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专项专题讲练《出师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9383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中考专项专题讲练《出师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中考专项专题讲练《出师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语文中考专项专题讲练《出师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语文中考专项专题讲练《出师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语文中考专项专题讲练《出师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中考专项专题讲练《出师表》.docx

《语文中考专项专题讲练《出师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考专项专题讲练《出师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中考专项专题讲练《出师表》.docx

语文中考专项专题讲练《出师表》

专题29《出师表》核心素养练习

【核心素养一练习: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崩殂()疲弊()陛下()恢弘()

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驽钝()

陟()罚臧()否()裨()补阙()漏

郭攸()之费祎()行()阵和睦长()史

猥()自夙()夜忧叹以彰其咎()咨诹()

以遗陛下()斟()酌()损益

【答案】cúbìbìhóngfěibósènúzhìzāngpǐbìquēyōuyīhángzhǎngwěisùjiùzōuwèizhēnzhuó

2.解释下列字词。

(1)崩殂:

()

(2)光先帝遗德:

()

(3)菲薄:

()(4)恢弘:

()

(5)引喻适义:

()()(6)陟()罚()臧()否()

(7)异同:

()(8)刑赏:

()

(9)昭……之理()(10)淑均:

()

(11)倾颓:

()(12)倾覆:

()

(13)布衣:

()(14)躬耕:

()

(15)闻达:

()(16)猥自枉屈:

()

(17)驱驰:

()(18)夙夜:

()

(19)不毛:

()(20)庶竭:

()

(21)驽()钝():

()(22)攘除:

()

(23)忘身:

()(24)斟酌损益:

()

(25)殊遇:

()(26)以彰其咎()()

(27)以咨诹善道:

()(28)雅言:

()

(29)临表涕零:

()()(30)危急存亡之秋:

()

(31)良实:

()(32)偏私:

()

(33)优劣:

()

【答案】

(1)帝王死

(2)发扬光大(3)轻视(4)发扬扩大 (5)称引恰当 (6)奖惩罚善恶 (7)不同(8)罚(9)显示(10)善良公正(11)倾覆衰败(12)兵败(13)平民(14)亲自(15)做官扬名(16)辱(这里指:

降低身份)(17)奔走效劳(18)早晨(19)荒凉的地方(20)希望(21)劣马刀刃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22)铲除(23)奋不顾身(24)考虑(25)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26)表明过失(27)询问(28)正确(29)面对眼泪(30)时(31)善良、诚实的人(32)偏爱私心(33)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恐托付不效:

(2)道:

而中道崩殂:

以咨诹善道:

(3)遗:

以遗陛下:

以光先帝遗德:

(4)为:

俱为一体:

为忠善者:

(5)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每与臣论此事:

(6)无:

若无兴德之言:

事无大小:

(7)感激:

由是感激:

臣不胜受恩感激:

(8)行:

然后施行:

性行淑均:

必能使行阵和睦:

(9)益:

有所广益:

斟酌损益:

(10)而:

而中道崩殂:

计日而待:

(11)分:

今天下三分: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2)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后施行:

(13)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伤先帝之明:

(14)能:

先帝称之曰能:

必能裨补阙漏:

(15)所:

优劣得所:

有所广益:

【答案】

(1)任务,名词奏效,有效果,动词

(2)路,途,名词道理,名词(3)给予,动词遗留,动词(4)是做(5)判定,动词谈论,议论,动词(6)没有无论(7)感动振奋感谢激动(8)做,执行,动词品德,品行,名词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9)好处兴办,增加(10)却,表转折就,表修饰(11)现在职责(12)但是,表转折这样,指示代词(13)严明,形容词英明,圣明(14)能干,有才能能够(15)地方,处所特殊的,指示代词

4.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词,并加以解释。

(1)不宜妄自菲薄

(2)此皆良实

(3)优劣得所(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答案】

(1)菲薄: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轻视,看不起

(2)良实: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善良诚实的人(3)优劣: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4)昭: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显示

5.划分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4)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答案】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4)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6.翻译下列句子。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答案】

(1)现在天下分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形式)危急(决定)生死存亡的时候啊。

(2)皇宫中丞相府里的人,都是一个整体,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异。

如果有作奸邪的事违反科条法律的人。

(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希望陛下能亲近信任他们。

(5)我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6)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卑)、见识浅薄(鄙),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屈尊)来到草屋里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怀激动,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

(7)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

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8)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9)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10)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核心素养二练习:

思维发展与提升】

1.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

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答案】①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

②希望后主学习先汉的知人善任。

③表以陈情,向后主提建议,以先帝“叹息痛恨”的身份告诫后主,后主更容易接受。

2.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

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出三点即可)

【答案】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

(或答劝谏刘禅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纳谏如流。

“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自受先帝遗命后,夙兴夜寝,全心辅助刘禅处理政事。

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案】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计划得以实现。

4.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哪一条是主旨所在?

为什么?

【答案】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主旨是:

亲贤远佞

这样才能让后主认识到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使命。

(只有以广开言路为基础,用赏罚分明的手段,方可达到亲贤远佞的目的。

5.诸葛亮为什么要自叙本志和白帝城托孤?

【答案】表现刘备的知遇之恩和对他的极度信任,说明了创业维艰,表达了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情希望后主支持北伐。

6.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自叙本志和出身的?

【答案】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刘氏父子的效忠之情。

7.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答案】“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核心素养三练习:

审美鉴赏与创造】

1.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

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示例:

我感受最深的是先主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夙夜忧叹,唯恐托付不效,为了北定中原,他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然后主动请缨,北上伐魏。

他的忠诚和责任感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明白了自觉担负属于自己责任的重要性,加强的我的责任感,从此后是我的职分之内的事情一定会全力去完成。

 

2.本篇开篇有何特点?

【答案】本文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形势,起笔凝重,予以人警醒,在分析不利的形势后又引出有利的主观条件,即使后主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又树立兴复汉室的信心。

3.谈谈亲贤远佞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答案】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只有亲近贤人,才能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也只有疏远小人,才能避免他们的不良影响。

“孟母择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亲贤远佞无论对于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举例说明本文“寓情于议”的特点。

 

【答案】析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

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

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的目的。

 

【核心素养四练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吴起治西河①之外王错②谮③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吴起至于岸门④,止车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

其仆谓之曰:

“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

今去西河而泣,何也?

”吴起雪⑤泣而应之曰:

“子弗识⑥也。

君诚知我,而使我毕⑦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⑧.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也不久矣,魏国从此削矣。

”吴起果去魏入荆,而西河毕入秦。

魏日以削,秦日益大。

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西河:

魏郡名。

②王错:

人名。

③谮(zen):

诬陷。

④岸门:

地名。

⑤雪:

擦拭。

⑥识:

知。

⑦毕:

尽,用完。

⑧西河可以王:

指魏可以凭借西河成就王业。

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吴起至于岸门

C.愿陛下亲之信之  今君听谗人之议

D.可计日而待也  魏日以削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②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4.甲文中先帝“叹息痛恨于桓、灵”,乙文中吴起“望西河,泣数行而下”,请分别说明其中的原因。

【甲】     。

(用原文回答)

【乙】     。

(请概括回答)

【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均为“的原因”的意思;

B.于:

对/于:

到;

C.之:

代词,他们,指那些贤臣/之:

结构助词,的;

D.日:

日子/日:

一天天;

故选:

A。

2.①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②我私下观察您的志向,您把放弃天下看得像丢弃一只鞋子一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

悉,都。

死节,能够以死报国。

句意:

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②重点词:

志,志向。

若,像。

句意:

我私下观察您的志向,您把放弃天下看得像丢弃一只鞋子一样。

3.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

吴起治理西河之外,王错向魏武侯进谗言,武侯使人召回吴起。

故句子断为: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4.亲小人,远贤臣魏武侯听信谗言,使自己无法施展才能;预见西河不久会归秦国,魏国日渐削弱。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

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甲】“每与臣论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根据此句回答即可。

【乙】根据仆人问吴起哭泣的原因,根据吴起回答的两点内容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吴起治理西河之外,王错向魏武侯进谗言,武侯使人召回吴起。

吴起到了岸门,停车回望西河,泣泪数行而下。

其仆人对吴起说:

“我私下观察您的心意,视放弃天下若丢弃一只鞋子,今日离开西河却哭了,这是为何?

”吴起擦拭着眼泪回答他说:

“你不懂。

君王相信我而使我尽我所能治理西河,西河可以称王。

如今君王听信谗言不再相信我了,那么西河被秦国取得的日子就不远了,魏国从此削弱了。

”吴起果然离开魏国入楚国。

不久,西河全部归入秦国,秦国日益强大起来。

二、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

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①染:

熏陶,沾染。

②与:

赞许。

③狎:

亲昵,亲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所以:

            

(2)未尝不叹息痛恨     痛恨:

         

(3)愿陛下亲之信之   愿:

              

(4)不私于物         私:

         

(5)今则不然          然: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3.【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

(用原文语句填空)

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答案】1.

(1)这里表示原因

(2)感到痛心、遗憾(3)希望(4)用私情(5)这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

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所以:

这里表示原因。

②句意为:

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痛恨:

感到痛心、遗憾。

.

③句意为: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愿:

希望。

③句意为:

不把私情用于外人外物。

私:

用私情。

④句意为:

今天却不是这样了。

然:

这样。

2.

(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

【解析】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字词:

此,这些;悉,都;之,的。

句意: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②重点字词:

亲,亲近;爱,爱戴;疏斥,疏远排斥。

句意:

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

3.汉室之隆立身成败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明确“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汉室之隆”;根据“立身成败,在于所染”“亲爱君子,疏斥小人”,明确【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立身成败。

4.①品行端正,有名声,有气节;②对朝廷忠诚,以死来报效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注意通读两文,把握文意。

“唯善是与”意思是:

爱好的是善良的。

“善”是善良的。

读甲文明确“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明确善良的是指“对朝廷忠诚,以死来报效国家”;乙文“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明确善良的是指“品行端正,有名声,有气节”。

 

三、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本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

“君与俱来。

”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

“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                      

(2)先主器之

(3)先主遂诣亮                      

(4)孤不度德量力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

【答案】1.

(1)亲身,亲自

(2)器重,看重(3)往,到,拜访,访问(4)衡量,估计,推测,考虑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实词意义的理解。

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

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

①句意为:

在南阳亲自耕田。

躬:

亲身,亲自。

②句意为:

刘备很器重他。

器:

器重,看重。

③句意为: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

诣:

拜访,访问。

④句意为:

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

度:

衡量,估计,推测,考虑。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句意为:

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停顿为: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

(1)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

(2)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解析】(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字词:

以,因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顾,拜访。

句意:

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

②重点字词:

然,但是;犹,还;已,停止;安,怎么。

句意: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4.①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枉屈);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两文,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先主遂诣亮(诸葛亮),凡三往,乃见”中可知,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猥自枉屈”表明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明确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参考译文】

【乙】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

“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

”刘备说:

“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

“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南阳(南阳郡,今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一代)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

“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

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