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艺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0321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古代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的古代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的古代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的古代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的古代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古代艺术.docx

《中国的古代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古代艺术.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古代艺术.docx

中国的古代艺术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作品“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由两部分组成。

上部分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中国传统印章,上面刻着一个运动员在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图案,又像现代文字“文”字,取意中国悠久“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字体采用了中国毛笔字汉简(汉代竹简文字:

小篆,文字圆润流畅),体育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和现代图形的简化,展现了中华汉字所呈现出的东方思想和民族气韵。

一、出神入鬼的书法艺术

特点:

形态美、动态美、意境美

书法”是写字的方法。

虽说有文字的民族就有“书法”,但不一定写字的书法都成为艺术。

中国汉字书法所以能成为独立的艺术,因为它是一种“图画性”很强的衍形表意文字,具有独特的形体结构,点、横、竖、钩、撇、捺等等笔画,和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通过书写者对字形、笔画“美”的追求,才使它成为一种表达民族美感、表达气势和意境和可以移情的艺术

(一)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1、起源:

起源于绘画

(1)结绳记事:

文字产生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无论是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多根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只是一种记录数字或者方位的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住某些东西,但不能交流思想,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竹片、石块、泥板等物体上,作为双方契约,或者表示一定的意义,后来把契从中间分开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证。

据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居住在云南省的佧佤族仍用刻契的方法在木棍上记载重大事项。

(3)文字图画: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开始使用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和表达思想,用线条把要表达的事物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图像大多是动物和人,随着语言的广泛使用,图画开始发挥文字的作用,久而久之图画的越来越多,画的也不那么逼真,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书写技术不需要逼真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使人能够认识就够了,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称为“文字图画”,这就是原始的文字,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前5000——前3000年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陶器上刻画的符号

前4100——前2600年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类似倒置的子弹,上面刻画的符号

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夏代陶器上24个符号

(4)仓颉造字:

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

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

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有一天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有个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

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

老人说:

“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

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

可是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不了了。

此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

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相传说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

为什么下粟如雨呢?

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

但鬼为什么要哭呢?

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2、汉字的产生:

甲骨文(商)前14——前11世纪

公元前前14世纪中国商代后期,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甲骨文,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1899年,当地的农民在采收花生时,偶然捡到一些龟甲和兽骨,被当成中药卖给药铺,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在中药材的“龙骨”片上发现有古文字,于是开始了对此的搜集和研究。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是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

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

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演变过来的,所以象形程度比较高。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象形字:

日是圆圆的太阳,月是弯弯的月亮,水像两条小溪,牛突出两个犄角;会意字:

武字上面是戈,下面是脚,和在一起表示人拿着戈在行走,合成武的意思。

莫字,上下部是草,中间是太阳,表示日落草中,莫字最初的寓意表示天黑。

明意为日月带来光明,宗上面表示宫室屋宇,下面表示祖宗牌位 ;形声字:

蛛是一种虫的名字,八足向外伸展,躯干在中心。

虫表示虫类,即动物的类别,朱表示形状,即蜘蛛外形,兼表示字音。

物字,物从牛,勿是声,本是杂色牛的名称,后借为事物的物。

江河,由于均属水类,所以都用“水”来作这两个字的主义部分,然后又根据口语中称谓江河的发音分别选取了读音相当的“工”、“可”来作标声的部分)

3、金文:

商周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钟鼎、货币、兵器等)的铭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也叫钟鼎文,因此其形式要求庄严、稳重、有序、精美。

(1)特点:

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团块多,结构严谨,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也更加均匀对称。

金文的线条能较多地体现书法笔意。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

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

(2)代表作: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仅用32字就记述了武王代商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4、大篆:

西周后期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也称籀(zhòu)文。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

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六国文字。

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缺点是字体繁复,书写不方便

5、汉字的统一——小篆:

秦朝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也称秦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几乎消失,文字更加符号化,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

(1)特点:

体势修长,圆劲均匀,富于图案美,粗细基本一致。

笔画横平竖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讲究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用笔起收不露痕迹,体态端庄而妍美

(2)代表作: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治,加强影响,他带丞相李斯和百官巡视各地,刻石记功,以颂扬废分封、立郡县、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从而留下了珍贵的秦代刻石,丞相李斯所书《泰山刻石》也称《封泰山碑》,是秦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刻石。

李斯小篆既是秦代官方文字,又是后世篆书艺术之祖,在书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除刻石之外,秦代小篆还铭刻在秦虎符上,如《阳陵虎符》

6、隶书:

隶书起源于秦朝,盛行于汉代,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所以又叫汉隶。

汉字的演变中,隶书的出现是划时代的,标志着古文字的成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他是秦朝的一个小官,曾当过县狱吏,负责文书一类的差事。

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了狱中。

他在狱中度日如年,无事可做,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

用小篆写公文固然比以前方便许多,但小篆不便于速写,还是费时费事,影响工作速度和效率,程邈便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删繁就简,十年后,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字来。

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

秦始皇经常工作废寝忘食。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秦始皇每次批示的文书,是以石(一百二十斤)为单位,不批完一石,便不休息。

当时纸尚未发明,公文都刻于竹简上,一百二十斤的竹简码起来大约有一个人的高度。

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

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

(1)特点:

形体扁方而规整,平衡对称,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初创的隶书,结体和用笔都带有篆书的意味,到了到了东汉,隶书才有了大的变化,发展到成熟阶段,汉子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改“连笔”为“断笔”,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字形变圆为方,字体进一步简化,横画长而直画短,书写效果略微宽扁,呈长方形状,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在起笔藏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篆书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2)汉字的演变趋势:

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字形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7、草书:

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

在隶书成为汉代通行字体时,又出现了草书,草书是隶书快而简的结果,草就是潦草。

快捷的意思。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

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即现今通行的草书。

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唐以后狂草更难辨认,狂就是漫无章法,随心所欲,实际上不再是一种实用的书写字体,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而只是一种艺术观赏形式。

(1)特点:

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主要特征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

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2)代表:

①章草:

东汉“草圣”张芝《八月帖 》

②狂草:

唐代张旭(是狂草的开山祖,史称“草圣”)《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自叙帖》

8、楷书:

东汉末年,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

(1)特点: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横平竖直,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魏晋时期书法开始成为艺术,中国书法艺术的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代表:

①钟繇:

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②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

初唐的欧阳询、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宋末元初的赵孟頫(颜筋柳骨:

颜真卿的书法用笔肥厚粗拙,显得雍容大度。

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稍清瘦,以骨力遒健著称。

“颜筋柳骨”是说他们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

③明代文征明小楷造诣最高

9、行书:

晋开始盛行

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开始盛行于晋代,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行书不像楷书那样呆立着,又不像草书那样奔跑着,而是像云像水那样慢慢流动着,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1)特点:

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2)代表:

①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尤擅草书,行书,号称“书圣”。

代表作:

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兰亭序共出现20个“之”字,加上落款1个“之”字共21个字“之”,各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都用了不同的书法书写而成。

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②北宋四大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仅存的一幅行草作品,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北宋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步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统治者重视文人,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因此北宋书法体现了个性化,平民化

③明代:

董其昌以行草书造诣最高

④清朝:

王铎擅长行草,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楷、行、隶、草,无不精妙;郑板桥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

有一次,一个豪绅求郑燮题写一个门匾。

那个豪绅平日里巴结官府,干尽了很多坏事。

郑燮决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字。

油漆门匾时,郑燮叮嘱漆匠对”雅、起、敬“三个字只漆左半边,对”闻“字只漆”门‘字。

过了一段时间,豪绅楼前门匾上的字没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

远远一看,原来的“雅闻起敬”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的谐音)

宋徽宗赵佶,宋朝第八任皇帝,在位期间,重用蔡京、高俅等奸臣,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欲,荒淫无度,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攻破汴京,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受尽精神折而死,囚禁期间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宋徽宗热爱画花鸟画,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岳飞在他的《满江红》中曾写道: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

如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

许多画师虽有丹青妙手之誉,却面面相觑,无从下笔。

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面沾着几片花瓣,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

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等。

张择端完成《清明上河图》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

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并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印上了双龙小印。

《临唐怀素圣母帖》是现存宋徽宗流落民间最长的草书手卷,2008年4月20日在香港举行的艺流国际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由来自欧洲的私人收藏家以1.28亿港元拍得

二、画中有诗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一)分类 

1、以题材的不同,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2、在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

 

3、在艺术风格上,可分为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大类型

(二)发展历程

1、起源:

新石器时代

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

中国的绘画艺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我们对史前绘画的了是从出土的彩陶及遍布全国的岩画遗存中得来的,这些作品的创作大多出于宗教和巫术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审美和欣赏的需要。

最初的中国绘画,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渐而发展到画在墙壁、绢、和纸上,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中国最早的一幅绘画,这幅画是用棕褐与白色绘制,线条简劲有力,在一把木杆石斧前面,一个长嘴鹳鸟叼着一条大鱼,形象单纯明确。

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上,绘有三组五人携手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再现了先民们在重大活动时群舞的热烈场面,半坡人面鱼纹盆:

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呈圆形,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

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

整个画面构图自由,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画

鱼纹彩陶盆:

西安半坡遗址的彩陶,陶盆口沿微卷,通体施以红色,盆的外壁描绘互相追逐的游鱼三尾。

半坡遗址出土有鱼叉、鱼钓、网坠等渔具,说明捕鱼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彩陶上描绘的鱼应该是这种生活的反映

2、先秦:

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青铜器、墙壁、丝帛上。

青铜器物上的装饰画,主题约可分为两类,一是描写贵族生活中的礼仪活动,如宴乐、射礼、祭祀等;如河南辉县赵固村发现战国墓中出土的《燕乐射猎图刻纹铜鉴》, 集中表现了战国时代统治阶级的宴会射猎场景;一是描写水陆攻战,如《宴乐铜壶》有表现战争景象的图画。

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四川成都出土,此壶以壶肩两环耳为标志分为两面,两面的图象对称。

每面有三层图画,每层又分左右两个图景。

第一层左图是一幅竞射图,右图是采桑图;第二层左图是一幅宴乐舞武图象,右图为狩猎图;第三层左为攻防图,右为水战图。

在整个壶面上,刻画了200多人的形象,人人各有特色,表现了精湛的技巧。

商周的青铜器,都是图案装饰,而到战国时期,青铜的装饰不少是画象,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在商代的多处墓葬中发现了残存的彩绘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发现了很多的木质品上的漆画残留。

可见,用漆作为颜料绘制器物在当时已很广泛了,常用的黑、红两种基本色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殷墟也曾发现过建筑壁画的残块,以红、黑两色在白灰墙皮上绘出的卷曲对称的图案。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庙堂壁画创作的情况被记载下来,楚国屈原著名作品的《天问》就是在观看了楚先王庙堂的壁画后有感而作的。

在长沙的楚墓中先后出土了两幅战国时期的帛画。

龙凤仕女图:

湖南省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是一种可以挂在墙上陈列欣赏的装饰物,专指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具有早期中国画的特征,产生在战国时期。

在纸、绢尚未发明之前人们往往把字画绘在木版、石板、器物或丝织物上。

帛画可以说是传统卷轴画这一艺术样式的先声。

全画的主题是祈求飞腾的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早日登天升仙。

所绘墓主是位挽髻贵妇,双手合掌颇具虔诚之态。

在仕女头顶左上方,一只矫健振翅的凤鸟欲腾空之势,凤的前端,一龙扶摇直上

人物龙凤图帛画: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发现,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杰作。

龙凤仕女图的姊妹篇,但在绘画技巧上更趋成熟,属于葬仪中引导墓主人升天这一类祈祷性作品,画面中心绘一有胡须的男子,身配宝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正向天国飞升,画中龙、人物均面向左,而人物的飘带、饰物则向右,表现出较强的方向性和人御龙出行时的动感。

3、秦汉时期:

绘画艺术走向繁荣,主要是帛画和壁画(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

在秦宫遗址3号殿的长廊残存部分上,发现了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

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绘在墙上的,并没有事先勾画轮廓,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没骨”法的最早范例;汉宣帝时绘制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画,开了后世绘制功臣图的先河。

东汉明帝时,由于明帝本人的爱好,壁画创作之风更盛,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壁画的肇始。

已发现的最为重要的墓室壁画有:

属于西汉时期的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壁画、河北安平汉墓壁画等,描绘了有关天、地、阴、阳的天象、五行、神仙鸟兽、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车马仪仗、建筑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含意复杂,但大多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对其死后升天行乐的美好祝愿,希望死者在艺人们营造的地下世界里享受富足的生活。

卜千秋墓壁画:

壁画内容是男女墓主人分别乘龙持弓、乘三头凤鸟,以持节仙翁为前导,在各种神兽的簇拥下飘然升仙的情景。

天界神灵有人首鳞身的伏羲和女娲,以金乌为标志的太阳和以蟾蜍为标志的月亮,代表天地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

河北安平汉墓壁画:

壁画是在四壁上画着墓主人出行的情况。

上下共有四层,每一层均有一个主车和大量车骑、武官、文官

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帛画:

帛画的上部和底部分别描绘的是天界和阴间,中间两部分则表现的是死者的生活场景。

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有6条龙、3只虎、3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墓主及各种神禽异兽的刻画极为生动,勾线流畅挺拔,有序的层次展示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

汉画像石:

画像石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

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祠堂等。

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

4、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宗教画盛行,凸显个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中国绘画出现全面繁荣,知名画家即有100余人, 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发展得最为突出的是人物画(包括佛教人物画)和走兽画,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东晋顾恺之的传世作品《洛神赋图》中出现的山水只是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衬景,山水画的逐步独立直到南北朝后期才趋于完成

曹不兴:

我国最早的佛像画家,被称为“画佛之祖”,曹不兴画作今已不存,善于画马和虎,而尤其以画龙擅长。

但他画得最多以及最擅长的的还是佛教人物画,他曾把五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