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9820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docx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docx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

《论语》选读背诵段落译注评析

1、弟子问仁

(1)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

“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

“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

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注释】

(1)施:

旧读shì,动词

(2)众:

指众人

:

(3)尧舜:

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

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

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

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2)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

“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

“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

“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

【注释】

(1)克己复礼:

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

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

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

从事,照着去做

(3)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

“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

“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

从事,照着去做

【评析】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2、立身处世

(4)子曰:

“吾十有

(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

同“又”

(2)立:

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

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

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

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5)曾子说:

“可以托六尺之孤

(1),可以寄百里之命

(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释】

(1)托六尺之孤:

孤:

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

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译文】

曾子说:

“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评析】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6)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1)弘毅:

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

[

曾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7)子曰: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

“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评析】

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8)子曰:

“三军

(1)可夺帅也,匹夫

(2)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

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

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孔子说:

“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

【评析】

“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译文】孔子说: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

3、发愤进取

(10)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11)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译文】

孔子说: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12)宰予昼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

(1)之墙不可杇

(2)也,于予与何诛(3)!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

【注释】

(1)粪土:

腐土、脏土

<

(2)杇:

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3)诛:

意为责备、批评(4)与:

语气词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

“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评析】

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13)叶公

(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

【注释】

(1)叶公:

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

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

“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14)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1)篑:

音kuì,土筐

【译文】

孔子说: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4、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15)楚狂接舆

(1)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楚狂接舆:

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

“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5、君子三戒

(16)子禽

(1)问于子贡

(2)曰:

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

(1)子禽:

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

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

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5)抑:

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

就字面理解即为:

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

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

“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

“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

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17)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

(18)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

“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

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评析】

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6、乐在其中

~

(19)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1)有道

(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

靠近、看齐

(2)有道:

指有道德的人

(3)正:

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20)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21)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

“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

(22)子曰:

“饭疏食

(1)饮水,曲肱

(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

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7、行己有耻

(23)子曰:

“巧言令色足恭

(1),左丘明

(2)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1)足恭:

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说

(2)左丘明:

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

【译文】

孔子说:

“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评析】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这在《学而》篇中已经提及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24)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1),惟我与尔有是夫

(2)!

”子路曰:

“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

“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注释】

(1)舍之则藏:

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2)夫:

语气词,相当于“吧”

(3)三军:

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

·

(4)与:

在一起的意思

(5)暴虎:

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

(6)冯河:

无船而徒步过河

(7)临事不惧:

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

“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子路问孔子说:

“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

“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25)曾子曰: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

(1)——昔者吾友

(2)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1)校:

音jiào,同较,计较

(2)吾友:

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译文】

曾子说:

“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评析】

]

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26)子曰: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

(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1)见:

音xiàn,同现

【译文】

孔子说:

“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评析】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

8、君子坦荡荡

(27)子曰:

“君子怀

(1)德,小人怀土

(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

思念

(2)土:

乡土

(3)刑:

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28)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

(29)子曰:

“君子坦荡荡

(1),小人长戚戚

(2)”

【注释】

(1)坦荡荡:

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

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评析】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30)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

“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

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

“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

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31)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

“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

“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评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9、言而有信

(32)曾子

(1)曰:

“吾日三省

(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