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武汉城市职业学.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2022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武汉城市职业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武汉城市职业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武汉城市职业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武汉城市职业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武汉城市职业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武汉城市职业学.doc

《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武汉城市职业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武汉城市职业学.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武汉城市职业学.doc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材料)

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2014.11.26)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综合性高职院校,前身为1904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两湖总师范学堂。

2003年,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与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整合,成立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面向武汉市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2007年,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2010年,省政府批准武城职与武工职(前身为中国一冶职工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学校南、北两校区(汤逊湖校区、马湖校区)占地面积约11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60万方,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

现有校内实训基地120个,校外实训基地130个,馆藏图书120余万册,现代化信息网络覆盖全校。

学校610余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450人,包括教授11人,副教授120人,讲师153人,高工110人,工程师54人,楚天技能名师15人,江城十大职教技能名师2人,市职教名师4人。

学校设有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财经学院、文化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外事外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职业网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共12个二级学院。

学校以“城市职业学院服务城市”为办学宗旨,以创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为办学目标,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促进内涵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经过几年发展,进入了内涵发展的快车道,在专业建设方面逐步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与有益做法,取得了一批专业建设成果,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综合办学实力得到了较快增长。

现就我校专业对接产业的一些做法与经验介绍如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引领专业科学发展

我校专业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概括为“311”,其中第一个“3”涵盖了我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理念:

即专业服务面向“三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瞄准“三才”。

“11”指根据“三个三”理念,学校研究制定了一套《规划》,即《武汉城市职业学院2014-2020年专业发展规划》,并保持每年针对新一届专业学生推出新版的《原则意见》,即《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原则意见》,以《总规划》与《总原则》为具体指针,引领我校专业科学发展。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确立“三个面向”,指明了专业服务产业的总方向

我校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趋势为契机,结合学校办学历史积淀、办学基础条件及区位优势,确立了专业服务产业的总方向:

即“面向现代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积极适应先进制造业、教育行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市场人才需求,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良好精神风貌、个性思维与适应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创设“三种教育”,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模式

我校的“三种教育”指“高技能教育、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三种教育”的整体设计形成了我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模式。

“高技能教育”方面,学校重点围绕专业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管理信息化,加大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力度,同步推动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先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术、适应社会的能力;“养成教育”方面,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机制,具体包括“社会公德养成”、“职业道德养成”、“文明行为养成”、“健康身心与优雅举止养成”等;“通识教育”方面,以服务学生长远发展为目标,培养专业知识技能之外的综合素质,实现知识结构的有效均衡以及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提高学生自我适应、自我完善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3.提出“三种层次”,规划了专业人才成长的总预期

我校提出的三种层次人才包括:

匠、家、师,即能工巧匠、技术专家、行业大师,其中“能工巧匠”层次培养学生掌握专项技能,但学校对专业人才成长的预期绝不仅仅定位、停留于“匠”的层次,而是瞄准更高层的“家”和“师”,预想到学生将来要走的路,给学生的未来预设可能的职业发展愿景、可行职业发展路径,这是我校专业人才培养、人才成长的更高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在技能教育之外,大力推动了刚才提到的“通识教育”与“养成教育”,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知识、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为学生插上能够腾飞、能够飞得更高更远的翅膀。

4.制定“发展规划”,设计了专业建设的总框架

为推动专业走特色、差异、内涵发展道路,将专业服务面向、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等“具体化”,2014年,我校进一步确定了“服务经济结构调整,面向市场紧扣产业设专业;服务职业人才培养,依托行业深挖内涵建专业;服务国计民生工程,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兴专业”的总体思路,科学制定的《2014-2020年专业发展规划》凝聚了全校共识,明确了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专业结构布局为:

以土建、教育类专业为特色(企业、行业背景),以机械、汽车、电子类专业为骨干(区域经济重点产业),以财经、文创、管理、服务、传媒类专业为重点(生产、生活性服务行业),规划形成了我校专业建设工作的“总框架”,为引领各二级学院、各职能部门合力将我校专业建设综合效能不断推向更高层次提供了蓝图。

5.优化“指导意见”,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总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是办学思想、服务面向、培养模式、目标、课程、计划、保障及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具体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操作指导文件”。

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专题会议,在专业发展规划所设定的总框架下,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学校实际,与时俱进推出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原则意见》,例如,本年度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就提出紧密结合国务院的《决定》与六部委的《规划》,更加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调“适应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并提出更加关注“社会管理”等领域,在课程建设方面,提出加速“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等。

每年新版的“指导意见”为二级学院专业人才培养及方案制(修)订提出了“总原则”,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科学、规范、创新、开放。

上述“总方向、总模式、总预期、总框架与总原则”,形成了我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的顶层设计、战略部署、指导文件,引领了全校专业的科学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创新、与时俱进。

二、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动态控制专业发展

当前我院专业招生专业共计60个,涵盖12个专业大类,其中制造、文教、土建、财经、电子信息、旅游、艺术设计7个大类为我校重点建设与发展专业大类。

为了使我校专业更好的适应产业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建设需求,我校通过多条途径科学把握专业建设现状与产业发展趋势,对我校专业实行动态控制。

1.积极加入与和建设职教集团,实时掌握产业新动态

为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我校专业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我校积极加入和建设职教集团,我校目前加入的职教集团有:

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现代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焊接职业教育集团、汽车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等,主持建立的职教集团有武汉学前教育职教集团,正在申报建立的有武汉汽车技术职教集团。

依教集团这一重要平台,构建了我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四方联动的多元化合作关系和信息共享机制,特别是通过职教集团平台获取的产业动态信息,为我校的专业建设工作决策提供重要支持,使我校专业布局调整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

2.通过“企业家论坛”及“企业行”活动,准确掌握产业新趋势

除了通过职教集团获取产业发展动态信息以外,我校还建立了以合作企业为主的“企业家论坛”平台,并坚持实施省教育厅推动的“高职院校企业行”活动,一方面定期邀请来自合作企业的领导及技术专家参与论坛,另一方面定期由校领导带队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高管、技术专家座谈,通过企业家论坛与企业行活动,既掌握了参与顶岗实习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状况,掌握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岗位需求、职业能力素质需求等,更重要的更加准确的掌握了当前相关产业的具体现状、发展动向及未来趋势,为学校领导,为各教学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的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知识能力素质规格设计、实习实训基地配置、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3.推行带项目的企业锻炼计划,及时获取产业新需求

为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培养,学校历来高度重视教师企业锻炼工作,特别是近两年,在队伍建设绩效评价方面,学校改变原来仅关注教师熟悉岗位技术、工艺流程的评价方式,转向要求教师带项目参与企业锻炼,不仅需要熟悉相关岗位(工种)的生产情况、工艺流程(操作环节)或组织方式以及产品销售和市场需求情况,岗位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素质需求情况,还要求教师在企业锻炼过程中更加重视研究工作,更加关注行业企业的新变化、产业发展的新需求,特别是对参加企业锻炼的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学校对企业锻炼报告还提出了专项要求。

通过带项目的企业锻炼,使我校双师素质队伍能力培养工作迈向了更高层次,反过来,每年100余名的企业锻炼教师也带回了相关产业发展的新需求,不仅使教师们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学,同时也为专业建设更加接地气,更具针对性、适应性,更好的与产业细分需求变化保持同步。

4.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研究,科学控制专业发展走向

为科学控制我校专业发展走向,使我校各专业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布局调整方面,我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均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坚持按照“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面向市场紧扣产业设专业;服务于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依托行业深挖内涵建专业;服务于国计民生,政行企校四位一体立德树人兴专业”的总体思路规划建设我校专业。

我校当前所确立的主要服务产业包括:

建筑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房地产业、建设工程管理等)、教育行业(小教、幼教)、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汽车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软件业、计算机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仓储业等)、城市文化、管理、生活服务业(城市文化艺术、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业、物业、体育服务业、酒店业、旅游业、广告业、会展业、工艺品、娱乐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

教务、招就部门还结合上述服务产业定位及我校连续几年的招就情况,统计分析形成我校专业的适应能力量化值,为校领导决策,为我校科学控制专业走向提供客观、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

三、改革绩效评价方式,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有了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的方向性认识及具体工作思路及策略,具体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时,还需要有体制机制创新、还需要创新绩效评价标准。

我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及绩效评价方式改革,从多个方面、多条路径发挥推手作用,破解了专业建设活力不强、竞争力不强、行动迟缓等难题,有效激发专业建设活力及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1.推出专业特色创建机制,科学定位专业服务产业的抓手

2014年,学校紧扣国家及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提出“特色创建”这一战略决策,针对列为特色创建工作核心的“专业特色创建”专项,学校提出坚决破除大而全、平均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的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

下表列出了我校部分特色创建专业及所对接的产业。

学院

专业

对接产业

工作抓手

学前

学前教育

教育产业

(学前教育师资

幼教人才市场)

以武汉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导,以“学前教育服务工作室”建设为抓手,为武汉市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为社会、社区、教师、家长提供学前教育焦点、热点问题咨询与指导服务。

初教

初等教育

教育产业

(初等教育师资

小教人才市场)

以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为契机,实现办学层次突破,与中职学校、本科院校实现上、下游有机衔接,在初等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