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696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docx

《中国现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史.docx

中国现代史

第一章:

中国现代史的上下限、基本线索

和分期问题

一、现代史的上下限问题

中国现代史的上限是与中国近代史的下限相联结的。

海内外学术界有以下几种看法:

1895年甲午战争说;1905年说;1911年说;1915年说;1917年说;1919年说;1949年说;1956年说,等等。

下面着重介绍三种说法:

(1)1911年

(2)1919年

(3)1949年

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1949年。

学科教学总是落后于学术研究。

中国现代史学科教学仍然沿用习惯说法,以1919年至1949年的历史作为教学内容范围。

二、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传统的中国现代史分期是革命史的分期,分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从历史科学、历史现实逻辑来讲,这种分法有些偏颇。

我们讲授的中国现代史可以分为: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军阀混战割据时期

2、国民革命时期

(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抗日战争时期

3、国民党大陆政权崩溃时期

三、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

⏹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多种说法,“三次革命高潮”说、“四个阶梯”说、“民族运动”说、“两个过程”说、“双线”说、“一条主线”“两段论”、“新三次革命高潮”说,等等。

这些有关基本线索的说法有的是关于1840—1919年的80年时段,有的是关于1840—1949年的110年时段。

⏹按目前中国现代史学科教学的需要,从1919—1949年的30年时间里,如果一定要弄清楚它的基本线索,我们基本可以概括为:

(1)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主要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2)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革命力量为争取民主、自由,为建立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而进行革命解放斗争;(3)追求发展,实现民族与国家的富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思想方式的扩大。

第二章: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一、五四运动

1、“五四”前夜的中国(背景、原因)

(1)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黑暗:

军阀割据统治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工人阶级壮大;(4)社会思想:

新文化运动兴起

(5)俄国十月革命的催动

2、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

“六三”之前;“六三”之后

4、五四运动的意义

(1)取得了两个胜利:

罢免三个卖国贼;拒签巴黎和约

(2)外交上:

国民外交的第一次胜利,开启了国民外交新时代

(3)爱国政治运动;(4)思想解放运动;(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涌现了许多新式社团和新式刊物。

2、传播了大量的西方新式思想。

(1)实用主义。

(2)基尔特社会主义。

(3)无政府主义。

此外,还有王光祈主张的工读互助主义、周作人从日本引进的“新村主义”。

3、马克思主义开始得到广泛、系统宣传。

陈望道第一个翻译《共产党宣言》。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最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4、两大论战一大运动:

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论战;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白话文运动。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标志:

五四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与五四工人运动的发展。

(2)干部组织条件:

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宣传、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与工人阶级相结合;这些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些早期的共产党组织。

(3)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三次大的论战,使更多的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即:

问题与主义之争;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4)外部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和共产国际、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帮助。

2.成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

1921年7月23日——8月2日。

地点:

上海法租界;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

代表:

13人代表各地50多名党员。

(1)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选举出了中央领导。

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

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

(2)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纲。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并指明其性质是以实现社会

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根本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

纲领:

革命

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

束,即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等生产资

料,归社会公有。

(3)颁布《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

3.历史意义:

(1)在中国出现了工人阶级的政党;

(2)中国革命开始焕然一新。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发展

1.中共“二大“。

(1)背景:

A.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问题的论述;B.国内形势要求制定更适合革命运动发展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正确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向。

(2)召开。

时间:

1922年7月16至23日。

地点:

上海。

代表:

12人,代表全国党员195人。

中心议题:

中国革命纲领问题。

第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A.首先中国革命所处的国际环境;B.分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C.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动力;D.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第二,决定成立党中央机关报:

《向导》。

第三,改选了中央领导机关。

(3)意义:

第一次明确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第一次正式明确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主张。

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与中国社会实际开始初步结合,极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蓬勃发展。

2.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劳动周刊》;《劳动法大纲》

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罢工达100多次,罢工人数达30多万。

香港海员工人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矿业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3.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

农民运动:

浙江萧山,沈玄庐;广东海丰、陆丰,彭湃;湖南,毛泽东。

青年运动: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先驱》。

妇女运动:

《妇女声》、平民女校。

第四章:

北洋军阀混战和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

一、直皖战争

1.各派军阀围绕权力的角逐。

2.导火索:

河南易督和安福系倒阁事件。

3.战争爆发及其结果。

二、第一次直奉战争

1.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造成了帝国主义协同侵略中国,共同支配中国的格局。

表面上缓和了美英日之间的矛盾,但实际它们通过暗中支持各派军阀,加紧利益争斗,造成中国政局不稳,社会混乱,使得共掌北京政权的直奉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了战争爆发。

2.直奉政争。

争斗的中心是北京政权。

此外,还在长江流域争夺势力范围。

3.直奉战争。

1922年4月28日爆发,不到十天,奉系失败,张作霖被免去所有职务,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宣布独立,占据东北三省,闭关自治。

6月,直奉议和,奉军撤出关外,退回东北。

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

三、江浙战争与第二次直奉战争

1.江浙战争。

1924年9月3日,直系孙传芳、齐燮元进攻皖系浙江督军卢永祥,引发江浙战争,又称“齐卢之战”。

10月12日,卢通电下野,逃亡日本。

2.第二次直奉战争。

(1)爆发。

1924年9月4日,即江浙战一爆发第二天,第二次直

奉战争爆发。

(2)北京政变与战争的结束。

⏹10月21日,冯玉祥率军进入北京,发动政变,囚禁总统曹醌,通电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并把起军队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脱离直系,迫使曹锟下停战令,并免去吴的一切职务。

⏹北京政变的意义:

第一,加速了直军的失败。

吴佩孚的军队被奉系和国民军全面

击溃,被迫逃到英美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一带。

直系主

力基本覆灭;

第二,直接导致了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倒台;

第三,客观上推动了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四,也对南方的革命运动造就了有利环境。

四、北京政变后的北京政局与军阀的反动同盟。

1.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

1924年11月10日,段琪瑞在冯玉祥和张作霖的共同支持下,组建了临时执政府,段为临时执政。

1926年4月,执政府倒台。

段张合谋,共同排挤了冯玉祥,使北京政权被奉皖两系所控制。

2.善后会议。

⏹段执政上台后,一方面想利用国会选举他为正式总统,使得独裁统治合法化,另一方面,抵制孙中山所主张的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决定召开善后会议。

1925年2月1日,段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宣布善后会议开幕。

13日,正式举行,至4月21日闭幕。

⏹善后会议召开了22次大会,通过了《军事善后委员会条例》、《国民代表会议条例》和《财政善后委员会条例》。

3.直奉重组反动同盟,进攻革命军。

⏹直系军阀孙传芳乘全国反奉声浪,组成了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反对奉系。

同时,吴佩服逃到长江流域后,势力重振,在汉口成立了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部,他所说的贼不是奉系,主要是指冯玉祥国民军。

⏹直系与奉系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对付国民军,他们在英法美日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共同对付全国革命力量。

五、孙中山的北伐与第二次护法战争

1.孙中山建立广州政府。

2.孙中山北伐。

3.陈炯明叛变与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这次失败使得孙中山认识到革命不能靠军人,而应该靠党的力量。

此后,他开始思考思考改组国民党,创建革命军队。

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各种治国主张

1.军阀的“武力统一”。

是北洋军阀党同伐异、实现独裁统治的政策,从段骐瑞到吴佩服、孙传芳、张作霖都主张过武力统一。

2.省自治和联省自治。

⏹源于两种力量:

地方军阀与爱国知识分子。

二者的目的迥异。

3.“好人政府”主义。

1922年,胡适、蔡元培等人倡导。

4.制宪救国。

主张制定宪法限制军阀权力,包括中央宪法和地方宪法。

5.废督裁兵。

孙中山力主裁兵。

6.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为什么会产生北洋时期各派军阀政争混战的局面?

⏹帝国主义协同侵略。

⏹中国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自晚清就已出现的地方势力坐大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中央权威缺失。

⏹民初军政分离情况加剧了政局不稳定。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各种治国主张纷呈。

 

第五章:

国民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思想的指示。

2.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1)中共“一大”决定对其他党派采取排斥态度。

(2)1922年4月,在少共国际代表达林的建议下,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党团干部会议,专门讨论对孙中山和国民党的态度问题。

会上,大多数人开始转变态度,赞成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但反对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

(3)192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主张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认为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决议案》,同意与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建立反帝反封的联合战线。

(4)1922年8月,西湖特别会议,中共中央决定党员加入国民党。

(5)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增强了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促使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趋向一致。

(6)1923年6月12至20日,中共“三大”,专门讨论国共合作事宜,决定:

第一,中国当前的革命是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中国国民党是一个主张民主革命的资产阶级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

第二,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产党要保持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共产党员要努力地扩大共产党组织。

2.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与苏俄的帮助,改组国民党,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1921年低,马林到中国南方考察,与孙中山会谈了三次,建议孙中山建立一个联合各阶层的革命政党,建立革命武装,建立革命军官学校,培养军事骨干。

此时,孙中山致力于第二次护法战争,没有认真考虑与苏俄联盟问题。

⏹1922年6月陈炯明的叛变,使得孙中山开始公开接受苏俄的帮助,也使孙中山切实感受到了改组国民党的重要性。

⏹1923年2月,孙中山重回广州,建大元帅府。

8月,派蒋介石到苏联考察,全面寻求苏联援助。

10月,苏联派鲍罗廷来广州,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1924年1月20至30日,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之成为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标志国民党改组完成和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二、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初步发展。

1.创建黄埔军校,培养新式革命军官。

2.平定广州商团叛乱。

1924年10月。

3.国民会议运动与孙中山的北上。

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号召召开国民会议,要求推倒军阀和帝国主义,谋求中国的统一和建设,废除不平等条约,在全国掀起了国民会议运动。

4.五卅运动:

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至1926年10月10日省港大罢工失败。

⏹导火索:

(1)日本纱厂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工部局巡捕房逮捕了祭奠顾的学生,并要进行公审查;

(2)上海租界当局再次提出四提案:

增加印刷附律、增加码头捐、交易所重新注册、取缔童工。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重要原因:

国共两党的领导,各地工人运动高涨。

⏹性质:

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

提高了人民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觉悟,有助于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

5.工农运动的发展与中共“四大”

(1)工人运动。

国民党设立了工人部,由廖仲恺任部长;1924年2月,成立全国铁路总工会;1925年5月,广州工人组织工团军;1925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

(2)农民运动。

国民党设立农民部,由共产党员林祖涵任部长,彭湃任秘书长;1924年3月,国民党中央决定在农村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924年6月,国民党中央在广州组建“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1925年5月1日,广东省农民协会成立,彭湃任委员长,会员达20多万。

(3)中共“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上海。

大会决议:

第一,明确了对各种群众运动加强领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二,明确提出工农联盟问题,指出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第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第四,强调要加强党的宣传,发展和加强党的组织;第五,总结一年来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

6.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

(1)第一次东征讨伐、平定陈炯明。

1925年2月1日开始,3月胜利结束。

(2)1925年6月,平定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的叛乱。

(3)1925年6、7月,改组大元帅府,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基本实现了广东的军政统一。

(4)1925年10、11月,第二次东征,彻底肃清了陈炯明的军阀势力。

国民革命军势力得到壮大。

(5)1925年12月开始南征,至1926年2月,彻底消灭了广州以南直至海南岛的军阀邓本殷的势力。

(6)1926年2月,国民政府成立两广统一委员会,6月,成立广西省政府,两广正式统一。

李宗仁的桂军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至此,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和巩固,为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奠定了巩固的后方基础。

三、北伐战争与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

1.援湘作战,揭开北伐战争序幕。

2.两湖战事。

在湖南、湖北,大败吴佩孚。

3.江浙战事。

在江西、江苏、安徽、上海一带,大败孙传芳。

4.五原誓师。

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率领国民军在绥远五原誓师,宣布国民军全体加入国民党。

5.安国军与安国军政府。

1926年12月,张作霖在天津组建“安国军”,1927年6月,组织“安国军政府”。

6.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与武汉国民政府的北伐。

1926年12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1927年4月,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

7.宁汉合流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1928年4月5日,蒋在徐州誓师北伐,至6月,基本占领京津一带。

8.皇姑屯事件与东北易帜。

1928年6月4日,日本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易帜”,接受南京国民政府领导,标志着北洋军阀割据统治正式结束,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为什么北伐战争会取得迅速胜利?

⏹战争的正义性

⏹统一战线的作用

⏹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正确领导

⏹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各界革命群众的英勇奋战和协同作战

⏹苏联的帮助

⏹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分化与倒戈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国民党左中右三派的分化与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廖仲恺案与蒋介石地位的提升。

⏹戴季陶主义。

⏹“党团”问题的争论与西山会议派的公然分裂。

⏹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与蒋介石控制党政军大权。

⏹国家主义派的反共理论。

⏹“迁都”之争。

⏹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政变。

 

讨论:

为什么国共合作能够实现?

为什么国共合作最终会破裂?

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从国共合作的史实中,你可以悟出哪些认识?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十年统治(1927—1937)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军政统一。

1、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党国体制的确立。

(1)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

(2)《训政纲领》与五院建制。

(3)国民党“三大”。

2、各实力派之间的军事战争。

(1)编遣会议。

(2)蒋桂战争。

(3)蒋冯战争与第二次蒋桂战争、蒋唐战争。

(4)中原大战。

3、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纷争。

(1)国民党扩大会议。

(2)约法之争与国民会议。

(3)宁粤分立与三个国民党“四大”。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统治。

1.国民党强化一党专政。

(1)建立特务组织系统。

(2)推行保甲制度,加强基层统治。

2.改定新约运动。

3.“党国新政”与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争取关税自主,实行国定税则,完善关税税制。

(2)裁厘改税,实行统税。

(3)改革币制:

废两改元,实行法币政策。

(4)建立国有金融体系:

“四行二局”。

4.民营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发展和农业经济危机。

1927—1931年有较大发展;1931—1935年发展停滞;1935—1937年有所恢复和发展。

5.国民政府的社会治理。

(1)党化教育。

(2)七项运动:

合作、保甲、造路、造林、识字、卫生、国货。

(3)新生活运动。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

1.中间派别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

(1)第三党。

(2)国民党改组派。

(3)人权派。

(4)乡村建设派。

(5)中国托派。

2.关于“西化”问题的讨论。

3.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4.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5.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

6.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问题。

7.文学革命运动。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探索:

中国苏维埃运动与红军长征

一、工农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

4.广州起义。

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中央革命根据地。

3.湘鄂赣根据地。

4.湘鄂西根据地。

5.鄂豫皖根据地。

6.闽浙赣根据地。

7.左、右江根据地。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设。

四、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方针。

2.《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县土地法》。

3.土地革命路线。

五、毛泽东等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探索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古田会议。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与《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六、“左倾”错误、反“围剿”与红军长征

1.中共“六大”。

2.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

3.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4.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初期的失利。

5.遵义会议与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第八章:

日本帝国主义局部侵华与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讨论:

为什么在近代日本总想侵略中国,不断发动侵华战争?

一、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

1.九一八事变。

2.一二八事变。

3.伪“满洲国”。

4.英美、国联对日本侵略行径的态度。

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向关内扩张

1.侵占山海关和热河。

2.华北事变。

第一步是迫使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的势力退出河北、平津、和察哈尔等地。

《何梅协定》与《秦土协定》。

第二步积极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与冀察政务委员会

3.侵略绥远。

三、国民政府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所采取的对内对外政策。

1.“攘外必先安内”。

2.加强一党专政,镇压抗日民主活动。

“五五宪草”;珍珠桥惨案;镇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七君子”事件。

4.对日:

与从不抵抗到“四不”,再到一边抵抗一边与日本进行接触,由妥协退让到逐步转向抗日。

5.争取国联、英美,甚至苏联的援助。

6.国民政府军队的局部抗战。

四、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1.中国共产党的初步抗日主张与抗日活动。

2.国民政府内部的抗日反蒋活动。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福建事变;两广事变;西安事变。

3.民众抗日民主活动。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一二·九”运动;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第九章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标志:

七七事变。

⏹蒋介石国民政府以“不屈服,不扩大,不求战,必抗战”的自卫政策应对。

⏹蒋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不求战,但应战,中国已退让到最后关头,必须准备应战,并提出了解决卢沟桥事变的四原则:

(1)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2)华北的冀察行政组织不得有任何非法改变;(3)不得撤换中国中央政府任命的任何官员;(4)二十九军的驻地不受任何约束。

这表明国民政府开始决定抗日。

2.八一三事变。

3.日军侵华导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促使国内政治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二、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调整:

“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工农共和国”到“人民共和国”,再到“民主共和国”。

1.1935年《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苏维埃政府与共产党愿意与任何停止进攻苏区,实行抗日的军队共同携手救国,愿意与一切抗日救国力量共同成立国防政府,并在其领导下组建统一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指挥全国抗战。

初步提出了全民族抗战的主张。

 

2.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

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指出目前总的形势是日本想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党的任务就是团结、组织全国全民族一切力量去反对日本和卖国贼蒋介石。

⏹提出将“工农共和国”变为“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的同时,也强调共产党和红军掌握主导权的重要性。

⏹意义:

解决了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总形势下的政治策略问题,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团结抗敌的斗争方向,为全民族抗战作了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3.193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直接致书国民党,在批评国民党对日帝妥协退让的同时,提出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并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