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语文测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744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语文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语文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语文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语文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语文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语文测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语文测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语文测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语文测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语文测试题解析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邓稼先(jià)宰割(zăi)可歌可泣(qì)

B.弥高(mÍ)赫然(hè)气冲斗牛(dŏu)

C.簇新(cù)校对(xiào)鲜为人知(xiān)

D.草率(shuài)揩桌子(kāi)深恶痛绝(w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C项注音有误,“校”应读jiào,“鲜”应读xiǎn。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当初选骋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知人之明。

B.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C.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振天地!

D.来了客人还要到街上去买鱼或鸡,买回来还要到橱房里去工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B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

A:

骋一聘。

C:

振一震。

D:

橱一厨。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首当其冲的。

D.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东西等行为让人深恶痛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C项运用不恰当。

“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在句中,不符合语境,应改为“当之无愧”。

点睛:

正确使用成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

有些人之所以用错成语,原因较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造成的。

了解成语的含义:

1、字面义;2、整体义;3、比喻义;4、褒贬义;5、特定义。

二、要注意使用范围。

三、明确对象,注意区别。

四、用语得体,敬谦有别。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

B.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C.敦煌市承办首届丝路文博会的各个展馆都在改善建设及改造的进度。

D.吉利公司推出的首款电动车“知豆DI”初步定价大约在4至6万元左右。

【答案】B

考点:

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作者杨振宁,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臧克家,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C.《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萧红,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D项表述不正确,《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

(3)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答案】

(1).此夜曲中闻折柳

(2).弹琴复长啸(3).双袖龙钟泪不干

二、阅读理解。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7.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⑴孰若孤(_________)⑵邪(_________)⑶遂拜蒙母(_________)⑷即更刮目相看(_________)

8.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⑴治经: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

⑵见往事耳: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句子。

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0.文中哪句话表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1.鲁肃与吕蒙结友正面表现出什么?

侧面又表现出什么?

【答案】7.

(1).shú

(2).yé(3).suì(4).gēng

8.

(1).研究

(2).治理(3).历史;(4).过去的事

9.

(1)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

(2)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

10.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1.正面:

鲁肃敬才爱才;侧面:

吕蒙才略惊人长进

【解析】选自《资治通鉴》作者:

司马光年代:

北宋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

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说:

“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7.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更”在这里是“重新”的意思,应该读gēng。

8.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古今义的理解。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

“治经”的意思是“研究经典”,“治”的意思是“研究”,“治”今义指的是“治理”。

“往事”古义指的是历史,今义指的“过去的事”,作答时要注意区分。

9.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岂”“博士”“刮目相待”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0.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文言文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目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提取信息,找出原句即可。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意思是“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这句话突出了吕蒙进步之大。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由“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鲁肃与吕蒙结友是因为爱才,“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烘托出吕蒙进步惊人。

藏起母亲的秘密

张翔

母亲病了,在特别繁忙的工作中倒下,住进了医院,卧床不起。

远在故乡的姥姥知道了,爱女心切,立即拖着臃肿的身体,从千里之外的南方小城心事焦灼地赶来看望母亲。

母女俩阔别已久,待病床前见面时,居然相拥而哭,惹得旁人也掉了眼泪,也被感动了。

姥姥开始不停的嘘寒问暖,唠唠不停,手也不停交互揉搓着,可见她心中的急切。

她问母亲:

“你到底感觉如何,气色这么不好?

母亲微笑着说:

“感觉还好,就是没有什么食欲,米饭都不想吃。

姥姥急了,说:

“孩子,不吃东西怎么行呀?

你想想到底想吃点什么?

母亲诡秘地笑了:

“其实我就想吃你包的芹菜饺子了。

姥姥顿时微笑起来,仿佛终于找到治病的良方,拍膝而起,说:

“好!

我去给你包,你小的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芹菜饺子!

说完便起身拉我回家,和面包饺子去了。

在家里和面包饺子的时候,姥姥不让我插手,因为我向来不进厨房,她怕我坏了她的好事。

我在厨房门口,悄悄看着,姥姥包得极为细心,搓揉扭捏间,老泪轻流,看得我心事阑珊。

一个多小时后,芹菜饺子终于做好了,个个饱满鲜香,姥姥将它装进保温饭盒,扯着我就匆匆出门了。

姥姥一路上步子走得很急,巍巍颤颤的,我知道她定然是怕饺子凉了!

到医院的时候,母亲见着饺子就高兴起来,仿佛犯馋很久了。

连忙伸手去接,却忽然想起自己的手脏,于是要外婆去打点水回来洗手,外婆自然起身去了。

刚去一会,母亲又对我说:

“儿子,这离卫生间有点远,去帮帮外婆端水。

”于是我也去了。

把外婆接回来的时候,我们忽然看见母亲已经吃开了。

母亲笑着说:

“嘴巴实在馋了,干脆吃了。

”我看母亲的饭盒,里面只剩三两个饺子了。

姥姥责骂她还是那样嘴馋,脸上却浮起笑容,因为母亲终于还是吃下东西了。

接下来的几餐,母亲依然病重,但食欲却变好了,总是把姥姥包的饺子吃个精光。

第二天晚上,我留下来陪母亲。

母亲在一旁看书,而我坐在桌前写东西。

此间,一个不小心,笔掉在了地上,滚进了母亲的病床底下,于是伸手去摸,笔没摸到,却摸到一袋东西。

拖出来一看,我满脸惊讶,竟然是一大袋饺子。

我连忙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叫我塞回去,红着脸说:

“待会你拿去扔了,不要让姥姥看见了。

我问:

“饺子你都没吃呀?

母亲叹气说:

“我点滴食欲都没有,哪吃得下呀?

不要让姥姥知道了,她知道我没有吃,会很担心的。

“你没食欲,那你还叫姥姥包饺子干什么?

“你姥姥千里迢迢来照顾我,要是帮不上忙,眼睁睁地看我生病,会很伤心的。

知道不?

我顿时被母亲的话震撼了,终于醒悟过来:

原来母亲让姥姥包饺子却又用心良苦地深藏起来,居然只是成全老人的一番爱意,减轻老人担心而已。

我提着一袋沉甸甸的饺子来到病房后院,扬手一挥,饺子被隐没在黑色的夜里。

秘密已被我藏起来了,但是我知道有一种沉甸甸深藏心底的爱意,却永远挥之不去。

(《都市心情》2005年第5期)

12.概括这篇故事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30字)

13.母亲让姥姥包饺子却又把饺子藏起来。

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14.下面这段文字是文章的一个片断,仔细阅读后,请联系全文思考:

这段文字能否从文中删去?

为什么?

到医院的时候,母亲见着饺子就高兴起来,仿佛犯馋很久了。

连忙伸手去接,却忽然想起自己的手脏,于是要外婆去打点水回来洗手,外婆自然起身去了。

刚去一会,母亲又对我说:

“儿子,这离卫生间有点远,去帮帮外婆端水。

”于是我也去了。

15.谈谈你对文中结尾的理解。

16.从小家长、老师都在教育孩子要诚实,而文中的“我”的母亲及“我”都做了不够诚实的事。

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12.写了三代人,着重表现母亲和姥姥相互之间的一片挚爱亲情。

13.母亲让姥姥包饺子却又用心良苦地深藏起来,是成全老人的一番爱意,减轻老人担心而已

14.不能,母亲为了藏饺子,找些借口让外婆和“我”离开是情理之中的。

去掉之后,就使后面的“我”发现饺子来得突兀,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15.文章构思巧妙颇有悬念,结尾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读后耐人寻味,同时也表明“我”受到母亲的感染,永远收藏起对亲人的爱心。

16.示例:

文中的“我”和母亲的不诚实之举正是爱的表现,是善意的举措,是“玫瑰的谎言”。

我们应要将这样的“不诚实”与我们生活中的不诚实区别开来。

【解析】

12.本题考查概括故事内容的能力。

在概括时注意人物、情节即可。

1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内容作具体的分析即可。

14.本题考查安排情节的用意。

结合这段文字的前后文来分析即可。

15.本题考查文中结尾的理解。

理解文章的结尾从结构、内容上(主题)来分析即可。

16.本题是一道开放题。

结合文章的主题来分析“我”的母亲及“我”的做法即可。

我的父亲爱迪生

①爱迪生在他的实验室里踱来踱去,一撮乱发覆盖着前额,锐利的眼睛亮亮的,皱了的衣服尽是污痕和被化学药品烧破的洞,全不像一位改革家。

他也不充什么派头。

有次一位要人来访,问他曾否获得许多奖状,他答:

“唔,有的,家里有两瓶酒,是妈妈奖赏的。

”“妈妈”是指他的太太,我的母亲。

②可是在我们这些和他朝夕相处的人看来,他显得超凡入圣。

虽然他对人类的贡献非常伟大,但最使我们念念不忘的,并非那些卓越的贡献,而是他无比的勇气、想象力、决心、谦逊和机智。

有时候他也很调皮。

③父亲通常每天工作十八小时以上。

他对我们说:

“工作有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乐趣。

”大家都传说他每天只睡四小时,这绝非夸张。

他认为:

“睡眠有如药物,一次服用太多,头脑就不清醒。

你会浪费时间,活力减少,错过机会。

④爱迪生一生有1093项发明,他的成就无人不知,他三十岁发明留声机,把声音录在唱片上;他发明的电灯泡照亮了全世界。

扩音器、复印机、医学用的荧光屏、镍铁电池和电影,都是他发明的。

他也把别人的发明——电话、电报、打字机——改进为实用的商品。

有些人问:

“他从来没有失败过吗?

”当然失败过。

他时常碰到失败。

⑤父亲曾把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试验镍铁电池,但未能成功,结果弄得经济拮据。

实验室全靠电影和唱片所获得的利润维持。

我特别记得1914年12月间的一个严寒冬夜。

那个晚上,工厂里忽然传出狂喊声:

“失火了!

”顷刻之间,包装材料、做唱片用的赛璐珞、软片和其他可燃物品,呼啦一声,全部着火。

附近八个城镇的消防队来灌救,但是火势太猛,水压又低,消防水管好像也无济于事。

我到处找父亲也找不到,十分担心。

他有没有出事?

全部财产已经烧光了,他会不会心灰意冷呢?

他已经六十七岁,不能再从头做起了。

后来我在工厂院子里看见他正朝我跑来。

“妈妈在哪里?

”他大声喊道,“去把她找来!

叫她把朋友也都找来!

这样的大火,百年难得一见!

⑥第二天早晨五点半钟,火势刚受到控制的时候,他召集全体职工宣布:

“我们要重建。

”他派一个人去把附近地区所有的工厂都租下来,又派另一个人去借伊利铁路公司的救险吊车。

然后他好像忽然想起一件小事似的补充一句:

“唔,有谁知道可以从哪里弄些钱吗?

”“人往往可以因祸得福,”他说,“旧厂烧了也好,我们可以在废墟上建起更大更好的厂。

⑦父亲从没退休,也不怕老。

在八十岁高龄,他还开始研究一门以前未曾研究过的学科——植物学,想在当地植物中找出橡胶来源。

他和助手把一万七千种植物加以试验和分类之后,终于研究出从紫菀科植物抽取大量胶汁的方法。

⑧八十三岁时他还拉母亲去热闹的纽华克机场“看一个真正飞机场的实际情形”。

他第一次看到直升机的时候,笑逐颜开地说:

“我一向的想法,就是这个样子。

”于是他又开始设计,对于那架不大为世人所知的直升机,提出许多改进的意见。

⑨到了八十四岁,他终因患尿毒症危在旦夕。

数十位新闻记者前来探访他的病情,整日守候。

医生每小时向他们宣布一次消息:

“灯火仍然在照耀着。

”到1931年10月18日上午3点24分,噩耗终于传来:

“灯灭了。

⑩举行葬礼之日,当局为了向他表示哀悼和敬意,本来预备把全美国的电流切断一分钟,但是考虑到那样做所付代价太大,而且可能产生危险的后果,所以只把一部分灯光熄掉片刻。

进步之轮是片刻不停的。

爱迪生泉下有知,一定也同意这样做。

(查理斯/文,有删改)

17.说说第①段中“爱迪生在他的实验室里踱来踱去”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8.爱迪生一生有1093项发明,对这些文章只是一笔带过,而把写作重点放在写爱迪生的失败上。

请说说作者这样选材的意图是什么。

19.将第⑦段中“从没退休”与“不怕老”调整一下语序好不好?

为什么?

【答案】17.①交代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说明了人物的主要经历。

②勾勤出人物的总体形象,暗示了人物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

18.①突出人物无比的勇气和决心。

②告诉人们成功来之不易。

(人们往往只看到伟人辉煌的一面,而忽略了其遭遇挫折的一面,而遭遇的挫折才更能体现人物超人的勇气以及与困难作斗争的不屈精神,更能激励启发他人。

19.“从没退休”强调的是爱迪生一直“坚持工作”,这是原因、是重点;“不怕老”是说爱迪生还保持着良好的心态,这是前者的结果、是次重点;调换之后主与次、因与果就颠倒了,人物形象也就打折了。

【解析】

17.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

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

同时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作用。

“实验室”点明了爱迪生生活的环境。

“踱来踱去”指“慢慢地走来走去,来回走动”,这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表明他正在思考,这正是爱迪生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详略安排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文章详略安排的一般原则。

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叙述和描写,写得比较充分;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爱迪生的失败更能够突出他的勇气与顽强的精神,能够给人以鼓舞,所以要详写。

点睛:

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

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没退休”说明爱迪生一生都在工作,是文章阐述的重点内容;“不服老”是对爱迪生精神的概括,相对来说是次要的。

这样安排能够很好地突出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调整语序后则达不到这种效果。

 

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达标题

第二单元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20分)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0分)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哺育(bǔ)九曲连环(qū)踱步(duó)郝叟(sǒu)

B.钥匙(shi)字帖(tiè)哽住(gěng)阻塞(sè)

C.炽痛(chì)亘古(gèn)碾谷(niǎn)默契(qì)

D.可汗(hán)鸣溅溅(jiàn)燕山(yān)胡骑(jì)

2.找出下列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修改。

(2分)

A.重峦叠障婉转山巅浊流()

B.绝壁断崖诧异奥悔田垄()

C.五彩斑澜亘古祈祷喧闹()

D.九曲连环谰语浩荡坚难()

3.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1)这套衣帽,韩麦尔先生只在督学来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2)诗人用“绿丝绦”来形容柳枝,将柳枝随风飘拂的样子,十分形象地在读者眼前。

(3)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的水分。

A.考察展示充足B.视察显示充沛

C.视察展示充足D.考察显示充沛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B.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的事……

C.“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D.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5.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2分)

A.垂柳的枝条有着小姑娘般的羞涩,鹅黄的叶芽米粒一般,密密麻麻地布满柔枝。

(描写)

B.机遇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只有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才能发现并善于利用机遇。

(议论)

C.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说明)

D.晚上,父亲果然把公社的电影队请来了我们村,电影队在村里连放三天电影。

(记叙)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1)我在家学习

(2)小明在学校(3)跟他一起去超市(4)我和他去吃饭

A.动词介词连词连词B.介词介词介词连词

C.介词动词介词连词D.介词副词连词连词

7.默写填空。

(12分,每空1分)

(1)《木兰诗》中描写为作战准备的句子是:

,,

,。

(2)《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3)描写边塞极其寒冷的句子是,。

(4)“,。

”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5)《木兰诗》中成语:

“扑朔迷离”出处的原句是:

,。

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4分)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

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昧儿。

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

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

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

  

(1)以上文段节选自(作者)的小说《》。

(2分)

  

(2)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他”的性格作简要的分析,写出其性格的前后变化。

(2分)

  

9.综合性学习活动。

(4分)

  在某班的主题班会上,正在模拟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学校举行“中国梦,我的梦”文艺竞赛活动,召开现场发布会。

由体育委员担任新闻发言人,代表校方回答现场提问。

  升学加分是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同学问道:

“参加表演的同学能否凭获奖证书在升学时得到加分?

”发言人回答:

“加分的问题,我知道得不多,不好说,这个你懂的。

”答毕,会场充满了笑声。

(1)对“你懂的”,有人评价为巧妙,有人评价为圆滑。

你赞同哪个评价,请说出理由。

(2分)

(2)如果用反问句去质疑“你懂的”,你将怎样说?

(2分)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8分)

二、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4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10.词的上片采用    手法,突出了环境    的特点。

(2分)

11.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

(2分)

        

 

三、阅读下列课内文段,完成12—16题。

(10分)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