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9310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物致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格物致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格物致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格物致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格物致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格物致知.docx

《格物致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物致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格物致知.docx

格物致知

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

课题: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型:

阅读主备:

审核:

审定: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知识链接】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

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知识链接】3——“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格:

推究。

致:

获得。

《礼记•大学》: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

“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严复《原强》:

“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1、注音

肇()埋没()彷徨()嘹望()授予()

2、理解词义

格物:

致知:

彷徨:

修身:

清谈:

诚意:

正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3、找出文中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找出本文论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提问: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

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练习反馈

治学的必由之路

 

①在科学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治学大多走过一条共同的道路。

由博返约,精修一门,是治学的真谛。

各种学科都应该了解一些,但________学科应该知道其中的一切。

正如鲁迅所说:

“读书‘浏览’是重要的,但光‘浏览’不行,那样会成为‘杂耍’,是不会有成就的。

应该在‘浏览’的基础上,然后抉择而入自己所爱的较擅长的一门或几门。

”在这方面,列宁是个极好的范例。

列宁从小就有广泛的读书兴趣,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但当他投身革命后,便在博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社会科学,积极参加革命实践,终于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由此可知,博是弓,专是箭。

只博不专,弓便无用;只专不博,箭飞不远;既博又专,弓响箭飞,才能准确中的。

②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通才取胜”的局面。

所谓通才,是指精通一二门专业而又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人才,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和晋级过程等方面作了五年调查,发现他们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人才,而多是以博学取胜的通才。

无数事实证明,世界上有卓越贡献的巨人,多是广博与专精的典范。

③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就不难懂得什么是治学的必由之路。

1、从文中找出“博”的三个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准确中的”里,“中”读为________,是________词。

3、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上具有限制作用的词语,然后简述填写这个词语的理由。

“各种学科都应该了解一些,但________学科应该知道其中的一切。

理由是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一段中“由此可知”的“此”指代的内容。

________

5、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________,B.________。

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6、这篇议论文中引用的鲁迅的一段话属于________论据。

7、再举一个和列宁事例性质相同的用以证明本文论点的事实论据。

________。

8、这篇短文告诉我们________是治学的必由之路。

 

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

课题:

15、《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型:

阅读主备:

审核:

审定: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

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

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

2、解释词义: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

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

豁然贯通:

3、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

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谈读书》

1、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的含义。

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另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

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

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

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

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

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研讨拓展──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

1、“不求甚解”是何意?

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

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样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练习反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

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为什么呢?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

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

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

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这是为什么?

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

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

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

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

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

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3、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4、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自然段中加“[]”的词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1——名人读书的故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链接材料】2——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

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

——金庸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

课题: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型:

讲读主备:

审核:

审定: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

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

三是驳论证。

【知识链接】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链接】3——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1、注音

慨()叹省()悟诓()骗诬()蔑脂()粉脊()梁

抹()杀抹()布拐弯抹()角前仆()后继状元宰()相搽()粉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

渺茫:

怀右伤今:

为民请命:

自欺欺人:

舍身求法:

二、探究展示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