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8313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辞赋的特点,及辞官归田的原因,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感情。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词汇。

3、独立探究,读懂文意,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 

1、独立探究,读懂文意,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设想】 诵读、悟读、归纳、总结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及辞赋特点。

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

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通过韵脚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

点评句子,以求更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背诵全文。

一、导入

汉魏六朝,文风绮靡,多数文人都追求艳丽的辞藻和华美的形式,然而,陶渊明的出现无异于在花团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绿叶,又好像在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贵妇人中走来一位不加修饰的清纯少女,他辞官归田,躬身自耕,饮酒赏菊,娱情山水,他就是陶渊明。

我们今天再一起学习他的一个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简介

1、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渊明,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征士”,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渐衰。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 373年,9岁,失怙。

 393年,孝武帝太元十八年,29岁 ,任江州祭酒。

400年,隆安四年,36岁,辞征辟,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404年,元兴三年,40岁,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405年,义熙元年,41岁,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

三月辞职,同年秋任彭泽令。

八十三天后,辞官归里,赋《归去来兮辞》,开始过“躬耕自资”的生活,安贫乐道,悠游世外。

427年,元嘉四年,63岁,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

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

 

2、他长于诗文辞赋。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

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3、辞赋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多用楚地方言,故又称楚辞。

又因屈原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

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

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

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

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三、解题

归去,回去。

来,助词,无义。

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意思是:

回去吧。

四、整体感知,研习课文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2、朗读常规指导:

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

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

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3、疏通小序:

问:

序写了哪些内容?

其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些?

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1)内容:

介绍生活背景、思想志趣及写作原因。

(2)原因:

①“质性自然”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③需要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

问:

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4、学习第一段

在封建时代,读书人最大的理想就是建功立业,“大济苍生”,实现人生理想,这一切都与仕途紧紧相联,“学而优则仕”,但陶渊明放着好好地官不做,宁愿为民,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情怀?

下面我们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一下。

(1)、 学生精读课文,疏通大意,掌握重点的文言知识

(2)、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陶渊明辞官归田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

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4)、结合序言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渊明具有什么样的内心情怀?

明确:

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五、课堂小结

陶渊明在文中交待了厌恶官场的原因——“心为形役”,“心”为志趣、人格,“形”为作者“出仕为官”这种形为。

他出仕为官的目的有二:

大济苍生,养家糊口,在序文中,他交待了违心折志的痛苦,视入仕为“迷途”。

苏轼评价陶渊明说: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陶渊明这种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影响着后代文人。

六、作业布置

1、背诵第一节

2、完成课后第一大题第1小题。

七、【板书】

        1辞官原因: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1-4句)

第一节辞官归田 {2自恕自慰:

迷途知返,痛改前非(5-8句)

        3复返自然:

归心似箭,心情舒畅(9-12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文章大意,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作者的思想。

一、探究文本

1、 悟读第2段

思考:

(1)、陶渊明回家时的心情和回家后的心情怎样?

明确:

“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表达出迫切之情, “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以看出主仆俱迎,妻子同乐的欢心,尤其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家的温馨油然而生,还有什么比天伦之乐更幸福的事呢?

(2)、“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从此段中可以看出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此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生活情怀?

明确:

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生活情怀。

【板书】

第二节自得其乐:

1天伦之乐:

初回家时,亲情无限(1-8句)

      2生活之乐:

饮酒自乐,涉园观景(9-20句)2、悟读第3段

思考:

(1)、从本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哪些生活乐趣呢?

明确:

悦亲戚之情话——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乐琴书以消忧——弹琴消忧的怡然之乐;

告余春及,有事西畴——与乡邻交往的人际和睦之乐;

窈窕寻壑,崎岖经丘——巾车孤舟的游玩之乐。

(2)、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

读者可以看出,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

归纳总结:

在道家的思想中士大夫一个重要的观点,要找到快乐,就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生活。

陶渊明他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让我们体悟到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之乐。

【板书】    

1归隐之志:

世与我违,息交绝游(1-4句)

第三节田园之乐 2故里交往:

情话琴书,春及春事(5-8句)

        3出游消愁:

乐以忘忧,心生感悟(9-16句)

3、悟读第4段 

思考

1、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又有何表现?

 

明确:

“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不伸张心志、何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

 

2、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

依据何在?

 

明确:

“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通过想象,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

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

 

3、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明确:

“兼济天下”规范了

中国古代文人

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

除了陶渊明,李

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

在前面介绍陶潜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深,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

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

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

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板书】

第四节综述情志:

纵情山水,乐天安命,卒章显志。

二、课堂小结

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洁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知天乐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这就是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可以说,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三、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书面完成课后第一大题第2、3小题。

四、板书设计

1、梳理本文叙事思路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2、抒情线索:

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总结本文重点文言知识点。

2、了解文章抒情手法、语言风格。

一、课堂分组探究

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探究:

1、文章的抒情手法

(1).巧用动词抒怀

诗人在文中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将自己脱离樊笼、回归田园的万分喜悦之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

“恨”表现了急切盼归的心情;“奔”字则生动地写出自己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象小孩那样天真;“携”幼入室反映出天伦之乐的温馨美好;“引”觞自酌,那是一种放松,“眄”柯怡颜那是一种愉悦,“倚”窗流“憩”那是一种惬意;“矫”首遐“观”更是体现出一种闲适。

(2).写景状物抒情

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作者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淳朴:

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伴侣,和农人去耕种,驾车乘船,游山涉河,探幽寻奇……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俯仰不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作者通过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乡村生活的美好,从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

(3).直抒胸臆咏叹

情到深处就喊出来,直抒的胸臆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所以诗人也忍不住喊出“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

”是啊,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

这样的咏叹,

2、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1).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文中描写的都是淳朴的田园生活,不敷浓重色彩,对人情对景物都只用清淡之笔触加点染,显得本色自然。

(2).文中句式对仗工整。

如“舟遥遥以轻飏”对“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对“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对“感吾生之行休”等,对得十分整练工致,而且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似行云流水。

(3).文中虽用了不少典故、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话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3、认识和评价文中表现的归隐选择

以一分为二的思想,分别认识和评价。

学生对陶渊明的归隐,肯定既有所赞扬,也有所否定。

(1)、可以从从当时的社会风气、诗人的思想入、诗人的成就等方面入手探究

(2).从社会责任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选择等方面评价。

二、课外拓展

胡适曾有这样一首写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与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

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结合我们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作品,以及大家课外收集到的陶渊明的生平和后人对他的评价,按你自己的理解说说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躬耕田园、不流世俗、超然旷达、乐天知命

三、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

1)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2)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独自悲伤呢?

3)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4)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之、以、兮、而、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明确:

1)兮:

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2)来:

虚词,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

“盍归乎来!

3)而

门虽设而(转连,却)常关

觉今是而(并连,不译)昨非

时矫首而(修饰连词,可以不译)遐观

鸟倦飞而(承接连词,就)知还

风飘飘而(修饰连词,地)吹衣

抚孤松而(并列连词)盘桓

世与我而(转连)相违

亦崎岖而(修饰连词)经丘

泉涓涓而(修饰连词)始流

或植杖而(并连)耘耔

4)以  

既自以(介词,使,让)心为形役

舟遥遥以(并列连词,同“而”)轻飏

农人告余以(介词,把)春及

引壶觞以(目的连词,来)自酌

聊乘化以(修饰连词,同“而”)归尽

园日涉以(表结果连词)成趣

木欣欣以(并列连词,同“而”)向荣

5)之  

悟以往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谏

悦亲戚之(结构助词,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情话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到,往)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1)眄庭柯以怡(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颜

2)乐琴书(名词动用,抚琴,读书)以消忧

3)或棹(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孤舟

4)善(用作动词,认为好,羡慕)万物之得时

5)携幼(形作名,幼儿)入室

6)园日(名作状,每日)涉以成趣

7)策(名作动,拄着)扶老以流憩

8)时(名作状,有时)矫首而遐观

9)悦(意动法,以……为愉悦)亲戚之情话

4.古今异义词:

1)亲戚

古:

内亲外戚。

今:

跟家庭有婚姻或血缘关系家庭和它的成员。

2)情话

古:

知心话

今:

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窈窕

古:

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

女子文静而美好。

4)有事

古:

农事。

今:

有事情。

5. 归纳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1)聊乘(动词,顺着,顺随)化以归尽

2)公与之乘(动词,骑,坐,驾驭)战于长勺

3)因利乘(介词,凭借,趁着)便 ,宰割天下

4)变乱纷乘(动词,交互,连接)

5)自京师乘(动词,冒着,顶着)风雪……至于泰安

6)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量词,四马一车)

7)以乘(“四”的代称)韦先

2)行  

1)感吾生之行(副词,将要)休

2)三人行(动词,行走),必有我师焉

3)日月之行(动词,运行),若出其中

4)琵琶行(故诗一种体裁)

5)为君子之将行(动词,离开)也

6)余嘉其能行(动词,奉行,实行)古道

7)怵然为戒,视为止,行(名词,行为,动作)为迟。

8)臣修身洁行(名词,品行)数十年

9)一行(量词,排)白鹭上青天

10)蹑足于行伍(泛指军队)之间

11)汉天子,我丈人行(名词,辈分)也

3)引

1)丁壮者引(动词,开弓,拉弓)弦而战

2)相如引(动词,牵,拉)车避匿

3)引(动词,召请)赵使者蔺相如

4)引(动词,取来,拿来)壶觞以自酌

5)引(动词,避开,退却)次江北

6)引(动词,引用,援引)喻失义

7)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名词,前言,序文)

4)策

1)执策(名词,竹制的马鞭)而临之

2)策(动词,拄着)扶老以流憩

3)策(同“册”,记录)勋十二转

4)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

5)均之二策(名词,计策,计谋)

5)审 

1)审(动词,明白,知道)容膝之易安

2)余经秋审(动词,审问,审判),皆减等发配

3)故审(动词,考察)堂下之明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6)委   

1)曷不委(动词,随从)心任去留

2)如土委(动词,散落,堆积)地

3)委(动词,托付)命下吏

4)相委(动词,放弃,舍弃)而去

7)怀 

1)怀(动词,留恋,爱惜)良辰以孤往

2)去国怀(动词,怀念,想念)乡

3)感君区区怀(名词,心情)

4)内怀(动词,心中藏着)犹豫之计

5)汝姊在吾怀(名词,胸前)

6)怀(动词,揣着)其璧,从径道亡

6.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D.既自以心为形役

明确:

A.省略句,“宇”前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D.为被动句。

六、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同学们都不禁陶醉其中。

我们应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自然的艺术境地。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习题。

九、板书设计

文章的抒情手法:

(1).巧用动词抒怀

(2).写景状物抒情

(3).直抒胸臆咏叹

语言风格:

(1)语言朴实、自然流畅。

(2)句式工整

(3)不着痕迹地化用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