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9141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1年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人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

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

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

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3.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

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

这说明当时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

6.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

“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

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

”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7.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

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

B.

C.

D.

8.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

“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

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

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

”他意在强调中国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9.《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

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A.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B.合作改造农业生产先进

C.技术现代化先进科学D.开放稳定企业改革

10.约公元前450至前445年间的一件铭文记载了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的情况:

(……)阿科斯提案:

胜利女神雅典娜的女祭司(……)应从所有雅典妇女中(任命),……女祭司的薪资应为(每年)50德拉克玛以及公共祭祀(牺牲品)的腿和皮。

”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

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

A.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重要事务

B.祭司是享有特权的公民群体

C.妇女在特定领域拥有政治权利

D.津贴制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1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

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这是因为他们都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12.巴黎公社革命后,欧洲各国政府“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动来对付危及秩序和文明的国际威胁。

于是,警案进行国际性合作,剥夺逃亡的公社社员作为政治难民所应接受的保护地位”。

这是因为

A.各国害怕与法国政府交恶

B.各国工人同情和支持巴黎公社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

D.巴黎公社倡导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13.如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

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14.1952年,美国有1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电视机1.4亿台,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

美国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

这反映出

A.电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B.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

C.战争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15.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

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

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

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

“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

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

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

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

“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

“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

……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

“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日:

“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

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黄泛区示意图

——据邓小南等《宋:

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英雄”

材料如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在衰退吗?

有学者认为,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

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有关英国工业生产的一组数据

甲:

1873—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材料二案例:

坎布里亚的兴衰

13-17世纪,坎布里亚一直是英国北部的纺织业重地,很早就利用水力进行生产。

1780年代以后,坎布里亚使用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进行生产的工厂越来越多,19世纪中期,它的纺织业发展达到鼎盛,由于较少使用蒸汽动力,约自1870年代起,在内外的激烈竞争下,坎布里亚的坊织业逐渐走向衰弱,到20世纪初已全面没落。

——[英]约翰.马歇尔《坎布里亚工业化的阶段》

材料三

(1)材料一这类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

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英国经济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

请加以说明。

(3)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4)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

(5)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应坚持什么原则?

说说你的看法。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足迹

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征途中,在如图所示各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足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

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不同,B正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除A;C是表象,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

2.C

【详解】

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

3.B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应该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

视频

4.D

【详解】

根据“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可得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画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作出了调整,即应市场所需进行创作,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市民文化不是主流,排除B;阶级分化的说法从材料不能得出,排除C。

5.B

【详解】

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

6.D

【详解】

据题意可知,他认为如果变法是可以从上到下实行,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完美无缺的。

但实际上变法是需要得到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而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故选D;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排除A;根据“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可知变法措施并不是贪大求全,排除B;这个外国人并没有指出缺乏思想动员的缺陷,排除C。

视频

7.A

【详解】

1913—1921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因此对华商品输入减少,中国的海关征收额一路走低。

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使得中国的海关税收急速增长。

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故选A;根据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可知,一战前后中国的海关税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BCD都与这一趋势不符,排除BCD。

8.D

【详解】

根据“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

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

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

”可得出毛泽东强调中国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前提之下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D项正确;ABC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

9.C

【详解】

根据“1979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等信息可知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次会议上中国做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所以这一阶段的高频词汇应该是技术、现代化、先进和科学,故选C;侵略、美帝国主义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频词汇,排除A;改造、农业生产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B;开放、稳定、企业、改革应该是80年代国企改革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D。

10.A

【详解】

根据“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可得出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城邦中的重要政治事务,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祭司的特权,排除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排除C;津贴制并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D。

11.A

【详解】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文艺复兴中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宗教改革中主张因信称义,都是对人的重新审视,冲破了传统的束缚,故选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能够提升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排除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天主教会,而非神学,排除C;文艺复兴中没有沉重打击罗马教会的统治,排除D。

12.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巴黎公社是一次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新型革命引发了资产阶级的恐惧,其他国家害怕本国国内也出现类似的工人运动,因此“剥夺逃亡的公社社员作为政治难民所应接受的保护地位”以防止巴黎公社革命的蔓延,故选C;各国政府是害怕无产阶级革命的蔓延,而非害怕与法国政府交恶,排除A;各国工人同情和支持巴黎公社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倡导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是第一国际,排除D。

13.B

【详解】

从表格中拖拉机数量和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可以看出,当时苏联正在开展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不平稳看不出,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二者的关系,排除D。

视频

14.D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通过电视人们能够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而美国家庭收看电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说明科技发展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故选D;“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无法体现,排除A;电视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但并不能据此说明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纽带,材料中没有凝聚家庭关系的内容,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电视的影响,和战争无关,排除C。

15.B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知,不结盟运动成立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的宣言,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致力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选B;不结盟运动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合作,排除A;根据不结盟运动颁布的一些列宣言可知其并不单单是为了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还有为了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C;不结盟运动的目标并非是为了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组织,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16.利:

(1)从北宋都城的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历史上有政权曾以开封作为都城或北宋以开封为都城时间已经很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

(2)从北宋都城的现实意义角度作答:

①从开封与洛阳长安的经济对比角度,洛阳、长安相对经济衰落,北宋开封经济相对得到发展;②从开封的交通及意义角度,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水运发达,有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

弊:

(1)从北宋都城的气候条件及其影响角度:

开封气候寒冷,会使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侵,对北宋政权造成威胁。

(2)从北宋都城的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看:

开封地形平坦,无山川之胜,不利于防守,为加强防御,守内虚外,容易造成冗兵。

(重点在地形平坦)

(3)从北宋都城的位置条件及其影响看:

开封位于黄河泛滥区,易造成周边水患泛滥,自然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

【详解】

利:

根据材料一中“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结合所学知识,从开封的历史分析可知,历史上五代等政权曾以开封作为都城(或北宋以开封为都城时间已经很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根据“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开封的地理、经济、交通和政治作用等方面分析可知,开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水运发达,有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根据“居此(洛阳),(漕粮)将安取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洛阳、长安相对经济衰落,北宋开封经济相对得到发展。

弊:

通过观察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中“西迁(长安)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从当时气候变冷和开封位于黄泛区的地理位置分析北宋都城定于开封,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弊端可知,11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侵,对北宋政权造成威胁,开封地形平坦,无山川之胜,不利于防守,为了加强防御,守内虚外,就容易造成冗兵,并且开封位于黄河泛滥区,易造成周边水患泛滥,自然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

17.清末,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清末新政,西学东渐。

“德”,忠孝报国等;“智”:

学习西方技术,博古通今、中西贯通,历史学习等;“体”:

雄健尚武等。

时代的产物,具有新旧杂陈、中西结合的特点。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从背景角度作答:

清末,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清末新政,西学东渐。

也可从特点角度作答:

即“德”,忠孝报国等;“智”:

学习西方技术,博古通今、中西贯通,历史学习等;“体”:

雄健尚武等。

还可以从评价角度作答,可得出时代的产物,具有新旧杂陈、中西结合的特点

18.

(1)是必需的,理由:

结合工业化背景,说明工业部门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不矛盾,从材料甲主要反映传统工业,乙反映了新兴工业角度作答,从材料甲反映英自身经济发展状况,乙丙反映英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角度作答。

(3)材料是个案,只从一个层面或者视角反映客观历史角度作答

(4)能从一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角度作答

(5)所提原理合理,说明充分,符合唯物史观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一中的史料对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

可从史料中涉及的时间、反映的问题和史料类型等方面进行概括。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并不互相矛盾,主要是史料阐述的角度不同。

(3)材料二中的内容是约翰·马歇尔编著的内容,他并不是坎布里亚兴衰的亲历者,所以对于他编著的材料应该注意他编著该材料时的时代背景和立场,同时注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因为他只从一个层面或者视角反映客观历史。

(4)根据“欧洲孩童秀”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态度,所以可从一战后英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角度拓展认识。

(5)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首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客观的原则;其次要看到这个国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该国在所处时代中发挥的历史作用。

19.瑞金:

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苏区(强调政权)

遵义:

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延安:

抗日革命根据地,中共七大西柏坡:

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北平:

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筹建,开国大典等

【详解】

可从图片中看出,其足迹包括江西瑞金、贵州遵义、陕西延安等地,因此可选择其中一些地点进行概括说明。

如瑞金:

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苏区。

遵义:

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等。

主要是分析概括这些地方所发生了重大事件,并分析其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