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我价值的培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8830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自我价值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孩子自我价值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孩子自我价值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孩子自我价值的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孩子自我价值的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孩子自我价值的培养.docx

《孩子自我价值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自我价值的培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孩子自我价值的培养.docx

孩子自我价值的培养

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培养是教育唯一的出路

从根本上教育培养好孩子,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关于自我价值等级与相应心理状态的分析:

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为零的时候,他觉得活的没意义,生命没价值,他会自杀;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为正30%时,处于极度自卑状态;当上升到50%时,出于自卑和防御状态,别人在一旁说话,他总怀疑是在欺骗自己,经常提防老师和同学,当自我价值上升到80%以上,开始产生学习欲望,此时也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当上升到90%以上,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会自觉控制和克制自己,远离不良倾向,抵制腐朽思想侵蚀,并努力完善自己。

培育孩子的自我价值,要坚持做到“十要是不要”。

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发展。

孩子自我评价首先来源于别人对他的评价,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评价。

通过父母和老师对孩子优点的肯定和确认,使孩子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自我评价,认识到“我能行”、“我最好”、“我最棒”。

通过让孩子多做事,多参与,多体验,不断提高和积累做事的能力,增强自信。

通过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孩子明辨是非,确认价值走向,从而自觉地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偏离人生轨道,使自我意识不断强化,使自我价值不断上升。

具体做法是:

坚持做到“十要十不要”。

1.要相信孩子,不要老是怀疑孩子。

相信孩子是家长对孩子的第一态度。

常言说:

“老婆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前句话不对,后句话却是百分之百正确。

孩子是自己的好,这是一种对孩子的信任,一种态度,一种观念,更重要的是一种力量。

孩子要成长,要往前走,需要一股力量的驱动,这种力量是一种合力,有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美,但最根本的是父母的相信,它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任何力量替代不了。

世界上三中力量最大。

一是自然的力量,二是爱的力量,三是相信的力量。

自然的力量有地震、海啸、洪涝、冰雪、干旱等。

相信的力量却常常被人忽视。

家长对孩子的相信,使孩子有个稳定的成长环境,前进有动力,受挫有靠山,受惊有港湾。

家长对孩子的相信,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找到自我价值。

对孩子相信,就是要相信孩子潜能无限,有无限的理解力,有无限的想象力,有无限的创造力。

相信孩子是个天才,能成才,相信孩子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

即使在孩子遭遇挫折,遭遇失败,犯严重错误,不管别人怎样看,作为父母这种信念一刻也不能动摇。

美国人认为:

“信念值多少钱?

信念是不值钱的,他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

然而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增值。

”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的成长经历,再次验证了信念的力量,他不止一次地说:

“是我的继母造就了我!

”他的继母怎样做的呢?

他在演讲中说:

“我小时候,众人认为他是进地狱的人假如有什么坏事,人们都会都会怀疑是我干的,特别是我的父亲和哥哥。

后来母亲去世,父亲再婚,我断然认为新母亲不会对我有同情心。

一天,父亲把弟兄几个叫到一块,指着我继母说:

‘这就是拿破仑,是几位弟兄中最坏的一个!

’继母娘两眼闪着泪光,把双手热情地搭在我的双肩上,微笑着说:

‘这是最坏的孩子么?

完全不是,他恰恰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

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把他伶俐的品质发挥出来!

’我的继母总是鼓励我依靠自身的力量,制定大胆的计划,坚毅的前进,后来证明这些计划就是我人生的支柱。

”拿破仑的继母相信劣迹斑斑的孩子会变好,结果奇迹出现了,一个问题孩子成为引领千千万万人走向成功的成功导师。

事实上,我们不少家长是在随便怀疑孩子。

一个小学年级的孩子,从来没考过100分,这一次他的数学考了100分,兴高采烈地跑回家,人还在外,得意的叫声已经飘进屋里:

“爸爸,我考了100分!

”爸爸第一反应是:

“你没作弊吧!

”孩子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

其实,这正是提升孩子自信心,确认自我的好机会,但却被爸爸一句话打了下去。

怀疑孩子是教子大忌,家长要切切牢记。

日本一位母亲拉着上幼儿园的孩子,找到著名儿童教育家铃木镇一说:

“铃木先生,你是儿童教育专家,你看我的儿子能成才吗?

”铃木头也没抬,说:

“不能!

”那位母亲很疑惑,说:

“你头都没抬,怎么看得那么准?

”铃木回答:

“因为你怀疑孩子不能成才,所以他成不了才。

”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家长要相信孩子,信任孩子,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大有作为,这是一条真理。

2.要适当做弱者,不要居高临下,总想当强者。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竞争力,做生活中的强者,但能否如愿,取决于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取决于家长能否站对位置,在孩子面前是当强者,还是适当做弱者。

为什么这样说呢?

来看强者是怎样形成的?

人脑是个指挥部,它有两个指挥中心,一个是显意识,一个是潜意识。

显意识指挥人的有意识行为,潜意识指挥人的无意识行为及自动化行为。

比如:

你要眨眼,马上就可以眨眼;你要看书,马上就可以看书;你要写字,马上就可以写字,这些属于有意识行为,是属于显意识指挥的。

但是,如果你下一道命令“起一身鸡皮疙瘩”,看一看是否会真的起一身鸡皮疙瘩?

不会。

因为这不是显意识智慧的范畴。

但是,一阵寒风袭来,全身马上就本能的起鸡皮疙瘩,这个鸡皮疙瘩是汗毛眼的骤然收缩,以保护体内热量的散发,这种现象是潜意识的自动指挥的结果。

因为所有本能的反动化行为都是由潜意识指挥的。

再如:

一位家长孩子一有错,张口就骂,抬手就打。

听了一堂亲子教育课,她知道这样做不对,下次决心改正。

但不久孩子又一次犯错误,还是照打不误。

问她:

“为什么?

”她说:

“身不由己。

”这个“身不由己”就是潜意识指挥的结果。

“身不由己”是习惯性的,因为习惯性行为主要由潜意识指挥。

再如,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潜意识认为“我就不是学习的料”,一贯表现对学习的消极应付。

但有时受到一些鼓励,或老师的开导,或听了家长苦口婆心的劝告,使他产生了“我也要好好学习”的想法。

他在采取了一些行动后,便坐在书桌前,拿起一本书看起来。

然而由于潜意识中的坚持“我不是学习的料”的消极主观采取不予配合的态度,于是,手中虽拿着书,眼睛也好像在看书,但脑子里却不知不觉的溜走了。

代之而来的是脑子里不是出现一些打电子游戏的画面,就是动画片中大战恐龙的画面……潜意识的指挥使他心不在焉。

潜意识不改变,他的学习就很难上去。

有关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有95%以上属于习惯行为,习惯主要有潜意识指挥,潜意识一旦形成,相当难改。

潜意识的能量是巨大的,它有一定的活动规律。

你越是多想惨的或不好的东西,它就令你越惨,甚至会摧毁你的生命。

相反,若是你多想好的事情,多鼓励自己,潜意识便施展它的威力,助你达成目标。

我们家长要注意开发和利用孩子的潜意识,给潜意识大量不断地输入成功的积极的信息,在他的潜意识里树立正面的成功的自我形象。

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我是强者,我是成功者,我拥有成功才能,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会成功,我一定能够成功!

要是孩子成为强者,家长就要适当做弱者。

如果家长一味把自己当强者,把孩子当成笨蛋,傻瓜,任你宰割奴隶,总嫌孩子笨手笨脚,碍手碍脚,慢手慢脚,处处代孩子办事情。

久而久之,在孩子潜意识里会形成负面的失败的自我形象,它就会认为自己是个“笨蛋”,是个弱者,这叫做“老子英雄儿混蛋”。

如果把孩子当强者,适当把自己当弱者,多欣赏,多鼓励,多表扬,多看孩子的优点和优势,在他潜意识里会形成正面的自我形象,让他为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骄傲和自豪,逐渐由一时冲动走向比较理性,考好了不翘尾巴,考砸了不灰心丧气,遇困难不低头,遇挫折不后退,愈战愈勇,愈挫愈战,这叫“老子英雄儿好汉”。

3.要确认孩子的优点当伯乐,不要老盯着孩子的缺点当挑刺大王

确认原理是董博士成功教子的八大工具之一。

从我大量与各种类型的家长的沟通,几年来开展成功教子的研究,以及本人的实践,使我确认这一原理非常有效。

我这里引用一个故事对确认原理再做一说明。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年轻国王,很喜欢雕塑。

有一次,他雕塑了一尊美丽少女的雕像,并把它当做有生命的人那样,和她说话,欣赏她,爱她。

结果,奇迹出现了,少女活了,变成一位真正美丽的少女,并成为国王的王后。

虽然这是一个神话,反映的是一种真实的心理效应。

这种把期望转变为现实的效应被心理学家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确认原理有两种基本使用做法。

其一,孩子本身就有某种优点或者优势,他本人也没意识到,你也没有发现。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功,就要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优势,闪光点,并且发自内心的赞美孩子,表扬孩子,肯定孩子,常对孩子说:

“你真棒!

”“你真行!

”“像个男子汉!

”“像个才女!

”等一类的话,你就会看到孩子越来越表现的像你所期望的那样,越来越符合你所赞美的那种成功形象,孩子的优点会越来越多,表现的会越来越好!

其二,孩子没有某种优点,你却希望他有那种优点,那你就对他来个确认,说他有这种优点。

刚开始,孩子听了可能有点莫名其妙,或者感到懵懵懂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你说的是啥,也不知是咋回事。

这是你不要管他的反映,你尽管继续确认,说他有这种优点,慢慢在他的潜意识里就会萌发出一个小小的信念:

是的,我真有这种优点。

在以后的行动中,也会微妙的表现出来。

这时,你不要高兴得太早,而要继续确认,就像培育幼苗一样,精心培土浇水施肥。

你会发现,孩子会表现的越来越想你期望的那样,再继续确认,把这种优点固定下来,形成习惯。

比如,孩子各科成绩都很好,唯有数学成绩不好,你不要责备他,反过来,要欣赏他,赞赏他,确认他,发自内心的说:

“我儿子有数学天赋”,“我儿子可喜爱数学啦”“我儿子的数学下次一定能考好!

”经过这样反复不断地确认,他会由不喜欢数学转而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然后再确认,会由愿望产生兴趣,再确认,会由兴趣产生学习方法,再确认,由方法转化为学习数学的能力。

能力有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提高了,数学成绩也就上去了。

因此,我们家长要当伯乐,围绕孩子的优点做文章,不断地发现优点,确认优点,培育优点,挖掘优点,赞美优点,展示优点,扩大优点,积累优点,激发优点。

如果你害怕孩子失败,经常盯住孩子的缺点不放,在缺点上大做文章,经常批评孩子,指责孩子,否定孩子,提醒孩子,惩罚孩子,动不动张口“真笨!

”“真差劲!

”“没出息!

”“窝囊废!

”,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表现得像你批评的那样,越来越笨,越来越没自信,越来越感到自己没希望。

Luke举两个正面的例子。

一个爷爷对上幼儿园的孙子说:

“听你爸爸说,昨天老师又表扬你啦?

上课坐得直,放学时还帮小朋友把凳子搬到墙边,是吗?

”他兴致很高地说:

“是!

老师说这是助人为乐!

”接着,他放下饭碗,拿起拖把,把客厅和卧室拖了一遍。

不仅小孩子喜欢别人表扬他的优点,大孩子和我们大人也喜欢别人欣赏他的优点。

一位初中一年的学生,经常和父母顶嘴吵架,成了问题孩子。

他父母找到我,罗列了孩子一大堆罪状,请求帮他孩子度过初三。

我问:

“孩子没优点吗?

”他俩几乎同声说没有。

又经过几次交谈,我发现孩子不但有志气,而且有才气。

我掌握了这两点以后,和孩子进行沟通,决定从这里切进去。

在和孩子沟通中,首先真心实意地肯定了孩子的优点,赞美了孩子的优点,孩子的自信心大大提升,经常与我联系,汇报学习情况,逢年过节发个短信送祝福。

春节后他母亲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大变样啦,还表示要参加四月份的家长训练营,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4.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要当扼杀孩子智慧萌芽的刽子手。

好奇心就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孩子生下来大脑是一张白纸,而从生下来那天起,孩子对身边的事物都感兴趣,对新异刺激都表示关注。

随着身体的发育,她要通过自己的感官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索。

最明显的两点表现是:

一是好问。

我们经常听到的是,“天上为什么会打雷?

会下雨?

”“为什么花儿是红的,叶是绿的?

”“白天醒醒躲到哪里去了?

”“晚上太阳下山了,是不是回家睡觉了?

”他还会问:

“我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是谁?

”等,有时问得你垭口结社,甚至面红耳赤。

二是好动。

他们经常充当小小的破坏分子,摔坏玩具,拆东西,甚至拆开电视机,看看那些说话、唱歌、跳舞的小人,躲在哪个角落里,或者是翻箱倒柜拨弄父母的书籍或爱心之物,他们把自己种的种子天天挖出来,看看它是怎样发芽的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引起的。

虽然好奇心人人皆有之,但孩子的好奇心不像大人那样受局限,而是表现的无拘无束。

孩子正因为有天生的好奇心,才促使他们去探索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去接触各种事物。

这样的接触与探索,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童年生活,而且获得了有关外界事物的状态和性质的知识。

同时,由于外界各种事物的刺激,增强了大脑细胞的活力,加快了大脑神经细胞的快速反应,使大脑的潜能得到释放,使孩子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而我们有些家长却把孩子的好奇看成“胡扯八道”,“歪门邪道”,“离经叛道”,“钻牛角尖”,“不务正业”,总想让孩子一门心思用到提高分数上。

对于孩子的好奇心表现为“不耐烦”,甚至斥责。

对孩子来说,就目前和将来,仅课堂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这适应不了形势的需要,因为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

我们都知道,当前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只是表面现象,竞争的实质是当前世界是人才与智慧的竞争,创造与创新的较量。

你是个人才,不一定会创造;你有智慧,不一定会创新。

作为一个民族,不创新就不能立于世界之林。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一段令国人震撼的话:

“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不允许有爱因斯坦那样‘离经叛道’的现象出现,这样只能培养守业人才。

就孩子本身而言,好奇是共性的,但孩子的侧重点、触及点各有差异。

你的孩子在这方面好奇,获得了这方面的知识,而别的孩子却对这个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相对来说,这时你的孩子就是独一无二的,它就会感到自豪和骄傲,增强自信和勇气,在他心目中会产生这样一个信念:

你引我也引,我比你更引。

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正确对待孩子的所谓“离经叛道”行为。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孩子叫周军,上五年级时,他的妈妈被班主任叫到学校,说周军在数学课上把一条蜥蜴拿出来玩,全班女同学吓得尖叫,乱哄哄的。

老师给周军的结论是:

淘气包,贪玩,常捉弄女同学,学习成绩不好,希望家长配合。

他母亲把周军领回家,并没有批评他,她认为:

不分青红皂白训斥批评,是教育者的大忌。

她心平气和地问孩子:

“你抓蜥蜴,不怕咬吗?

”儿子说:

“蜥蜴没有毒,不咬人。

”“你怎么知道?

”“书上说的。

”“什么时候抓到的?

”“七八天啦!

”“这么久了,你喂它什么?

”“我没有喂,书上说,它饿急了会咬掉自己的尾巴。

”我想试一试,看是不是真的,至今他还没咬掉自己的尾巴。

母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膀,鼓励他实践下去,并指导他如何作好记录。

还叮咛,不该把蜥蜴带进学校,影响班级纪律。

两个星期后,儿子兴奋地说:

“蜥蜴没尾巴了!

”母亲与儿子一起剖开蜥蜴的肚皮,在它的肚子里找到了尾巴,儿子兴奋得不得了。

正在这时,县里要举办科技发明小论文竞赛,母亲指导他整理蜥蜴实验观察报告,送到县获二等奖。

后来同学们选他担任科技活动小组长,还当了学习委员,先后考进县重点中学和大学。

十几年来,周军先后得到20多次奖励,并被单位委派两次出国深造。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创造与创新也是孩子的天性。

他们脑子没有那么多的框框,善于打破常规,创造新秩序。

好奇心与创造是相辅相成的,好奇心是前提,创造与创新是归宿。

在儿童时代,孩子们不可能把神舟七号送入太空,但孩提时代的好奇,却是他们未来在太空遨游的第一个踏板。

比如,孩子未经家长和老师的指导,把红色和蓝色搅在一起,结果他发现了紫色,对大人而言,不算什么,但在孩子的眼中,这是神奇而难忘的杰作。

因此,我们要珍惜孩子的好奇,保护孩子的好奇,并善于把孩子的好奇引入恰当的轨道,就像周军的母亲那样。

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

要把孩子的好奇引入大自然,观察花草虫鱼,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电闪雷鸣。

要把孩子引入知识的海洋,讲故事,做实验,逛书店,购书刊,用书籍满足孩子的好奇和求知欲。

其次,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

一要鼓励孩子提问,不能对提问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

孩子一旦失去好奇心,再重新激起是相当困难的。

高尔基说:

“对儿童的问题,如果只回答说‘等着吧,长大了就会懂’,这等于打消儿童的求知欲望。

二是回答孩子问题要有启发性。

对那些定向性的问题(如“是什么”之类),可以直接简明的回答。

对那些有因果关系或较复杂的逻辑关系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与“不是”,要引导孩子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孩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答案,并告诉他:

这些事,你上学以后读的书多了,懂得的道理多了就会知道的。

三是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大人确实不知道,要切记不要乱说,防止误导。

如实告诉孩子:

“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等我查查书问问别人再告诉你。

”尽可能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案。

5.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把孩子的意见不当回事。

在生活中常遇到这种情况,大人在谈事情的时候,孩子突然插进嘴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或主见。

不少家长这时都会不耐烦地说:

“去去,到一边去,小孩子懂啥!

”“安心学习吧,别管恁些闲事!

”有时孩子即使说得对,大人也不听取。

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什么也不说,想说也不说。

孩子认为,既然你把我的话当回事,你说得对,我也不听。

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互不信任,互相猜疑,互相对立,互相敌对的关系。

Luke老师认为教子成功的第一秘诀是调整亲子关系,关系不正,教子不成。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应是朋友关系,不应是主仆关系,应该做到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孩子对家务事发表意见,不管对不对,合理不合理,一定有他的理由,家长要认真听取,酌情采纳。

这样,既显示了家庭的民主氛围,又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觉到他是这个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他的一言一行都要对这个家庭负责,对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负责。

他要设法不使自己成为家庭的累赘和包袱,而要使自己成为家庭姓王的动力,从而自觉做到自控、自律、自强,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尊重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是民主和谐的家庭,或是专制独裁家庭的生活两种生活方式,决定了两种家庭的生活命运,也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当前,民主是主流,从大的方面讲,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方式,从一家一户讲,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民主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由、平等、尊重、宽容、多元、妥协、接纳等观念浸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生活的每一细节。

什么是“民主”呢?

民主就是尊重。

尊重别人叫修养,渴求别人的尊重叫人性,每个人都有自重感,自尊感,不尊重别人就是不通晓人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说:

“人性至深的本质就是苛求别人的尊重。

”孩子也是如此,但更渴求的是父母对自己的尊重。

爱因斯坦说: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

让每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敬。

”阿克顿说,民主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利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

”由此我们引申到家庭教育,对孩子一定要尊重,尊重他的生存权、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隐私权。

我们要教会孩子尊重,即尊重别人尊重自己。

要孩子学会尊重,家长首先尊重孩子,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什么的态度对待别人。

你尊重了孩子,孩子就会尊重你,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尊重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会赢得别人的关注和合作。

一个不会尊重别人的人,是孤立的,可悲的,在社会上是站不住脚的。

教会孩子尊重,就是培养一种民主素质和民主的生活方式,是给孩子奠定将来的立身之本,是一笔足以让孩子幸福一生的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为国家培养真正的公民。

从与家长的沟通中我发现,凡与老师关系不好的,与同学格格不入的,关系紧张的,在家里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好。

追其根源,是父母对孩子不尊重,十个孩子至少有八个爱过父母的打,在家里说话不算数。

我们常说: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你给我初一,我给你十五。

”说的就是你看不起我,我也看不起你。

要想使孩子养成懂事,懂礼貌,努力学习的好习惯,家长就要从尊重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节做起。

6.要就事论事,不要搞破坏性批评。

破坏性批评大致有五:

①结论性批评。

如孩子在这件事上撒了谎,你不分青红皂白,随便说他是“撒谎的孩子”。

孩子这次作业没按时完成,你说他是“爱贪玩的孩子”,从一件事上就给孩子定性下了结论,等于给他戴上了一顶帽子,会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一个概念:

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永远变不好。

②算总账。

孩子一旦犯错误,家长就把过去的“陈芝麻烂黑豆”一股脑抖擞出来,反来复去,叨叨个没完。

孩子会想,过去的已经改了,现在还提,说明父母对我不相信,再努力也难熬成个人。

③夸大其词。

由于孩子年幼无知,有些错误免不了重视,家长说了一次又一次,孩子没有彻底改点,家长就说:

“这个问题我都说一千遍一万遍了,你就是记不住!

”其实才说了两三遍,孩子会认为,你的批评不实事求是,胡扯八道。

④人前教子。

古人云:

“人前教子,背后教妻。

”这句话是老黄历,早该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可现在仍有些家长奉为神明,把它当做治家格言。

“人前教子”不顾孩子面子,伤了孩子自尊,即使你说得对,他心里也不服气。

至于“背后教妻”,当今实属罕见。

现在妇女经济独立了,男女双方是平等的,谁也别想教训谁,谁离开谁都能过。

⑤带情绪性批评。

现在人们的心理压力过大,父亲或母亲在单位或社会上得到不公正的看待,回到家里本应通过夫妻双方互相沟通来缓解压力,却偏偏遇上其他家长来告孩子的帐,或学校班主任打来电话,说孩子惹祸或陷入网瘾,让去走一趟。

此时,家长心中怒火骤然上升,一肚子的委屈借机喷发出来,劈头盖脸向孩子发泄,哪句话解恨就说哪句:

“笨蛋!

”“饭桶!

”“下监狱的料!

”“进地狱的人!

”“你要是能考上大学,叫日头打西出来!

”“我哪等做的孽啊,生了你这个不争气不要脸的孩子!

”孩子自尊受到严重伤害,在以后的日子里,想让他增长自信心是非常困难的。

孩子毕竟是孩子,没有那么多的阅历,没有那么丰富的知识背景,常常对问题看法片面或偏激,或做错事。

他们把事情做错事常态,做对是特例。

我们家长整天和孩子打交道,其实并不知道“孩子”这个定义。

什么是孩子呢?

“孩子”有三层含义:

孩子是人,孩子是成长中的人,孩子是最终独立走上社会的人。

是人就要对他尊重,破坏性批评恰恰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他是成长中的人,就难免犯错误,难免重犯,一犯再犯。

尤其当前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每天瞬息万变,大人有时还招架不了,更何况孩子!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很多事情不知道怎样处理。

就孩子的成长而言,他是不断经受挫困难而成长的,不断犯错误而成长的,困难和挫折教训了他们,使他们比较聪明起来。

那些在安乐窝里,在蜜糖罐里,在保险柜里,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不会健康成长的。

“吃一堑长一智”,只有经受磨难,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孩子,才能独立走向社会。

孩子一旦犯了错误,家长应理性地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是客观的问题或是主观的问题,主客观各占多少成分,并指出错误可能造成的后果,找出改正的方法,并把这些错误隐含的有利因素提炼出来,沉淀在孩子的头脑中,作为以后的借鉴。

7.要循循善诱,不要喋喋不休,唠叨挑剔。

家长通常犯得毛病是唠叨,孩子最烦的也是家长的唠叨,对家长最恼恨的唠叨是:

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

家长往往从衣着、吃饭、爱好、性格、学习、做事等,一天到晚喋喋不休地唠叨挑剔,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好,人家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人家的家长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材。

家长的唠叨内容并不都是错的,对的成分也不少,说的也在理,有些还是实实在在的忠告,甚至是至理名言,但孩子为啥也烦呢?

原因是本来说一遍就记住啦,你一遍不多,两遍不少,反反复复,翻来覆去的唠叨,等于低估了孩子,把孩子看扁了。

俗话说:

“好话三遍,猪狗都烦。

”孩子是个人,比猪狗灵性强得多,你把他看得还不如猪狗,能不烦么!

在一个家庭,唠叨反映在两个主题上,一是夫妻,二是母子(或母女),两个主体,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