。

(四)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委托代理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委托代理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理论、合同理论、激励理论等引入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中。

这一时期除了制度学派继续注重对企业的研究外,其他各学派经济学家亦纷纷加盟。

委托代理理论一时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热点。

但研究重点已从过去对企业两权分离的现象描述转向所有者如何约束和激励经营者。

1、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理论通常用来分析科层关系。

当委托人赋予代理人一定的权力――比如使用一种资源的权力,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就建立起来了,代理人受契约制约来代表着委托人的利益,并相应获取某种形式的报酬。

事实上,在一个科层结构中,权力可沿着组织阶梯上下移动时,每一位个体(除了在最初和最末水平上的之外)往往既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下就可能产生代理问题:

(1)激励不相容:

经营者作为代理人不仅有自己的利益,而且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如在职消费、优裕的生活、经理王国等,他们只在有利于自己的时候才顾及所有者的利益。

这就产生了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不相容的问题。

(2)信息不对称:

经营者拥有关于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费用及其他方面的真实信息,而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股东),由于不参与实际经营,除非付出很高的成本,否则无法获得相应信息。

(3)责任不对等: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经营人员或代理集团,最多不过是个人信誉、财产或自由的丧失,这与所有者的资产相比是十分不对称的,这使得经营者有可能为了个人的利益而采取风险过度的行为或掠夺性资产转移行为,使所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4)契约不完备:

所有者与经营者在签订的契约中不可能预料到未来所有的情况,也不可能规定各种情况下各方的责任,不完备的契约为经营者谋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提供了可乘之机。

2、代理成本及其内容

由于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和契约不完备,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就产生了代理问题,而由此增加的成本称为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包括三部分:

(1)委托人的监督成本:

即委托人激励和监控代理人以使后为前者利益尽力的成本;

(2)代理人的担保成本:

即代理人用以保证不采取损害委托人行为的成本,以及如果采取了那种活动将给予赔偿的成本;

(3)剩余损失:

即委托人因代理人代行决策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损失,等于代理人决策和委托人在假定具有代理人相同地位和能力情况下自行效用最大化决策之间的差异。

3、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

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为求得收益的最大化,必须寻求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

关于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西方经济学界大体有三条思路:

一是从筹资角度来降低代理成本;二是从经理报酬结构入手来降低代理成本;三是改进企业治理结构来降低代理成本。

(1)从筹资角度来降低代理成本:

詹森()和麦克林()认为,代理成本与筹资方式有关,不同的筹资方式,其代理成本也不同。

例如,如果企业的经理持有本企业50%的股票,另外50%的股票由不参与管理的人分散拥有,很显然,经理不会像他持有企业100%股票那样卖力。

这就说明,为减少“代理成本”,防止偷懒,应该让经理持有100%的股份,而筹资则应采取发放债券的方式。

不过,发行债券,也有一个债券的“代理成本”。

詹森和麦克林认为,从有关股票和债券代理成本的分析中,可以得出最优资本结构以使代理成本最小,他们的结论是:

企业的负债筹资应该使股票与债券的比率确定在两种筹资的边际代理成本相等的点上。

(2)从经理报酬结构入手来降低代理成本:

既然经理的工作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成败,那么必须从经理报酬的构成中来找出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经理报酬有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

货币收入由工资、奖金、股票及期权等构成,这几项收入各有不同的特征,工资是固定的,它稳定可靠,但缺乏激励作用;奖金一般基于企业短期经营情况,它虽有较强的激励,但助长经理行为短期化,不利于经理在企业未来方面下功夫;股票及期权是一种风险收入,它们能将经理的行为和决策对企业发展的预期影响资本化,可以在市场上被贴现成为当前的收益,企业经营得越好,经理的报酬就越高,经理们因而有动力使企业的市场价值达到最大,所以,股票及期权对于企业长远发展而言似较理想。

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90年代,全球前500家大企业中,有近90%的企业已对其高级管理人员采取了经理股票期权报酬制度。

(3)改进企业治理结构来降低代理成本:

企业治理结构()是指一组联结并规范企业财产所有者(股东)和经营者(董事会、经理)之间权、责、利关系以实现经济结果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具体包括:

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如何激励经营者。

企业治理实质上要解决的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

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能够利用这些制度安排的互补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