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8327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j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j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j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j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j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j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2.docx

《j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2.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j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2.docx

j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2

1、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2 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3 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 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 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3 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二、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阶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象征性

(6)宗教性 

三、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四、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于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七、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八、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九、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2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十、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指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十一、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十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坚持全面发展。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十三、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注: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创新能力的培养

十四、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

这种学制以西欧国家为代表,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的轨道,一轨是自上而下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普通教育学校;一轨是为普通劳动人名子女设立的职业教育学校。

(2)单轨制。

这种学制以美国为代表,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3)分支制。

这种学制以苏联为代表,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十五、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十六、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依据。

(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十七、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基本材料

十八、处理教材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什么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好奇心

(3)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十九、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

(3)开发实施条件

(4)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校外资源

(6)建立资源数据库

 

二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综合课程观

(3)内容联系观

(4)学习方式观

(5)发展评价观

(6)校本发展观

二十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十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二十三、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 学生是完整的人

2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二十四、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十五、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十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

二十七、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二十八、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

(2)主体性和示范性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4)长期性和间接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二十九、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的表现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三十、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的表现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三十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念。

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

(2)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

(3)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三十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生存适应性,如“学生喜欢我吗?

”“同事们如何看我?

”“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

(2)关注情境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十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三十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三十五、《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基本理念

(1)学生为本

1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

2 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师德为先

1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3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能力为重

1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

2 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

3 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1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2 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3 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十六、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三十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十八、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2)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

(3)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三十九、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教育文献检索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四十、教育文献检索步骤

(1)分析和准备阶段

(2)搜索阶段

(3)加工阶段

四十一、教育文献检索主要方法

(1)顺查法(由远到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

(2)逆查法(由近到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

(3)引文查找法(以掌握文献中的引用文献、参考文献为线索查找)

(4)综合查找法

四十二、教育文献检索基本要求

(1)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

(2)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

(4)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四十三、教育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教育实践出发)

(1)从社会变革与发展需要中提出课题

(2)从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课题

(3)从教育实践的变革与发展中提出课题

四十四、教育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教育理论出发)

(1)承袭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探究新的问题

(2)在理论空白处挖掘问题

(3)在理论观点的争议中寻找问题

(4)以反其道而行之来开拓问题

(5)在阅读理论、审视理论的过程中构思研究问题

四十五、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法

(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

(4)教育行动研究法

(5)教育叙事研究法

(6)个案法

(7)历史法

(8)比较法

四十六、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定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四十七、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四十八、感觉的基本特征

(1)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2)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3)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

(5)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四十九、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

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2)理解性。

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3)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一个过程。

(4)恒常性。

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五十、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

 

五十一、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3)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五十二、注意的发展特点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五十三、记忆的发展特点 

(1)有意记忆逐渐增强

(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五十四、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1)敏捷性

(2)持久性

(3)准确性

(4)准备性

五十五、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学习材料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也多,不及时复习,就越容易遗忘。

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识记。

(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4)识记的方法:

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5)时间因素:

根据遗忘规律,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6)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知识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影响。

五十六、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五十七、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五十八、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和基本环节)

(2)比较和分类

(3)抽象和概括

(4)具体化和系统化

五十九、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六十、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2)帮助学生进行丰富的表象储备

(3)让学生有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用一些创造原型给学生启发

(5)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六十一、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1)有意想象增强

(2)想象更富有现实性

(3)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六十二、意志的基本特征

(1)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质

(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六十三、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

(2)果断性

(3)坚持性

(4)自制性

六十四、兴趣的品质

(1)广阔性

(2)倾向性

(3)稳定性

(4)效能性

六十五、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2)早期经验的影响

(3)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4)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

六十六、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3)整合性

(4)功能性

六十七、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

1 权威型教养方式

2 放纵型教养方式

3 民主型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六十八、良好性格的培养

(1)树立效仿的榜样

(2)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3)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4)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

(5)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六十九、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

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3)个体主观能动性:

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

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七十、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七十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七十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2 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2)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七十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能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2)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困难,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因此,培养信心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七十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 从个体的角度看,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2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在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2)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七十六、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七十七、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

(1)社会性动机日益明显

(2)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间接的远景性动机转变

(3)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

(4)认识兴趣不断发展

七十八、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七十九、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八十、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八十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