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豆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1113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9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熏豆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熏豆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熏豆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熏豆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熏豆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熏豆茶.docx

《熏豆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熏豆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熏豆茶.docx

熏豆茶

名称:

熏豆茶  

产地:

  浙江(湖州、杭州、嘉兴部分地区)

  江苏(苏州吴江)一带  

功效:

  提神、通气、开胃、健脾,有养生保健之功效。

  

简介:

  薰豆茶又称“烘豆茶”,是一道以薰豆为主料,加上其它辅料一齐冲泡而成的茶点。

辅料一般为胡萝卜干、桔皮、芝麻和绿茶叶之类,另有讲究的人家还加入震泽黑豆腐干、扁尖、笋尖或青橄榄等等。

  

制作工艺:

  熏豆茶选用优质青黄豆,配以炒芝麻、橙皮、丁香萝卜、紫苏或笋干、桂花等原料,精心制作而成。

饮用时,再加入几片嫩绿茶叶沸水中泡,即成一道清香可口,咸淡适宜,风味独特,色香味俱全的绝佳饮品,让人回味无穷。

  在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太湖之滨,河流交叉,盛产鱼米,更多瓜果豆荚,农家熏制烘豆,制成熏豆茶。

  熏豆茶是太湖沿岸地区的传统土特产品,农家待客素有自制和饮用此茶的习俗。

历史源远流长,为太湖传统风味之一绝。

目前,湖州、苏州等许多地区还保持着这一待客习俗。

许多农家还用锅粢茶、熏豆茶和绿茶作为招待“毛脚女婿”首次登门的礼仪。

换句话说,也就是“毛脚女婿”喝了甜蜜的锅粢茶、咸味的熏豆茶和清淡的绿茶这三杯茶,就算过了丈母家的“第一关”。

湖州东郊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爱将熏豆茶作为正月招待亲友及婚礼宴席的首选饮品。

熏豆茶的缘由,民间有三种传说:

[1]  

1、是流传于浙江湖州德清、余杭一带民间关于防风氏的传说。

防风氏是与大禹同时的另一位治水能人.防风氏曾在浙江一带治水,当地百姓曾用橘皮、野芝麻泡茶,为他袪湿驱寒,另以土产烘青豆佐茶。

防风氏性急,将豆倒入茶中,他连茶汤带烘豆一口吃。

这样吃了以后呢,防风氏更加力大无边,治水业绩更加辉煌。

这种饮茶习俗沿袭了2800多年,被1200多年的唐代茶圣陆羽所记载.从此,湖州、杭州、嘉兴等城乡吃熏豆茶越来越讲究。

  

2、二、是流传于太湖畔的江苏吴江一带关于伍子胥的传说。

1700多年前吴国大将伍子胥曾在今吴江市庙港乡开弦弓村屯兵,他在拉弓箭时用力过猛,造成地石震动变形,成立弓弦状而得地名。

当地百姓对伍子胥将军屯兵苦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发地采集土产青豆肉烘干,以充军粮,为劳伍将军吃力口干,就用开水冲泡,还加些茶叶,成了香喷喷、仙津津的熏豆茶,从此这种吃茶方法就在太湖沿岸流传成俗。

  

3、三、是流传于洞庭湖湘阴、汨罗一带的关于岳飞的传说。

南宋绍兴年间,岳飞被授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带领兵马南下,驻军汨罗县,他的士兵多数来自中原地区一到南方,水土不服,军营中腹胀肠泻,厌食和乏力者日渐增多.岳飞不仅是武将,还精通医术,他吩咐部下熬含盐的黄豆角和姜汁汤让士兵当场喝下。

果然,士兵的疾病迅速治愈,军营周围的百姓一看,也学着沏泡这种茶。

  在我国古典文学著作中,常见提到“熏豆子茶”、“木樨青豆茶”,那即是经茶叶、熏豆等泡制的。

《易牙遗意》载:

明代苏州已有“盐豆”,是用大新黄豆淘净,再用盐水、调料煎煮,烘至汤干,再在火上焙干。

到了清朝,以嫩青豆用盐水煮后熏烘,这已与今日的熏青豆无多大差别了。

  喝熏豆茶,先要制作熏青豆,“沸釜盐汤香乍发,烘炉炭火气微谙;加笾爱此好颜色,冬蓄闺中多豆甘。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江南妇女制作熏青豆时的欢乐心情。

  

熏豆

当地人制作熏豆十分讲究。

熏豆的烘制是在每年农历"秋分"过后。

首先要选上好的嫩毛豆,必须是秋季的晚黄豆,以香粳豆为佳,或当水稻即将成熟时,用一种名为“落霜青”的稻熟毛豆,它鲜嫩饱满,粒大色青,以不太嫩也不太老的为上品;如果是"寒露"前后,毛豆饱满而未老之际,选青毛豆。

  先剥出豆粒,清水漂洗去豆衣、边膜,然后将豆粒肉放在锅里用开水煮熟。

煮豆的柴火需用早春养蚕的桑树上剪下称为“桑钉”的枝条。

  在水煮沸青毛豆半熟时,加适量盐和味精,滤干,捞掉豆衣,之后,摊在铁丝网的筛子上,用炭火焙烘,民间称之为“熏”。

  

“熏”有两种作用,一是经过烘烤,可以杀菌,并使食品中水分大部分挥发,提高防腐能力;二是能产生一种特别的清香。

即成为熏青豆。

不可用柴火或煤火,否则染烟火气和煤气。

火热忌猛,以文火为宜,并须不断翻拌筛内烘豆,一般需五个小时左右熏烘。

  

当反复翻动至青豆干燥发出“索索”之声后,青豆水份蒸发微硬,青豆表皮起皱,有香气逸出,即成"熏豆"。

这样烘成的薰豆,熟而不焦,酥而不硬,清香可口,余味无穷。

  此时,色呈翠绿,嚼之清香软糯,其味鲜美,回味无穷,且开胃生津,老少皆宜。

既便于贮藏,又便于携带。

农家一般都贮藏于罐内,或用布袋装好,放进土制的石灰窖中,隔年都不会变质。

其实,熏豆茶中只有少量嫩绿的茶叶,更多的是称之为“茶里果”的佐料,其种类繁多,一般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叫熏豆,又名熏青豆。

采摘嫩绿的优良品种的黄豆,本地人叫“毛豆”,经剥、煮、淘、烘等多种工序加工而成,后再放人干燥器中贮藏备用。

它具有馨香扑鼻、咸淡相宜、和胃益中等特点;第二种是芝麻,一般选用颗粒饱满的白芝麻炒至芳香即可;第三种,民间叫“卜子”,其学名为“紫苏”。

熏豆茶中所用的紫苏以野生为上。

只可惜目前野生者渐少,多以人工培育者代之。

紫苏经炒制以后,不但芳香浓烈,还具有理气开窍、消食和胃的药理作用;第四种为橙皮,是一种产于太湖流域的酸橙之皮。

也可用蜜饯中的“九制陈皮”代之,但更多的却由民间自制。

他们用桔子皮经煮、刮、切、腌、晒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具有理气健胃之功效;第五种,名为丁香萝卜干,即胡萝卜干。

胡萝卜洗净切丝后有两种制法:

一以适量的盐生腌后晒干即成;另一种煮熟后腌制,晾干。

后者更适宜牙齿不便的老年人食用。

  

以上五种,是熏豆茶中必备的“茶里果”。

一般在冲泡前应以适量的比例调合,装入储存罐中;备用。

此外,不少好客的湖州人还根据各自的喜好和条件,在“茶里果”中加入扁尖笋干、香豆腐干、咸桂花、腌姜片等多种佐料。

但其中有个原则务必遵循,那就是所放的佐料既不能是腥膻油腻之物,也不能造成茶汤的浑浊。

此外,在佐料的搭配上应根据客人的爱好,做到恰如其分,如果嫌淡,还可酌加食盐和味精。

待所有的.“茶里果”投放完毕以后,再放上几片嫩绿的茶叶,以沸水冲泡,一碗兼有“色香味形”特点的熏豆茶就可品尝了。

  

熏豆茶的配制,以烘豆为主,绿茶为辅,有的还佐以其他配料。

先将细茶放入茶盅,用95℃开水冲泡,再加放三、四十粒熏豆;也有的把茶叶和熏豆同时放进茶盅,再冲泡开水,这时候茶叶和熏豆就在盅内随着茶汤翻浮飘荡,渐渐沉于盅底,便可品饮。

  “熏豆茶”,使茶汤绿中呈黄,嫩茶的清香和熏豆的鲜味混为一体,饮了提神,开胃,还能补充温饱。

在湖州(吴兴区、南浔区)的大部分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瓜果豆荚,熏制烘豆,并制成熏豆茶,且把熏豆茶作为正月招待亲友及婚礼宴席的首选饮品。

客来可随时取出冲泡,平时既可以当作粥菜,佐酒,小孩子抓一把放进口袋,还是美味的零食。

 

"熏豆茶",使茶汤绿中呈黄,嫩茶的清香和熏豆的鲜味混为一体,饮了提神,开胃,还能补充温饱。

在湖州(吴兴区、南浔区)的大部分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瓜果豆荚,熏制烘豆,并制成熏豆茶,且把熏豆茶作为正月招待亲友及婚礼宴席的首选饮品。

客来可随时取出冲泡,平时既可以当作粥菜,佐酒,小孩子抓一把放进口袋,还是美味的零食。

熏豆茶中只有少量嫩绿的茶叶,更多的是称之为“茶里果”的佐料,其种类繁多,一般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叫熏豆,又名熏青豆。

采摘嫩绿的优良品种的黄豆,本地人叫“毛豆”,经剥、煮、淘、烘等多种工序加工而成,后再放人干燥器中贮藏备用。

它具有馨香扑鼻、咸淡相宜、和胃益中等特点;第二种是芝麻,一般选用颗粒饱满的白芝麻炒至芳香即可;第三种,民间叫“卜子”,其学名为“紫苏”。

熏豆茶中所用的紫苏以野生为上。

只可惜目前野生者渐少,多以人工培育者代之。

紫苏经炒制以后,不但芳香浓烈,还具有理气开窍、消食和胃的药理作用;第四种为橙皮,是一种产于太湖流域的酸橙之皮。

也可用蜜饯中的“九制陈皮”代之,但更多的却由民间自制。

他们用桔子皮经煮、刮、切、腌、晒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具有理气健胃之功效;第五种,名为丁香萝卜干,即胡萝卜干。

胡萝卜洗净切丝后有两种制法:

一以适量的盐生腌后晒干即成;另一种煮熟后腌制,晾干。

后者更适宜牙齿不便的老年人食用。

以上五种,是熏豆茶中必备的“茶里果”。

一般在冲泡前应以适量的比例调合,装入储存罐中;备用。

此外,不少好客的湖州人还根据各自的喜好和条件,在“茶里果”中加入扁尖笋干、香豆腐干、咸桂花、腌姜片等多种佐料。

但其中有个原则务必遵循,那就是所放的佐料既不能是腥膻油腻之物,也不能造成茶汤的浑浊。

此外,在佐料的搭配上应根据客人的爱好,做到恰如其分,如果嫌淡,还可酌加食盐和味精。

待所有的.“茶里果”投放完毕以后,再放上几片嫩绿的茶叶,以沸水冲泡,一碗兼有“色香味形”特点的熏豆茶就可品尝了。

熏豆茶的配制,以烘豆为主,绿茶为辅,有的还佐以其他配料。

先将细茶放入茶盅,用95℃开水冲泡,再加放三、四十粒熏豆;也有的把茶叶和熏豆同时放进茶盅,再冲泡开水,这时候茶叶和熏豆就在盅内随着茶汤翻浮飘荡,渐渐沉于盅底,便可品饮。

 

湖州地处长三角腹地,是环太湖唯一以湖命名的城市,因了这众多溪流流经峡谷原野,流经村庄小镇汇流成三万六千顷烟波浩渺的太湖水,竟哺育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金沙泉边,在唐代建立了有史以来首个皇家贡茶基地;苕溪河畔,茶圣陆羽写就了首部专著《茶经》。

这多少为茶注入了一份清风与雅骨,足以让文人墨客就醉偃在茶水里诉求着心情,令商人富贾则游弋在茶水中寻觅着闲情,而游子异客会徘徊在茶水里回味着乡情。

温情脉脉熏豆茶

如今,每每银杏树叶开始被渐冷的西风漂洗着,深染的秋色逐渐变浅变淡,并开始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而开始离开枝头了,爸爸就会来电话说,老家的黄豆(学名为Giycinemax(L)Merrill,又名青豆)丰收了,母亲又为我做好了新一年的熏青豆,等我有空了马上回去就可以尝到熏豆茶了。

熏豆茶是家乡湖州的一种特色茶,原材料均取自家乡本土的产物。

位于太湖之滨,家乡土地肥沃,河港交叉,盛产鱼米,更是瓜果豆荚遍地,一年四季,物产丰饶。

独具一格的熏豆茶就是以农家栽种的黄豆经熏制后为主材料,再辅以嫩茶叶、橘(或橙)子皮、胡萝卜干、白芝麻、香苏子等。

虽说这熏豆茶仅仅在太湖南岸一带流传,但毕竟乡里乡俗有些差异,因此无论名称和原材料,也略有不同,却各有千秋。

在德清三合乡二都封山麓,熏豆茶被称为“防风神茶”。

相传4000多年前的德清县是属于防风的封地。

防风受大禹之命到太湖边的湖州来治理水患。

“里人以橙子皮、野芝麻沏茶为其祛湿气并进烘青豆作茶点。

”(防风氏祠前《防风神茶记》碑)防风一不小心把作为茶点的熏青豆倒落在了茶水中,食后竟神力大增,治水成功,“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禹贡·扬州》)

于是当地的人们纷纷效仿这种吃茶法,并代代相沿蔚为乡风。

为纪念治水有功的防风,人们还把熏豆茶叫作“防风神茶”。

其组成基本为熏青豆、当地产茶叶、橙子皮、野芝麻、笋干尖、胡萝卜干。

因为当地产的茶叶为产自“清凉世界”莫干山的“莫干黄芽”,常年为云雾笼罩,空气湿润,而且生长的土质多酸性灰、黄壤,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松软肥沃。

所以此茶色泽黄嫩油润,汤色橙黄明亮,香气清鲜,滋味醇爽。

再加上色泽碧绿如翡翠的熏青豆、金黄的橙子皮、略显橙红的胡萝卜干、青黄相间的笋干尖和黝黑发亮的野芝麻,正如当代著名作家张抗抗女士所描绘的:

“青绿橙黑,像一幅色彩有趣的抽象画。

饱了眼福,我端起碗来啜一口,果真鲜美爽口,略带咸味,别有风味。

同样以熏青豆为主的熏豆茶,在南浔善琏镇含山则被称为“蚕花茶”。

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和清明的“蚕花节”,当地的农家就用熏豆茶、蚕花圆子、家酒进行祭祀。

因此,熏豆茶就被讨个口彩和吉利的当地人唤作“蚕花茶”。

“蚕花茶”的主要材料仍然以熏青豆为主,但是熏青豆是当地一种名为“十里香”的青毛豆,因为烹饪时香飘十里而得名。

同时,收获“十里香”,从其扑鼻的芳香中劳作了一年的农民们开始嗅到了清闲的气味了,此时农事已闲,农民们可以悠闲享受劳动成果的时候了。

其他的材料有嫩茶叶、橘子皮、胡萝卜干、白芝麻、黑豆腐干、香苏子等。

和临近山乡的“防风神茶”不同的是,“蚕花茶”没有了笋干尖,却多出了水乡平原地区的黑豆腐干和香苏子。

可见这“熏豆茶”最大的特色是取材于本乡本土,不一而足。

香苏子状如六神丸,细圆乌黑,经过炒制独有一股清香。

黑豆腐干,是蚕乡的特产,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早在乾隆年间就已远近闻名。

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地方官员曾奉献茶干供皇帝品尝,皇帝称赞不已,从此成为贡品。

在这里,橙子皮还变成了水乡房前屋后栽种的橘子之皮了。

橙子(Oranges)和橘子(Citrusreticulata)同为芸香科植物香橙的果实,果实具有肥厚外皮,内藏由汁泡与种子构成的瓤瓣。

家乡一带种的一般都是酸橙,直接食用味酸而苦,因此人们习惯了取皮腌制泡茶喝。

至于橘子亦名桔子,当地也有少量栽种,但味道远不及黄岩蜜橘,而且外来大量桔子流入,因此,将橘子皮晒干腌制泡茶喝,不仅方便而且也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创意。

而我爱喝的、母亲每年都会为我准备的,就是直呼其名的“熏豆茶”。

我出生在湖州“城南四十五里处”的吴兴区东林镇,“东林人素有好客之美德。

出自东老遗风。

来客不分亲疏,泡茶,旧时在茶中放熏豆、波子、桂花、橘子皮丝、风菱片、荸荠、枣子等(今已无)。

”(姚子芳《东林山续志》)

说东林人好客源自东老遗风,其缘由是据清《东林山志》记载,宋代沈东老(原名沈思,因在东林终老后人故称其为东老)生性豁达,“白酒酿来缘好客”,吸引了得道成仙的吕洞宾慕名前来,恣意饮酒,把盏言欢,“高谈琅琅,洞达微妙”(宋章炳文《搜神秘览》)后“以石榴皮书于壁”诗一首,落款“回山人”,拆字合字即得“吕仙”二字。

从此名扬乡邑,好客之风得以沿袭。

吴兴东林的“熏豆茶”,其成分与“防风神茶”和“蚕花茶”又有不同,除却熏青豆、茶叶、橘子皮丝、波子(方言发音,实指香苏子)之外,还多了桂花、风菱片、荸荠以及枣子。

东林旧时曾属于湖州府归安县(当时以城中仪凤桥为界,桥南为归安县,桥北为乌程县),据《归安县志》记载:

“桂花,即木樨花,黄者为银桂,赤者为金桂,东门外谢家山(今吴兴区道场乡)桂花最盛。

”可见,当年的家乡也是广种桂花的,而且还分金银桂种植,料想当年的谢家山也许也是“满陇桂雨”,香飘十里呢!

风菱片指的是什么呢?

清《东林山志》卷二十一“方产志”记载:

“菱,色青角弯而大,味佳。

阴干之,名风菱。

取而蓄之水中,名乌菱。

贩者率集于东溪桥,亦有藏之,以需重价者。

(旧志)”在明崇祯《乌程县志》表述更为精确:

“秋晚采实,竹箔曝干名风菱”。

而吴锦《菱湖竹枝词》则更有“待得数朝晴日好,家家檐口挂风菱”的描写。

其实,在我的小时候食物相对匮乏,奶奶总会把一部分菱角的角穿在一起成立体的一串,仿佛一件件独具匠心的艺术品一样,挂在有光照、通风的廊檐下,待到春节里,就成了“熏豆茶”里的一味辅料了。

还有一部分菱角就会藏匿在一个大水缸里,待到春节期间捞出来(谓之“乌菱”或“芽菱”)破壳取肉,连同一块贱价的猪脖上的五花肉红烧,其味道在当年食之比如今的肉烧板栗,不知要味美多少呢。

荸荠以前当地也有,生长的地方都是清一色的,尺半把高的空圆翠绿色的荸荠秆,挨挨挤挤,蓬蓬勃勃。

依稀还记得小时候和爸爸一起去自己田里挖荸荠的情景。

爸爸在前面一边小心翼翼地挖开泥垡,一边叮嘱我要寻找仔细,而我则尾随其后,用手分开泥垡来寻找古漆色的荸荠。

尽管那个时侯很馋嘴,可是荸荠身上满是烂泥,我的双手也满是泥巴,所以只有干吞唾液……

至于枣子,就是当地靠河而栽的白皮枣树上长的白皮枣,待到七八分熟以后就摘下来,直接尝几颗解解馋,大部分都会被奶奶辈们晒在竹匾上成为一颗颗干瘪的红枣。

这既可以烧红枣银耳汤这般殷富人家才有的甜品在过年时候招待客人,自然也可以泡熏豆茶。

不过,在我母亲的熏豆茶里,早已经被商店里那散称的产自北方的红枣所替代了。

也许,如今母亲准备的熏豆茶除了熏制的青豆,其他的成份都已经变了,同样的荸荠、红枣以及风菱片早已不是同我一样出自那块生我养我的土地了,但是我依然十分惦念着熏豆茶。

每次面对秋日暖暖的温和的太阳,目光越过黄色的树叶,飞跃时空,回到那些我也亲手参与“熏豆茶”制作的难忘岁月。

熏青豆的烘制大概是在每年的农历“秋分”过后“寒露”前后,那个时侯桑树地边上栽种的青毛豆刚刚丰满而未黄老,这时的青豆不仅最好吃,色泽以及饱满度也是最好的。

清晨,乡间的小道铺满了露水,母亲会带着姐姐和我,去连根拔起青豆好回家来采摘。

记得那时我们都全副武装,因为青毛豆会吸引许多刺毛虫来疯狂掠夺食物准备着过冬呢。

简单吃过早饭,母亲带着手套开始摘豆荚,而姐姐和我则面对面坐着剥豆子。

露水未干的青豆很好剥,只要用指甲在边上轻轻一碰,豆荚就张开了。

但是不断重复的机械运动,怎能囚得住童稚的心?

也就在那个时候,姐姐和我就充分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和记忆能力,以至于可以在一部多集的港台剧刚播三四集,主题歌我们就会哼哼了。

剥青豆原本是一项很寂寞很枯燥的活计,但是却被我们姐弟俩演绎得十分生动。

剥好了青毛豆,母亲就把它放在淘萝里,到河边像淘米一样淘去豆子外面包裹着的那层白色的豆衣。

这个时侯,母亲已经吩咐我们开火烧一大锅放进一定量食盐的水。

再之后就是青豆在锅里用开水煮熟,母亲会盛出一小碗让我们姐弟俩尝鲜。

其他的青豆都会摊在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竹匾里面,摊得平整而单薄,几乎一粒豆一层,冷却晾干。

接着就把灶上的圆锅取掉,让灶肚里放置的碳发出微弱的火苗,将均匀地铺着煮熟毛豆的竹匾放在灶上,这就是熏制青毛豆了。

当然,更往前的记忆是母亲拿着盐水煮好的青毛豆,到村集体的共育养蚕室里去熏制的。

熏制青豆还是要有一点技术的,一如炒制茶叶,火热忌猛,以文火最合适,并且要不停地翻拌竹匾里的烘豆,一般经过五个小时左右的熏烘,青毛豆的水份才蒸发掉,开始微硬,就算大功告成了。

此时,青毛豆色泽碧绿如翡翠,而且还有一股浓浓的香,这种香味是来自熏烘的工艺和青豆本身。

熏好的青豆,母亲总会和我们挑选一下,把色泽、形状不太好的清理出来,让我们姐弟俩立即消灭掉,而经过挑选的熏青豆就放在事先缝制的布袋里,然后搁置在干石灰甏里,有时也会搁在灶上放灶王爷的笼里。

这样就不易受潮,隔年也不坏了。

就这样,一碗香味扑鼻、色香味俱全的熏豆茶就这样端呈在了我的面前。

嫩茶叶呈鹅黄。

荸荠片、风菱干和芝麻是白的,浮在上层。

腌制的橘子皮还是金黄色的,躺在杯底(或碗底)。

香苏子是黑色的,和芝麻混在一起。

胡萝卜干和枣子是红色的,如此一杯茶竟有红黄绿金黄白黑多种色彩,着实令人惊叹。

尤其是熏青豆,晶莹剔透,无与伦比。

经过秋阳温和的抚摸,母亲精心的伺候,绿绿的豆子静静地在开水里呼吸着,逐渐饱满,一颗颗一粒粒都那么可爱,仿佛在释放着母亲的淳朴与好客,又都融进了淡淡的芳香。

于是,所有的感官都被浸润了无限的温情,久久挥之不去。

熏豆茶最好不要用玻璃杯子,而要选用中式的瓷盖碗来沏,这样才能感受得到其独特的韵味。

试想,当你掀开杯盖,俯视这上大下小的瓷碗里熏豆茶的五颜六色,轻轻吹开大碗口茶水面上黑白相间的芝麻、香苏子,抿上那么一口,含在嘴里慢慢地咀嚼,尽情享受满口的清香和鲜味,沁人肺腑。

茶水过三巡,如何来消灭这碗中红红红绿的茶料呢?

当然你可以向主人申请一双筷子。

但是习惯了喝熏豆茶的我,则像我们当地的许多人一样,只需同手轻轻拍着碗底,那碗中的青豆、红丝、黑丸便会乖乖地一颗颗、一条条跳进我的嘴巴。

与其说这是一种技术的历练,倒不如说是一次不亚于游戏一般有趣的一种待客礼节。

母亲连同熏豆茶的呼唤,似乎就在昨天,也恍惚是由来已久,从我记事起就早已经根植于我的记忆了。

熏豆茶,这太湖南岸一带独有的流传,这一别有风味的饮茶习俗与文化,不知在南太湖这块美丽而灵动的土地上流传了多久呢?

还会流传有多少年呢?

 

奉上“新春三道茶”

南麻中学王展鹏编撰

说在前面的话:

在我们吴江市与湖州、嘉兴接壤的西南地区,包括震泽、铜罗、青云、桃源、七都、八都、庙港、南麻等地,自古以来流传着家家户户以“三道茶”招待新春里的来访客人的习俗。

这“新春三道茶”包括箪(dān)底茶、熏豆茶和绿茶。

左邻右舍、宗族内部还常用吃熏豆茶和绿茶的形式进行相互间的拜访探望、聊天休闲、手工劳动、农事学习以及定亲事、“吃讲茶”(调解民事矛盾的方式)等民间交流活动。

“三道茶”中的熏豆茶更是独具魅力,名扬四海。

吕锦华在《太湖之畔熏豆茶》中是这样描述熏豆茶的:

“这熏豆,绿绿圆圆的,像一颗颗珍珠;胡罗卜丝,红红地卷曲着;黑豆腐干切成了方方细细的末粒,像一枚枚精致可爱的小印章;还有漂在上面的白芝麻和茶叶片,在微黄的茶水中忽沉忽浮,舒展着身子。

望之,你就已经心花怒放了;待喝上一口,咸中带甜、甜中带鲜、鲜中带涩,而涩中又有回味无穷的味儿,着实可以令人心醉。

”费孝通教授也乐饮此茶,每次去开弦弓村访问,乡亲们均以熏豆茶招待他。

若是有客同访开弦弓,他还要指着杯子,自豪地向人介绍:

“这是我的家乡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些地方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很多青少年都喜欢上了“洋”饮料,“洋”点心,他们对“新春三道茶”,在思想上看不起,不重视,觉得它太“土”,不乐意喝;更不愿意学习塌箪底、制熏豆等劳动技术。

因此,随着本地社会人口的“新陈代谢”,我们的“新春三道茶”已经面临着可能在当代学生——未来的劳动者手中失传的危险。

同学们,让我们把“奉上‘新春三道茶’”作为劳技学习的项目,用实际行动去传承这笔宝贵的乡土文化遗产,让她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吧!

明确我们要完成的任务:

劳动与技术:

制作茶料;选购茶叶;演绎茶仪。

信息技术:

利用Internet网络查找与“三道茶”和茶文化有关的资料;在钟声教育网站的劳技论坛上发表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

研究“三道茶”的民俗文化、营养和社会价值;探究“三道茶”茶料加工的技术发展和产品的市场开发。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利用家庭和社区条件(包括设备、工具和原料),向家长或亲戚朋友学习“三道茶”茶料的制作;亲自用“新春三道茶”招待来访客人。

职业引导学习:

通过选购商品,了解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通过“小业在手”,做到“大业在心”,树立发奋成才、自主创业的高远目标。

下面就可以开始实施我们的项目了:

一、加工茶料

(一)、箪底(本地土语原指煮饭后结在锅底的“锅巴”,后借用为此食品名。

也叫“风枵(xiāo)”、“饭糍”,以下统一采用本地的叫法,称“箪底”)

原料:

糯米

设备与工具:

农家灶头(备用铁锅数日内不可炒菜,否则锅壁含油,就粘不上米饭了)、锅铲

劳动力:

两人。

一人烧火,一人“塌”箪底。

黄金加工时间:

农历十月新谷登场以后

工艺流程:

1、淘洗糯米;

2、把糯米放入锅内,加水,烧旺火使之沸腾,然后再用文火将其煮成糯米饭(比一般糯米饭稍烂);

3、把糯米饭盛出并注意保暖;

4、清洗铁锅。

5、继续烧火,把锅烧烫后往锅内盛入适量糯米饭,平摊在锅底周围;

6、用锅铲使劲“塌”,直到米粒消失,连成薄薄一层为止;

7、待边缘稍有翘开,锅铲乘隙而入,把薄片铲出。

8、盛入容器内,自然冷却后,箪底即成。

技术要领:

1、要掌握好火候和火的平面分布。

特别是烧火要注意添柴匀速,不紧不慢;旺度适中,不温不火;兼顾全面,不偏不倚。

以防止烤焦或粘不上锅;

2、箪底要“塌”得厚薄均匀,不起“钉脚”。

保存:

将箪底贮于塑料袋内密封,避免阳光直射和受潮。

(二)、熏豆(也叫熏青豆)

原料:

毛豆(饱满而未老)

设备与工具:

农家灶头、篮子或淘箩、铁丝网筛、竹、木制平头饭勺

黄金加工时间:

“秋分”过后,“寒露”前后

工艺流程:

1、将“毛豆结”从毛豆植株上摘下,剥壳,取出“毛豆子”,选取颗粒饱满、色泽翠绿者备用;

2、毛豆子放在锅里,放入适量食盐和味精,加少量水煮熟。

1、将煮熟毛豆子倒入篮子或淘箩置于清水中淘洗,以捞去豆衣,而后凉干;

3、在灶内烧出木炭待用。

4、将铁丝网筛架于农家灶头上。

并将煮熟毛豆子摊在铁丝网筛上,用炭火(以文火为宜)烘焙,并用饭勺不断翻转筛内的毛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