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德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704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4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四川省德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四川省德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四川省德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四川省德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四川省德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四川省德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四川省德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四川省德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四川省德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四川省德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2019年德阳市高中2018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一、选择题(共48分)

1.1845年,姚莹在实地考察西南各地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希望“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

该书要洗雪的“耻辱”是

A.鸦片战争致使国门洞开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北洋舰队在海战中惨败

D.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

【答案】A

【解析】

【详解】1845年,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雪中国之耻”显然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A正确;B是1860年;C是1894年;D是1900年,时间不符合,排除。

【点睛】本题解答时间是观念,1845年,鸦片战争之后,其他时间都是鸦片战争之后。

2.1894年,日本天皇发布《宣战诏书》:

“清国公然暗中干涉朝鲜内政,借口拯救属邦之难,出兵朝鲜……事既至此,不得不公然宣战。

”据此可知,日本的《宣战诏书》

A.证实了日本被迫做出应战

B.旨在推卸发动战争的责任

C.表达出对朝鲜主权的尊重

D.得到了西方国际社会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清国公然暗中干涉朝鲜内政,借口拯救属邦之难”的意思是说日本侵略中国是因为中国干涉朝鲜内政,显然是推卸发动战争的责任,B正确;材料并不是证实日本被迫应战,A错误;材料说明日本推卸战争责任,不是尊重朝鲜主权,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日本侵华得到西方国际社会的认同,D错误。

3.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分明,其中,促使列强对华侵略方式转向“以华治华”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军打击英法联军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答案】D

【解析】

【详解】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列强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为此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列强改变了侵华方式,实行“以华治华”的策略,D正确;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时期、太平军打击英法联军以及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都没有促使列强侵华方式改变,A、B和C项错误。

4.1947年12月18日,日本战争狂人向井明敏、野田毅、田中军吉因在1937年12月攻入南京后所犯罪行而在南京接受公审。

他们在南京犯下的主要罪行是

A.窃取中国情报

B.使用化学武器

C.屠杀无辜平民

D.掠夺中国资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占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屠杀中国居民30万,C正确;窃取中国情报不符合当时侵华罪行,A错误;日本在南京没有使用化学武器,B错误;掠夺中国资源不是当时侵华主要罪行,D错误。

5.日本陆军兵力分布统计

据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日本海军和空军的实力弱于中国

B.中国为世界反法战争的胜利贡献巨大

C.中国抗日战争前后历时八年之久

D.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战争中牺牲最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显示中国战场抗击日军比例占据日本整个兵力的大部分,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战争的胜利贡献巨大,B正确;表格不能说明日本海军和空军的实力弱于中国,A错误;表格比较的信息是中国抗击日本侵华主力,不是说明抗日时间,C错误;表格没有说明中国军民牺牲的信息,D错误。

6.金田起义和武昌起义都发生在辛亥年。

二者的相同点是

A.领导阶级相同

B.参与主力相同

C.斗争方式相同

D.指导思想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金田起义和武昌起义都属于暴力革命形式,C正确;金田起义是农民阶级领导,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领导,A错误;金田起义参与主力是农民,武昌起义参与主力是新军,B错误;金田起义指导思想是“拜上帝教”,武昌起义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D错误。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该规定旨在

A.废除君主专制,防止清朝复辟

B.限制总统权力,维护民主共和

C.借鉴美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

D.结束动乱政局,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显然是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防止专制统治,B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之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A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不是三权分立体制,C错误;该法律的目的不是加强中央集权,D错误。

8.192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

“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据此可知,毛泽东主张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D.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要联合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一起革命,也就是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A正确;材料不是论述革命道路的问题,B错误;材料不是论述土地革命问题,C错误;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是解放战争时期,D错误。

9.中国共产党发展情况统计表(单位:

千人)

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

B.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中1936年党员、正规军和共产党控制区人口和1934年相比,大幅度减少,主要是由于“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长征导致,C正确;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都是1927年,A和B项错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是1937年,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注意表格时间1934-1936年可知是长征时期,由此得出问题答案。

10.1935年9月,中共开始对地方实力派的争取工作。

到1936年12月以前,中共与晋、绥、冀、滇、桂、新、甘等省的地方实力派之间已初步建立了联系。

中共争取地方实力派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C.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D.为团结抗战作准备

【答案】D

【解析】

【详解】1935年日本开始侵占华北,“中共与晋、绥、冀、滇、桂、新、甘等省的地方实力派之间已初步建立了联系”主要目的是联合地方实力派共同抗日,D正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A错误;开辟敌后抗日战场是1937年之后,B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是1924年,C错误。

11.建国以来三部法律

表中三部法律文献的制定

A.表明我国法律体系完备

B.确立了依法治国理念

C.宣告人大立法工作完成

D.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共同纲领》主要筹备新中国建设,开创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982年全面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新时期改革开放保驾护航,都在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方面起到推动作用,D正确;三部法律不能说明我国法律体系完备,A错误;确立了依法治国理念是1997年十五大,B错误;宣告人大立法工作完成不符合表格内涵,C错误。

12.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

“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其意在

A.树立领导人的威信

B.强调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C.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D.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显然是一种专制思想体现,邓小平的意思显然是加强法制建设,以杜绝专制再度出现,B正确;材料不是树立领导人的威信,A错误;材料不是要提高法律意识,而是强调法制的重要性,C错误。

邓小平的目的不是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D错误。

13.2019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的纪念日,海峡两岸均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A.标志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

B.标志“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C.表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D.推动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

【答案】A

【解析】

【详解】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对台停火,并倡导实行三通,A正确;“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是20世纪80年代,B错误;台湾尚未统一不能说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C错误;《告台湾同胞书》主要针对台湾问题,并不是针对香港澳门问题,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一国两制理论和台湾关系,搞清楚《告台湾同胞书》是针对台湾问题。

14.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了一场国际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与苏联正式建立同盟关系

D.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了一场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六点建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圆满解决,D正确;A是万隆会议提出;B是新时期提出的外交原则;与苏联正式建立同盟关系是1949年,C错误。

15.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

面对美国的举动,日本政府

A.结束了日美同盟关系

B.正式与中国政府建交

C.深刻反省其战争罪行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建交,B正确;1972年,日本并没有结束美日同盟关系,A错误;日本和中国建交并没有深刻反省其战争罪行,C错误;材料说明日本与中国建交,并不是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错误。

16.外交大事记

根据表中的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B.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各项事务

C.联合国维和事务必须有中国参与

D.中国在努力构建新型区域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维和行动”“停战”“维和特别委员会”的信息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世界和平,A正确;B中各项事务不符合材料中维和信息,排除;C中必须有中国参加不符合事实;表格说明的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活动,不是区域合作关系,D错误。

17.一本著作中写道:

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利胡作非为,而只“防止胡作非为”。

据此判断,该著作是

A.《英国法论》

B.《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

C.《论美国民主》

D.《论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国王”“君主毫无权利”信息,只有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符合这种情况,在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之下,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故A正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中总统拥有较大权力,B错误;美国总统拥有行政权,C错误;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君主毫无权利胡作非为”“国王”可知是英国。

18.19世纪末,久居英国的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写道:

“在英国,资产阶级从来没有掌握过全权。

甚至1832年的胜利,也还是让土地贵族几乎独占了政府所有的高级职位。

”恩格斯意在强调英国

A.议会改革没有实际意义

B.资产阶级尚无政治权利

C.政治有浓厚的贵族色彩

D.国家机构的设计不合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资产阶级从来没有掌握过全权”“贵族几乎独占了政府所有的高级职位”说明英国政治仍然带有浓厚贵族色彩,C正确;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促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不是没有实际意义,A错误;此时资产阶级获得较多政治权利,B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国家机构设置的不合理,D错误。

19.有学者认为,对1787年的美国来说,必须通过回到“君主”,即通过类似于君主制的设计,才能使13个殖民地凝聚为一个有机的政治体。

这一看法是基于,当时美国

A.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

B.深受英国政体的影响

C.邦联体制的弊端凸显

D.有实行君主制的传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中央权力较弱,地方权力较大,“才能使13个殖民地凝聚为一个有机的政治体”正说明地方权力的分散性,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邦联制体制,不是三权分立体制,A错误;美国实行的是共和制,不是受到英国君主立宪制影响,B错误;美国是英国殖民地,没有君主制的传统,D错误。

【点睛】联与联邦均为国家结构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区别在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力的分割。

联邦制既避免了邦联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防止独裁统治的出现;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有利于各州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所以,联邦制更适合美国的发展。

2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国会的征税权、举债权和拨款权,国会运用此三项权利征收联邦税、发行公债以及为联邦政府开支授权和拨款。

由此可知

A.国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B.制约与平衡原则遭到了破坏

C.国会的主要职责是调节财政

D.国会有权制约政府的财政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国会的征税权”“国会为联邦政府开支授权和拨款”,说明政府的财政权受到国会的制约,D正确;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没有权力中心,A错误;美国宪法规定实行制约平衡,该规定并不是说明制约与平衡原则遭到了破坏,B错误;国会的主要职责是立法,不是是调节财政,C错误。

21.1877年5月,麦克马洪任命布罗伊组阁,但众议院共和派议员一致对布罗伊内阁投了不信任票。

麦克马洪则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于6月22日悍然解散了众议院。

据此可知,麦克马洪

A.为复辟帝制扫除了障碍

B.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

C.可以随意解散参众两院

D.可以独立决定内阁去留

【答案】B

【解析】

【详解】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解散众议院,但必须征得参议院的同意,所以材料中麦克马洪做法符合宪法规定,B正确;麦克马洪做法并不是为复辟帝制扫除了障碍,A错误;总统不能随意解散参众两院,C错误;总统不能随意决定内阁去留,必须经过众议院同意,D错误。

22.有学者认为,自19世纪起,德意志便走上了一条“偏离西方”的特殊道路。

德国的这条特殊“道路”是指

A.建立带有专制色彩的代议制

B.开创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道路

C.建立中央权力极大的联邦制

D.实行上院与下院并立的议会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德意志宪法偏离西方,是指所实行的代议制具有专制主义色彩,A正确;德国工业化也是按照发展重工业道路,B错误;联邦制不是“偏离西方”的特殊道路,C错误;两院制也是符合西方道路特点,D错误。

23.1947年7、8月间,苏联分别与保、捷、匈、波等东欧国家签订贸易协定,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

苏联此举是为了应对

A.美国挑起越南战争

B.北约组织的成立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铁幕演说的发表

【答案】C

【解析】

【详解】“莫洛托夫计划”是应对美国援助西欧经济计划—马歇尔计划的需要,防止美国向东欧国家经济渗透,C正确;越南战争主要是在亚洲,不符合题意,A错误;北约成立主要是军事方面,B错误;D是揭开冷战序幕的事件,排除。

24.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围绕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展开了激烈竞争,原子弹、半导体、雷达、航天技术等有新突破。

后来很多技术转为民用,如导航系统广泛用于救援、城市交通管理等各个方面。

根据材料,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

A.美苏竞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B.美苏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中心

C.美苏双方在科技上相互借鉴

D.美苏双方在军事上势均力敌

【答案】A

【解析】

【详解】原子弹、半导体、雷达、航天技术等有新突破都是在冷战期间出现,说明美苏冷战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A正确;成立不能说明美苏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中心,B错误;美苏冷战科技不可能相互借鉴,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军事上势均力敌,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大事记

1895年5月,丘逢甲等组织义军反抗日军占领台湾,坚持5个月后被迫退返祖国大陆。

1907年至1915年,台湾人民共举行10余次起义,掀起反日本殖民统治的新高潮。

1921年后,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台湾籍共产党员在上海成立党组织。

台湾出现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蓬勃发展的局面。

1930年,台湾高山族同胞不堪忍受日本奴役和压迫,举行震惊中外的“雾社起义”。

1937年,宜兰700余名矿工集体暴动。

高雄、六甲等地也相继发生反战暴动。

1939年,1000余名被日本强征的台湾壮丁在高雄哗变,其它地方也有类似事件发生。

1944年,“台北帝国大学”蔡忠恕等200余名学生密谋起义,准备收复台湾迎接抗战胜利。

——根据娄杰《近代以来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台湾人民反日斗争不断高涨的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台湾人民反日斗争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人民反日斗争的历史意义。

【答案】

(1)背景: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

(2)特点:

长期坚持斗争;形式多样;参与的群体广泛;与大陆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联系紧密。

(3)意义:

台湾人民反日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抗日本侵略和争取台湾回归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坚持反对日本殖民,维护国家统一,表现出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反抗日军占领台湾”“中国共产党帮助”“迎接抗战胜利”和所学可知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抗日战争等。

(2)依据材料时间可知长期坚持斗争,依据材料“丘逢甲等组织义军”“台湾壮丁”可知形式多样,依据材料“台湾籍共产党员在上海成立党组织”可知与大陆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联系紧密。

(3)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台湾人民反日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抗日本侵略和争取台湾回归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及表现出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点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这就要求考生既要从材料中搜寻要点,又要结合教材知识和考生个人储备的知识。

最低要求是把材料中的要点概括全面,保证得分率。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符合时代潮流,贯彻了民主自由的时代精神;立法与反封建革命相联系。

(2)影响:

改革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关,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向;在法律上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体现了平等自由的理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表格信息“改革地方行政机关”“公民权利”“鼓励兴办实业”等可知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依据表格信息“奖励女学,教科书内容符合共和国宗旨”可知贯彻了民主自由的时代精神等。

(2)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向、体现了平等自由的理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以及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等。

【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

“全”和“变”。

“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

“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

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取得了对国王的胜利。

之后议会颁布一系列法令调整了议会与国王的关系,确立起“议会至上”的原则,并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

在这一政治体制中,英王理论上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实际权力却掌握在议会手中。

议会拥有立法、征税、批准预算和决定王位继承等权力,内阁对议会负责,法院也受议会立法的约束。

材料二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以“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国家权力结构,它将立法、行政、司法保持平衡的态势。

其中国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与总统、法院平行,三者依法分权与制衡。

——根据应克复《西方民主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议会在近代英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析美国国会与英国议会异同。

(3)综合以上分析,谈谈你对近代民主政治的认识。

【答案】

(1)地位:

议会是英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或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议会拥有实际权力,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权;议会对司法权有约束。

(2)同:

都是国家的立法机关,掌握立法权;都实行两院制。

异:

产生方式不同,英国下议院由选举产生而上议院不是选举产生,美国参众两院均是选举产生;权力结构不同,英国议会重心在下院,而美国国会两院地位平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美国国会不是国家权力中心;与其他权力机关的关系不同,英国议会对其他权力机关限制较大,而美国国会与其他权力机关是相互制约。

(3)认识:

民主政治的建立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民主政治没有统一的模式,国情不同,政治体制也可能不同。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议会至上”“实际权力却掌握在议会手中。

议会拥有立法、征税、批准预算和决定王位继承等权力,内阁对议会负责,法院也受议会立法的约束”的信息从议会权力、国王权力以及司法权等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二相同点从立法机关,掌握立法权以及实行两院制说明,不同点从产生方式、权力结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一起与其他权力机关的关系不同回答。

(3)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民主政治的建立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以及民主政治与国情不同,政治体制也可能不同。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与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密切相关的关键词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

从表中选择三个关键词,并围绕它们提出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阐述要运用所选的关键词;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关键词:

不结盟运动欧共体中国改革开放

主题:

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阐述:

二战后,在美苏均势基础上形成了两极格局。

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其他力量中心的崛起,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首先,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宣告第三世界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其次,1967年,欧共体成立,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最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增强了中国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

这些都冲击了美苏两级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示例2关键词:

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

主题:

两极格局下美苏全面对抗

阐述:

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3关键词:

马歇尔计划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主题:

美苏对峙导致国际局势异常紧张

阐述:

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4关键词:

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欧盟

主题:

两极格局崩溃推动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信息随意提取三组关键词,然后依据关键词提取论点,并围绕论点说明。

比如提出不结盟运动、欧共体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可知主题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