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465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0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docx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docx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

1、沁园春雪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

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

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

描写北国雪景;下片:

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它领起哪些句子?

(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

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

背诵这首词。

[补充资料]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

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

“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

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

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

“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2、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1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

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舛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

(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

(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

(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

(九节)雨的祝福

4.提问:

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

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5.提问:

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

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6.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

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7.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

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8、齐读第1-5节

提问:

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回答提问:

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第2课时)教学步骤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

要求:

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

提问:

雨的家乡在哪里?

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

(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3.提问:

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

引导并点明寓意:

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4.讲解并提问:

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5.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6.提问:

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7.提问:

雨的祝福是什么?

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8.讲解诗歌的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本课总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

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

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

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的把握。

作业:

1、熟读并朗诵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

如: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4、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

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

“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

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

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

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静谧、美丽

第三节:

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

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5、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明确:

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

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

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

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

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

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

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

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

(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

(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

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

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

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

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

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学生背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

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

"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

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

"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三、探究活动

   

(一)思考: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

你有没有不同意见?

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0.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四、小结

   1.中心意思:

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

条理很清晰。

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

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

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

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

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六段。

2.选用随堂练

议论文文体知识

一、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二、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

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

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

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三、论点

1、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2、论点的位置:

一般有四个①文题②开篇③中间④结尾注意: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四、论据

1、分类: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2、事实论据:

(1)包括:

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

(2)类型:

概括或具体

3、道理论据:

(1)包括:

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

五、论证

1、论证方式:

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

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2)道理论证:

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著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的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

借助显浅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

 

   六、议论文基本结构是: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横式”。

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1“总论——分论——总论”2“总论——分论”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七、议论文语言:

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教学目标

1、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2、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

3、了解演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题目上我们可以知道这是维克多,雨果为纪念伏尔泰百年(1778-1878)冥诞的演说词。

为什么要纪念伏尔泰?

(他有哪些贡献)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雨果的演说。

雨果,法国作家,父亲是拿破仑军官。

伏尔泰,法国作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

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

从小喜爱文艺。

中学毕业后,因作诗讽刺宫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