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考历史能力全程训练 精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8224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2 大小:16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高考历史能力全程训练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2页
最新 高考历史能力全程训练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2页
最新 高考历史能力全程训练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2页
最新 高考历史能力全程训练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2页
最新 高考历史能力全程训练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高考历史能力全程训练 精品.docx

《最新 高考历史能力全程训练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考历史能力全程训练 精品.docx(2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 高考历史能力全程训练 精品.docx

最新高考历史能力全程训练精品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史基础训练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种器物中,可能成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随葬品的是①麻织成的布②玉石制成的串饰③骨制的箭头④黑陶器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2.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当时:

①没有贵贱之分②实行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③原始社会走向解体④贫富分化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3.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的相似之处有

①人们过着定居生活②进入原始农耕时期③创造了著名的彩陶文化④人们会织麻布,制麻衣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大汶口文化中晚期①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②出现了陶器新品种黑陶和白陶③玉器生产的工艺水平高④养蚕缫丝,纺织技术进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下列各项关于禹的各项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A.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建立夏朝

C.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D.治理黄河有功

6.西周分封制核心内容是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规定义务  D.规定贡赋

7.周武王伐纣灭商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纣的残暴统治激起奴隶的反抗B.商朝前线兵力弱

C.文王时任用姜尚进行政治军事改革D.一些小国、部落参与伐商战争

8.下列符合西周井田制规定的是

A.奴隶分散耕作  B.奴隶交纳田租

C.诸侯交纳贡赋  D.土地可以买卖

9.关于商周农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植粮食作物“五谷”B.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

C.人们已懂得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D.主要劳动工具为青铜器

10.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

A.商朝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B.商朝青铜业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C.商朝青铜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D.商朝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11.下列哪些符合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现象:

①大量使用青铜农具②出现刺绣品③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④以贝作为货币⑤用漆工艺装饰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12.下列有关“甲骨文”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在“殷墟”发现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B.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C.研究甲骨文便于了解商朝社会情况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13.金文、钟鼎文、铭文是指

A.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B.铸刻在金属器上的文字

C.铸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D.铸刻在黄金上的文字

1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于

A.《周易》B.《战国策》C.《尚书》D.《春秋》

15.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落的表现有

①王畿之地大大缩小②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③诸侯不再朝觐和纳贡④被迫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6.下列关于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B.“尊王攘夷”,维护周天子统治地位

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D.争夺人口、土地的兼并战争

17.公元前7世纪,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

A.城濮之战B.马陵之战C.桂陵之战D.长平之战

18.下面叙述与战国历史相符的是

A.周王室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B.齐、晋、楚、秦等国争霸

C.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D.南方楚王率军到洛阳问鼎

19.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的使用B.牛耕的运用C.水利的兴修D.曲辕犁的发明

20.下面关于春秋战国经济史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出现了精巧漆器②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新技术③已能用曲造酒④出现了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1.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其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

22.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D.反映了新兴地主的愿望

23.《史记·商君列传》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2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D.道家最受欢迎

25.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6.西周分封制和井田制之间的纽带是

A.王位和权力B.土地、爵位和义务C.贡赋和工具D.工具和奴隶

27.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实质是

A.满足新兴地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B.大国兼并小国,促进民族融合

C.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D.给人民带来灾难,是历史的倒退

28.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君选用人才普遍实行“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制度,这表明

A.新兴地主取得统治地位B.各国采纳了墨子“尚贤”的主张

C.奴隶制的特权制度趋于瓦解D.奴隶主贵族竭力维护旧制度

29.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积极意义是

①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统一②促进了民族融合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加强了集权的趋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0.下列关于战国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家分晋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B.社会制度的变革达到质变阶段

C.战争不断,但社会经济仍有相当发展D.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33题14分,共40分)

31.(2018年春季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

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

郑国曰:

“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2(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卷八七

回答:

上述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

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32.郭沫若先生认为:

“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

”试分析这一观点的史实依据。

33.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又说: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回答:

(1)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分)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是否能成为现实。

(6分)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6分)

高考能力测试步步高历史基础训练1答案

一、1.B2.B3.A4.D5.C6.A7.A8.C9.D10.A11.B12.D13.A14.A15.A16.D17.A18.C19.B20.D21.C22.C23.D24.C25.D26.B27.C28.C29.C30.A

二、31.【分析】 此题围绕郑国渠的开凿命题,要结合材料和中国古代史教材的观点进行回答,秦国在关中地区开凿郑国渠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答案】 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

(4分)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4分)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4分)

32.①春秋时期,政治上诸侯国进行争霸和兼并战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了华夏族与周边各族的联系;经济上,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私田大量开垦;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逐步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剥削方式出现,奴隶社会逐渐走向崩溃。

(7分)②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国进行兼并战争,人民渴望统一;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经过一个世纪,新的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经济上,铁器和牛耕推广,井田制进一步破坏,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思想上,社会变革引起了百家争鸣。

这样在战国时期我国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6分)③由此可见郭沫若的观点是正确的。

(1分)

33.

(1)“兼爱”“非攻”。

(2分)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

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6分)

(3)从历史上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反对掠夺战,谴责战争对生活和生产的破坏,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能求得发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

因此,发扬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6分)

高考能力测试步步高历史基础训练2

基础训练2秦汉史

(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训练指要

1.秦朝统一的条件、经过和意义。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

2.汉初的治国思想与“文景之治”的内容。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

3.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以及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三公”,其中御使大夫的主要职责不包括

A.执掌群臣奏章B.下达皇帝诏令

C.裁决中央和地方政事D.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3.秦朝之所以能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大发展B.国家实现统一

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D.秦朝推行法治

4.西汉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是

A.封建国家暂停对农民的剥削

B.侧重于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

C.通过减轻刑罚安定民心

D.将封建剥削降到农民可以接受的程度

5.西汉前期,皇帝提倡节俭的根本目的是

A.体谅民间疾苦B.准备反击匈奴

C.恢复社会秩序D.巩固封建统治

6.东汉“光武中兴”与西汉“文景之治”的本质相同点是

A.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

B.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C.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7.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经济措施有

①改革币制,发行五铢钱②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销售③平抑物价,向工商业者征税④减免田租赋税,开放山林川泽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到汉武帝时期,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9.据史书记载,西汉自武帝以来统治思想即是“吾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

这反映了当时统治思想的特点是

A.推行仁政B.无为而治

C.严刑峻法D.儒法合一

10.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分天下为9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11.有关汉初封国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初开始就长期存在

B.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权力弱小

C.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D.侯国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辖

12.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诸侯王的势力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13.东汉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这被称为

A.皇帝征召B.乡举里选

C.公府与州郡辟除D.举孝廉

14.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人口增长B.组织人民进行训练

C.控制剥削平民D.维持地方治安

15.由于汉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备受重视,因此发展迅速,具体表现在

①开始出现一牛挽犁的牛耕法②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③人们学会了水稻的育秧移植技术④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西汉时推广的耕作方式——代田法。

其主要优点是

A.有利于抗旱保墒,休养地力B.便于灌溉和除草

C.提高肥力,增加收成D.方便种植和收割

17.到了东汉,人们用来纺织的原料有

①丝②麻③棉花④羊毛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8.下面有关两汉手工业史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会稽地区出产的葛,汉光武帝时被列为贡品②西汉煤已成为冶铁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③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是汉代漆器中的精品④汉代橹、舵、布帆、锚的发明使用,表明造船技术的成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9.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是

A.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B.让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C.收揽民心的重农政策D.推行文武并重之道

20.下列有关文景之治的评价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景之治是封建时代第一个政治清明时期

B.文帝景帝重视农业,我国重农抑商的思想由此开始

C.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D.这一时期没能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21.西汉初年刘邦大封同姓王,铲除异姓王,欲借此确保刘家天下。

但后来却出现了“七国之乱”,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分封制违背历史潮流

B.休养生息政策使诸侯国经济实力增强

C.封建经济自身的分散性

D.中央放松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22.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核心是

A.人定胜天B.劳心者治人

C.独尊儒术D.君权神授

23.两汉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第三次用兵匈奴后,在新疆设置了西域都护

B.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C.东汉初年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

D.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兵匈奴,最终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

24.张骞“凿通”西域的重要意义有

①新疆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②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③有利于西域社会的进步④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5.公元前60年,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的地区是

A.越族地区B.河套地区

C.四川、云贵地区D.西域地区

26.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D.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27.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

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

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28.关于两汉天文学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

B.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C.最早记录太阳黑子

D.留下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记录

29.东汉名医张仲景对中医发展的最大贡献是

A.开创中医传统的“四诊法”B.最早提出病理学说

C.最早采用分科治病的方法D.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

30.关于两汉盛行的乐府诗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由民歌加工而成②笔法铺张③描绘人民生活④揭露官府残暴⑤语言清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33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晁错说:

“法令烦僭,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安其处。

——《汉书·晁错传》

材料2董仲舒说:

“至秦则不然,……力役三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材料3主父偃说:

“昔秦皇任战胜之威,……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4班固说:

“至于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汉书·食货志》

材料5贾谊说:

“及至秦王,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回答:

(1)汉朝人为什么非常重视总结秦亡的教训?

其政治动机是什么?

(3分)

(2)以上材料从哪些方面总结了秦亡的原因?

(3分)

(3)对材料5中“焚百家之言”应如何认识?

(3分)

(4)西汉政府以秦亡为训,实行了什么政策?

实践效果如何?

(3分)

32.汉朝时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结合典型史实说明上述结论,并简析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

33.从战国到秦汉,中国思想界异彩纷呈。

统治阶级在采用哪家学说治理国家问题上举棋不定,法、道、儒家先后登场,试分析秦朝用“法家”学说,汉初用“道家”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

高考能力测试步步高历史基础训练2答案

一、1.C2.B3.B4.D5.D6.A7.A8.D9.D10.A11.B12.C13.B14.C15.D16.A17.D18.D19.A

20.【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然后逐项进行分析。

【答案】 B

21.C22.D23.A24.D25.D26.B27.D28.D29.D30.D

二、31.

(1)因为汉朝是在秦朝暴政引起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同时汉高祖和大臣们也亲自参加过农民起义,因此很重视吸取秦亡的教训。

其政治动机是确保刘家天下长治久安,避免重蹈秦亡覆辙。

(3分)

(2)刑罚酷、徭役繁、兵役繁、赋税重、文化专制五个方面揭示秦亡原因。

(3分)

(3)既要看到它在当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又要看到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的消极作用。

(3分)

(4)休养生息政策(或宽舒政策)。

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阶级矛盾得到缓和,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3分)

32.说明:

①中国广泛同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安息和欧洲大秦进行友好往来;至今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

②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10分)

原因:

①国家统一、强盛;②生产发展,经济繁荣。

③中外交通发达,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4分)

33.秦朝用法家学说的原因:

①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符合法家的主张,秦国因此日益强盛,最后统一全国。

②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教训,采纳法家中央集权思想,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③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只有实行中央集权才能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同时强化对人民的专政。

(5分)

汉初用道家思想治国的原因:

①刘邦等认为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是其败亡的主要原因,因而轻刑薄赋,休养生息,实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

②刘邦等认为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也是秦败亡的重要原因,因而在地方推行郡国各半的制度,分封同姓王,扩大了地方的权力。

(5分)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

①道家无为而治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皇权。

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有条件解决王国问题和匈奴的威胁问题,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③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学,吸收了法家中央集权思想,“大一统”的主张又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4分)

高考能力测试步步高历史基础训练3

基础训练3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基础训练3

●训练指要

1.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史实和影响。

2.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中的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内容和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4.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的表现和特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包括

①江南迅速开发②中原经济发展停滞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⑤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A.①②④⑤B.①③⑤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表现在

①土地大量开垦②耕作技术进步③农田水利兴修较多④农作物品种增多⑤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3.当时,江南重要的产粮区不包括

A.三吴地区B.洞庭、鄱阳湖流域

C.成都平原D.岭南和闽江流域

4.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对南方生产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在于

①充实了江南劳动力②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③导致南方人观念更新④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①③

5.创制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的是

A.郑国B.赵过

C.贾思勰D.马钧

6.水碓、水磨的主要作用在于

A.谷物加工B.灌溉提水

C.清除粮食杂质D.提高谷物质量

7.曹魏的著名纺织中心城市是

A.襄邑、洛阳B.襄邑、长安

C.洛阳、相州D.洛阳、长安

8.培育出一年内八次出茧的蚕新品种的是

A.蜀汉B.东吴

C.曹魏D.东晋

9.北魏时以制造军刀著称的地方是

A.平城B.相州

C.长安D.洛阳

10.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是在

A.西汉B.东汉

C.魏晋D.南北朝

11.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在

A.西汉B.东汉

C.魏晋D.南北朝

12.这一时期南方有名的造纸中心是在

A.建业、扬州B.建业、益州

C.扬州、荆州D.荆州、益州

13.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原则的是

A.裴秀B.郦道元

C.沈括D.贾思勰

14.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神仙体系的是

A.东汉张角B.东晋葛洪

C.三国曹不兴D.萧梁时陶弘景

15.范缜的思想与王充相比,一个重要的发展是

A.强调自然规律,反对天降灾祸论

B.更深刻认识并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